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硝酸镧对文冠果活性炭进行改性,利用扫描电镜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改性前后的活性炭进行表征,考察了Hg(2+)初始浓度、吸附温度、时间对吸附的影响,并研究了吸附过程的吸附等温线、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当50 mL Hg(2+)初始浓度、吸附温度、时间对吸附的影响,并研究了吸附过程的吸附等温线、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当50 mL Hg(2+)溶液初始浓度为250 mg/L,吸附时间为150 min,温度为35℃,改性文冠果活性炭添加量为1.0 g/L时,吸附量最大可达78.9 mg/g。硝酸镧改性文冠果活性炭吸附Hg(2+)溶液初始浓度为250 mg/L,吸附时间为150 min,温度为35℃,改性文冠果活性炭添加量为1.0 g/L时,吸附量最大可达78.9 mg/g。硝酸镧改性文冠果活性炭吸附Hg(2+)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及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吉布斯自由能ΔG(2+)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及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吉布斯自由能ΔGo<0、焓变ΔHo<0、焓变ΔHo<0、熵变ΔSo<0、熵变ΔSo<0,表明该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硝酸对文冠果活性炭进行氧化改性,探讨了Ca(2+)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温度、时间、pH值对Ca(2+)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温度、时间、pH值对Ca(2+)吸附的影响。分析了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初步探讨了吸附机理。实验表明,当Ca(2+)吸附的影响。分析了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初步探讨了吸附机理。实验表明,当Ca(2+)的初始浓度为500 mg/L,吸附温度为40℃,吸附时间为120 min,pH值为2时,吸附量最大,可达285.9 mg/g。硝酸改性文冠果活性炭吸附Ca(2+)的初始浓度为500 mg/L,吸附温度为40℃,吸附时间为120 min,pH值为2时,吸附量最大,可达285.9 mg/g。硝酸改性文冠果活性炭吸附Ca(2+)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吉布斯自由能ΔG°<0、焓变ΔH°<0、熵变ΔS°<0,表明该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3.
孙蕾  祝宁  肖波  刘石明  胡智泉  成功 《水处理技术》2012,38(12):21-24,29
采用湿污泥/锯末共热解制氢所得残余半焦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试验表明,共热解半焦比表面积达到了168.27 m2/g,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随着溶液初始质量浓度和吸附温度的增加而升高,35℃时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可达16.35 mg/g。动力学分析表明,亚甲基蓝在半焦表面的吸附符合伪2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过程能较好地用Langmuir模型表示。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热力学的吉布斯自由能(ΔG)以及熵变(ΔS)和焓变(ΔH)显示该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4.
《云南化工》2017,(4):22-28
以山竹壳为原料,采用磷酸—硫酸活化法制备了比表面积为1730m~2·g~(-1)的活性炭。研究了山竹壳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亚甲基蓝溶液的pH、不同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等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拟了山竹壳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适合描述整个吸附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模拟吸附等温线,Langmuir方程更适合描述此吸附过程,在298K下最大单层吸附量为526.31mg·g~(-1)。计算了吉布斯自由能(ΔG~0)、焓变(ΔH~0)、熵变(ΔS~0)等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均小于0,说明此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的、趋于有序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5.
《化学工程》2016,(1):28-32
以活性炭为吸附剂,亚甲基蓝(MB)为吸附质,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温度对活性炭去除亚甲基蓝的影响。分别采用伪一级、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进行分析。实验表明,在活性炭用量为0.667 g/L,吸附时间为360 min,反应温度为298 K时,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为249.081 mg/g。吸附反应在前30 min内速率很快,并约在36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反应为放热反应,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相关系数高于0.99。活性炭对去除水中亚甲基蓝效果好,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王棕果壳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得到吸附的最佳条件为王棕果壳用量10 g/L,溶液pH值7,吸附时间30 min,温度30℃,亚甲基蓝去除率可达98%。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方程模拟了王棕果壳粉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R^2值均大于0.999 1,且平衡吸附量的计算值(qe,cal)与实验值(qe,exp)非常接近,说明该方程适合描述整个吸附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模拟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R^2值均大于0.995)更适合描述此吸附过程,在303 K下最大单层吸附量为17.36 mg/g。计算了吉布斯自由能变(ΔG^0)、焓变(ΔH^0)、熵变(ΔS^0)、吸附势(E)等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均小于0,说明此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的、趋于有序的吸附过程。在相同温度下,随着亚甲基蓝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应的E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化学(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设计了"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物理化学综合实验.以活性炭为吸附剂,亚甲基蓝( MB) 为吸附质,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 温度对活性炭去除亚甲基蓝的影响.探讨了水溶液中活性炭固体颗粒吸附阳离子有机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热力学(吸附等温线类型)、吸附动力学方程和盐酸脱附条件.结果表明,活性炭对亚甲基蓝染料的热力学吸附行为符合 Langmuir 等温吸附方程,其动力学吸附行为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选择1:1浓盐酸未能有效的将吸附的亚甲基蓝脱附.  相似文献   

8.
用磷酸活化山核桃外果皮制备的生物质炭吸附剂处理碱性染料废水,研究了该吸附剂对废水中孔雀石绿(MG)和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吸附剂为高效的碱性有机染料吸附剂,当其投加量为1 g/L时,318 K条件下对初始质量浓度为300 mg/L的MG的去除率达99.20%,303 K条件下对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的MB的去除率达98.48%;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方程。  相似文献   

9.
以薇甘菊为原料,经粉碎制成不同粒径的粉末吸附剂。探究其对亚甲基蓝(MB)和碱性品红(BF)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薇甘菊粉末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0和10 g/L,最佳粒径为0.3~0.45 mm,pH值为5,温度40 ℃,振荡吸附时间40 min,此条件下,薇甘菊粉末对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吸附量分别为4.870和9.729 mg/g。利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拟了薇甘菊粉末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薇甘菊粉末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吸附过程中的焓变(ΔH)、吉布斯自由能(ΔG)、熵变(ΔS)等热力学参数,薇甘菊粉末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过程中ΔG在-2.13~-1.58和-4.66~-1.63 kJ/mol之间,ΔS分别为0.034和59.25 J/(mol·K),ΔH分别为0.0099和14.75 kJ/mol,薇甘菊粉末吸附2种染料的ΔG均小于0,ΔH、ΔS均大于0,说明薇甘菊粉末吸附2种染料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趋于无序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剂热法,以H3PMo12O40和金属有机骨架〔Cu3(BTC)2,BTC=均苯三甲酸根〕为原料构筑一例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H3PMo12O40@Cu3(BTC)2〕·x G(G=客体分子),并采用IR、XRD、SEM、TG、BET进行表征。研究其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初始p H、温度、不同初始浓度的MB对吸附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温度和降低溶液的初始p H值有利于亚甲基蓝的吸附。等温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热力学参数ΔG0,ΔΗ0和ΔS0,表明H3PMo12O40@Cu3(BTC)2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是自发和放热的,除此之外对甲基紫、罗丹明B、孔雀石绿、碱性品红等阳离子染料也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