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心力衰竭是常见内科疾病,是由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报告,疗效评价说法不一。本文针对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评价的众多方法进行研究,为所有从事心力衰竭研究的科研人员及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A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进展的终末阶段,现代医学对于心衰的治疗除强调减轻心脏负荷、纠正体内水钠潴留、加强心肌收缩能力等外,也十分强调要稳定心力衰竭的适应机制或代偿机制,即拮抗神经内分泌的激活,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对心肌的损害,改善心室的重塑。有关心衰的诊断、治疗研究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取得了很大进步,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之一,西医在治疗心衰上可以很好的缓解其症状,但是存在的一定局限性。文章从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方药、针灸疗法、特殊疗法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总结中医药治疗心衰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心衰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近10年文献,综述中医药诊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临床治疗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4方面进行总结,肯定了中医药在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西药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疗效,同时提出了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是现代医学一大难题,流行病学报道,其发病率每年递增,死亡率近年急剧提高,且有年轻化趋势,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接近。临床上运用中医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综合2014至2019年相关文献,本研究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4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主要套用西医的评价体系,侧重于理化指标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医药自身的优势特色.现就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指标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状况,为建立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7.
正心力衰竭是指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它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我国一项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随着年龄增高,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显著上升[1]。其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2]。现代医学认为,心室重构是心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命质量等方面有较好疗效,笔者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治疗、专法治疗等方面论述了目前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并积淀了大量的临床应用研究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分析、评价,对把握心衰的中医证候、遣方用药及疗效规律,规范临床应用方案,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清华 《四川中医》2009,(10):38-40
目的:探讨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与药物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几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结果: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且经济、安全。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建立在严谨、科学基础上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是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目前缺乏科学、客观的疗效评价方法,中医临床疗效尚未能得到国际上广泛认同,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疗效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FGID),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范畴,多因“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目前,FD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脑肠互动异常、胃容受性受损、内脏敏感性增高、胃动力不足、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异常、心理精神因素等。随着罗马Ⅳ标准的颁布,十二指肠的作用在FD的发病中日益凸显。十二指肠高敏性、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受损及十二指肠黏膜低度炎症等在FD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二指肠可能是治疗FD的新靶点。本文综述FD发病中十二指肠的作用及中医药研究,为FD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短暂的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在临床上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加大研究力度。近年来随着对中医干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在使用中医干预治疗TIA有单纯的临床疗效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优化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探索在卫生体制改革中适应医疗付费模式转变,避免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料。方法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管理,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后对医疗效率指标、医疗费用指标、医疗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果两组比较平均住院天数、西药费、中草药费、检查费、临床疗效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实施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不仅能明显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保证医疗质量,还增加了中草药参与率,促进中医药特色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口服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评价口服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电子结合手工检索日期截止于2009年10月,纳入口服中药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评价质量并做Meta分析。结果:纳入60个随机对照试验(5 344例患者),结局指标为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和6min步行实验。Meta分析结果:加用口服中药可以提高射血分数并延长6min步行距离,且不良反应轻微,使用相对安全。结论:加用口服中药在改善患者超声心功能和运动耐力等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但受纳入文献数量与质量限制,仍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积累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证实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病的终末端,属中医"心悸"、"水肿"等范畴。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查阅大量文献,总结近代医家临床经验,对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进展进行综合探讨,为提高中医药对该病的系统认识和辨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痛风如果治疗不当,反复发作可逐步导致组织破坏、骨侵蚀、关节疼痛和僵硬,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影响生活质量。西医治疗痛风主要目标是终止急性发作、控制血清尿酸及避免复发,虽然在终止急性发作和控制血清尿酸方面效果良好,但是实际应用中发现血尿酸的良好控制及达标并没有很好的避免痛风的复发。而且对于尿酸盐沉积的清除这个核心问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控制复发等方面往往有独特的疗效,同时还可以避免血尿酸控制的过低而带来的潜在风险,但背后的现代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临床应用和推广。此外,中医药是否可以促进核心问题尿酸盐沉积的溶解清除,还需要深入探索研究。现就痛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癌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对癌症疼痛的积极治疗作为癌症综合规划中的四项重点之一[1]。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医疗模式,与西方医学的治疗互补并行,在许多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就癌痛的治疗方面,其以辨证论治为整体指导思想,在强调以辨虚实、寒热等辨证基础之上采用了多途径的干预手段,中医药治疗癌痛具有确切的疗效,在止痛的同时部分中药同时具有稳定瘤灶的作用,可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不良反应等优势。现就中医药在癌痛中的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衰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常见慢性疾病。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延缓CRF病程进展、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总结CRF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专病专方、单味药、中成药治疗、中医外治法等研究进展,并对今后CRF研究提出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对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严格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对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和中国中医药科技文献数据库,收集符合奈件的文献,由两位接受培训的评价人员对随机对照文献进行信息采集和质量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Jadad评分表。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论文共有93篇。其中,Jadad评分为0分的有71篇,评分为1分的有14篇,仅有6篇文献达到2分,高质量文献只有2篇(3分)。Jadad评分为2分以上的8篇研究中,因试验药物和对照药物各不相同,无法归类而未能进行数据合并的Meta分析。有4项研究临床疗效的相对获益指标RR(relative risk)的95%可信区间不包括1.0,提示此4项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有1项研究的治疗后组间肺功能指标FEV_1具有显著性差异。“倒漏斗”图示分析,发现图形不对称。结论虽然某些中药汤剂或制剂可能对慢性支气管炎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由于各项研究的质量较低,且存在潜在的发表性偏倚,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仍有待高质量临床试验的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