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山西白求恩医院卒中中心接受EVT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为3~6分);根据随访期内患者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分别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和随访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VT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0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92例(61.33%),预后不良组58例(38.67%);存活组129例(86.00%)和死亡组21例(14.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低ASPECT评分(OR=0.575,95%CI 0.391~0.844,P=0.005)、出血转化(OR=4.349,95%CI 1.032~18.329,P=0.045)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年龄增加(OR=1.054,95%CI 1.003~1.108,P=0.038)、既往心房颤动(OR=3.856,95%CI 1.111~13.378,P=0.033)、术中直接抽吸(OR=7.562,95%CI 2.314~24.715,P=0.001)及发生出血转化(OR=12.112,95%CI 2.269~64.649,P=0.004)是EVT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入院低ASPECT评分、出血转化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VT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年龄增加、既往心房颤动、术中直接抽吸和发生出血转化是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在时间窗内快速进行血管再通、实现血运重建、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AIS的关键, 主要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AIS血管再通治疗从静脉溶栓发展到血管内治疗, 经历了30多年的研究历程, 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探索静脉溶栓药物, 开创卒中的静脉溶栓时代; 第二阶段, 探索溶栓药物更安全、有效的剂量和更合理的时间窗; 第三阶段, 取栓治疗兴起并飞速发展, 使AIS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多样化、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严重程度及影像学改变等, 选择静脉溶栓治疗、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或单纯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预后常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时间、侧支循环、血栓负荷、术前静脉溶栓、基线NIHSS评分和基线梗死区域等因素均可影响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临床预后。此外,过高或过低的血压、剧烈的血压波动、高血糖和围术期体温升高与血管内治疗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我院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流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产生院内延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采用国家卒中中心提供的《卒中绿色通道时间节点控制表》,对11例在我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院内AIS患者的诊治流程进行调查,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起病或最后正常时间至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各环节时间及流程中影响总时间的关键事件进行记录。结果:11例患者起病或最后正常时间-获得卒中医师会诊平均时间(29.8±13.3)min,卒中医师开始会诊-完成CT扫描平均时间(54.0±24.6)min;完成CT扫描-转科平均时间(88.5±45.2)min;转科-开始股动脉穿刺平均时间(135.8±61.5)min。患者起病或最后正常时间-开始股动脉穿刺时间与标准时间90 min相比,明显延迟(P<0.05)。结论:院内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误严重,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卒中知识的宣讲,提高神经专科医师对卒中的识别及处置能力,同时提升各相关科室协同治疗水平,优化流程,缩短院内延迟时间。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卒中如今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常见原因,静脉溶栓对大血管闭塞尤其是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再通率低,治疗效果有限。血管内机械再通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现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和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际上大型的多中心血管内机械再通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张友亮 《大医生》2023,(14):103-10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凤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改良Rankin量表为评估标准,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前者90例,后者4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中高血压、有饮酒史、中重度脑卒中患者比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入院时白细胞计数(WBC)、入院时C反应蛋白(CRP)高于预后良好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TT)长于预后良好组,LDL和Hcy低于预后良好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中重度脑卒中、OTT>180 min、入院时NIHSS评分> 12分、入院时WBC>11.5×109/L及CRP>12 mg/L均为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合并高血压、中重度脑卒中、OTT>...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是支架辅助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现已成为一种新的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方式,并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1,2]。但所有技术的推进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的曲折历程,熟悉血管内治疗的发展历程,准确掌握其当前阶段的临床适用范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血管内治疗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亦值得我们每一位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灌注指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64例诊断AIS且经EVT的患者并进行1年随访。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1年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良好预后)。所有患者根据低灌注强度比(HIR)(<0.3 vs≥0.3)和脑血容量(CBV)指数(>0.7 vs≤0.7)进行分组,将组间临床资料及术后1年mRS评分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1年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61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术后1年达到良好预后的有34例(55.7%)。高CBV组良好预后率明显高于低CBV组(76.9%vs 40%),低HIR组良好预后率明显高于高HIR组(73.9%vs 44.7%)(P<0.05)。CBV指数是术后1年良好预后的保护因素(P=0.046)。结论 CBV指数可预测AIS患者EVT远期预后情况,有望为患者EVT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患者颅内出血转化(ICH)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我科实施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106例,依据是否静脉应用标准剂量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分析2组ICH类型并观察90 d预后转归。结果:106例AIS患者,1例(0.9%)发生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替罗非班组的高血压、吸烟患者显著高于非替罗非班组(P<0.05),而心房颤动患者远低于非替罗非班组(P<0.001);但2组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sICH)发生率分别为8.5%(5/59)与10.6%(5/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剂量替罗非班不增加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的sICH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卒中患者预后指数(SPAN-100)对于行早期血管内治疗(EVT)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行EVT的ALVOS患者,根据SPAN-100评分分为<100组和≥100组,统计2组的性别、年龄、血压、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对比2组围手术期相关参数,分析影响ALVOS患者EVT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组128例ALVOS患者,其中<100组107例(83.59%),≥100组21例(16.41%)。≥100组女性比例、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房颤病史比例、高血压病史比例均高于<100组(P<0.05),≥100组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显著低于<100组(P<0.05);2组术前血压、糖尿病比例、TOAST分型、病变血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组发病到置鞘时间明显短于<100组(P<0.05),2组桥接治疗比例相当(P>0.05);在血管再通上,2组血管再通时间、术前侧支循环状态、取栓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取栓术再通后发生出血转化(HT)和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接受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 h~1周内是否发生HT和随访1年时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HT组、NHT组和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回顾性分析各组临床资料,探究发生HT和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02例患者,纳入HT组58例、NHT组44例,纳入预后不良组56例、预后良好组46例。单因素分析可知,HT和NHT组、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2);年龄(P=0.108)、冠心病(P=0.061)、低密度脂蛋白(P=0.078)和术前静脉溶栓(P=0.058)可能对术后HT产生影响;取栓次数(P=0.118)、到院至穿刺时间(P=0.098)和发病至穿刺时间(P=0.023)可能对长期预后产生影响;其他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上述影响因素代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取栓前ASPECTS评分是术后发生HT(P=0.001, OR=0.561, 95%CI 0.393~0.700)的影响因素;取栓前ASPECTS评分(P=0.022, OR=0.719, 95%CI 0.542~0.953)和发病至穿刺时间(P=0.042, OR=1.003, 95%CI 0.997~1.005)是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取栓前ASPECTS评分对发生HT(AUC=0.736, 95%CI 0.637~0.875, P=0.000)和长期预后不良(AUC=0.630, 95%CI=0.522~0.734, P=0.025)均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结论:取栓前ASPECTS评分是取栓再通后发生HT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ASPECTS评分越低,取栓再通后HT发生风险越高,长期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OAR和ASTRAL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1年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AIS患者807例,收集临床基线资料,同时应用SOAR和ASTRAL量表进行评分,并进行1年随访。以患者1年时出现死亡或功能残障(m RS≥3分)作为不良结局事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2个量表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纳入AIS患者772例进行数据分析,1年随访出现不良结局196例(25.4%),其中死亡68例(8.8%)。SOAR和ASTRAL量表预测AIS患者1年不良预后结局的AUC值分别为0.739和0.860(均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OAR和ASTRAL量表预测AIS患者1年死亡结局的AUC值分别为0.755和0.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SOAR和ASTRAL量表能够较好地对AIS人群的1年不良预后进行预测;ASTRAL量表的预测能力优于SOAR量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GIH)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654例,对发生GIH患者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54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44例(6.73%)。并发GIH患者的平均年龄、大面积梗死比例、既往卒中史比例、抗凝药物使用比例高于无GIH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IH在脑梗死中是常见且影响预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其预防及治疗需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发病后6h内完成核磁弥散成像(DWI)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DWI异常表现分为6型,核磁检查前及发病24h后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月后随访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组间,基线NIHSS评分、梗死体积、病变侧颈内或大脑中动脉的闭塞情况及临床结局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同临床症状、血管状况及临床结局都存在密切关系,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关联性。方法前瞻性研究189 例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进行血清Hs-CRP、HCY水平检测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90 d 后通过改良Rankin 量表(mRS)测定短期功能结果。结果脑卒中组血清Hs-CRP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调整NIHSS和年龄等其他危险因素后,Hs-CRP和HCY是功能结果和死亡的独立的预测因素。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析,HCY和HS-CRP结合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明显高于各生物标志物单独测量和NIHSS评分。结论Hs-CRP和HCY是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组合模型可以提供额外的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17.
可干预性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远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可干预性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远期预后的影响,对200例〉50岁初患缺血性脑卒中后存活〉5年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干预组与非预组,分别用ADSL评估方法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测定前后5年的得分,对比统计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病情稳定,进步率明显高于非干预组;而病情恶性复发率明显低于非干预组,提示缺血性脑座中后康复过程中实行综合性干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行动脉溶栓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31例急性脑梗死行动脉溶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使用阿替普酶15~35 mg,平均(24.4±15.9)mg;所有患者无围术期伤口血肿、假性动脉瘤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溶栓结束后有14例患者(45.16%)血管完全再通,11例(35.48%)部分再通,6例未通(19.36%),有效率达80.64%。结论精心细致的围术期护理有利于保证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诊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及其对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急诊科AIS患者224例(病例组)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40例(对照组),分别于入组后24 h内检测血清25(OH)D水平;病例组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进行评定,24 h内采集静脉血行生化分析;发病后180 d随访,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 2, n = 106)和预后不良组(mRS > 2, n = 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局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25(OH)D对AIS结局的预测能力。结果 病例组血清25(OH)D显著低于对照组(Z = 4.296, P< 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25(OH)D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Z = 5.876, P< 0.001);校正年龄、性别、营养风险、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等因素后,25(OH)D仍是AIS结局的独立保护因素(OR = 0.925,P < 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 ( P < 0.001),预测切点13.17 ng/ml,约登指数0.548,敏感性0.746,特异性0.802。 结论 血清25(OH)D水平能在较好预测AIS 180 d的结局,可能有助于AIS急诊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护理干预方法,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保证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46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干预方法。结果 34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好转342例,好转率为98.8%,病死4例,病死率为1.2%。结论对时间窗(发病时间4.5h)内的患者,缩短入院至溶栓的时间、尽早溶栓治疗,是AIS治疗的关键。在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维持患者病情的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