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基于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对旋流器在去除航空煤油固相杂质中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主要分析了粒径大小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较大时的分离效率能够达到60%以上。随后,基于数值模拟结果设计了工业样机,通过现场测试得出旋流器能够将中值粒径48.06μm以上的杂质去除,并且平均去除率达到88.4%,从而验证了利用旋流器去除航油中固相杂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长江口2013年浑浊带洪季悬沙粒度的实测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浑浊带区域悬沙粒度的分布特性,并与2011年枯季和历史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长江口浑浊带洪季悬沙垂线平均中值粒径变化范围在3.9~6.7μm之间;和枯季悬沙垂线平均中值粒径相比,洪季粒径的绝对值和变幅均小;且主要体现在大潮时段,核心区和过渡区的洪枯差别要甚于外缘区。近20年浑浊带核心区的悬沙中值粒径经历了"小-大-小"的变化过程。洪季长江口浑浊带悬沙中值粒径的全潮平均值为5.0μm,其中浑浊带核心区为5.4μm,浑浊带外缘区为4.7μm;垂向上变化幅度较小。浑浊带平均悬沙组分为46%的黏土和54%的粉砂;核心区大潮期间黏土组分沿水深向下从48%减小到32%,粉砂组分从52%增加到63%;小潮期间垂向组分变化较小。河口纵向粒径分布特性分析表明,浑浊带核心区的悬沙受河口外部来源的补充显著。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浑浊带枯季悬沙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语  何青  张迨  郭超 《泥沙研究》2016,(1):24-30
根据2011年长江口浑浊带枯季悬沙粒度的实测数据分析,发现浑浊带悬沙粒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同时探讨了近20年的粒度变化过程。浑浊带粒度受动力驱动,大潮垂向分布差异显著且粒径较大,中值粒径表层在7μm左右,中层在10~20μm之间,底层在10~25μm之间;小潮期间垂线分布比较均匀且粒径较小,表中底三层中值粒径分布均在3~6μm之间,中值粒径沿水深的垂向分布梯度很小。浑浊带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在:浑浊带核心区域,大潮悬沙粒度中约含有30%黏土,70%粉砂,砂含量较少,砂比例垂向上呈增加趋势;核心区悬沙粒度三组分沿水深的分布在大小潮两个时段变化幅度较大,而浑浊带外缘粒度随潮动力的变化幅度不明显。近20~30年间,浑浊带区域的悬沙粒度中值粒径经历了"小-大-小"的变化过程,三组分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先粗化再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和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水力旋流器内的颗粒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力旋流器的柱体空间和锥体空间沿径向分为高浓度捕集区和低浓度分离区;在环形空间,采用厚壁可有效抵制短路流量,但在溢流管进口和顶盖附近浓度较大;当颗粒从进口区域的下侧进入旋流器时,分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透水混凝土内部孔隙中渗流及堵塞问题,采用透水混凝土堵塞测试装置模拟降雨初期地表微颗粒透过混凝土的流动规律和分布情况,利用CT扫描技术并结合Avizo软件重构其内部的孔道结构,用CFD中DEM模型(计算流体力学中的离散颗粒模型)对昆明市地表微颗粒通过透水混凝土的过程进行多相流模拟。结果表明:CFD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和实验比较吻合,颗粒粒径范围100~500μm的地表微颗粒对混凝土有一定程度的堵塞,仍具有较好的透水效果(较高的渗透系数),而100μm以下加入之后的颗粒堵塞较为显著,且渗透系数基本趋近于0;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DEM模拟分析发现0~50μm的小颗粒通过混凝土时渗流速度缓慢并且部分粘连在孔道壁面导致直径减小影响渗流效果。  相似文献   

6.
结合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工程,通过弯道悬沙实体模型对弯道溢流堰分沙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弯道溢流堰具有一定的撇清撇细分沙效果,悬沙中值粒径越大,弯道溢流堰的撇清撇细分沙效果越好;弯道半径对溢流堰撇清撇细分沙效果的影响随着悬沙粒径的不同而不同;在试验水沙条件下,经弯道溢流堰撇清撇细分沙后进入淤区的悬沙含沙量较分沙前提高约1%,粗沙较分沙前提高约2%.  相似文献   

7.
资料     
福建坑口水电站的拦河重力坝是我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坝。坝高56.8m,坝顶长122.5m,其中溢流段长37m。坝顶宽6.0m,上游面铅直,下游面坡度0.75。溢流面采用200号常态混凝土,最小厚度1.2m;坝基和两岸山坡铺筑150号常态混凝土,最小厚度为1.0m;坝体内部采用100号三级配碾压混凝土。大坝混凝土总量为6.0万m~3,其中碾压混凝土为4.2万m~3,后者占总量的70%。 坑口碾压混凝土坝具有几个特点。第一,它采用整体式,不分缝,薄层、短间隔、尽可能连续浇筑施工。初步估算,其抗滑安全度较之设缝可提高约60%。第二,它不像某些坝,如柳溪坝,采用低胶低掺;  相似文献   

8.
晋陕蒙交界地区砒砂岩土陡边坡水力侵蚀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黄河》2015,(11):92-96
通过修建6个1.5 m×0.4 m×0.3 m、坡度为37°的试验小区,观测陡边坡自然降雨和进行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砒砂岩陡边坡水力侵蚀。结果表明:红棕色砒砂岩、紫红色砒砂岩和黄绵土3种陡边坡坡面的产流产沙最小10 min降雨强度为0.1 mm/min,最小降雨量为8.2 mm。3种坡面的产流量与产沙量呈线性关系,且决定系数较大,分别为0.995、0.893和0.896。平均产流和产沙量均为黄绵土>红棕色砒砂岩>紫红色砒砂岩,单位径流红棕色砒砂岩产沙量小于紫红色砒砂岩。冲刷过程中泥沙粒径分布同原土相似,但粒级比例发生变化,两种砒砂岩都显示出在冲剧过程中沙粒贫化、粉粒和黏粒富集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初期雨水污染严重,目前已经成为城市水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城市初期雨水水质特征分析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流体动力旋流分离技术,结合传统旋流分离技术和颗粒沉淀分离,设计了高效旋流分离装置,并通过旋流分离小试试验,考察了旋流分离装置对于不同粒径固体颗粒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设计的旋流分离装置对于平均粒径为140μm的硅土颗粒,旋流分离去除效率可以达到70%,对平均粒径80μm的颗粒,去除效率可以达到40%。200~300目硅土配水旋流分离批次重复试验表明,该旋流分离小试装置具有良好的稳定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冷喷涂技术研究中,喷管内部及出口后的超音速射流流场直接影响喷涂效果,所以对该流场研究十分重要。通过建立二维数学模型,对超音速气-固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气体压力的分布,不同直径的颗粒在流场中速度、温度变化曲线,以及颗粒的存在对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直径在0.1~100μm范围内.粒径的变化对流场的影响较小。在简化模拟中,可以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11.
杨团社  王钧 《水利水电技术》2006,37(11):46-48,55
1引言新疆恰甫其海水利枢纽工程粘土心墙堆石坝设计堆石料130万m3,其中上游围堰爆破堆石料填筑30万m3,坝体堆石料填筑100万m3,堆石料设计最大粒径800mm;围堰上游设计有抛石区,抛石粒径大于800mm,抛石料总量2万m3,抛石量占6.7%。该工程P2爆破料场位于坝址下游2.5km,河右岸为一冲沟地形,地形狭小,山势陡峭,料场周围500m内没有建筑物及居民点。主料场被一天然冲沟分割为两个采区;料场分布冲沟两岸山包上,山包天然坡比1∶1~1∶1.2,山势陡峭,岩体裸露,局部有少量薄层覆盖层分布,冲沟走向EW,沟底纵坡坡度25°,两侧自然坡度25°~50°,高程970~…  相似文献   

12.
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染料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琦  尚海涛  文湘华  黄霞  钱易 《给水排水》2004,30(10):55-59
对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染料废水进行了研究,进水COD为 350~400mg/L,出水为30~70mg/L,COD去除率约85%,膜的截留去除COD约占10%。TOC去除率为85%~90%,色度去除率约为70%,膜生物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的粒径范围为1~100μm,平均粒径40μm,酶的含量为7.95mgTTC/gVSS。  相似文献   

13.
水力旋流器是砂石加工废水预处理环节的重要设备,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废水处理系统的成败。目前,水力旋流器的运行管理主要是经验性的。为揭示进口压力、进料浓度等操作参数和旋流器规格等关键因素对预处理效果的定量影响,以直径250 mm和150 mm 2种原型规格水力旋流器为对象,开展不同影响参数下砂石废水分离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压力达到约 0.10 MPa后,进一步增加进口压力,底流产率增加缓慢;进口浓度增加,底流产率反而下降;直径250 mm底流产率低于通常设计值,是部分废水处理工艺运行不畅的原因;直径150 mm旋流器浓缩效果较差,底流浓度低于后续高频脱水筛的入筛浓度要求,这2种直径的旋流器均不推荐单独采用。采用直径200 mm旋流器或将直径250 mm与150 mm并联运行的方式可以解决现有砂石废水预处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成果可为砂石加工废水处理工艺预处理环节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1 溢流坝面破坏情况丰满溢流坝建坝初期 ,由于漏水严重 ,混凝土冻融破坏十分严重 .50年代初 ,为解决溢流面混凝土的冻融破坏 ,挖除表面破损混凝土约 30~ 4 0 cm,再按设计的溢流面曲线浇筑一层厚为 30 cm的真空混凝土 .混凝土中设间距为 35cm× 35cm、直径为 12 mm的钢筋网 ,用直径 2 0 mm的锚筋固定在老混凝土中 ,锚筋的平均长度为 1.0 m.这一措施防止了溢流面混凝土继续冻融破坏 ,但未能解决内部混凝土的冻胀问题 ,特别是 # 12~# 15溢流坝段施工导流中孔封堵不严 ,形成漏水通道 ,坝体混凝土经冻融交替 ,使这些坝段的表面严重冻胀隆起 ,…  相似文献   

15.
葠窝水库大坝溢流面冻融破坏面积占总面积的65.1%,已经严重威胁到大坝的安全运行.在处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冻融深度,将溢流面混疑土冻融破坏分为深层区和薄层区,对深层区混凝土最小凿除厚度控制为300mm,补以高强抗冻混凝土;对薄层区凿除原混凝土50mm,采用SPC砂浆抹面修补.同时,对坝体水平缝渗漏采用化学灌浆方法进行堵漏,避免溢流面混凝土的水饱和状态.通过采用凿旧补新和封闭水平施工缝渗漏通道的处理方法,葠窝水库混凝土溢流面冻融破坏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刚性植物条件下静水中粗颗粒泥沙沉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洪武  吕升奇  龙涧川 《水利学报》2007,38(10):1214-1220
为了探求水生植物对泥沙沉速的影响,本文在总结泥沙颗粒在水体中沉降的影响因素及阻力系数规律的基础上,在静水中设置不同直径、不同排列密度的不锈钢圆柱细杆模拟水体中不带分叉的刚性植物,分别测定粒径为0.1cm~0.45cm的沙粒沉速,并与没有植物条件下的沉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试验粒径范围内,含植物水体中泥沙沉速随泥沙粒径、植物密度增大而减小,通过修正阻力系数,推导出考虑植物杆径及植物密度排列的泥沙沉速公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江苏竹根沙海上风电场项目典型海域水文地质资料,采用Flow~(3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单桩基础局部冲刷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尺寸圆形防护板对单桩基础局部冲刷保护效果的影响规律,得到了以下结论:无防护板时,单桩基础冲刷稳定阶段对应的最大冲刷深度为1.099 m;设置直径为36 m的圆形防冲刷板后,水流流速在防护板与泥面之间的小间隙内快速减缓,桩前出现堆积体,此时最大冲刷深度仅为无防护板时的11.8%左右;直径超过30 m的防护板都能显著限制单桩基础周围的局部冲刷程度,最大冲刷深度都在0.127 m左右。直径为36 m时,防护板所对应的最大冲刷深度最大,为0.13 m,但变化不大,故在实际工程中,可选择较小尺寸的圆形防护板,亦可达到相类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丰满水电站自运行发电已有47年历史。其中经历了续建工程、改建工程及多次局部补强。大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低强、整体性抗渗性差、库水溶蚀、混凝土老化冻融破坏严重,溢流面反弧段附近发生大面积冲坑。丰满坝高90.5m,溢流面朝北,坡度为1:0.76。多年最低月平均气温-20.8℃,最大  相似文献   

19.
为对比折板絮凝与机械絮凝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特选取黄河下游两个原水水质与混合工段相似的水厂。基于颗粒物粒径分布与浊度分析,表明相较于折板絮凝,机械絮凝可以为絮体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水力条件,各级絮凝段颗粒物密度系数A和颗粒物粒径分布系数β均低于相应折板絮凝工段,大粒径颗粒物占比明显提高,出水中1μm以上颗粒物平均粒径为6.5μm,高于折板絮凝出水颗粒物平均粒径3.1μm。此外,经相同烧杯沉淀后,机械絮凝与折板絮凝出水浊度分别为(1.1±0.2)NTU与(2±0.3)NTU。研究结果表明机械絮凝在降低浊度和COD_(Mn)等方面,效果优于折板絮凝,为水厂运行优化及水质提标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1概述观音岩水电站右岸大坝泄洪建筑物由岸边溢流表孔、导流明渠溢流表孔组成。岸边溢流道表孔孔口为13 m×21 m,孔数为4孔,堰顶高程1 113 m,坝后泄槽分两槽,宽均为33 m,底坡均为7.5%,泄槽尾部设挑坎,将水流挑入下游河道。溢流表孔、闸墩(导墙)过流面抗冲磨混凝土总计3万多m3,因泄洪时流速很大,质量要求很高,并且工期紧,施工难度大,是整个观音岩水电站工程质量控制重点之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