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从相关细胞因子探讨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导致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 对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儿童1例,宫内感染免疫成功儿童13例和正常免疫儿童21例,测定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给予非特异性刺激植物血凝素及特异性刺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进行体外细胞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白细胞介素受体,酶免夹心法检测PBMC受刺激后产生的IL-2,sIL-2R的IL-10的含  相似文献   

2.
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失败儿童1型和2型细胞因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刺激下1型和2型细胞因子的反应探讨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ELISA技术对29例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儿童、9例宫内感染有效儿童及25名正常儿童PBMC在丝裂原(植物血凝素和细菌脂多糖)、酵母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无刺激物时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和IL-12P70的分泌进行检测。结果 丝裂原刺激时IFN-γ分泌和IFN-γ自发分泌在免疫失败组有增高趋势。和自发分泌比较,在HBsAg刺激时,对照组、有效组和免疫失败组均表现为分泌增加,但免疫失败组增加值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在各种刺激时IL-4和IL-2分泌低于可检测水平。丝裂原刺激时IFN-γ分泌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正相关。结论 特异性刺激时1型细胞因子分泌不足可能是宫内感染HBV导致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1型细胞因子非特异性反应增强可能与肝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相关性疾病仍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母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孕妇体内HBV高复制状态是母婴传播的最危险因素,HBV自然突变或在拉米夫定以及主、被动免疫选择压力下发生突变可能是母婴传播、免疫接种失败的重要原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型肝炎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含有HBV前S2的新型乙型肝炎疫苗应用以及拉米夫定联合主、被动免疫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母乳喂养未必会增加HBV母婴传播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宫内感染HBV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机理和预后研究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4  
为了解宫内受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导致免疫失败的机理和预后,用植物血凝素(PHA)作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用HBV前S2多肽特异性扩增HBVDNAS区基因并分析其变异情况。对497名携带HBV母亲所生新生儿单纯接种乙肝疫苗,并对携带HBV母亲产前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妇产组);对携带HBV产前不注射HBIG母亲所生490名新生儿生后注射HBIG加乙肝疫苗(中山组)。两组均随访4~6年。结果显示,妇产组HBV的宫内感染率为14.3%,中山组HBV的宫内感染率为5.7%;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显示宫内感染HBV后其细胞免疫功能不足,T淋巴细胞对HBV的特异性刺激源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能有效减少HBV的宫内感染;在受宫内HBV感染的儿童中存在着乙肝病毒变异,感染变异病毒是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并易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母婴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宫内传播,评估HC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CV,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CV-RNA。结果检测的4277例孕晚期孕妇血清抗-HCV,其中6例阳性,进一步检查HCV-RNA,结果6例中有5例阳性,且均有受血史,5例阳性孕妇其配对婴儿脐血抗-HCV均阳性,其中2例HCV-RNA阳性,肝功能异常;1例出生时HCV-RNA阴性,到24个月时HCV-RNA阳转。HCV母婴宫内传播率为2/5。结论表明上海地区存在HCV母婴宫内传播,应重视有受血史的生育妇女孕期及孕前的HCV检查及HCV感染儿的随访。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引起的相关性疾病仍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母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孕妇体内HBV高复制状态是母婴传播的最危险因素 ,HBV自然突变或在拉米夫定以及主、被动免疫选择压力下发生突变可能是母婴传播、免疫接种失败的重要原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型肝炎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 ,含有HBV前S2 的新型乙型肝炎疫苗应用以及拉米夫定联合主、被动免疫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母乳喂养未必会增加HBV母婴传播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以2001年1月至2005年5月在台州医院产科初次进行妊娠健康检查,HBsAg测定阳性或HBsAg、HBeAg均阳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共279例。将单纯HBsAg阳性孕妇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分别应用随机数表方法随机分组,分别为单阳注射组(n=80)、单阳对照组(n=60)、双阳注射组(n=79)、双阳对照组(n=60)。单阳注射组、双阳注射组于妊娠加周开始肌肉注射HBIG 200U,每4周注射1次,直至临产。两对照组不注射HBIG。4组孕妇所产婴儿,除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外,均于出生后16h内和2周肌肉注射HBIG。然后随访并测定婴儿HBsAg。结果单阳注射组、单阳对照组、双阳注射组、双阳对照组所生婴儿HBsAg感染率分别为3%、13%、10%、32%。单阳注射组与单阳对照组之间(x^2=6.07,P〈0.05),以及双阳注射组与双阳对照组之间婴儿HBsAg感染率(x^2=10.11,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注射HBIG组,对单纯HBsAg阳性孕妇及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出生婴儿HBsAg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单阳注射组与双阳注射组之间婴儿HBsAg感染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说明HBIG对单纯HBsAg阳性孕妇预防效果优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结论HBIG能有效预防母婴传播,降低HBV感染率。因此,妊娠妇女应及时进行健康检查,发现HBV感染阳性,及时采取注射HBIG等有效措施,以促进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接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在新生儿系列血清中均未检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血清学感染标志;对照组和感染组新生儿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3%(28/30)和83%(39/47)(χ2=1.74,P>0.05),两组汉族和少数民族间免疫保护率亦无统计学差异(概率法,P=0.98;χ2=0.11,P>0.05)。结论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各组两民族抗HBs阳转率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分娩时孕妇HBV感染状态对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目的 最近10多年的研究表明,用乙肝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能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HBV)传播,保护效果达到70%-90%,而宫内已感染HBV是生后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研究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多次产前注射,观察阻断HBV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 980例携带HBsAg孕妇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孕妇产前3个月(妊娠28周起)每4周肌注HBIG 200IU-400IU,直至临产,称HBIG组;另一组不注射为对照,称对照组。所有对象和其所生孩子出生时即采外周血,检测HBsAg、HBeAg,部分测HBV DNA,所有新生儿随访1年。结果 496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母亲所生,生后仅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491例新生儿为HBIG组母亲所生,生后同样给予主被动联合免疫。结果显示对照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难4.3%;而HBIG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5.7%(x^2=20.11,P<0.001),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是母亲呈HBsAg、HBeAg双阳性或HBV DNA阳性。结论 研究提出产前多次肌注HBIG可有效减少HBV的宫内传播,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新生儿发育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新生儿发育指标降低与母婴HBV感染状态和感染孕周的关系。方法将137例孕中期HBV标志物阳性孕妇足月分娩后与其婴儿配对,用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其中40对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BVDNA;对照组HBV标志物和HBVDNA均为阴性者共73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均按规范要求测量体重、身长和头围。结果观察组新生儿HBV标志物阳性率20%(27/137),HBVDNA阳性率48%(19/40);两种方法检出的宫内感染儿发育指标降低率分别为33%(9/27)和32%(6/19),其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发育指标降低的宫内感染儿均显示HBV处于复制状态。对照组新生儿无HBV标志物和HBVDNA阳性标本检出,仅1例(1/73)表现为体重降低。结论宫内感染儿发育指标降低特点表现为3项指标同时降低或身长、头围降低,提示胎儿宫内HBV急性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病毒在胎儿体内呈高水平复制时干扰细胞分裂与增殖,尤其影响细胞增生旺盛期身长和大脑发育,以致在孕晚期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11.
Sun L  Xu H  Zhou LJ  Fang LJ  Guo YQ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9):666-669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的实施对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HBV GN)及膜性肾病 (MN)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 72 7例肾脏活检的肾脏病患儿进行分析。 ( 1)以 1992年 1月 1日为界分为A、B两组。A组 2 11例 :1979年 11月至 1991年 12月 ;B组 516例 :1992年 1月至2 0 0 2年 3月将B组按每两年为一组再分为 5组 (B1组~B5组 )。 ( 2 )根据每个患儿有无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分为接种组和未接种组。结果  ( 1) 72 7例中符合HBV GN诊断标准的有 64例。A组 2 11例中HBV GN有 2 8例 ,B组 516例中HBV GN为 3 6例 ( χ2 =7 3 97,P <0 0 1) ;B1至B5 组的HBV GN患病情况依次为 13 0 4% ( 9/ 69) ,7 3 2 % ( 6/ 82 ) ,6 2 5% ( 4 / 64) ,4 88% ( 4 / 82 ) ,5 94% ( 13 / 2 19) ,有下降趋势。( 2 ) 72 7例中有 115例接种史不详。在接种组 2 3 1例中HBV GN仅 8例 ,而未接种组 3 81例中有HBV GN 48例 ( χ2 =14 44,P <0 0 0 1)。 ( 3 ) 72 7例中病理类型为MN的有 46例 ,均为HBV GN。接种组中MN仅 6例 ,未接种组中MN有 40例 ( χ2 =12 92 ,P <0 0 0 1)。 ( 4 ) 8例接种过疫苗仍然患HBV GN的患儿 ,均有血清学乙型肝炎病毒 (HBV)标志物异常。其中有 2例MN患儿的母亲有明确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证据。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朱启  王建设 《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1):682-684
目的 以血源乙型肝炎疫苗为对照 ,评估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单用或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 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婴儿为观察对象。其中 117名接种 30 μg血源乙型肝炎疫苗 (血源疫苗组 ) ,99名接种 5 μg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基因疫苗组 )。均随机分为单用疫苗或联合免疫 ,单用疫苗者按 0、1、6个月程序接种 ,联合免疫者出生时和出生后 2周时各注射HBIG 10 0IU ,然后于 1、2、7个月龄接种疫苗。结果单用疫苗时 ,1、3、6、12个月龄抗 HBs阳性率在血源疫苗组分别为 11.3%、41.2 %、6 2 .7%、80 .9% ;基因疫苗组为 8.2 %、41.7%、5 8.3%、77.3% ;慢性HBV感染率血源疫苗组为 10 .6 % ,基因疫苗组为 9.1%。联合免疫时 ,1、4、7、12个月龄抗 HBs阳性率在血源疫苗组为 6 7.2 %、6 9.4%、85 .0 %、87.3% ;基因疫苗组为70 .7%、5 3.1%、5 0 .0 %、89.1% ;慢性HBV感染率血源疫苗组为 5 .5 % ,基因疫苗组为 6 .5 % ,两种疫苗间除联合免疫时 7个月龄抗 HBs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 =15 .39,P <0 .0 0 5 ) ,其余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国产 5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和 30 μg血源疫苗相仿。  相似文献   

13.
GM-CSF联合乙肝疫苗治疗宫内HBV感染慢性携带儿童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初步观察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HBvac)对宫内感染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儿童的治疗作用。方法 母亲为慢性HBV携带者,出生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仍发展为慢性HBV无症状携带儿童27名,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4名,使用GM-CSF50μg和rHBvac 10μg同一部位肌肉注射,每月1次,共4次。Ⅱ组:13名,HBIG 200IU和rHBvac10μg不同部位肌肉注射,每月1次,共4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HBV-DNA定量及其他HBV标记。结果 两组各有12名儿童完成研究,治疗前丙氮酸转氨酶异常Ⅰ组3例,Ⅱ组4例,治疗后各有2例恢复正常;治疗前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Ⅰ组9例,Ⅱ组10例,治疗后各1例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HBV-DNA定量,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Ⅰ组有显著下降(符号铁和检验P=0.023),Ⅱ组变化不明显,两组中无HBsAg转阴病例。结论 GM-CSF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慢性HBV携带儿童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In spite of adequate immunoprophylaxis,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eliminated.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failure of HBV immunoprophylaxis. The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144 children who were born to HBsAg-seropositive mothers of known HBeAg status and they had received HB immune globulin and HB vaccine within 24 hours after birth followed by two further administrations of HB vaccine as recommended. Seventeen of the children (11.8%) suffered immunoprophylaxis failure, defined by HBsAg-seropositivity. The rate of HBV immunoprophylaxis failure was 12%, 0%, 21%, 0%, and 27% among the children born to HBsAg-seropositive, HBeAg-seronegative, HBeAg-seropositive, undetectable HBV DNA, and detectable HBV DNA mothers, respectively. The failure of HBV immunoprophylaxi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maternal HBeAg-seropositivity and HBV DNA seropositivity. To identify those children at high risk of HBV immunoprophylaxis failure, maternal HBeAg and HBV DNA need to be assessed prior to childbirth.  相似文献   

15.
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与小儿哮喘发作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柯萨奇 B 组病毒( C V B) 感染与哮喘发作的关系。方法 观察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102 例、上呼吸道感染182 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71 例、健康儿童30 例。采用 E L I S A 法测定静脉血 C V B 抗原( C V B- Ag)和 Ig M 抗体( C V B- Ig M) 、免疫组化法测定 T 细胞亚群和[3 H] - Td R 标记法测定 N K 细胞活性。结果 ①哮喘患儿 C V B 感染率为578 % (59/102) ;②哮喘患儿 C D8 显著升高; C D3 、 C D4/ C D8 及 N K 细胞活性均明显下降( P <001) ;而 C V B 阳性哮喘患儿 N K 细胞活性又低于非 C V B 阳性哮喘儿( P < 005) , C D8 明显高于非 C V B 阳性哮喘儿( P < 001) 。结论  C V B 感染与哮喘发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对55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于产前28周、32周和36周分别给予HBIG200IU免疫阻断作为阻断组;31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未给予HBIG免疫阻断作为未阻断组;同期选择HBV标志物阴性孕妇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分别给予乙肝基因疫苗的免疫接种,并分别于1个月、2个月、7个月和12个月龄采集外周血检测HBV标志物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阻断组、未阻断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7.3%(48/55)、77.4%(24/31)和97.6%(41/42);未阻断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大三阳”孕妇的阻断效果最好,新生儿抗HBs阳转率从33.3%上升到71.4%。结论对HBV感染孕妇采用HBIG免疫阻断,可以降低宫内感染及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分娩时孕妇HBV感染状态对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产及进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eAg/或抗HBe(+)、HBV-DNA定量PCR(+)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效果。方法:于孕期第6个月起每月给予孕妇进口或国产HBIG2000IU肌注1次,预产期前5-7d再加强注射1次,新生儿娩出后3h内及第15天各肌注1次HBIG,以后按1、2、7、13个月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结果:生后13个月时小儿HBsAg阳性率:国产HBIG组、进口HBIG Bayer组与Berna组分别为2.7%、2.2%、2.8%;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4.7%、95.6%、97.2%。13个月龄儿国产HBIG组3例、Bayer组和Berna组各1例检获HBsAg(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6.9%、97.4%、96.7%。结论:国产HBIG阻断HBeAg( )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与进口HBIG一样有效,且国产HBIG安全、价廉。  相似文献   

18.
Engerix B vaccine was administered to 54 children with leukemias and lymphomas aged from 2 to 15 years. In 36 cases chemotherapy was completely stopped, and 18 cases were receiving maintenance treatment. Engerix B was given at 0, 1, 2 and 6 months in a dose of 20 μg to children < 10 years, and 40 μg to older patients. The effectiveness of active immunization was demonstrated after complete therapy cessation in 88% of cases. The levels of antibodies determined 1 year after primary vaccination remained high, and in most of the vaccinated children they were > 1000 mIU/mL. In children vaccinated in the course of maintenanc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antibodies did not give sufficient protection against 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