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序贯评估病情”指导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护理效果。方法选择“120”急救的脑卒中患者116例为观察组;124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序贯评估病情”指导脑卒中急救护理程序实施,对照组给予一般急救护理。结果观察组死亡率为15.52%,对照组为31.45%,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痊愈率为37.93%,对照组为25.81%(P〈0.05)。呼救至救治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救至治疗时间、GOS评分,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评估病情”指导院前急救护理的方法,可提高脑卒中患者治愈率,缩短整体急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李春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0):39-40
目的总结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的诊治经验,为临床急救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入选的6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于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120急救中心均行院前急救设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非院前急救。由家属将患者送至医院的6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设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5.0%,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到达医院后需要住院治疗率5.0%,死亡率1.7%,出现迟发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通过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收治的89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就诊情况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36例患者为家属送至我院就诊,观察组53例患者由医务人员进行急救护理后送至我院就诊,观察2组患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生命体征变化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死亡率1.9%(1/53),并发症发生率9.4%(5/53),住院时间29.3±6.5天,对照组死亡率3%(3/36),并发症发生率22.2%(8/36),住院时间43.7±5.4天,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方法:8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进行病情观察、饮食干预和出院指导等一般疾病护理,研究组额外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治愈率、上级医院转院率、死亡率和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7.8%和8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2.173,P〈0.05);两组的转院率分别为2.2%和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52,P〈0.05);两组的死亡率分别为0.0%和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10,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7.3±5.2)d和(23.8±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3,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从而降低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5.
杨艳莉 《中外医疗》2014,(5):124+126-124,126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急症护理。方法对收治于该院的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出了回顾性分析,并将这87例按照时间先后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5例,行综合护理,对照组42例,行常规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经临床急诊护理之后,观察组再通率为77.78%,对照组再通率为47.62%,观察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死亡率为8.89%,对照组死亡率为11.90%,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20%(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急救和临床急诊综合护理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影响及提高成功率的策略。方法对南通市红十字救护中心出诊的328例(急救组)以及由现场司机等送医院的213例(对照组)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现场救治、转运、医院救治转归作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急救组、对照组的急救响应时间分别为(9.85±1.52)min、(2.16±0.37)min;而医院反应时间分别为(16.47±2.65)min、(11.54±6.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良好率、重残率、植物生存及病死率情况:急救组分别为:32.31,22.26,3.66,6.71;而对照纽分别为15.49,39.91,7.52,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及时、实效的院前急救加院前、院内的无缝隙连接为患者挽救赢得了时间,对于提高生存率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尤瑞克林治疗,研究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降纤酶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均得到改善,且NIHSS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NIHS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22%(X^2=4.23,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7%(X^2=3.73,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现场急救护理观察组61例;未进行现场急救护理直接送到医院救治对照组59例,对院前急救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观察,发现120例患者中进行现场急救的61例患者中死亡3例,未进行现场急救的59例患者中死亡12例,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情稳定率86.9%,对照组病情稳定率6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脑疝1例,应激性溃疡2例,感染5例)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脑疝4例,应激性溃疡8例,感染10例)。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通过院前及时、迅速、有效的急救和护理,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提高病情稳定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在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经我院急诊科“120”接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8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0年1月~2011年6月接诊的1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年7月~2013年1月接诊的145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实验组应用风险评估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致残率。结果对照组致残64例(45.71%),实验组致残47例(32.41%),两组致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风险评估急救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经右心房和肺动脉矫治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患儿120例,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60例患儿采用经有心房和肺动脉路径矫治.对照组60例患儿采用经右心房路径矫治,随访至术后12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情况及死亡率。结果实验组急性肾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以及胸腔积液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60,P〈0.05);随访至术后12个月,实验组患者死亡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143,P〈0.05)。结论经右心房和肺动脉径路矫治婴幼儿法洛四联症可有效提高外科治疗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体酮(PG)联合维生素D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价值。方法将9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G联合维生素D治疗组(34例),单用PG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3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患者住院期间感染率和病死率、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预后良好率的差异。结果患者治疗2周的GCS评分PG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病死率、感染率、伤后3个月GOS评分、伤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G+维生素D治疗组与其他两组患者伤后2周GCS评分、伤后3个月GOS评分和预后良好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率和总体病死率与其他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极重度颅脑损伤(GCS评分3~5分)患者中,与对照组相比,两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G联合维生素D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以降低颅脑外伤患者伤后的病死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脑外伤患者血糖水平变化及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脑外伤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依据将其分为轻度组(n=42)、中度组(n=40)、重度组(n=30),患者均在入院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及第7天进行空腹血糖检测;按患者入院后第1天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分组:空腹血糖<10 mmol/L组(n=85),≥10 mmol/L组(n=27),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空腹血糖水平明显负相关于GCS评分(P<0.05);重度组入院第1天的空腹血糖水平与中度组、轻度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降低。<10 mmol/L组中GCS 5分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10 mmol/L组,GCS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10 mmol/L组,两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定期检测脑外伤患者的空腹血糖,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预后,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3,(36):134-135,139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气凝固术联合高频电刀治疗胃肠息肉的效果,为胃肠息肉患者提供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胃肠息肉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高频电刀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氩气凝固术联合高频电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愈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治愈率(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治愈率(62.86%),复发率(21.43%)显著低于对照组复发率(4.29%),两组差异显著(X^2=25.7143,P〈0.01;X^2=9.1803,P〈0.01);观察组患者的出血率(0.00%)、穿孔率(1.43%)、胃肠胀气率(2.86%)及治疗部位疼痛率(5.71%)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出血率(7.14%)、穿孔率(10.00%)、胃肠胀气率(12.86%)及治疗部位疼痛率(18.57%),两组差异显著(X^2=5.1852,P〈0.05;X^2=4.0614,P〈0.05;X^2=4.8344,P〈0.05;X^=5.4232,P〈0.05)。结论氩气凝固术与高频电刀联合治疗胃肠息肉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填补了我市空白。  相似文献   

14.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颖珠 《四川医学》2009,30(8):1340-134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58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经院前抢救)和对照组(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对治愈、好转、死亡和总有效率等预后指标,以及中枢性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于此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中枢性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对短时间内保全患者生命,减少院前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月战 《当代医师》2014,(11):1513-151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TBI)后早期凝血功能、血白细胞(WBC)及血糖水平的变化与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126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型、重型损伤两组;1个月后随访依据牛津残障评分(OHS)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WBC和血糖的水平.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PT、APTT、FIB、PLT、WBC及血糖水平.结果 轻中型TBI组、重型TBI组PT、APTT、WBC和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和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损伤程度加重,PT、APTT、WBC和血糖水平逐渐升高,而PLT和FIB水平逐渐降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TBI预后不良组PT、APTT、WBC和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LT、FIB水平和GCS评分明显降低(P<0.05);PT、APTT、WBC、血糖分别与GCS、OHS评分呈负相关,PLT、FIB与GCS、OH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TBI患者早期凝血功能、血WBC及血糖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初步用于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桑嘉贵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47-148,156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OF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MOF组与非MOF组,计算各组总病死率、MOF的发生率和不同衰竭器官数目亚组的病死率以及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并发MOF的病死率,并比较器官受累顺序。结果MOF组64例,死亡51例,病死率为79.69%(51/64),非MOF组286例,共死亡12例,病死率为4.19%(12/286),两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92,P〈0.01)。MOF发生率为18.29%(64/350),其中2个器官功能衰竭14例,死亡8例(57.14%);3个器官功能衰竭30例,死亡24例(80%);4个器官功能衰竭12例,死亡11例(91.67%);5个器官功能衰竭6例与6个器官功能衰竭2例最终全部死亡(100%)。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并发MOF的病死率分别为83.33%(40/48)与57.14%(8/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P〈0.05)。器官受累顺序依次为脑、肺、心、胃、肾、肝。结论急性脑卒中并发MOF预后不良,且衰竭器官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但严密监测、积极救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连用14 d。于治疗前、治疗后4 d和7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SE和S-100β水平,并观察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变化及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GOS)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4 d后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后的恢复良好率(55.5%)显著高于对照组(27.8%)(P<0.05)。在治疗后4d和7d,治疗组血清NSE和S-100β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和S-100β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杨延飞 《中外医疗》2014,(22):19-20
目的探讨严重脑外伤患者伤后血糖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严重脑外伤患者130例,根据Glasgow昏迷评分法分为7~8分组(n=46)、5~6分组(n=58)、≤4分组(n=26),比较3组血糖水平及伤后高血糖维持的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 3组患者入院24 h、3 d时血糖逐渐升高,入院后第5天、第8天时逐渐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在相同的时间点7~8分组血糖水平低于5~6分组,5~6分组血糖水平低于≤4分组(P〈0.05)。7~8分组高血糖持续时间短的比例最高,≤4分组高血糖持续时间长的比例最高(P〈0.05)。Glasgow昏迷评分与血糖水平呈负的相关性(r=-0.68,P=0.O0)。7~8分组死亡率明显低于5~6分组及≤4分组,≤4分组死亡率最高。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入院血糖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动态的监测患者血糖水平结合Glasgow昏迷评分,可较准确、快速的评估严重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CRP含量变化与病情程度、预后关系。方法384例急性颅脑损伤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outcome scale,GOS)依次分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及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伤后24 h内血清CRP、IL-6的浓度。结果颅脑损伤后24 h内,根据GCS评分,随着损伤的程度增加,血清IL-6、CRP水平明显增高。CRP与GCS呈负相关(r=-0.182,P〈0.05),血清CRP与IL-6为正相关(r=0.187,P〈0.01)。颅脑损伤后,根据GOS评分,24 h内血清IL-6、CRP水平在预后不良组明显增高。结论血清中CRP、IL-6是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损伤敏感而特异的指标,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治、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应用亚低温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各30例。分别在术后1d、3d、5d、7d观察脑损伤灶水肿体积及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伤后3~6个月根据评估法判断预后疗效。结果:亚低温组脑损伤灶水肿体积在术后第3~5天增加,第7天开始减少,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可减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水肿含量,提高患者的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