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耦合模型和象限图法,从整体和内部分异2个角度对2000~2012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演变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呈波动上升的演变特征,生态环境则“先波动上升,后缓慢下降”,城市带整体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间关系趋于协调,产业结构演变、资源消耗水平、经济密度是导致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协调度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的“四城市”格局已经形成,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可分为高级协调、要素集聚滞后、低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4种类型。4个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关系趋向不协调,中心城市周边地区主要向要素集聚滞后型转变,资源型城市和重工业城市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多表现为低级协调。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变的空间分异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是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程度及其对区域人口和经济社会承载强度的综合反映。本文以东北地区179个县域空间为基本研究单元,应用冷热点、空间变差函数、GWR模型等定量方法对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格局演变及分异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① 2000-2015年东北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呈现出增长态势,但空间分异显著,各单元间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高低的相互作用及联动效应较为明显,但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分布逐渐趋于非均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冷热点分布格局与全局分异变化及空间异质性态势基本吻合;② 2000年东北地区开发强度格局分异由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用地投资强度和产业结构水平共同影响,到2005-2015年发展演化为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用地投资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共同影响;③ 2000-2015年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用地投资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与东北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分布态势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在不同区域呈现出影响程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耦合协调度理论,对2004—2012年山东省17个地市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借助Arc GIS 10.0探讨了耦合协调类型的空间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旅游、经济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绝大部分地市环境效益下降,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明显受到生态环境制约;2山东省基础环境质量较好,对旅游、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但不合理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使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停滞在初级协调的较低水平上;3 2004—2012年,山东省各地市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演化过程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区域整体性和地区差异性,即在整体上是上升的,耦合协调水平自西向东逐级上升,在空间上形成三级阶梯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级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发展空间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房地产业历经近30年的发展,主要集中于经济较活跃、环境较适宜、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较完善、人居环境较适宜的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地域差异逐渐突出。科学适度的房地产开发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而过度的房地产开发则会抑制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基于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发展视角,建立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发展度模型,对286个地级市单元的房地产开发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① 中国地级单元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整体协调度处于磨合阶段,虽未达到协调水平,但相互作用与影响力较强,其中协调度最高的为南京市;② 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整体发展度处于较低水平,且空间分布非常不均衡,耦合发展度最高的为深圳市;③ 基于耦合协调度和发展度可将中国地级行政单元划分为9个类型,政府应根据不同类型采取差别化的房地产开发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5.
2000-2010年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2010年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划分老年人口社会空间地域类型,将两者叠加分析,得出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可划分为8种类型区并呈圈层和扇形分布的特征。通过与2000年的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进行比较,归纳出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变化具有历史继承性、随城市开发进程而结构趋于复杂化、出现类型更新和类型区范围变化等特征。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模式主要分为四种:老城区延续发展模式、中心城区更新转变模式、近郊区急剧转变模式、远郊区分异发展模式。最后从城市历史发展传承、城市规划建设引导、住房等制度变迁影响、房地产发展等方面探讨了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GWR的南京市住宅地价空间分异及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曹天邦  黄克龙  李剑波  董平  王亚华 《地理研究》2013,32(12):2324-2333
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蒙特卡罗检验的基础上,构建城市住宅地价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通过2003 年、2009 年住宅地价空间分异的对比,探讨不同影响因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的空间差异性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揭示住宅地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变化关系,以促进地价的科学化管理。研究表明:① 随着影响因素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合理均衡分布,区域差异性缩小,一般会减弱其对地价的影响。②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导致影响因素如CBD、主干道、公交等对地价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发生变化。③ 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居民逐渐注重生活质量、居住品位的提高,公园绿地对地价的影响程度超过其他公用设施。  相似文献   

7.
甘静  郭付友  陈才  刘继生  李正 《地理科学》2015,35(5):565-574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四维一体为研究视角,综合构建了东北地区城市化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分析、面板分析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分4个时期对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投资与消费是影响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城市化兼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重性质;② 东北地区城市化尚处于低水平阶段,属于粗放式、低效益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③ 东北地区城市化整体分异与子系统分异特征明显,2000~2008年阶段综合城市化水平由北向南递增,2008~2012年阶段则向南递减,与人口城市化具有一致性的变化特征。而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则逐年向南递增;④ 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东中西分异与沿海内陆分异特征显著,均具有时序性特点。基于研究成果,提出自然条件的基础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部驱动、交通条件的空间导向以及政策和体制的调控约束是东北地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整体机制,而东北地区南北城市化分异程度不断缩小主要由于区域发展阶段演进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8.
以黄河流域9省区44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区域,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5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的分异和交互作用探测影响因素与因子间的耦合互馈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非遗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在区域分布上,中游非遗最多,下游非遗最少;在省域分布上,山西非遗最多,四川非遗最少;在县域分布上,菏泽市牡丹区非遗最多。(2)黄河流域非遗的最邻近指数为0.78,且置信度为99%,在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3)核密度呈集聚分布态势,形成“多核四带”的空间分布格局。(4)经济社会文化因素比自然因素的影响更显著,其中文化因素的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子对非遗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强,经济因素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化水平因子较强,社会因素的交通和民族因子较弱,自然地理因素的地形地貌、气温、降水量因子的影响力整体最弱,因子间交互作用探测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解释力更强。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空间演变的主要原动力。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构建城市圈空间演变的动力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2.0软件,通过回归分析,以城市化变量表征城市圈空间演变过程,分析武汉城市圈空间演变的相关动力机制,得出城市圈空间演变表现为动态螺旋跳跃式上升曲线,是城市化、工业化、服务产业化、信息化、运输化等经济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耦合的结果,同时,各影响因子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城市圈空间发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导因子表现为工业化(1949—1965年)—第三产业化(1966—1979年)—市场化与制度化(1980—1989年)—多因素(1990—2008年)推动作用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上海浦东地区为典型地域的研究表明,政区演变具有内在与外在两种动力机制,它们对政区不同要素的作用有所侧重,而环境变迁、经济开发等背景因素对政区设置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1.
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协调是保证人居环境均衡发展的基础。基于“人类-居住-支撑-自然-社会”5个子系统,构建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2个系统间的容量耦合模型扩展运用到人居环境5个子系统中,综合熵值法、GIS空间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2005~2016年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力进行探讨,阐述人居环境系统内部协调性。研究表明:2005~2016年辽宁省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缓慢浮动上升趋势;辽宁省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分散格局,并且呈现从中间向两侧递减的“屋脊”式格局和“双核结构”;东西方向上,空间演变趋势由倒U型逐渐向一字型演变,南北方向上由斜线型向“L”型演变。全省出现了中耦合低协调区、中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低协调区、高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高协调区5种类型区。空间分异驱动力主要包括人的需求、经济发展、住房、互联网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回顾郑州市居住空间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出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现状特征和居住分异现象,指出国家投资战略与政府决策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导着城市居住空间持续增长,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思想影响着居住空间的形态变化,而经济制度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住房供给市场变化以及公众择居和迁移行为共同影响着居住空间的重构和分异.  相似文献   

13.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粮食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9年淮河经济带各市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进入协调发展区间的城市已由2000年的8个增加到2019年的26个。虽然城镇化、粮食生产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但也都呈现出日趋缩小的态势。除城镇化先行发展的少数港口和矿业城市外,早期城镇化受阻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只有8个农业大市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化与粮食生产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田童  刘新平  赵俊  刘雨萌 《中国沙漠》2015,35(5):1382-1387
通过构建农牧资源与农牧经济协调发展耦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模型评价了2004-2011年塔里木河流域农牧资源与农牧经济耦合发展水平,并提出塔里木河流域农牧资源与农牧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流域农牧资源系统指数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总体升势较为平稳,未出现较大波动。(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对口援疆项目的落地,使塔里木河流域农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牧经济系统指数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3)农牧资源与农牧经济耦合发展水平上升趋势明显,但是协调度不太高,农牧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牧资源保护的难度持续增大,协调发展压力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ARMA模型的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对沈阳经济区2009~2015年经济、环境指标进行了短期预测,并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模拟了该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作用关系。预测结果表明,ARMA模型预测误差相对较小,预测效果良好。沈阳经济区经济类指标总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各环境类指标,原正向指标(指标越大越好)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原负向指标(指标越小越好)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沈阳经济区的经济与环境耦合度自2010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即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总是处于由缓和向尖锐的循环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对城市居民的休闲价值观、休闲方式及具体的休闲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以信息终端为工具的网络休闲活动的出现以及传统休闲活动的网络化组织是这种影响的主要表现。虚拟休闲空间的产生、传统实体空间的休闲化及城市休闲空间泛化则是这种影响的空间结果。主要从技术社会形态更替和行动者网络的理论视角分析了信息技术影响下城市休闲空间的生产机理:技术进步是物质动力,群体价值观念转变是思想动力,新价值观行动者网络是行为动力,技术社会形态更替是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信息技术影响下城市休闲空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虚拟化、移动化与破碎化、复合化。  相似文献   

17.
旅游开发已成为近年来城市历史街区复兴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盲目的旅游开发易给街区内的文化遗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有必要对其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分析。构建适应城市历史街区发展需要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以南京市8个重点历史街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历史街区的社会-生态环境与其旅游开发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呈现失调态势,同时证实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及其在历史街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媛  沈璐 《地理科学》2012,(5):557-561
建立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利用1995-2009年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定量分析江苏省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协调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变化:1995-1997年协调度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两系统各自的发展均处在较低水平;1998年江苏经济系统发展快于能源系统,出现短暂地协调度下降现象;1999-2004年两系统发展速度同步加快,呈现出短暂的"和谐"状态;2005年协调度略微回落,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政府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等积极措施,2006-2009年两系统协调度出现回升态势。"十二五"期间,江苏应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全民节能降耗意识等四方面实现优化升级,并将解决环境问题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经济健康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旅游经济收入的联系状态、增长状态和差异状态的量化分析,探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趋势,得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的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总体呈良好上升态势,集中表现在:(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经济收入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出现一定的聚集特征。(2)广州、深圳的旅游经济增长关联度较高,对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增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3)各城市的旅游收入增长差距逐渐缩小,旅游经济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4)大部分城市的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其中广州最高,中山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