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杨波  吴小华  黎海莉  张立芳 《河北医药》2008,30(9):1272-1275
目的 在基因及蛋白水平分析αvβ6整合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在位子宫内膜的表达状况,探讨其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法对34例EM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28例非EM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αvβ6整合素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定位分析,并与EM临床分期、类型及部位相联系.结果 αvβ6整合素基因和蛋白在EM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在位内膜的腺上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异位内膜αvβ6整合素mRNA表达显著高于EM在位内膜(P<0.01);EM在位内膜αvβ6整合素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在位内膜(P<0.01).EM异位内膜αvβ6蛋白质阳性表达率高于在位内膜(P<0.05),EM在位内膜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正常在位内膜(P<0.05).卵巢子宫异位囊肿壁αvβ6整合素mRNA值与腹膜红色样病变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与宫骶韧带结节αvβ6整合素mRNA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殖期与分泌期在位内膜αvβ6整合素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期别αvβ6基因及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αvβ6整合素参与了EM的发病过程,不同部位异位内膜的αvβ6整合素表达量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P450arom)和环氧化酶-2(COX-2)在子官内膜异位症(EMs)和子宫腺肌病(AM)在位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正常子宫内膜、EMs及AM的在位和异位内膜中P450arom及COX-2的蛋白与mRNA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450arom和COX-2在正常子宫内膜中无表达或弱表达,二者在EMs和AM在位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450arom与COX-2在EMs和AM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均高于在位内膜,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450arom在EMs和AM增殖期和分泌期表达无差异(P>0.05).COX-2在正常子宫内膜、EMs分泌期表达高于增殖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AM表达不随月经周期变化.P450arom mRNA与COX-2mRNA在EMs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964,P<0.01);在AM中的表达水平亦呈正相关(r=0.813,P<0.01).结论 P450arom和COX-2在EMs和AM中呈过表达,与EMs和AM的发病相关.二者协同作用促进EMs和AM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付稳  章明放  陈东 《中国医药》2012,7(3):348-350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 37例子宫内膜增生症(不伴非典型增生)患者,连续口服米非司酮(剂量10 mg/d)治疗3个月,刮取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组织,进行自身对比;另取10名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应用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并测量MVD.结果 子宫内膜增生症治疗前腺上皮VEGF表达(129.6±60.0)略高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88.5±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治疗后(61.7±21.8)与治疗前相比,子宫内膜VEGF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增生症MVD( 16.3±1.9)略高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11.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治疗后(10.5±2.1)与治疗前相比,MV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使子宫内膜VEGF减少从而抑制血管形成,可能是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有月经异常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及子宫内膜息肉引起月经异常的机制.方法 选择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就诊的患者,有月经异常组55例,无月经异常组45例以及无子宫内膜息肉的对照组3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R和PR在三组中的表达,并对三组患者的ER和PR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患者ER均呈强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月经异常组中PR呈弱阳性表达,无月经异常组中PR呈中等阳性表达,对照组中PR呈强阳性表达.三组患者间P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在子宫内膜息肉上的低表达可能是息肉形成以及出现子宫内膜息肉出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环氧化酶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芳荣  陈友国 《江苏医药》2007,33(4):336-337
目的 检测环氧化酶2(COX-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腹腔液和血清中的含量,探讨COX-2在E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35例EM患者及35例对照者的腹腔液和血清中COX-2含量.结果 EM患者腹腔液中COX-2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中的含量(P<0.05);且高于对照组腹腔液及血清中的含量(P<0.05).EM临床Ⅲ、Ⅳ期较Ⅰ、Ⅱ期腹腔液COX-2含量明显升高(P<0.05);EM患者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腹腔液COX-2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OX-2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EM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胎盘蛋白14(PP14)及CA-125的检测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50例EM患者:增生期轻型10例、重型20例,分泌期轻型10例、重型10例.选择30例正常妇女为对照:增生期15例,分泌期15例.ELISA测定血清PP14,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A-125.分析其在EM类型和月经周期的表达差异.结果 重型EM组增生期和分泌期血清PPl4和CA-125水平均高于轻型组和对照组(P<0.05).轻型EM组增生期血清PP1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PP14检测诊断EM的敏感度明显高于CA-125(93.3% vs.63.3%)(P<0.05).结论 重型EM患者增生期和分泌期血清PP14和CA-125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型EM和正常妇女.血清PP14检测诊断EM的敏感度明显高于CA-125.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基因RECK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4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广泛子宫切除术的标本石蜡切片和同期20例子宫脱垂患者手术切除的正常子宫内膜标本石蜡切片,对组织RECK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 ①RECK在细胞膜表达,内膜癌组织中RECK阳性表达率为51%;对照组RECK阳性表达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Ⅰ期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RECK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Ⅲ期(P<0.05),而Ⅱ期与Ⅰ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与Ⅲ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浅肌层浸润者RECK表达阳性率高于深肌层浸润者(P<0.05);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间RECK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CK在有淋巴转移和无淋巴转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RECK在正常子宫内膜中广泛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或不表达.②RECK可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内膜中survivin与MMP-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标本为EMs在位内膜组(EMs组),其中临床分期Ⅰ期4例、Ⅱ期25例、Ⅲ期44例与Ⅳ期7例;增殖期47例,分泌期33例.以20例同期手术的单纯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其中增殖期内膜7例,分泌期13例.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2组标本中survivin与MMP-9的表达;并应用IPP专业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survivin与MMP-9均在子宫内膜胞浆中表达.在EMs组中增殖期survivin和MMP-9及分泌期survivin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survivin表达与细胞周期无关,呈持续性高表达.EMs组不同临床分期间survivin表达,Ⅱ期明显高于Ⅲ期,其余各分期间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MMP-9在各AFS分期中表达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survivin与MMP-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中表达呈正相关(r=0.262,t=2.860,P<0.05).结论:survivin与MMP-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及进展过程中均起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中Kiss-1表达情况的研究,探讨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组织标本3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取异位内膜组织及在位内膜组织;同时取同期30例因单纯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组织中Kiss一1的表达情况.结果:异位内膜组及在位内膜组中Kiss-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 Kiss-1分别在EMT在位内膜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增生期和分泌期表均见表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子宫内膜腺癌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并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58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两组S100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与子宫内膜增生组的S100蛋白表达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腺癌不同病理分级的S100蛋白表达,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腺癌不同临床分期的S100蛋白表达,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诊断可见子宫内膜腺癌的S100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临床分期相关,不受病理分级影响。因此临床诊断子宫内膜腺癌时,可采用免疫组化检测S100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