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红叶  Liu Lingling  周燕秋 《护理研究》2008,22(23):2107-2107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有效包扎方法.[方法]将15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A组创面采用胸带加压包扎,B组创面采用宽绷带加压包扎,C组采用双层弹力网制成的网袋套入胸部加压包扎.观察3组病人创面皮下积液、伤口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C组病人创面皮下积液发生率、拔管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低于A组、B组,切口Ⅰ期愈合率高于A组、B组.[结论]双层弹力网加压包扎方法能均匀施压,有效减少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杨红叶  刘玲玲  周燕秋 《护理研究》2008,22(8):2107-2107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有效包扎方法。[方法]将15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A组创面采用胸带加压包扎,B组创面采用宽绷带加压包扎,C组采用双层弹力网制成的网袋套入胸部加压包扎。观察3组病人创面皮下积液、伤口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C组病人创面皮下积液发生率、拔管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低于A组、B组,切口I期愈合率高于A组、B组。[结论]双层弹力网加压包扎方法能均匀施压,有效减少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结构性胸带加压包扎法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4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采用改良结构性胸带加压包扎,压力值设定在4.0kPa;对照组42例采用传统胸带加压包扎,压力为3.0~6.7kPa,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并比较.结果:观察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拔管时间、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切口一期愈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改良结构性胸带加压包扎法,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双管引流的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创面采用双条硅胶管引流+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对照组48例,创面采用单条普通橡胶管引流+普通绷带加压包扎.观察比较两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双管引流+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能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皮瓣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皮瓣护理的改进对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提高伤口I期愈合率的影响。方法将7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即橡胶管重力引流、胸壁胸带加压包扎、患肢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实验组32例,采用负压引流,合理安排患肢功能康复时间,胸壁使用纱包、弹力网套包扎,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例皮瓣积液、坏死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皮瓣积液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伤口I期愈合率明显提高,引流管拔管时间,伤口平均愈合天数均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皮瓣护理的改进可明显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积液、皮瓣坏死,提高伤口I期愈合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负压引流及加压包扎方式在乳腺癌术后的效果。方法:将95例在我科实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腋下置一根负压引流管,B组:腋下和胸骨旁分别置一根负压引流管,A组与B组术后均加压包扎,C组:置管方法同B组不加压包扎,比较三组术后24h、48h、72h的总引流量;带管时间;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总引流量少于B组,带管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无差异(P>0.05)。B组术后总引流量少于C组,带管时间短于C组,皮下积液发生低于C组(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单管负压引流联合加压包扎能减少创面引流量,减少带管数目,缩短带管时间,但不增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制胸带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加压包扎,防止术后皮下积液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使用自制胸带加压包扎;对照组使用传统绷带加压包扎.观察2组患者引流管引流量、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情况等.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观察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切口Ⅰ期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自制胸带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加压包扎可以降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负压引流及加压包扎方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5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负压引流及加压包扎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28例,B组37例,C组30例。A组腋下置一根负压引流管,B组腋下和胸骨旁分别置一根负压引流管,两组术后均加压包扎;C组置管方法同B组不加压包扎。比较三组术后24 h、48 h、72 h引流量,带管时间,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24 h、48 h、72 h引流量少于B组,带管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术后24 h、48 h、72 h引流量少于C组,带管时间短于C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单管负压引流联合加压包扎能减少创面引流量,减少带管数目,缩短带管时间,且不会增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制胸带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加压包扎,防止术后皮下积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使用自制胸带加压包扎;对照组使用传统绷带加压包扎,观察2组患者引流管引流量、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情况等。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观察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切口Ⅰ期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自制胸带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加压包扎可以降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合理的包扎方式。方法选择83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非加压包扎组和加压包扎组,观察术后引流量,皮下积液率,皮瓣坏死率,切口Ⅰ期愈合率。结果非加压包扎组引流量高于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率明显低于加压包扎组,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非加压包扎组皮瓣坏死率明显的低于加压包扎组,切口Ⅰ期愈合率明显高于加压包扎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非加压包扎能明显减少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增加患者舒适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05年2月—2010年6月在我院行乳癌改良根治术的162例女性病人,比较不同引流方式下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采用持续负压引流及弹性绷带加压包扎+乳胶管-导尿管序贯引流的病人,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皮瓣坏死率、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引流量均明显低于无乳胶管-导尿管序贯引流组及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1.60、9.45,F=21.60~40.75,q=3.82~12.84,P〈0.01)。结论采用持续负压引流及弹性绷带加压包扎+乳胶管-导尿管序贯引流的方法,能显著降低乳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乳房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皮瓣不同处理的疗效。方法:将63例乳房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患者术后皮瓣予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一次性负压器双管吸引,对照组患者术后皮瓣予以普通绑带加压包扎,一次性负压器双管吸引。比较两组患者的引流情况以及负压器的拔管时间。结果:治疗组的负压器引流量较对照组的明显减少,拔管时间提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房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合理的加压包扎可以明显提前伤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负压吸引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1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实验组各57例,传统组采用传统方法引流,实验组采用双负压吸引引流,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应用双负压吸引能有效地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使患者能早期进行上肢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渗盐敷料结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肿瘤患者慢性、中小型、表浅伤口的运用和疗效。方法将60例有慢性、中小型、表浅伤口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负压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换药组)。实验组采用高渗盐敷料为伤口填充材料,以一次性使用胃导管为引流管,利用病房的负压吸引系统为患者进行负压创面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湿性愈合原理常规换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结果实验组的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都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高渗盐敷料结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能提高肿瘤患者慢性伤口治愈率,降低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改良的止血与引流方法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止血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在2010年4月-2012年7月期间对96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研究组)采用可吸收性明胶海绵在腋顶区和腋血管周围填塞联合加压包扎并持续负压引流作为术后止血的主要措施,另放置负压引流管(双套管)引流。另选取同期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82例患者(对照组)接受常规加压包扎并持续负压引流(单管)。观察并对照两组患者的术后止血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2 h内的引流量以及术后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也显著下降,效果令人满意。研究组住院天数、创面一期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改良的止血与引流方法可以有效促进乳腺癌根治术后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效果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患肢功能锻炼开始的最佳时限.方法对424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参照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根治术后功能锻炼操,术后12 h、24 h、72 h三个时限采用我科改良的功能操进行锻炼,并以患肢伤口引流、皮瓣生长成活、伤口Ⅰ期愈合、4周内患肢功能恢复情况为效果评价标准.结果术后12 h(A组)开始患肢功能锻炼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患肢功能恢复及伤口Ⅰ期愈合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平均住院天数缩短.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12 h开始功能锻炼,安全有效,有利于病人早期康复及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医用即溶止血纱布联合纤丝速即纱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量及皮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适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共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患者术中于手术创面联合应用两种止血材料(医用即溶止血纱布联合纤丝速即纱);对照组除术中未使用医用止血材料外,其余处理同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5天总引流量及引流管拔除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影响积液产生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总引流量为(289.23±5.36)ml,对照组为(492.15±8.5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3,P<0.05)。研究组引流管拔除时间为(6.24±1.23)d,对照组为(10.12±2.2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3,P<0.05)。结论应用医用即溶止血纱布联合纤丝速即纱对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除有止血功能外,可明显减少术后皮下积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缝合固定、加压包扎156例,观察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几率。与前期16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相比较。结果缝合固定、加压包扎方法的156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7.6%,皮下积液发生率3.8%。单纯切缘皮肤全层缝合的164例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18.2%,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2.8%。经统计学检验表明:两组的皮瓣坏死发生率与皮下积液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缝合固定、加压包扎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与皮下积液。  相似文献   

19.
双抗负压引流管引流效果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艳萍  丁红  黄静  张惠然 《现代护理》2002,8(11):827-828
目的 研究双抗负压引流管伤口引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双抗负压引流管组 2 7例病人 ,乳胶引流管组 2 1例病人 ,采用病历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引流管放置手术创面由切口旁戳孔引出 ,放置时间不超过 4 8h。结果 双抗负压引流管置管时间短于乳胶引流管 (P <0 .0 5 ) ,而引流量则显著多于乳胶引流管 (P <0 .0 1) ,甲级切口愈合率的比较中也明显优于乳胶引流管 (P <0 .0 5 )。结论 双抗负压引流管置管时间短 ,引流效果好且切口甲级愈合率优于乳胶引流管 ,是一较为理想的引流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