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收音机、电视机的进入家庭,广播电视报正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如果说现在收音机,尤其是电视机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基本生活资料,那么依附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广播电视报从目前看还远末成为家庭的基本生话资料。怎样才能使广播电视报成为家庭的“基本生活资料”——即广播电视报真正成为一份家庭化的报纸呢?本文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时策。一、广播电视报首先应是家庭休闲报有些研究人员把广播电视报的读者群总结成这样几种人:“放学回家”、“赋闲在家”、“机关茗家”、“企业居家”,他们既喜爱读书看报,又是喜欢听广播看电…  相似文献   

2.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支报业新军——“广播电视报”迅速崛起。目前,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报每期总发行4000多万份,占全国所有报纸总发行数的1/8,绝大多数在当地的报刊发行量中居于首位。有的省市广播电视报每期发行数达100多万份,一般都不下10万份。在已取得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广播电视报的办报方针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以促  相似文献   

3.
就发行量而言,广播电视报的辉煌时期已经过去。现在,不少市级广播电视报的发行量就在2万份左右。而那些发行量仍居当地报刊发行量之首的广播电视报,其实早在发行量下滑时,就做了大量“遏止”工作。  相似文献   

4.
广播电视报以其与“广播电视”的边缘相关性而区别于其他报纸,又因其“报”的性质,而不等同于广播电视,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广播电视报”必须而且只能是对广播电视领域的补充、进一步的开发,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突出其服务性,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眼于思考现今广播如何将自身作为“信息”,通过形成自己的品牌,而借助其他大众媒介以及人际传播来传播自己。同时结合几家广播媒介的实践探求广播媒介将其“自身”作为“信息”来传播的可行性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以服务于广播电视及其受众的广播电视报,曾有着“皇帝女儿不愁嫁”般的辉煌。然而,近年来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广电报的信息资源不断地被其他报纸及传媒或多或少地占用,广播电视报固有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报纸经营难度越来越大。另外,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电脑走进千家万户,使许多人不再依赖广播电视报的节目预告,而是通过上网来了解详细的影视节目简介。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广播电视报人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走山困境,只能改革原有的办报模式,努力开创出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办报模式。从2004年…  相似文献   

7.
陈国权 《青年记者》2016,(22):48-49
在人们的回忆中,都市报曾经是最厉害的报种,从1995年开始出现,支撑了报业20年的繁荣;但实际上,还一个报种被很多人淡忘了.曾经,全国有几十家这种报纸的发行量超过百万,全国共有5000万份的发行量,那时候,城市中几乎家家户户都自费订阅了它,男女老少都读它,它足足繁荣了近十年,是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它就是广播电视报. 极度繁荣的广播电视报 从媒介特性来看,广播电视报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报纸,它完全依赖于另一种媒介——广播、电视,以刊登广播电视的节目预告及介绍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为职能.读者定位为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中的读者.  相似文献   

8.
10年前,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一家电视报《电视周报》(即《中国电视报)的前身),在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大气候下应运而生。随之,各地广播电视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国已有广播电视报140多家,实际上已形成中央、省和地区市级“三级办报”的格局。据1990年的统计,其中期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就有《中国电视报》、上海《每周广播电视》等lo家。目前全国广播电视报的期总发行量约4500多万份。仅从这一数  相似文献   

9.
刘奋 《视听纵横》2002,(4):17-18
广播电视报如何办得“抓人”,有很强的“卖点”,使发行工作从“要他订”变为“他要订”?这是时下各家广播电视报都费尽思量的问题。目前,全国广播电视报已经达到250多家,其在各地的发行量之大,覆盖面之广,远非一般报刊所能比。但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特别是电视卫星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报原来所依托的某些广电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而它的报业特点却日益明显。因此,从报业的角度对广播电视报的“卖点”进行分析,进而认清广播电视报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报诞生于1955年,当时叫用“广播节目报”,从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那时还仅仅是定位于“节目表”的功能;到了1986年提出了“立足广播,面向全国”,虽然这个口号流于空泛,但可以看出广播电视抿已经开始努力寻找相对独立的地位,由仅仅依附于电子媒介向与电子娱介联姻迈出最初的一步、到了今天,各种媒介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所承载的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广播电视报再也不能仅仅靠“节目表”的功能拓展生存空间,而必须在电子媒介和印刷媒介的夹缝中重新审视自己,发挥独立与联姻的双重优势,避免双重劣势。广播电视报靠读…  相似文献   

11.
刘剑 《视听纵横》2008,(5):116-117
广播电视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广播电视报的黄金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报业竞争的加剧,昔日的辉煌已成为过眼云烟,面对竞争的大风大浪,广播电视报自身的不足显现无遗,许多广播电视报面临生存危机。这是激烈竞争环境中,所有广播电视报都面临的“阵痛”。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报刊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竞争中,各地的广播电视报大部分出现了“双降”危局,即报纸发行和广告经营收入大幅下降。广播电视报究竟还有没有市场潜力?“双降”危局能否扭转?本文拟就此进行一点粗浅的探讨。一、认识两大优势 发掘市场潜力广播电视报具有独特的优势,以刊登节目表、剧情介绍和演艺圈的人和事为主要内容,这种被俗称为“节目报”的广播电视报,曾一度走俏市场,有的城市发行上百万份,有的几十万份,走进千家万户,受到读者青睐。这种优势,暂且称为“广电优势”。但是,问题在于许多广播电视报在发挥“广电优势”的同时,忽视了…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广播电视报从80年代初期到目前已经历时近20多年了,从最初的繁荣发展到现在各地城市广播电视报市场份额总体上不同程度地萎缩,广播电视报流变与发展的轨迹十分清楚。笔者认为,广播电视报将进入“大分化”时期,随着所谓“上层建筑行业”不断地市场化、产业化,在十分激烈的竞争中,将会有一批基础差、规模小的广播电视报被分化淘汰出  相似文献   

14.
李红旗 《今传媒》2012,(8):112-114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在自身举步维艰的困境中,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迫在眉睫。一些省级、城市广播电视报进行了大胆、激进的转型,业内人士和专家们也从理论上对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进行了探讨。广播电视报的转型应从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在读者群体、报纸内容、报纸形态上实行转型,以中老年人群为目标读者,在报纸内容上与广电适度疏离,把握发展趋势,从而闯出一片新天地,在市场上得以长期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红旗 《报刊之友》2012,(8):112-114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在自身举步维艰的困境中,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迫在眉睫。一些省级、城市广播电视报进行了大胆、激进的转型,业内人士和专家们也从理论上对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进行了探讨。广播电视报的转型应从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在读者群体、报纸内容、报纸形态上实行转型,以中老年人群为目标读者,在报纸内容上与广电适度疏离,把握发展趋势,从而闯出一片新天地,在市场上得以长期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昔日风光今不再“广播电视报的好日子过去了!”——如今,广播电视报的同仁每到一起,往往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的感叹自有对过去的欣慰和留恋——曾几何时,广播电视报真是个不愁嫁的“皇帝女儿”。电视节目单编排妥当,再加上点影星逸事、文体趣闻、副刊散文,往报摊上一撒,报贩们保证是踊跃地卖广播电视报!十几万、几十万的发行量几乎都是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对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报作一粗略的浏览,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曾经风靡一时的“炒作”这星那星的篇什,在报纸上明显减少,几至寥若晨星,而昔日为老总们困顿的言论,却异军突起,蔚为大观。这表现在:一、为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各报相继扩版、增版,纷纷办起评论专栏。如《中国电视报》的“荧屏思考”、《湖南广播电视报》的“一周论语”、《辽宁广播电视报》的“视听茶座”、《福建广播电视报》的“一家之言”、《吉林视听导报》的“一吐为快”、《甘肃广播电视报》的“新世说”、《山东广播电视报》…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视报副刊的“即”与“离”吴文 一般而言,凡报纸都有副刊,广播电视报也不例外。副刊都姓“副”,但作用并不“副”。这就是说,从内容到形式,副刊版都有别于其他版面;但因为它是整个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有其特定的大量读者,因此说它的作用并不亚于其他版...  相似文献   

19.
柳杨 《声屏世界》2001,(11):47-48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振东在1998年常务理事会的报告中指出:“广播电视报是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是广播电视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它依附于广播电视又独立于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报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报,广播电视的面儿有多宽,它的面就有多宽。”这一说法。为广播电视报的宣传报道又一次作了界定,打破了广播电视报以前“带电作业”的狭窄理念,为广播电视报指出了以广播电视为中心,在补充中丰富,在延伸中升华的创造天地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报,顾名思义,当然与广播电砚有关。有了广播电视,才有广播电视报;有了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才有广播电视报的兴旺。《广东电砚周报》更是在80年代初,广东电视事业蓬勃发展之时,于1982年6月应运而生的。当时全省独此一家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独此一家电视报──《广东电视周报》。刚刚摆脱“文革”阴影的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电视台的忠实观众和电视报的忠实读者,周报发行量节节上升,《广东电视报》发行量最高时曾达238万份。但世间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呈直线上升。有高潮就有低谷。后来的事态发展,现在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