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农户个体特征和社员参与行为出发,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四川省石棉县32家合作社146户社员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有序的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个体特征对合作社绩效影响较小,农户年龄越小、生产规模越大,合作社的绩效水平越高;社员参与行为对合作社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员参与合作社购销行为、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社员参会次数影响效果最明显。说明关注社员参与行为、提高社员对合作社的参与度,有助于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水平,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对于促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深刻意义。基于新疆昌吉州170位社员的实地调研,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合作社社员业务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社员合作认知、服务与收益评价、信任评价、合作社制度因素、社员个人特征及组织角色等5类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阐明了社员年龄相对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越了解、对技术培训服务越满意、对经营管理人员越信任以及合作社制度越规范,则社员业务参与行为越积极。最后,从政府、合作社和农户3个层面提出了提高社员业务参与行为积极性和促进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新疆棉花种植户数据,综合采用平均处理效应模型、多重处理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加入合作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异质性及其作用机制。本文主要有如下发现:(1)加入合作社对农户有增收作用,平均意义而言,加入合作社相对于未加入合作社使得农户收入增长约23%。(2)合作社不同参与方式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存在差异,相对于未参与合作社,消极参与、松散参与和紧密参与对农户的增收作用不断提升,即参与程度越深增收效应越明显。(3)合作社的增收效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而提高,即加入合作社实质上对高收入农户的增收作用最明显。(4)合作社通过提升农户的生产效率、交易效率、议价能力和自信水平,进而对农户增收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参与合作社订单农业的积极性,进而促进订单农业发展,基于对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575位社员的调查数据,构建二元 Logistic 模型实证分析了社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销售合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社员参与合作社订单农业的可能性与社员的文化程度、生产规模、兼业化程度、农产品销售需要协助的程度、政府的扶持力度、合作社对社员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程度与对生产设施的投资力度、社员获得盈利返还的程度呈正相关;而与其家庭劳动力人数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程度呈负相关。对于社员年龄,30岁以下社员参与合作社订单农业的可能性较小,而51~60岁社员参与合作社订单农业的可能性较大。此外,性别与基础设施状况对社员参与合作社订单农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天然的益贫性,能促进农户脱贫增收。通过对四川省秦巴山贫困片区5市11个样本县的320名农户进行实地调研,根据贫困地区独有特征,构建农户参与意愿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贫困地区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贫困地区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不高,是否有非农或村干部经历、家庭务农人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对合作社盈利能力、发展前景认知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建档立卡贫困户相对非贫困户来说,参与意愿更不强烈。此外,地区之间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基于以上研究,在如何引导贫困地区农户参与合作社、建立长效脱贫机制以及促进贫困地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合作社发展实践为例证,构建农 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农户视角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路径和相互 关系。结果表明,合作社对于稳定价格作用大于增收效应;各因素对于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农户个 体特征、农户生产特征、农户对合作社认知、产品特性和农户对合作社满意度,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505、0.426、 0.403、0.272、0.157;其中社员平均受教育水平、生产种植规模、借款比例以及对合作社的了解及关心程度对于合作社 绩效的影响力较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组织嵌入理论,采用643个苹果专业合作社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模型考察了组织嵌入对合作社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组织嵌入显著促进了社员生态生产水平的提升,组织匹配、组织联结和组织牺牲均发挥显著的正向影响。(2)组织参与和组织承诺在组织嵌入与社员生态生产行为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组织嵌入通过提高社员组织参与和组织承诺水平间接提高其生态生产行为。(3)合作社领导者道德资本在"组织嵌入—生态生产行为"之间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合作社领导者道德资本越高,组织嵌入对社员生态生产的促进作用越强烈。  相似文献   

8.
基于四川省秦巴山区4市13县(市、区)409名农民合作社社员、257名非社员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经济发展、生活标准、社会参与、自我发展能力维度考察农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结果表明,四川秦巴山区农民合作社对社员经济发展、生活标准、社会参与方面的减贫效应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提出政府应在合作社制度、公共服务、扶贫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出改进,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  相似文献   

9.
合作参与是增加农户社会资本积累、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可行能力,进而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以河南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为例,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率和农户相对贫困水平,探讨合作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率为17.6%,参与度较低;63.6%的农户存在任意3个及以上相对贫困指标被剥夺,相对贫困水平较高。合作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会降低22.9%,进行稳健性检验并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然成立。合作参与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积累缓解农户相对贫困,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是其主要的传导机制。同时,户主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和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经历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出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增强农户对合作组织减贫的信念,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益贫性功效,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农民增收中作用明显,但目前其竞争力较弱。该文分析了合作社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利用市场提供的发展机遇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措施:提高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壮大合作社规模;创新合作形式,加强组织粘性,提高产业化程度,有效发挥规模效应;加强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树立市场意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畅通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收入;加强培训,提高社员素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户视角,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进程中农户的认可度对该项政策实施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行调研。选取陕西、宁夏和青海14个县共3 731位学生家长的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从个人特征、县级政策因素、空间变量以及教育成本4个维度解释农户对撤点并校认可度的影响因素,识别撤点并校进程中农户认可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与政策认可度呈正相关;征求过意见的农户更加赞成学校合并;同时学生教育成本和家校距离的增加将显著降低农户对撤并政策的认可度。因此,考虑西部地区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收入水平较低和距离过远的西部山区村最好能够恢复并保留村小和教学点,未来的学校布局调整需提升农户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合作社对农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纳的影响,基于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视角,利用四川省81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考察了合作社及其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纳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入合作社对农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方面,合作社农资供应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可以显著提升农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采纳可能性,前者的影响效应更大,而合作社生产培训服务对农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纳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基于农户异质性视角进一步分析表明,加入合作社并出资、受教育水平较低、年龄偏大和进行土地流转的社员获得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后,更倾向于采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信息技术、非农就业与农户增收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考察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信息效应理论,利用一手调查数据识别和检验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同时采用Heckman两阶段法以及工具变量法对潜在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后,这种影响仍然显著。进一步探讨作用机制后发现,互联网信息技术有利于农户做出非农就业选择,通过促进农户自我雇佣和他人雇佣影响农户收入。文章为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烟农专业合作社作为小农户对接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平台,是烟区产业兴旺和促进烟农增收的重要载体,在创新生产方式和稳定原料基地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本研究介绍了黔西南州烤烟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了其做法和经验。旨在探索出一条合作社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合作社管理规范化、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多元化,为乡村振兴和烟农增收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用行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基于武陵山茶叶主产区634个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构建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技术采用行为对农户不同茶叶收入水平的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1)农户对品种改良、土壤改良与生物农药单项技术的采用率...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示范的13项绿色高效农业技术推广适应性和广度,提升区域农业绿色发展质量和能力,采取问卷调查和二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农户的技术供给和获取途径及其对技术的采纳意愿。结果表明,技术1 (良种及其繁育、栽培)、技术2(肥料及其施用)和技术3(植物病虫害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供需契合度分别为60%以上、50%~60%和50%~55%,其他类技术供需契合度较低。技术推广需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其中技术1的2项技术(秋葵种植、苎麻种植)推广宜选择区域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利且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技术2的养殖废弃物技术可选择文化程度较低的小农户或种植年限较短的专业大户进行推广;技术3中6项技术(茶园生草增产提质、魔芋病害防控、魔芋软腐病防治、设施蔬菜水肥药一体化、设施蔬菜绿色防控、土壤消毒防治根结线虫)宜选择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或男劳动力为主及生态环境良好区域的专业大户进行推广;技术5(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低氮磷排放环保饲料技术应针对专业养殖大户推广;技术6 (农田水利、农村供排水、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的低产田改土培肥技术宜选择生态环境较好区域的专业大户进行推广;技术8 (农业防灾减灾、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2项技术(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生态强化技术、桑-草-鸡种养技术)宜选择家庭收入较高且生态环境良好区域的专业大户进行推广。研究表明,13项绿色高效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结合农户对技术需求采纳意愿、供需契合度、技术属性等,分别制定相应的推广途径。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的“原子化”和村两委的“泛行政化”导致公共事务治理陷入困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重要的经济组织,具有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明确合作社的参与路径对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农村公共事务的内容,合作社的参与路径分为三个方面:(1)参与经济事务治理,包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规模生产与产业化经营、提供资金支持、优化配置公共资源;(2)参与政治事务治理,包括参与民主选举、影响决策制定、监督公共事务、培养社员民主意识;(3)参与社会事务治理,包括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组织文化教育活动、提供社会保障、调解农村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社会资本及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减缓效应,基于秦巴山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在测度农户多维贫困的基础上,实证分析社会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以及劳动力流动在社会资本影响农户多维贫困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农户主要在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等福利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困现象;k=3时,农户多维贫困发生率高达93.0%。2)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对农户多维贫困有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资本对劳动力流动有显著正向影响,可以有效促进农户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在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影响农户多维贫困的过程中均存在负向部分中介效应,表明劳动力流动在社会资本影响农户多维贫困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因此,建议从多维视角改善农户的家庭福利,发挥社会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减贫作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9.
基于湖北、江苏2省粮食主产区的603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检验了农户兼业对其施用生物农药行为的影响并着重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二者间存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农户兼业会显著降低其施用生物农药的可能性,且农户兼业的负向影响随着兼业程度的提高而增强;2)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不同兼业类型的农户及其施用生物农药行为间的调节作用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对于Ⅰ兼农户,农机雇佣服务在两者间存在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然而金融贷款服务则发挥了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对于Ⅱ兼农户,由于农业保险服务在两者间的正向调节作用,农户兼业对其施用生物农药的消极影响有所减弱。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借助农技人员推广生物农药、提升农户的生态认知水平;加大对生物农药的政策扶持、提高施用生物农药的直接补贴;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针对性的选择服务对象和提供服务内容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促进水稻—冬闲农作系统向绿肥稻作系统转型是强化区域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基于南方稻作区安徽、湖南、广西三省区934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PLS-SEM模型和Bootstrap检验方法,分析知识扩散对农户绿肥稻作系统采纳意愿的影响效果与作用路径,并进一步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揭示异质性农户禀赋对其参与农业知识扩散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知识扩散对农户绿肥稻作系统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影响;外部风险感知与组织信任、生态服务价值感知与组织信任分别在知识扩散对农户绿肥稻作系统采纳意愿的影响中存在链式中介作用;知识扩散通过农户障碍感知对农户绿肥稻作系统采纳意愿产生显著的间接作用;参加合作社、务农经验、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身体健康状况均对农户参加知识扩散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本研究提出开展系统性宣讲培训活动、提高农户组织信任、改善农户禀赋条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