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天津市B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聚集性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本起聚集性疫情共发现10名确诊病例和1名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以共同居住和同桌进餐等近距离接触方式传播,部分病例发病前已具备传染性,存在需多次采样检测核酸方能确诊的现象。结论 新冠肺炎家庭内传染性较强,要强化家庭成员之间防护意识,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追踪、管理等防控措施,防止家庭聚集性疫情发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预防控制类似疫情的发生和扩散提供经验。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该起聚集性疫情传染来源、发生及传播过程进行描述分析,采用RT-PCR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该聚集性疫情由在深圳感染后返乡的病例引发,继而引起其他3位家庭成员感染发病,另2位儿童家庭成员未感染。除家庭密切接触者有发病外,其他18名密切接触者均未感染。传染源是经检测密切接触者才发现。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易形成家庭内传播,主要经人际间密切接触而传播;及早筛查密切接触者和发现轻型病例传染源,有利于防止疫情蔓延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梳理1起群体隐瞒接触史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调查过程,总结调查经验。 方法 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该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开展调查,按调查时间分别描述调查经过。 结果 该事件累计报告6例确诊病例,分布在同一家族的3个家庭。该起疫情先后调查4次,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率先介入,而后社区、公安加入调查。首例病例发病前有武汉旅行史。该家族6例病例及家庭成员均隐瞒接触史,在公安机关刑侦技术帮助下,确认首发病例发病后与另5例病例的聚餐史,密切接触者续发率为41.67%。 结论 该事件为聚餐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多部门联合调查对于查明调查对象配合度不高的聚集性疫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传播过程和流行病学特征,并评价防控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病历、面对面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结果 共追查到与该案例传播链相关的密切接触者13人,其中家庭内密切接触者11例,发病7例;疫情共传播2代,无重症,死亡病例,家庭内罹患率为63.6%,总罹患率为53.8%。3例二代病例的潜伏期分别为3、5.5、7 d。结论 COVID-19传播存在家庭聚集性,近距离密切接触发病后传染源是本起家庭聚集性疫情二代病例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浙江省金华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和数据。 结果 该起疫情为一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可能的传播方式为在高速服务区或镇菜市场、市区商场接触到不明传染源,再经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易在家庭内播散,要重视有外省返乡人员家庭的疫情防控工作,多部门联防联控在疫情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上海市长宁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20年上海市长宁区一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的病例与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特征,同时探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对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方法 对某县发生的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将管控区内所有湖北旅居史人员划归为可疑传染源。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及可疑传染源采集咽拭子及血清标本,采用RT-PCR法对咽拭子进行2019-nCoV核酸检测,采用ELISA法对血清进行2019-nCoV特异性IgM、IgG抗体检测。 结果 确诊病例5人核酸检测阳性,其中1例连续检测6次阴性,第7次检测阳性。5例确诊病例来自2个不同的家庭,其先发病例之间及与可疑传染源均无密切接触史。密切接触者中发现1人在整个调查期内7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后经血清抗体检测IgM和IgG阳性才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其与2个家庭的先发病例均有过密切接触。管控区内可疑传染源77例,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血清抗体检测发现2例IgG阳性,怀疑其可能是本次聚集性疫情的感染来源。 结论 新冠肺炎易形成家庭内传播,相对封闭的空间存在有利于病毒传播的可能,抗体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对于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追溯无明确暴露史确诊病例的传染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湘潭市5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的感染来源,并探讨其传播模式,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建议。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描述流行特征,采集患者鼻咽拭子,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截至2020年3月5日,湘潭市累计报告42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6例为无症状感染者),重症及危重症病例8例。涉及5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共发病19人(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占总病例数45.24%;其中4起因武汉返湘潭(简称潭)人员引起,1起因本地病例引起;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为1岁3月~84岁;临床表现出现咳嗽症状比例最高(占70.59%),病例从发病到就诊隔离间隔时间在0~10 d之间,中位数为2 d,发病时已住院隔离观察的病例占比最高为42.11%(8/19),从就诊隔离到确诊的间隔时间在0~7 d 之间,中位数为2 d。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隐匿性,人员密集、聚餐/会、家庭内传播是聚集性疫情的高危因素,应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内江市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中的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通过查阅病历并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截至2020年2月14日,内江市共发生聚集性疫情6起,报告确诊病例18例,暴露人数261人,平均罹患率6.90%。疫情集中发生在1月24日至2月11日,家庭聚集5起,公共场所(茶楼)聚集1起。3起聚集性疫情存在代际,病例潜伏期中位数7.5 d。首发症状发热占44.45%,干咳占44.45%;胸部CT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表现占88.89%。结论 内江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为主,应做好自我防护和隔离,避免家庭聚集等社交活动,以降低发生暴发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为预防控制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T-PCR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和采用胶体金法对血清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Y县3起家庭疫情中病例及家庭密切接触者暴露情况,探讨每起家庭的传染源,分析其传播链。结果 3个家庭共报告7例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和2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阳性者,各确诊病例感染日期与发病日期时间间隔均在COVID-19潜伏期内。每个家庭指示病例均无COVID-19疫区流行病学史。1号家庭病例发病时间最早,2号家庭传染源与1号家庭传染源有聚餐史,3号家庭传染源与1号家庭二代病例有近距离接触史。结论 3起家庭聚集性COVID-19疫情的传染源(一代病例)是1号家庭的病例C。因此在疫情防控早期,隔离传染源,少聚集和加强个人防护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出院后家庭再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家庭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疫情相关人员基本信息、暴露史、发病情况和临床诊疗资料等,分析家庭聚集性疫情感染来源和传播模式。  结果  本起家庭聚集性疫情中,有3名病例和1人核酸检测阳性。感染来源最大可能来自医院暴露,后续家庭内传播。首发病例C出院时可能未“痊愈”,家庭内再现病例的发病时间可能远早于其报告的“发病”时间,未发现支持出院后传播的证据。  结论  建议强化流行病学调查,并综合临床、实验室等结果进行综合研判,落实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病人家庭终末消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广州市一起由Delta变异株(B.1.617.2)引起的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关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获取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疫情的调查和特征进行分析描述。结果 该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涉及6名确诊病例,其中男、女各3人,中位年龄为24.50岁,均无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疫苗接种史。病例1~4与确诊病例在某餐厅有同时段用餐史,在暴露后4~7 d陆续发病;家庭成员病例5、6则分别在病例1~4发病后2~5 d发病。除病例1、2是由社区集中核酸检测发现,其余4人均是作为病例1、2的密切接触者在集中隔离观察中检测发现。6名病例活动轨迹累计涉及24个重点场所,共甄别密切接触者427人,除病例3~6外无续发感染。结论 结合疫苗接种和非药物类控制措施,重点关注和控制家庭聚集性发病,仍是阻断COVID-19疫情社区传播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分析辽宁省丹东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追踪疫情的传染源。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辽宁省丹东市一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中的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对调查资料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同时结合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报告疫情中涉及确诊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家庭内密切接触者累计34人,其中8人为外省探亲人员,1人与确诊病例同航班,抗体IgG为阳性。本次家庭聚集性疫情是由外省途经武汉来到本地探访亲友的既往感染者引起的家庭聚集疫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广西某县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了解COVID - 19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该聚集性病例进行时间、地区、人群等三间分布描述。结果 本起聚集性疫情共报告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临床诊断病例1例(发病未确诊)。 暴露场所主要为家庭(16例,占72.73%)、休闲广场(2例,占9.09%)、超市(4例,占18.18%),病例分布在4个乡镇,并波及5个家庭,产生家庭四代病例传播。感染病例年龄分布在10月龄~85岁之间,年龄中位数为39.5岁,病例潜伏期为1~14 d,中位数为7 d,发病 - 就诊时间间隔为0~11 d,中位数3 d。结论 家庭暴露和公共场所暴露是导致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关键,早期采取严格的封控措施,加强密切接触者管控可以有效阻止聚集性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珠海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疫情7例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描述分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传播链;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 结果 余某家族4个家庭18人,2020年1月16—21日从武汉分批到珠海并入住GLHT等酒店,1月24日年夜饭聚餐。病例1于1月27日发病,2月12日发现并确诊。2月12—28日17名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期间相继有7名人员SARS-CoV-2核酸筛查阳性;解除隔离后第7 d(3月5日)又有2名人员筛查阳性,为无症状感染者。本次疫情共7例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链分析可能有4代感染者,暴露时间均为集中隔离前。 结论 COVID-19发病前3 d具有传染性,密切接触者暴露后SARS-CoV-2核酸转阳最长时间≥15 d,14 d隔离期不足以排除所有感染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河南省濮阳市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濮阳市17例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通过绘制发病时序图、病例关系图描述和分析其时间、地点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17例确诊病例中,男性7例(41.2%).年龄在12~ 66岁之间,中位数36岁.共发生4起聚集性疫情,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