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批判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指导下的"内在批判"。辩证地把握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说到底是要把握住资本逻辑及其二重性。内在批判的根据和立足点都内在于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都根植于现代性自我扬弃的矛盾本性特别是资本逻辑的二重性之中。现代性的内在批判指向了现代性的"内在超越",超越的前提和路径也是内在于历史过程的,其实质是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趋势。批判与超越的内在性质,决定了社会批判中始终蕴含着社会建构的指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批判对于引导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外在化"局限的当代矫正、重建工具理性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数字资本通过变物化逻辑为数字化逻辑完成数字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体系的建构,同时也以数字化逻辑完成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逻辑体系的重构。数字资本通过与数字技术合谋、与知识逻辑合谋、与文化逻辑合谋构建起了数字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数字资本通过数据算法实现对消费世界的重新规划构建起符合资本逻辑的新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数字资本通过技术逻辑将全部社会生活纳入到数字坐标中建构起智能主义为轴心的新技术主义意识形态,数字资本通过数字技术优势构建起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方案。数字资本主义制造了意识形态的异化现象,同时也为消解意识形态的异化现象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4.
5.
高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作”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它并不是自由自主的活动,并且由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劳动分工,这种“工作”正处于稀缺状态,即“工作的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建立在这种“工作”的基础上的“工作社会”,这种“工作社会”导致了社会的分化和不认同。在这种社会中,人都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因此,高兹认为,在这种“工作”中是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而只有从这种“工作”和“工作社会”中解放出来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资本主义批判中,鲍德里亚提出以象征暴力为实质的知识恐怖主义,把左派理论推到极端境地。从鲍德里亚思想发展过程出发来阐明其成因和性质,这种理论实际上是西方左派在20世纪60年代陷入困境之后形成的具有必然性的理论方向,它实质上是对以消费社会为特征的新资本主义的批判,焦点则是交换普遍化(万物商品化)带来的意义丧失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苏联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陷入低潮时期,而资本主义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但是日本学者伊藤诚仍坚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他指出了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三重幻想的破灭,并着重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新自由主义,以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希望彻底破灭。最后,他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前的希望所在。他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资本主义新变化,重新树立起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意义深远。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21,(2)
安德烈·高兹的劳动观根植于后工业时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它具有深刻的理论洞察力和鲜明的时代指向性,是理解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乃至其总体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高兹的劳动观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资本主义的严重异化是其逻辑基础;对资本主义劳动分工、技术的批判是其核心论题;生态社会主义则是其逻辑旨归。科学研究和系统探賾高兹的劳动观对于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社会、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作为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资本的全球空间布展伴随着资本的世界性扩张和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的流动,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存在逻辑的关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历了由福特主义向弹性生产的变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解决资本过度积累危机的策略,就是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空间策略。资本积累的全球化趋势在给世界各国带来一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制造着贫困、不平等、差异和两极分化,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要抵制全球资本主义的剥削,就必须准确地解读其本质及其影响。在资本主义霸权仍然是我们时代中心问题的背景下,寻求一种普遍性政治和积极的全球主张应当对资本逻辑及其全球资本主义的空间规划保持一种激进的批判意识和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10.
温晓春 《兰州学刊》2010,(Z1):12-13
高兹延续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把当代医疗作为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循环过程的一种工业来批判,即在高兹的医疗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之下,资本原则主导之下的医疗使得健康成为一种幻象,医疗的本质是生产疾病,疾病的本质是消费医疗。对医疗治愈疾病的任何幻想都无一例外地落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谋的陷阱中。于是,高兹设想的医疗事业的去工业化必须依赖于对资本逻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12.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包括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对私人资本的批判,还包括对官僚资本的批判;不仅包括对国内资本主义的批判,还包括对国际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有经济批判,还有政治批判和道德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的三重批判.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来看,马克思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他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对于"市民社会"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基础上的。虽然在研究中他也从现实的经验基础出发,但是他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处理这种经验材料。他用黑格尔关于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方法来叙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劳动的分析来探讨历史发展过程,而劳动的分析最终又转变成为资本主义批判的入口。他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不仅展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而且把这种唯物主义体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又在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中深化了资本主义批判。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资本主义批判的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14.
15.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异化批判逻辑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1):47-52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建构呈现出清晰的异化批判逻辑。马克思对异化的阐释既蕴含了马克思对人与幸福本质疏离的深刻批判,也蕴含有马克思对幸福社会图景的启蒙性建构。异化概念成为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起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命运及其幸福疏离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基础,扬弃异化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主旨。在异化批判逻辑中,马克思既为我们呈现了人的应然生存样态和幸福社会图景,也为人类真正实现普遍幸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白利军 《社会科学家》2012,(5):15-17,27
本文试图梳理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经历了揭露外在支配和压迫以培养大众的主体精神形成反抗的声浪、解放的行动的"激发主体性觉醒"阶段;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奠定政治、经济、文化合理性的基础--保有公共领域、遵循主体间性原则以语言为中介展开不同层面的交往商谈行为、以共识作为行动的前提来保障社会的正义的"争取主体间性社会环境"阶段;直接捍卫社会中受到歧视、压迫的少数群体的利益",强调承认他者"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17.
青年恩格斯在现实中探索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恩格斯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使他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理解更能切中资本主义的要害.青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革命民主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到1842年11月恩格斯离开普鲁士去英国为止,主要特征是力图将白尔尼和黑格尔的思想结合起来;第二,"跃进到英国",青年恩格斯开始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并转向共产主义,从1842年底为<莱茵报>撰稿开始到1843年底写作<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第三,对工业资本主义理论和现实的全面理解和批判,主要包括<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和后续的<英国状况>组文.可以说,对英国现实的批判性分析,为恩格斯提供了对工业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原型.  相似文献   

18.
韩菲 《天府新论》2021,(6):17-25
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都与“生产”相关,马克思极其重视生产问题。他关注生产的现实困境,指出生产异化事实,即生产制造大量贫穷、生产成为外在工具、生产成为动物式生产、生产成为与自然对立式的生产。生产异化的根源就在于资本大行其道。资本逻辑的本性就在于资本增殖,必然使生产成为追逐利益的工具,加剧人与人的矛盾,制造人与自身的分离;资本逻辑是一种唯欲望的逻辑,必然将生产变为动物式生产;资本逻辑是一种物化逻辑,拜物教式的思维方式必然将生产视为商品的不断累计;资本的逻辑是一种反自然的逻辑,必然造成生产与自然的对立。走出资本宰制的困境,需要回归真正的生产,即生产回归生命、生产回归需要、生产回归创造、生产回归审美,在生产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把人类的交往活动区分为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人们的物质交往决定了人们的精神交往。交往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迄今为止,人类交往并不是自由自在的,而是被扭曲了的;被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形态掩盖了或粉饰了真正的物质性交往。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其交往理论的归宿。  相似文献   

20.
白太辉 《理论界》2022,(5):57-64
数字资本主义的兴起是技术因素、历史因素和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虽然深刻地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环节,但是它并未改变其资本主义的本质。数字技术只是使数字资本主义用一种更隐蔽、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方式来满足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因此,数字资本主义仅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同时,社会实践已经证明技术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逻辑,反而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形式却更加强化了资本主义中的“社会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