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琴 《甘肃教育》2009,(20):28-28
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在优化课堂、体现课改精神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要在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实现德育渗透,关键要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2.
自由的代价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加强各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把各门学科作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去学习。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要求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要运用这一工具,语文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为学生学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许多语文综合性学习失却语文味.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应服务于语文学科.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在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不失去语文的本真呢?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增强语文综合素质,而且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要特别注重道德教育的渗透。发挥小学语文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将小学语文道德教育工作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自然结合在一起,提高小学语文德育的效果,不断创新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渗透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尝试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结合语文学科本身与学生生活、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从语文学科本身.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自然社会、民俗风情等紧密联系人手.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能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语文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多次实践的考验.获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余彩霞 《教育现代化》2005,(12):106-106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语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课程。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内涵,而语文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因此,语文学科知识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此外,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综合文化素养,而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中,这也是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使学生积极接受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心理素质的培养、个性的健全、思维能力的锻炼和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获得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张元亮 《文教资料》2009,(32):80-81
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在词语的讲解、课文传授、语文活动及学生作业中进行渗透。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就决定了语文学科必须注重德育教育。本文主要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从哪些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1.
学科渗透就是跨学科学习,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专家们介绍:“语文学科的学习,文学性和工具性都要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综合性学习要注重资料的搜集与处理,载体是其他学科,落脚点是语文学习。”2013贵阳市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考查涉及地理、物理、数学、音乐4门学科渗透的题目。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应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主阵地。在我国刚颁行的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不仅是推进语文教学方式转轨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实现把语文植根于我国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然而,长  相似文献   

13.
《语文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把提高文化品位和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和形成健全人格作为语文素质目标,“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科渗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实施以来,学科渗透题已成为中考语文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就是在注重语文学科内部综合的同时,引入或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信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就2008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学科渗透题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有效举措.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品德教育,寓德于教,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呢?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这就意味着语文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因此,努力探究、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的灵魂就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具体、灵活、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内容庞杂,语文学科更是富含情感和德育因子的学科,我们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得以灵魂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语文教师应改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喧宾夺主、渗透法制教育会增加学生负担、语文学科中缺乏法制教育渗透资源等错误认识;把握顺势引入、目标恰当、联系实际等原则,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应加强在岗语文教师继续教育,以提高教师素质,造就渗透法制教育的人才;还应改革应试性教育评价体系,削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阻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过程渗透心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完满人格的形成。语文学科所包舍的心理教育资源最为丰富,能激发人:兰感悟,开辟情绪渲泄的通道。心理教育的渗透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赵一敏 《教育探索》2006,(10):88-89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渗透德育,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必须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和实施德育统一起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外加的干巴巴的空洞说教,而是建立在自身语言形象和文章情感基础上的渗透、感染。只有学生被浓厚的情感感染.产生强烈的情感活动时,才能受到熏陶,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拟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方法作一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