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颞骨岩锥位于内耳迷路内前方的一段称为岩尖部,处于前方的蝶骨和后方的枕骨之间,尖端以破裂孔为界[1],此锥体的底部以骨迷路和颈内动脉前为界,其上面由中颅窝、Meckel腔及颈内动脉升段构成,后面为后颅窝及展神经走行的Dorello管,下面由颈静脉球和岩下窦组成.  相似文献   

2.
颈静脉结节是起于斜坡下外缘的两个小的骨性突起。这些结构在颞骨前后位断层和轴位或冠状面颅底电子计算机断层可以很容易显示。颈静脉孔位于颅底岩枕裂后端。颈静脉孔的内下缘为一圆形隆起即为颈静脉结节,并在舌下神经管之上突向后上方。断层片上可显示岩枕裂和颈静  相似文献   

3.
颈静脉孔位于颞骨岩部下内侧,通常由颞骨和枕骨共同构成.原发于颅底的肿瘤累及此区域较常见的有颈静脉球瘤,但还有部分原发于颅底的肿瘤也可累及此区域(罕见).笔者总结几种少见累及此区域的原发于颅底的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1904年由Giuseppe Gradenigo 首先描述由耳溢、头痛,三叉神经感觉支感觉减退和外展神经麻痹的综合征。此综合征是由于颞骨岩部内气房的化脓性感染扩展至岩骨尖范围外而侵及海绵窦、咽鼓管、Meckel 氏腔或邻近结构。本文报告1例G-radenigo′s 综合征病人伴海绵窦栓塞。作者并强调岩骨尖炎的延误诊断可致海绵窦栓塞。本文病例为41岁男性,主诉头痛、喉痛和右耳溢。检查发现右鼓膜前下穿孔伴有很多腐臭耳溢。右外展神经麻痹、角膜感觉减退,右视盘中央静脉充血和视乳头水肿及眼痛。乳突片显示乳突结构模糊。颅底片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淋巴囊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 对2例经病理证实的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内淋巴囊肿瘤CT平扫表现为以颞骨岩部后缘为中心的虫蚀状骨质破坏,肿瘤边缘和实质内可见薄层"细针状"骨样物质.MR T1WI和T2WI上肿瘤实质内和肿瘤边缘可见点片状高信号及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内淋巴囊肿瘤是一种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后区的少见肿瘤,血供丰富,呈侵袭性生长,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包括迷路及内耳道,解剖结构细小、走行弯曲、位置深在.临床缺乏有效的检查方法。近年来应用影像学研究内耳解剖、疾病的文章大量出现,并在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率CT 已广泛用于显示成人颅底影象。然而,尚未用于胎儿颅底发育的研究。本文使用CT检查胎儿中颅凹底,即颞骨和蝶骨的骨化形式。颞骨18周虽然此期岩骨主要是软骨,但颞鳞有明显骨化,同样耳囊主要在腹内侧和外表面有早期骨化;大部分半观管没有骨覆盖。蜗管和圆窗可以识别。腹侧和背侧鼓室骨板及听骨同样可明显骨化。CT 对听骨骨化的证实仅限于锤骨和砧骨。镫骨不能清楚显示,因为中耳被间充质充填。耳囊内逐变  相似文献   

8.
颅底部由额骨眶板、筛骨筛板、蝶骨体及蝶骨大小翼、颞骨下部、岩骨上后面、枕骨斜坡和鳞部等组成.颅底正常解剖结构比较复杂,一般将其分为前、中、后颅窝3部分,颅底凹凸不平,有许多骨孔与裂隙,为颅神经和血管通过[1].胚胎发育上,颅骨的骨化可分为膜内化骨与软骨内化骨,颅底骨大部属于软骨内化骨,此乃颅底骨源性肿瘤发生的组织学基础.颅底病变由于部位深,邻近结构复杂,单个病种的发病率低,但是其种类繁多,大部分病变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其影像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一直是个难题.CT和MRI可清楚显示颅底病变的大小、部位、范围、内部结构及肿瘤浸润程度,对颅底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极大的价值[2~7].本文对颅底骨局限性骨病的CT和MRI表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岩内颈内动脉瘤引起Horner综合征(HS)以前文献仅有3例报道。此瘤引起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瘤囊的扩张方向,诊断靠血管造影。作者报道两例。例1:女,19岁。严重偏头痛和眼睑下垂。检查提示为左HS。平片显示左侧颅底中颅凹内半部分有大的压迫性骨侵蚀伴有扇形边缘。CT 平扫解释为软组织块压迫鼻咽和闭塞左咽隐窝。MRI 证明为肿块病变侵蚀颅底的颈动脉管部位。信号特征提示由钙或流动的血液所组成。考虑平片和CT所见提示为岩部内动脉瘤。左颈总动脉造影显示为岩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颞骨LCH与NB骨转移的发生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儿童LCH及NB骨转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病变中心位置评估病变部位(中耳、鳞部、岩部),在CT及MR图像上评估病变影像学表现。结果共纳入21例(28耳)LCH患儿,乳突是最常见的累及部位(23例,82.1%),其次为鳞部和岩部。颞骨HRCT表现为较为完全的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锐利,无骨膜反应,无钙化。除1例有T_1W高信号外,其余MR均表现为T_1W等低信号,T_2W等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共纳入NB骨转移10例,8例位于颞骨眶突移行处,2例位于颞骨鳞部。CT表现为边界欠清楚的骨质破坏伴放射状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表现为密度较均匀的略高密度,颅板骨质破坏不彻底,颅板变薄,但骨质仍连续。结论儿童LCH多累及颞骨乳中耳,NB骨转移多位于颞骨眶突移行处及鳞部。二者骨质破坏方式亦有不同,发病部位及影像学检查对于鉴别二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