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合成了一种以香豆素为主体的具有高选择性及灵敏性的比率型荧光探针3-对甲基苯基-7-二乙氨基香豆素(TDC), 并将其用于溶液及气相中三氟化硼(BF3)的即时可视化检测, 检出限为5.5×10-7 mol/L. 通过荧光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19F NMR)等方法证实, 该探针与BF3之间发生的路易斯酸碱反应会对TDC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过程产生影响, 从而引起光谱和溶液颜色的明显变化. 基于TDC分子制成的试纸能够实现裸眼检测溶液和气相中的BF3.  相似文献   

2.
设计合成了一种以喹啉酮为荧光团,具有新型结构的荧光探针(E)-N-(4-甲基-2-氧代-1,2-二氢喹啉-7-基)-3-(3-苯基-[1,2,4]三唑[3,4-b][1,3,4]噻二唑-6-基)丙烯酰胺(MNT).研究结果表明,MNT可通过不饱和酰胺键异构化后与Hg2+配位,从而产生显著的荧光猝灭.1,2,4-三唑[3,4-b]-1,3,4-噻二唑缺电子的特征有助于提高猝灭效果的同时,能提供与Hg2+配位的杂原子.MNT探针对Hg2+具有高选择性、较高的量子产率和较强的抗干扰性,检测限为6.35×10-8 mol/L,响应时间25 s.进一步研究发现,MNT在pH=4~13范围内均能特异性检测Hg2+.基于核磁滴定实验结果推测了该探针荧光检测Hg2+的机理,并由Job’s曲线确定了MNT与Hg2+之间的配位比为2:1.MNT在实际水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其可作为检测Hg2+的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3.
以2,3,3-三甲基-3H-苯并[e]吲哚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为原料, 乙醇作溶剂, 在酸性催化条件下, 通过一步反应合成了比色荧光探针B. 在EtOH/HEPES(pH=7.4)体积比为9∶1的混合体系中, 向探针B溶液中加入Cr 3+后, 溶液颜色由淡黄色变为紫红色, 说明探针B可以对Cr 3+进行裸眼识别.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分析表明, 探针B对Cr 3+的选择性好、 灵敏度高且对EDTA有良好的接力识别. 探针B对Cr 3+的结合常数Ka=0.28×10 2 mol/L, 检出限为1.90×10 -8 mol/L, 该检出限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饮用水中Cr 3+的最大含量(9.60×10 -8 mol/L). 利用荧光发射光谱对实际水样中Cr 3+的浓度进行了定量检测. 探针B也可应用于对活细胞中Cr 3+的检测,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二氰基异佛尔酮和4-二乙氨基水杨醛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合成了一种具有近红外发射(675 nm)的荧光探针SAM-S,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此探针在甲醇/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1∶1,V/V,pH=7.4)溶液中表现出弱荧光,加入Hg2+后荧光显著增强,基于此建立了检测Hg2+的新方法。本方法具有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检出限低(0.49μmol/L)等优点。采用此探针检测湖水和自来水中Hg2+的含量,加标回收率在99.9%~104.8%之间。探针SAM-S可制作成荧光墨水,有望用于商标包装;由于SAM-S的毒性较低,因此可用于活细胞中Hg2+的荧光成像。  相似文献   

5.
Hg2+是一种具有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的重金属, 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均可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 开发便捷的Hg2+传感器非常必要. 本文基于溶液栅控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优异性能, 通过氮硫杂冠醚的尺寸效应以及冠醚与Hg2+的螯合作用来特异性识别Hg2+, 制备了一种冠醚功能化栅极的溶液栅控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SGGT)传感器. 该SGGT传感器因其固有的信号放大功能而比传统电化学检测Hg2+更灵敏, 其检出限为1×10-12 mol/L, 比传统电化学传感器降低了2~3个数量级, 在1×10-12~1×10-7 mol/L检测范围内, 狄拉克点的变化值与目标物浓度的对数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同时具有极高的选择性. 对实际湖水样品的检测效果良好, 对Hg2+的检测标准偏差为1.10%~3.77%. 本文结果表明, 该晶体管传感器可以对Hg2+进行高选择和高灵敏检测.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基于1,3-二氨基胍盐酸盐、氨基胍盐酸盐的新型香豆素类荧光探针L1、L2。通过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的变化研究探针L1、L2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效应。利用Job’s plot曲线确定探针L1与Co2+形成了1∶2的配合物,探针L2和Fe3+形成了3∶1的配合物,且表现为明显的荧光增强。探针L1对Co2+的检出限可达到10-6mol/L,探针L2对Fe3+的检出限可达到10-7mol/L。两种高灵敏度荧光探针有望应用于生物和环境监测领域。  相似文献   

7.
李淑雅  魏超  赵晗  王美 《分析化学》2023,(2):204-214
以7-羟基吩恶嗪酮(试卤灵)为荧光团、硫代甲酸苯酯为汞离子(Hg2+)识别基团,经一步简单有机合成反应,制备了比色-荧光双通道探针NMP。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率质谱(HRMS)表征了探针结构,利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测试了探针对Hg2+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探针对Hg2+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检测灵敏度,检出限(3σ)为17 nmol/L。反应溶液由淡黄色变为紫红色,可对溶液中Hg2+进行比色检测,并可用于实际水样中Hg2+的检测。采用CCK-8法测试了探针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在探针浓度低于10μmol/L时,细胞存活率高于90%。共聚焦荧光显微成像结果表明,探针具有较好的细胞通透性,可对细胞内Hg2+进行荧光成像。  相似文献   

8.
基于汞离子促进硫代缩醛脱保护作用,设计合成了一种三芳胺类荧光探针N-(1,1′-联苯-4-基)-N-(4-(双(乙基硫代)-甲基)苯基)-9,9-二甲基-9H-芴-2-胺(简称L),并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及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表征。荧光发射光谱表明,在乙腈(ACN)/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V∶V=9∶1,HEPES 10mmol·L-1,pH=7.4)缓冲溶液中,探针可实现对Hg2+的“turn-off”检测,检测过程具有响应时间短、离子选择性好、抗共存金属离子干扰性强等优点。在0~20μmol·L-1范围内,Hg2+浓度与荧光强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探针对Hg2+检测极限低至1.57×10-8 mol·L-1,可实现Hg2+的痕量检测。将探针L应用于化妆品中Hg2+检测,加标回收率96.3%~101.7%,相对标准偏差0.52%~2.76%,准确度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一步水热法,以柠檬酸和尿素为原料,制备了蓝色氮化碳量子点(CNQDs),并对CNQDs的粒径分布、元素组成、形貌结构及表面官能团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NQDs的光谱性质。以CNQDs为母体与罗丹明B(RhB)构成比率荧光探针CNQDs/RhB,基于CNQDs/RhB(447 nm/581 nm)的荧光强度比值F0=(F447/F581)的变化情况对汞离子(Hg2+)进行定量测定,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性。结果显示,该探针对Hg2+的检测线性范围为2~40μmol/L,检出限为1.95μmol/L。常见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对CNQDs/Rh B检测Hg2+基本无影响,并对该比率型荧光探针的检测机制进行了探究。最后,将该探针应用于实际水样中Hg2+的检测,说明该探针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对Hg2+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也预示了该荧光探针在水环境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25,27-二羟基-26,28-二{3-[N-(2-萘基)-2-硫代乙酰胺]丙氧基}-5,11,17,23-四叔丁基杯[4]芳烃(2), 并利用荧光光谱考察了其在乙醇-水混合溶液中对Ag+的光谱选择性. 结果表明, 含有S2O2结合位点的探针分子2对Ag+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通过荧光光谱连续滴定测得探针分子2-Ag+体系的猝灭常数为3.39×103 L/mol, 探针分子对Ag+的检出限可达2.34×10-7 mol/L. 在实际的Ag+检测中, 探针分子2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以苯磺酰肼和1-芘甲醛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可快速识别汞(Ⅱ)离子(Hg2+)的磺酰腙型荧光探针(Z)-N'-(芘-1-基亚甲基)苯磺酰腙(BSB),并通过氢核磁共振波谱仪(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BSB对Hg2+展示出高选择性、专一性和快速响应性,检测限为2.07×10-7 mol/L,响应时间仅需15 s。通过job's曲线,1H NMR滴定实验和高分辨率质谱(HRMS)对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并且BSB可以检测不同水样中的Hg2+。有趣的是,将BSB和聚丙烯酰胺(PAM)相掺杂制备出了对Hg2+具有高去除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PAM?BSB),去除率达到99.63%,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PAM?BSB吸附前后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2.
通过1,3-偶极[3+2]环加成反应, 合成了2-(2-羟基-3-甲氧基苯基)-C60吡咯烷衍生物(HMP-C60); 采用红外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 元素分析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 基于该衍生物具有功能性的含氮和含氧基团, 通过滴涂法将其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上, 并以Zr4+为桥联试剂将探针DNA通过 5′-PO43 -组装到HMP-C60修饰电极表面, 构建了基于HMP-C60修饰电极的电化学DNA传感器. 以[Fe(CN)6]3-/4-为电活性探针, 对不同修饰电极进行了电化学表征, 并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考察了该传感器对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启动子特征片段的分析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在1.0×10-13 ~ 1.0×10-9 mol/L浓度范围内, 该电化学传感器电子转移阻抗变化值(ΔRet)与目标序列浓度对数(lgcS2)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4.0×10-14 mol/L (S/N=3). 该传感器能有效识别完全互补序列、 碱基错配序列和非互补序列, 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阳离子镓金属-有机框架Ga-MOF, 其化学式为[Ga3O(H2O)3(TCA)2]·NO3·6DMF·2H2O(JOU-27, H3TCA=4,4′,4″-三苯胺三羧酸). 结构分析表明, JOU-27是基于氧心三核镓簇的三维微孔结构. 由于荧光配体H3TCA的引入, JOU-27具有强的荧光发射强度, 因此可用于检测Fe3+离子和硝基芳香族化合物. 结果表明, 其对Fe3+的检出限低至2.22×10-6 mol/L(Stern-Volmer常数KSV=52823 L/mol); 当硝基苯(NB)浓度仅为3.27×10-3 mol/L时, 荧光猝灭效率可达91%.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JOU-27的猝灭性能可能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应、 激发光吸收竞争以及骨架激发态与硝基芳烃化合物之间的电子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种子介导的软模板生长方法制备了金纳米线(Au NWs)阵列, 通过调节生长温度控制Au NWs阵列的形貌, 最后在经硼氢化钠(NaBH4)清洗过的Au NWs阵列上化学沉积银纳米颗粒(Ag NPs), 制得银/金纳米线(Ag/Au NWs)阵列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 选用罗丹明6G(R6G)作为拉曼探针分子测定了Ag/Au NWs阵列的SERS性能. 结果表明, Ag/Au NWs阵列作为SERS基底具有高灵敏度、 优异的信号均匀性和良好的稳定性. 使用Ag/Au NWs阵列对孔雀石绿(MG)检测的检出限可低至1×10-8 mol/L, 线性范围为 1×10-8~1×10-4 mol/L. NaBH4可以在不影响SERS性能的情况下去除Ag/Au NWs阵列上吸附的分子, 使得 SERS基底可以重复使用. 使用Ag/Au NWs阵列对湖水中的MG进行检测, 得到了可靠的回收率, 证明Ag/Au NWs 阵列在检测环境水体中的孔雀石绿上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a new Er3+ sensor based on N-(benzyloxycarbonyloxy)succinimide(BCS) as a neutral carrier has been constructed. The sensor exhibits potential linear response with a Nernstian slope of 20.5±0.4 mV/decade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1.0×10-6to 1.0×10-2mol/L of Er3+.It has a very short response time(<10 s),detection limit of 6.3×10-7 mol/L and a good selectivity relative to a wide variety of other metal ions including common alkali,alkaline earth,heavy,and transition metal ions.It can be used in the pH range of 2.5-10.6 without any considerable divergence in potentials.The proposed sensor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the recovery of Er3+ ions spiked in tap and river water samples.  相似文献   

16.
A new Zn2+ probe L2-Zn(L2=naphthofuran carbonylhydrazone derivant) was synthesized as a fluorescence chemosensor for Cu2+, by which Cu2+ ion could be detected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in a wide pH range via a displacement “turn-off” signaling strategy. Whereas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Zn2+ and L2 resulted in a considerable enhancement of typical luminescence of a naphthalofuran group in complex L2-Zn, the addition of Cu2+ ion led to a dramatic decrease in the emission intensity of probe L2-Zn at about 503 nm(excitation at 423 nm). The competitive fluorescent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other metal ions, such as Hg2+, Fe3+, Ag+, Ca2+, Co2+, Ni2+, Cd2+, Pb2+, Zn2+, Cr3+ and Mg2+ could not impact the detection of Cu2+. The detection limit of the novel probe L2-Zn for Cu2+ ion was as low as 2.3×10-7 mol/L, which is far lower than the guideline value of 1.6×10-5 mol/L of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