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从提高普钙生产含氟气体的吸收率和吸收液的浓度出发,对常用的吸收设备——拨水轮吸收室、湍球塔、喷射塔和文氏管的吸收机理,结构特点、选材要求、吸收效率等方面作了阐述和评价,并对国内外近几年出现的栅条吸收塔、旋流板塔和其他设备的应用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栅条塔或旋流板塔的串联吸收流程可以简化吸收过程,提高氟吸收效率和吸收液的浓度。  相似文献   

2.
动力波吸收机的工作机理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动力波吸收机工作原理、吸收机理分析、吸收特点以及吸收与除尘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绿色环保的薄荷气味净化方法,降低薄荷气体浓度,回收薄荷油。方法:采用水吸收法、水-有机溶剂吸收法、水-有机溶剂-助剂配方吸收法、水-专用助剂配方吸收法和水-树脂吸收法,并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结果:水吸收方法吸收能力有限;水-有机溶剂吸收法存在溶剂污染;水-有机溶剂-助剂配方吸收法及水-专用助剂配方吸收法流动性差且起泡沫;水-树脂吸收法吸收能力强,无污染,可重复利用。结论:水-树脂吸收法吸收效率高,操作方便,回收处理简单,是绿色环保的薄荷气味净化方法。  相似文献   

4.
付新 《湖北化工》2012,(4):9-11
综述了二氧化碳选择性吸收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膜吸收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两种氯气吸收装置的工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氯化亚铁双吸收塔和碱液双水射器两种氯气吸收装置的比较,说明了这两种氯气吸收装置的优缺点,指出双吸收塔氯气吸收装置具有吸风量大、吸收时间短、无废气和废液排放、不易发生吸收液泄漏、玻璃钢材料不易老化等优点。在占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宜优先选用双吸收塔氯气吸收装置,对氯气吸收装置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一、两种吸收工艺介绍1甲醇吸收工艺流程简述在高压吸收塔、低压吸收塔中,利用各组份在吸收剂中溶解度的差别和低温冷凝的原理,采用高压吸收和低温吸收工艺,分别将来自合成工段的高压尾气、来自精馏工段和催化剂制备工段的低压尾气中的有用组份,主要是对碘甲烷加以回收利用。吸收工段由高压吸收塔、低压吸收塔、再生塔、高压吸收冷却器、低压吸收冷却器、贫液冷却器、再生塔再沸器、吸收送料泵、再生塔加料泵等设备和相连的管道、阀门、仪表组成。  相似文献   

7.
文章叙述了铜氨液吸收一氧化碳的机理、吸收平衡、吸收速率。说明CO吸收速率比CO在液相中的纯物理吸收扩散速率增大数百倍,並证明铜氨液在高压下吸收CO系处于气膜控制。气膜阻力占总阻力的80%左右,因而,吸收设备可按气膜传质速率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脱除在合成甲醇、合成氨、制氢、天然气等工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广泛采用的脱碳方法主要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和物理化学吸收法3类,其中化学吸收法适合于CO2分压较低、净化度要求高的情况,但再生热能耗较大;物理吸收法适合于CO2分压较高、净化度要求较低的情况,只需降压或气提进行再生,总能耗比化学吸收法低,但CO2回收率低,脱CO2前需将硫化物去除;物理化学吸收法净化度较高,总能耗介于化学吸收法与物理吸收法之间。  相似文献   

9.
AKD生产尾气二氧化碳中含有极微量的光气,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光气时会因为同二氧化碳反应而造成碱液大量消耗。本文以Na2CO3、NaHCO3溶液作为吸收液,研究吸收液浓度、pH值、吸收时间对吸收效果的影响,探索Na2CO3、NaHCO3溶液吸收光气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二氧化碳吸收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现代二氧化碳吸收工艺研究进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现有的二氧化碳吸收方法,包括物理吸收法、膜吸收法、化学吸收法、离子液体法、电化学法和O2/CO2燃烧法,简要介绍了各种吸收方法的特点及所做研究,重点讨论了工业应用较广的化学吸收法,分析了离子液体法与其他有机溶剂比较的优缺点,并对新工艺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从混合气体中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目前,从混合气体中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及物理兼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有碳酸丙烯酯法、低温甲醇洗涤、液氮洗涤和变压吸附等,其吸收速度慢,吸收容量小、气体净化度差,电耗高,产品二氧化碳纯度低。而化...  相似文献   

12.
膜气体吸收法脱除电厂模拟烟气CO_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膜吸收法和低温蒸馏法等烟气减排技术,综述了近几年气体吸收膜法在减少电厂模拟烟气CO2排放中的研究进展及福建省膜研究开发情况,总结了气体吸收膜法发展与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指出膜气体吸收法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四乙烯五胺活化N-甲基二乙醇胺溶液吸收CO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涵  郭亚平  褚联峰  郭亚军 《化学工程》2011,39(9):30-33,65
研究了四乙烯五胺(TEPA)与N-甲基二乙醇胺(MDEA)混合溶液在总胺浓度一定时,TEPA浓度对CO2吸收情况的影响,考察了吸收过程中尾气摩尔分数、吸收速率、吸收物质的量及吸收时间的相互关系;并比较了TEPA与二乙烯三胺(DETA)、三乙烯四胺(TETA)对MDEA吸收CO2的活化作用,考察了3种烯胺在吸收与解吸循环...  相似文献   

14.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球形苯类吸收树脂,研究了交联剂用量与树脂的吸收倍率、交联密度和凝胶分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交联结构对树脂吸收和释放动力学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考察了树脂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吸收树脂的凝胶分数和交联密度不断增大,吸收倍率出现峰值;随着交联密度的提高,吸收树脂对甲苯的吸收速率和释放速率均减慢,吸收动力学常数与释放扩散系数都不断降低;树脂对甲苯的吸收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得出了形式简洁的吸收树脂释放动力学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吸收树脂释放甲苯的动力学行为;吸收树脂的交联结构稳定,再生重复使用10次以后树脂微球的大小、形貌和吸收倍率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脱除在合成甲醇和氨、制氢、天然气等工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广泛采用的脱碳方法主要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和物理化学吸收法三类,其中化学吸收法适合于CO2分压较低、净化度要求高的情况,但再生热能耗较大;物理吸收法适合于CO2分压较高、净化度要求低一些的情况,只需降压或气提予以再生,总能耗比化学吸收法低,但CO2回收率低,脱CO2前必需将硫化物去除;物理化学吸收法净化度较高,总能耗介于化学吸收法与物理吸收法之间。  相似文献   

16.
膜吸收法是膜分离技术与气体吸收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烟气净化技术,具有传统吸收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共同优点。介绍膜吸收法净化烟气的基本原理、常用的膜材料,阐述烟气脱硫/脱硝、脱碳的研究进展。通过膜吸收技术与传统烟气吸收技术对比,表明膜吸收技术在经济性能和环保方面具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李加东 《广东化工》2014,(8):113-114,126
选用了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五种常用有机废气吸收液(矿物油、废机油、二乙基羟胺、聚乙二醇、[BMIM]PF6),采用自行设计的在线吸收装置,实验研究了比较五种吸收液对二甲苯的吸收效果。饱和吸收量、有效吸收量与去除率作为吸收液的评价指标,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二乙基羟胺对二甲苯的吸收饱和量最大,其次是矿物油、废机油、[BMIM]PF6,而聚乙二醇去除率最差。本研究结果为二甲苯废气的吸收液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氨性氯化锌吸收法及锌氨络合液吸收法两种分析方法的检验结果、吸收液配制、吸收原理、分析步骤、计算公式对比,浅析了两种方法结果偏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填料塔的吸收过程,详细阐述了吸收液性质、操作条件、填料塔内件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并提出今后强化吸收过程、提升填料塔负荷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氧化铝生产赤泥附液吸收H_2S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氧化铝生产附产赤泥吸收净化H2 S废气进行了实验研究 ,赤泥附液吸收H2 S具有吸收效率高、吸收容量大、易控制 ,操作简便等优点 ,在较少时间内对H2 S的吸收效率保持在 90 %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