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初发的B细胞型AI。L病儿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其中经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21例,未缓解(NR)6例。以同期23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初发ALL病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均显著降低(t=21.56、44.02,P〈0.05)。化疗后CR组病)LPb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t=10.84、25.30,P〈0.05),而NR组病儿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D28是参与AI。L发病的重要共刺激分子,其表达异常可能是ALL的发病因素之一;其表达水平可能是判断ALI。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CD25-PE染色阳性〉10^2为CD4^+CD25^highT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治疗前ITP患者、20例治疗后患者及14名正常人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的表达。结果表明: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表面CD4^+CD25^highT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ITP治疗后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TP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在治疗有效后有所升高。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表达率与血小板数量呈正相关。CD4^+CD25^highT细胞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对ITP患者预后判断的一个有效指标,并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靶点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CD25-PE染色阳性〉10^2为CD4^+CD25^highT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治疗前ITP患者、20例治疗后患者及14名正常人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的表达。结果表明: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表面CD4^+CD25^highT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ITP治疗后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TP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在治疗有效后有所升高。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表达率与血小板数量呈正相关。CD4^+CD25^highT细胞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对ITP患者预后判断的一个有效指标,并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靶点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观察MDS和AA患者骨髓血CD34+和CD71+CD45-细胞数的变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和住院的25例初治MDS和43例AA患者(其中SAA18例,NSAA25例)纳入本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骨髓涂片、骨髓活检、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骨髓血细胞免疫分型检测(主要是CD34+、CD71+CD45-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比较CD34+和CD71+CD45-细胞在MDs组、AA(sAA、NSAA)组中的变化;比较MDS和NSAA组CD71+CD45-细胞数≥15%或〈15%有核细胞数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MDS组CD34+数明显高于AA组、NSAA组和SAA组(P〈0.05);MDS组CD71+CD45-细胞数明显高于SAA组(P〈0.05),MDS组与NSA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71+CD45-≥15%的MDS组外周血小板数明显高于NsAA组(P〈0.05);而CD71+CD45-〈15%的MDS组白细胞、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与NSAA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DS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AA组和sAA组。MDS纽CD71+CD45-细胞数显著高于sAA组。CD71+CD45-细胞≥15%的MDS组外周血小板数显著高于NSAA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B细胞(Breg)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已确诊的ITP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的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的表达率,应用RT—PCR检测患者IL-10mRNA、TGF-β1mRNA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初诊ITP患者外周血CD19+ CD24hi CD38hi B细胞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数升高的ITP患者的CD19+ CD24hi CD38hi B细胞的表达率高于治疗前的ITP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ITP患者IL-10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ITP患者IL-10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ITP患者TGF-β1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TP患者经治疗后TGF—β1mRNA的表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eg细胞通过体液免疫及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在ITP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检测在恶性血液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AML)35例(AML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21例(ALL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28例(CML组)、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18例(CLL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6例(MDS组);同时选择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后SF水平。结果 AML组、ALL组、CML组、CLL组、MDS组治疗前及治疗完全缓解后SF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完全缓解持续1年后S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组、ALL组、CML组、CLL组、MDS组治疗完全缓解及持续缓解1年后S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铁代谢紊乱,血清铁蛋白检测可作为白血病和MDS患者初治期、缓解期及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过程中,CD4+CD25+T调节细胞对机体免疫反应可能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分型及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的数目,与18名健康对照作比较。结果与结论: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13例;22例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19的阳性表达率最高(100%),而13例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7阳性表达率最高(100%)。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和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高于健康对照(P〈0.05)。表明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19阳性表达率最高,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7阳性表达率最高,同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比率及CD34^+细胞CD95(Fas)表达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CD34^+细胞比率及CD34^+细胞Fas表达率。结果MDS患者CD34^+细胞比率RAEB、RAEB—T组较RA组、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RAEB、RAEB-T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A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CD34^+细胞Fas表达率RA、RAEB、RAEB—T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RA与RAEB、RAEB—T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AEB与RAEB—T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34^+细胞比率进行性升高系提示MDS病情进展的标志;CD34^+细胞Fas表达率在MDS显著增高但于疾病恶性转化过程中其表达率逐渐降低;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可能系MDS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通过流式细胞术标记CD25,探讨其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选择88例初发B—ALL患者骨髓,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标记,包括白介素2受体α链(CD25)、B链(CD122)、Y链(CD132),CD19、CD20、CD10、CD34、CDIgM、CD79a、CD22、CDTDT;用定性PCR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IL2RA(CD25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CD25+和CD25-的B—ALL患者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骨髓原始细胞比例(marrowblast%)、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peripheralblast%)、肝脾和淋巴结肿大、cD10、cD20、cD22、cD34、CD79a、CDTDT、CDIgM表达水平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9在CD25+组中表达水平高于CD25-组(P〈0.05)。本组BCR/ABL+患者为21例(23.9%,21/88),CD25+表达率为66.7%(14/21);BCR/ABL-患者为67例,CD25+表达率为4.5%(3/67),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RA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CD25+和CD2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1例BCR/ABL+B—ALL患者中,CD25+与CD25-两组间在缓解率和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R/ABL+B—ALL患者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38.1%(8/21),BCR/ABL。组有9例复发,复发率为13.4%(9/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R/ABL+组无复发生存时间(relapse—freesurvival,RFS)为21个月,BCR/ABL+CD25+患者RFS时间为15个月,而BCR/ABL+CD25-患者RFS时间为21个月,BCR/ABL—CD25-患者RFS时间为24个月。结论:CD25在BCR/ABL+B-ALL上患者中呈高水平表达,可以作为B—ALL的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预测指标,与疾病复发有关,CD25+可以作为判断B—ALL不良预后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D56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D56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系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7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CD56的表达情况,分析CD56+AML和CD56+ALL的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CD56在AML患者中表达的比例为32.1%(18/56);在AML亚型中,CD56阳性患者在M1、M2、M3及M5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9)、47.6%(10/21)、9.1%(1/11)及28.6%(4/14).CD56在ALL患者中表达的比例为30.0%(6/20);在T-ALL中,CD56阳性患者的比例为44.4%(4/9);10例B-ALL患者中有1例表达CD56,比例为10.0%;1例NK细胞白血病表达CD56.此外,与对照组相比,CD56+AML患者中CD33的表达率明显增加(P=0.021),而CD56+ALL患者中CD7的表达率亦明显增加(P=0.024).结论 伴CD56阳性的急性白血病细胞,其在各型白血病细胞中的免疫表型各有特点,多见于M2和T-ALL.且CD56+AML患者中CD33的表达率较高,CD56+ALL患者中CD7的表达率较高,研究结果将为CD56+AL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分析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并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Th17细胞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入选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41例ITP患者(其中初治19例,复发22例,符合难治标准17例)及同期41例健康查体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抽取清晨空腹外周血,以肝素钠抗凝。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ITP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的CD4+CD25+调节性细胞及Th17细胞百分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测定ITP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浆的IL-17水平。结果 ITP病例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Th17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IL-17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初治患者与复发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百分率低于非难治组(P〈0.05);初治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TP病例组的CD4+CD25+Treg/Th17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显著减少,Th17细胞明显增加,出现Treg/Th17细胞失衡,这可能是影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减少程度在初治与复发ITP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难治性ITP可能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Treg/Th17失衡尚未纠正有关。初治ITP患者经临床常规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回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M—CSFR)的表达。分离27例AA患者、45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MMNC中CD34^+细胞比率和CD34^+细胞表面G—CSFR、GM—CSFR表达率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的关系。结果发现,CD34^+细胞比率在A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AA组显著低于MDS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组显著高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组或对照组,MDSr-RA组显著高于AA组(P均〈0.05);MDS—R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G—CSFR表达率在AA组、对照组、MDS组、MDS—RA组及MDS—RAEB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的GM—CSFR的表达率在A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或AA组(P均〈0.05),MDS—RA组与MDS—RAEB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SAA患者BMMNC中CD34^+细胞的比率显著低于CAA患者(P〈0.05),AA患者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0.058和r=0.044);MDS患者BMMNC中的CD34^+细胞的比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没有相关性(r=-0.335),其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亦无相关性(r=0.064和r=0.051)。结论:AA及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BMMNC的比率及其表面G—CSFR、GM—CSFR的表达率的测定有助于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LLUl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CLL临床分期、细胞遗传学异常、CD38和ZAPHO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CLLUl在50例CL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L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白血病细胞ZAPHO和CD38的表达;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CLL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结果50例CLL患者中有26例(52%)表达CLLUl,其中7例(26.92%)在BinetA期,19例(73.08%)在BinetB+C期,二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例CD38^+CLL患者中,17例(70.83%)CLLUl阳性表达,而在26例CD38-CLL患者中,仅有9例(34.62%)CLLUl阳性表达,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LUl在ZAPHO阳性患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ZAP-70阴性患者,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CLLUl与细胞遗传学异常之间的相关性(P〉0.05)。结论CLLUl与临床分期、CD38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CLL患者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和CD4+CD2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及免疫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34例哮喘发作期(哮喘发作组)和32例哮喘缓解期(哮喘缓解组)外周血CD19+CD23+表达率、CD4+CD25+表达率和血清总IgE水平,并与25例体检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哮喘发作组外周血CD19+CD23+表达率为(19.31±9.08)%分别高于哮喘缓解组(8.63±3.54)%和对照组;哮喘发作组CD4+CD25+表达率为(2.79±1.69)%和哮喘缓解组为(3.36±1.17)%均低于对照组;哮喘发作组IgE水平为(177.01±90.38)IU/ml和哮喘缓解组为(160.76±77.54)IU/ml均高于对照组.三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36.62、24.67、24.35,P均〈0.05)。CD19+CD23+表达率与IgE呈正相关,CD4+CD25+表达率和IgE呈明显负相关,CD19+CD23+表达率和CD4+CD25+表达率亦呈明显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0.22、-0.41、-0.34,P均〈0.05)。结论哮喘急性发作时外周血CD19+CD23+和CD4+CD25+改变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CD28/CD152:CD80/CD86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AS患者及健康体检者T细胞表面标志CD3、CD4、CD8、CD19的表达及CD28/CD152和CD80/CD86在外周血T、B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CD3^+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CD3^+CD8^+T细胞则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D4^+和CD8^_T细胞上CD28和CD19^+B细胞上CD80、CD86的表达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而CD152在CD4^+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也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但在CD8%+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却显著降低(P〈0.05);血清IgG、IgA及CRP、IL-6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CD152:CD80/CD86分子的异常表达与其免疫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周血Th1/Th2平衡偏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拟建立一种准确的、客观的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探讨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平衡状态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免疫科住院的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和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外周抗凝血,以PE标记的抗CD195单抗和CD30单抗与FITC标记的抗CD4单抗作双色流式细胞术,用淋巴细胞设门,分别以CD4^+ CD195^+和CD4^+CD30^+细胞代表Th1、Th2细胞,分析ITP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各亚群百分率及Th1/Th2比例的变化。结果ITP组治疗前Th1、Th2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而Th1/Th2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和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后,血小板数上升,Th1/Th2比值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ITP患者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异常,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即ITP患者体内Th1/Th2比值升高,提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Tb1优势的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0、CD86及其受体CD28与其病情状态、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24名健康体检者和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0、CD86、CD28的表达和CD8^+CD28^+、CD8^+CD28^-亚群淋巴细胞,并与病毒载量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CD80和CD86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P〈0.01);肝炎后肝硬化组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3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组CD28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P〈0.05)。病毒载量高低和HBeAg是否阳性与外周血CD80、CD86、CD28及CD8^+CD28^+和CD8^+CD28^-亚群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80、CD86及受体CD28可能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与血清中病毒载量的变化和HBeAg阳性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CD19^+细胞表达水平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松  巫相宏 《临床荟萃》2011,26(3):185-187,190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CD19^+的表达水平,并探讨CD19^+与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关系。方法按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冠心病处理指南的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40例;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2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表面CD19^+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CD19^+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并对CD19^+细胞的表达率与CRP滴度和LDL-C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ACS组患者B淋巴细胞CD19^+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16±3.63)%vs(4.25±0.96)%(P〈0.01),亦明显高于SA组(10.16±3.63)%vs(5.39±1.36)%(P〈0.01);SA组CD19^+细胞表达率和对照组患者CD19^+细胞表达率相近(5.39±1.36)%vs(4.25±0.96)%(P〉0.05)。所研究对象外周血中CD19^+细胞的表达水平与CRP滴度(r=0.661,P〈0.01)和LDL-C(r=0.351,P〈0.01)呈正相关。结论随着冠心病病情加重,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CD19^+的表达水平升高,CD19^+的表达水平可反映冠心病危险分层,CD19^+与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D4^+CD25^+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CD4^+FOXP3^+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的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将ITP患者和正常人CD4^+CD25^highT细胞与自身CD4^+CD25^-T细胞混合培养,检测CD4^+CD25^high 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结果ITP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约占CD4^+T细胞的(15.64±5.8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30±3.95)%(P〈0.01),CD4^+CD25^high T细胞比例为(1.53±0.66)%,与对照组[(1.36±0.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FOXP3^+T细胞和CD4^+CD25^+FOXP3^+T细胞分别为(1.82±1.42)%和(1.25±0.9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90±1.37)%和(2.65±0.92)%](P值均〈0.01)。ITP患者外周血FOXP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下调(P〈0.01),CD4^+CD25^high T细胞的抑制活性较正常人减弱(P〈0.01)。结论ITP患者中CD4^+CD25^+T细胞FOXP3表达水平降低,抑制活性减弱。  相似文献   

20.
王京旭  魏平  王俊祥  陈海英  顾光 《临床荟萃》2009,24(23):2031-2033
目的研究外周血CD19^+及CD23^+/CD19^+细胞的表达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和病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RA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19^+及CD23^+/CD19^+细胞的表达率,比较两组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结果RA组外周血CD19^+及CD23^+/CD19^+细胞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10.236±2.212)%vs(6.870±1.052)%,(5.134±1.069)%vs(2.100±0.652)%(P〈0.05或〈0.01)。CD23^+/CD19^+细胞的表达率与实验室指标ESR、CRP均呈正相关(P〈0.01),CD19^+细胞表达率与ESR、CRP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RA患者外周血存在CD19^+及CD23^+/CD19^+细胞的表达增高,检测CD23^+/CD19^+细胞的表达情况可能对RA病情监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