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强  姜彤 《湖泊科学》2003,15(Z1):221-229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以及地方志、历史文献当中关于研究区洪灾事件记录的搜集、整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点,使得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灾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海面的上升是导致冰后期长江河谷泥沙加积的主要原因,随着海面的上升和河床的抬高,长江中下游的水位也随之上升,从而导致长江洪水期排泄不畅,加重了洪灾的影响,加上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使海面变化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洪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同时,海面上升对长江水流的顶托作用也是加剧洪灾危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对于未来研究区洪水发生的预测,加强海岸带地区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半球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可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3):672-679
本文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年前期(3、4、5月的季节平均)和同期(6、7、8月的季节平均)的南半球环流作对比分析,探讨南半球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 结果表明前期和同期南半球环流均有显著差异,春季南极涛动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较夏季显著,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在春、夏两季中有很好季节持续性. 因此,春季南半球环流异常可以作为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主要短期气候预测因子. 南、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相互作用是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可能的联系机制是从南半球高纬到北半球东亚沿岸经向分布的正压遥相关. 研究中还发现在长江中下游的涝年,整个对流层中南半球春、夏两季有持续增温,这说明了南北半球的温度梯度减弱也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湖泊淡水贝类的分布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记录了长江中下游湖泊贝类110种,其中腹足类10科56种,双壳类5科54种,并对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贝类的区系、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关于太湖流域防洪标准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向阳  张超  沈晓娟 《湖泊科学》2006,18(4):414-418
在分析流域、区域、城市防洪工程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以11项骨干工程为核心组成太湖流域防洪体系,其主要作用是在设计条件下保证流域整体防洪安全,并建议按流流域GDP的0.2%-0.3%洪灾损失作为判断和控制流域性洪灾的经济指标.根据太湖流域防洪标准的基本涵义,讨论了设计暴雨时空分布与流域防洪体系规划建设的关系.最后,在分析太湖流域现状防洪标准的基础上,从防洪减灾角度,提出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江防洪是国家水安全的重要部分.2020年受持续强降雨影响,7月长江中下游沿线及洞庭湖、太湖水位长时间超警戒水位,太湖超保证水位,鄱阳湖湖区部分站点达到历史最高水位;8月长江上游岷江和嘉陵江发生特大洪水,重庆等沿江城市部分地区被淹,防汛压力和灾害损失大.社会舆论持续关注,并对三峡等水库调控提出一些质疑.文章从应对195...  相似文献   

6.
陈家其 《湖泊科学》1993,5(1):18-25
我国南海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遥相关,已被许多实测资料研究所证实。太湖流域作为长江中下游的一部分,历史时期是否也存在相应的遥相关,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分析,得出了肯定的回答。在此基础上,联系历史时期和实测资料时期的其它旱涝因素分析,建立了太湖流域旱涝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湖泊的成因与演化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长江中下游湖泊洼地的成因比较复杂,以构造沉降控制的湖泊洼地规模较大,也比较深,但在碚分湖泊洼地属支流河口洼地、扇缘洼地、河间洼地。湖泊水位受到长江干流水位位的制约。在冰期人低海面时期,长江干流下切,沿江湖泊多干涸;冰后期海面上升,长江干流自河口而上相继发生水位上升,加上降水的变化,导致沿江洼地逐渐蓄水为湖,长江中下游湖泊的演化趋势是不同程度地被泥沙充填,容积不断缩小并导致湖水位涨落年变幅增大与洪水  相似文献   

8.
利用日本气象厅历史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1951-2010年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简称暖池)热含量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前期暖池热含量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超前2个季节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前期11-1月(即上年11月-当年1月,下同)暖池关键区(166.5°E-173.5°W,7.5°S-3.5°N)0~200 m热含量的偏低(高)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少)的预测有重要指示意义.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持续存在,及其外强迫作用激发的具有一定斜压性结构的夏季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EAP),可能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主要原因.暖池热含量在前期11-1月异常偏低导致其西北侧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形成并维持,夏季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向西北方向扩展加强,东亚沿岸EAP波列形成,使得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受异常气旋控制,且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的交汇区.同时,对流层高层东亚沿岸亦存在位置较中低层向西北偏移的EAP波列,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为异常偏强高压,高层辐散与中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发展和降水增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一种小型齿鲸,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及鄱阳湖中,其种群数量仅约1000头,极度濒危.鄱阳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估算种群数量约450头,是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生态学、保护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了各种人类活动对其种群迁移活动的影响,并对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面临的威胁、保护对策和未来研究方向等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金磊 《华南地震》1999,19(3):79-84
探索城市的综合减灾能力从而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所有城市建设科技工作者及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选取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城市灾害现象、致灾因子、城市综合减灾等进行分析,并对21世纪的中国城市综合减灾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1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防灾减灾是当前社会各层面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北京海淀首届城市防震减灾(国际)论坛正是顺应了形势的发展和要求。“论坛”的定位在城市,即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强城市的防震减灾工作。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社会有识之士从不同的方面共同探讨了公共管理、突发灾害、人居环境与城市防震减灾的关系。得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从单一灾种的减灾转向以防御为主的综合减灾的大观念。辅之于“论坛”的三个参观考察内容,展现出海淀区近年来在防震减灾工作成果。“论坛”的举办对海淀区,乃至北京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中下游流量特征变化及其对造床作用的影响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采用枝城等6个水文站日均流量资料,分别统计了各站流量的经验频率分布,检验了8种概率密度函数的适用性,并讨论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流量频率分布特征与造床流量的关系.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干流洪中枯各级流量的频率分布具有分段特性,无法用皮尔逊Ⅲ型或对数...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腐殖质组分赋存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应用化学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及结合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1个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在0.98%-11.0%之问波动.污染程度重的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均较污染程度轻的高.其有机质的分布特征与沉积物污染程度和湖泊周边的人类活动有关.②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  相似文献   

15.
正《防灾减灾学报》以防震减灾为核心,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实践经验。主要作者和读者对象为从事防灾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投稿内容包括:地震监测预报的最新研究成果;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以及其他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方面的工作成果和经验总结;国家及城市重大工程建设的合理设防、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高分辨的地壳速度模型有助于约束和理解该地区的成岩成矿机制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文章利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其周边的107个固定台和82个流动台连续背景噪声数据,给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其周边地区高分辨地壳三维横波速度模型.首先通过计算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提取周期为5~50s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数据,然后采用面波直接反演方法反演混合路径的频散走时数据得到三维横波速度结构.棋盘检测板实验结果表明,三维横波速度模型的横向分辨率约为0.5°~1.0°,纵向分辨率随着噪声的增强和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高分辨三维横波速度模型揭示:(1)研究区下地壳-上地幔顶部存在V形高速异常带,其中V形的西支从南向北依次穿过江汉盆地、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镶盆地,东支位于郯庐断裂带和长江断裂附近,与郯庐断裂带近似平行,囊括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主体区域.西支和东支所夹的低速异常体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2)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下地壳普遍存在高速异常体隆起,尤其是在郯庐断裂带、长江断裂以及阳新-常州断裂附近异常突出,并且高速异常体隆起的强度沿成矿带走向从西向东逐渐减弱.下地壳-上地幔顶部的V形高速异常带和成矿带中下地壳的高速异常体隆起可能代表冷却了的燕山期底侵的上地幔侵入岩.印支期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相互汇聚,以及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多向漂移及其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和后撤拉张,使得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广泛发育深大断裂系统;冷的俯冲洋壳脱水导致上地幔岩石部分熔融,以及温差导致强烈的上地幔物质对流,使得幔源岩浆底侵下地壳,然后沿广泛发育的深大断裂系统上升至地表,与地壳物质发生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等成岩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家地震减灾计划(NEHRP)是美国提升国家减灾能力建设,改进城市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抗震安全性的国家协调计划。2021年12月21日,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CRS)发布了“美国国家地震减灾计划简介”报告。报告梳理了美国国会自1997年实施美国国家地震减灾计划以来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下国会继续实施该计划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介绍了该报告的主要内容,为及时了解美国地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政策参考,对地震行业和相关减灾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关于推进防灾减灾与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了城市化导致灾害加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的危害,分析了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现状,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科技减灾、加大防灾减灾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锰酸盐指数是我国水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控制考核的重要指标,其浓度高低能反映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的严重程度.2003年三峡水库投入运行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水文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干流耗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参数——高锰酸盐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体:2004年以来,高锰酸盐指数总体趋降,且目前已处于较低水平并趋于稳定;不同江段和水期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趋势不一致;耗氧有机污染物以溶解态为主,且溶解态所占比例沿程趋于降低,南津关、汉口、吴淞口下23 km断面溶解态占比中位值分别为0.862、0.734和0.598;可沉降颗粒物对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影响较低,尤其在研究河段上游段,悬浮颗粒中所含耗氧物质占总量比例中位值分别为0.138、0.266和0.402;上游江段水体同一监测断面不同测线和测点间高锰酸盐指数测定值差异不显著;河口段则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表层和底层之间;沿江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水体中耗氧物质污染程度较低,其澄清样中高锰酸盐指数均值在1.91~3.45 mg/L之间,仅局部城市江段和水期出现值高于6.0 mg/L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问题   总被引:37,自引:14,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起东 《地震地质》2002,24(4):601-605
城市范围内直下型活动断裂突发错动产生的直下型大地震 ,直接威胁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是为城市减灾服务的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活动构造研究面临的一项新的工作。这一工作的核心是要解决城市范围内的断裂定位、断裂最新活动、断裂的深部背景、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和地面错动危险性及减灾对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作者用“有没有、活不活、深不深 ,震不震 ,错不错 ,好对策”这 6句话来表示其核心内容。文中对这些问题作了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