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碟形湖作为鄱阳湖的子湖,孕育了丰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而关于鄱阳湖碟形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较少,于2017年1,4,7,10月对鄱阳湖3个碟形湖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门17科31种,其中软体动物最为丰富,14种,节肢动物12种,环节动物最少,5种。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曲旋沼螺(Parafossarulus anomalospiralis),粗腹摇蚊属(Pelopia sp.),羽摇蚊属(Chironomus sp.)及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3个湖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5.78±11.73) ind·m-2和(46.29±11.83) g·m-2,其中战备湖密度最高为(92.67±29.18) ind·m-2,东湖生物量最高为(70.20±51.32) g·m-2。冬季的密度与生物量最高,夏季多样性指数最高。功能摄食类群中刮食者比例最高,撕食者比例最低,RDA分析显示总氮、叶绿素a、电导率和浊度显著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2020年9月对梅山岛附近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分析了梅山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的群落组成和数量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并对大型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的群落组成、数量特征与水深、悬浮物、营养盐等重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梅山岛附近海域共有大型底栖动物5门16种,其中环节动物门5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门各4种、棘皮动物门2种、脊索动物门1种;梅山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2.73 ind·m-2,平均生物量为2.87 g·m-2,其中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为研究海域唯一的优势种.游泳动物共有55种,其中鱼类29种、甲壳动物23种、软体动物门中头足纲动物2种、腔肠动物1种;游泳动物在整个研究海域的尾数密度为24.77×103ind·km-2,重量密度为144.53 kg·km-2;游泳动物优势种共9种,其中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的优势度最高,口虾蛄(Ora...  相似文献   

3.
萧山围垦农区家栖小型兽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4月至1993年5月,作者采用侠日法对萦山围垦农区家栖小型兽类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成该地家栖小替群落的主要种类有小家鼠、奥的和揭家鼠等,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其次是奥晌,不同类型的住房中群落组成存在差异;该地家栖小兽群落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草房平房的小家鼠—褐家鼠群落型和楼房平房的小家鼠—奥晌群落型,并且随栖息地的变化,小兽群落由前者逐渐向后者演替;不同群落中的小兽种类数t季节消长规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1981--1"990年对钱塘江干流沿岸进行了累计14个月的鸟类调查,该地区的鸟类区系共有206种组成,隶属17目41科,其中古北界种类105种,占51%,与冬候鸟和旅鸟的比例高有关.在繁殖鸟中,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群落优势度依次为钱塘江段>富春江段>新安江段,多样性指数却相反.随着从新安江到钱塘江的环境由中山丘陵”低山丘陵‘平原农田,河滩的改变,鸟类的群落结构也由山地林区鸟类向平原田野和沼泽水域鸟类变化.  相似文献   

5.
萧山围垦农区家栖小型兽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4月至1993年5月,作者采用铗日法对萧山围垦农区家栖小型兽类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成该地家栖小兽群落的主要种类有小家鼠、臭(鼠句)和褐家鼠等,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其次是奥(鼠句),不同类型的住房中群落组成存在差异;该地家栖小兽群落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草房平房的小家鼠——褐家鼠群落型和楼房平房的小家鼠——臭(鼠句)群落型,并且随栖息地的变化,小兽群落由前者逐渐向后者演替,不同群落中的小兽种类数量季节消长规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吉木萨尔县园林鼠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5年5月~12月,在新疆吉木萨尔县林木良种试验站,对国林鼠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依不同的生境选15个样地.以铗夜法捕获的952只鼠作分类.经聚类分析,该地鼠类群落由根田鼠(5859%)、小家鼠(18.15%)、灰白鼠(18.46%)、小林姬鼠(3.52%)、红尾沙鼠(0.80%)、草原兔尾鼠(0.48%)组成,可划分为根田鼠+灰白鼠群落和小家鼠+灰白鼠群落两种.  相似文献   

7.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6~2007年对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春、夏、秋、冬的4次调查,利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年平均栖息丰度为680.2ind 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16.82g 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7.26g (m2 a)-1;P/B值为0.91~1.18a-1.由此得出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湾口和湾底大于湾中,这与象山港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型海湾有关;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活史较长,且物种组成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2011年2月~2012年3月,对南昌市3个城市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进行研究。3个湖泊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52种及亚种,隶属于7纲21科43属,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梨形环棱螺Bellamyapurificata、花纹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粗腹摇蚊Pelopiasp.及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各湖泊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东湖108.45ind/m2,75.89g/m2;青山湖1520.89ind/m2,123.04g/m2;前湖607.22ind/m2,13.66g/m2。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在湖泊间差异显著(F=4.21,P0.05),同一湖泊密度季节差异不显著(F=0.99,P0.05);湖泊间及同一湖泊不同季节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F=2.15,P0.05;F=0.58,P0.05)。不同干扰程度下的城市湖泊,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比重有各自的特点。东湖无论从密度或生物量看,均表现为以刮食者为主,占总密度的51.03%,总生物量99.50%;而青山湖和前湖从密度看,则以直接收集者为主,分别占总密度的76.49%和59.63%,从生物量看,以过滤收集者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79.75%和61.59%。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了解舟山群岛近岸海域鱼类资源状况及其群落结构特征,基于2015年秋季(11月)、2016年春季(5月)在舟山群岛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以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鱼类优势度,将主要鱼类(IRI>100)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摄食习性进行功能群划分,并用Shannon指数和Pianka指数对主要鱼类的生态位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研究海域主要鱼类春季11种,秋季7种,其中优势种(IRI>1 000)春季3种,秋季1种。(2)根据食性可划分为浮游生物食性、浮游生物/游泳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4个功能群。生物量最多的功能群春季为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秋季为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功能群。(3)春秋季主要鱼类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1.26~3.58和0.20~3.45,生态位宽度值季节差异明显。广生态位种(Bi ≥2.0)春季有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银鲳(Pampus argente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等8种,秋季有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凤鲚(Coilia mystus)和棘头梅童鱼3种。中生态位种(2.0 >Bi ≥1.0)春季有龙头鱼、小带鱼(Eupleurogrammus muticus)和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3种,秋季有中华小沙丁鱼(Stolephorus chinensis)和鮸(Miichthys miiuy)2种,而窄生态位种(1.0>Bi >0)仅秋季的银鲳和黄鲫(Setipinna taty)2种。(4)春季龙头鱼与蓝圆鲹、秋季黄鲫与银鲳的生态位重叠值最高,表明鱼类在资源序列上的同域性最强,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趋于一致。春秋季主要鱼类生态位重叠有意义(Qik >0.3)的种对所占比例均较低,总体上该海域主要鱼类潜在的竞争关系较弱,生态位空间分化明显。结合冗余分析(RDA)结果,可进一步解释主要鱼类的功能群及生态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象山港海域中定点漂浮物的大型海藻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山港浅海定点漂浮物上的大型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夏季群落的种类最为丰富(51种和48种),秋季和冬季群落较少(28种和24种),4个季节群落共有13种.各季节群落中均以红藻的种类最丰富,褐藻次之,绿藻最少.在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如下: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在不同的季节,藻类群落的存在生物量的差异,绿藻〉红藻〉褐藻.4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优势度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Enteromorpha在春季和冬季为群落的第1优势种,而Rhizoclonium,Grateloupia filicina和Ulva在夏季和秋季为优势种.浅海定点漂浮物是研究大型海藻群落非常适宜的位点.  相似文献   

11.
江西柘林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对柘林水库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2种,隶属3门18科31属,其中软体动物门12种、节肢动物门12种、环节动物门8种。优势种为中华颤蚓Tubifex sinicus。柘林水库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620.42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16.05g/m2。密度季节变化为春季高,夏季低,生物量季节变化为春季高,秋季低。库湾及库区底栖动物较为丰富。功能摄食群中撕食者、滤食者和收集者季节变化明显,刮食者与捕食者变化较为平稳。水库中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多为耐低氧的寡毛类。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1981—1990年对钱塘江干流沿岸进行了累计14个月的鸟类调查,该地区的鸟类区系共有206种组成,隶属17目41科,其中古北界种类105种,占51%,与冬候鸟和旅鸟的比例高有关.在繁殖鸟中,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群落优势度依次为钱塘江段>富春江段>新安江段,多样性指数却相反.随着从新安江到钱塘江的环境由中山丘陵→低山丘陵→平原农田,河滩的改变,鸟类的群落结构也由山地林区鸟类向平原田野和沼泽水域鸟类变化.  相似文献   

13.
湖北网湖^137Cs、^210Pb计年与沉积速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计年法测定百年来湖北网湖沉积物的年代,据此计算出网湖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2种计年方法测得的沉积速率基本一致,以1954年和1963年为时标,^137Cs测得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594cm·a^-1和0.557cm·a^-1。^210Pb计年法CIC模式计算得到网湖平均沉积速率为0.56cm·a^-1.CRS模式得到百年来网湖沉积速率变化较大,20世纪50年代以前,平均沉积速率为0.2cm·a^-1左右;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平均沉积速率上了一个台阶,约为0.4cm·a^-1;80年代中期以后平均沉积速率攀升至约0.6cm·a^-1,网湖沉积速率变化与湖区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浙江底栖海藻及其区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浙江潮间带底栖海藻211种,其中蓝藻门11种、绿藻门34种、褐藻门38种、红藻门128种。根据地理分布分析,其中有2/3的藻种由中国南海随台湾暖流北上而传入浙江海藻,来自北方的温带藻种及本地种均不多,因此,浙江海区以亚热带藻种占绝对优势,达69.2%,热带成分1.4%,温带成分26.5%,本地种2.4%。同时,与南北海藻区系的相似系数比较以及对R/P及RdC/P值(R:红藻,P:褐藻,C:绿藻)的分析,均显示浙江海区海藻属于亚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15.
巴尔哈什湖人工移植鱼类的概述阿依古丽В.П.米特洛番洛夫(新疆大学生物系,乌鲁木齐830046)(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民族大学生物系,阿拉木图)A.Φ.卡尔帕维什(1975)指出,“巴尔哈什湖特别表现在它的无机环境条件是一能忍受各种生物种类填满的大的生物...  相似文献   

16.
松叶蕨(Psilotumnudum)是裸蕨类松叶蕨属孑遗植物,由于分布范围的急剧缩小,现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对分布于浙江缙云的松叶蕨的自然环境进行了野外调查,测定群落的总体方差比率及X^2统计量等种间联结性指标,并测定其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以及植株和土壤中的K、Ca、Mg、Fe、Zn、Cu、Mn、Na、Al、Pb、Cd等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松叶蕨群落种类丰富,植被类型的次生特征明显.松叶蕨与极少数种群的种间联结性显著,与大部分种群种间联结性不显著,松叶蕨在群落中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或随机性.松叶蕨多分布于岩石缝隙或附生在树干上,群落土壤含水量在12.8%~24.6%,pH值4.75~5.18,电导率0.236~0.089mS·cm^-1,有机质含量3.60%~6.08%;松叶蕨对K、Na、Ca和Mg的需要量较高,对Cu、Pb和Cd等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2007年3~5月我们通过调查南昌市前湖区春季鸟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共记录了959只鸟类个体,隶属于11目、26科、54种,其中雀形目和鹳形目鸟类属于绝对的优势目.鸟类居留型组成不管是个体数量还是种数的分布,留鸟占有的比例都最高,分别为45%和41%.前湖地区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86,均匀度指数为0.72.在划分的7个生境中,洼地群落具有最高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分别为2.93和0.92.总之,前湖地区生境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深刻,该区分布的优势种主要为一些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伴生种.  相似文献   

18.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1995年10月至1996年5月在浙江省开化县水坞山区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样方法对白颈长尾雄栖息地小区利用度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食物和水因子是决定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度的最主要因子,随季节的变化,影响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的食物种类亦随之变化。(2)冬季,灌木层因子的作用大于草本层因子;春季,草本层因子的作用大于灌木层因子。(3)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多元回归模型:冬季:Y=0.044438X1+0.003519X2-0.001542X3+0.074533;冬末春初:Y=0.526660X1+0.041444X2-0.005522X3-0.585041;春季:Y=0.102324X1+0.101763X2-0.002182X3+0.120046。  相似文献   

19.
大陈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1980年2月至1981年5月和1983年10月至1984年7月在浙江省大陈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的定点调查观察结果。共鉴定底栖海藻89种。对其中50种底栖海藻的季节性变化(从生长期、生长盛期及红藻的繁殖)作了分析。认为海藻季节变化现象与水温及透明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将季节变化与日本真鹤畸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硬壳蛤对环境因子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对硬壳蛤稚贝及幼虫的生态习性进行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稚贝生存温度为3-30℃,以15-28℃较适宜;盐度适应范围为16.0‰-41.0‰;pH适应范围5.1-9.0氨氮对幼贝(壳长15-18mm)在pH=8时半致死浓度为96小时Lc50=10.97mg/L,安全浓度(SC)=2.31mg/L,此时非离子态氨96小时Lc50=0.823mg/L,安全浓度(SC)=0.0825mg/L,耐溶氧最低可测得值为0.48mg/L,稚贝营底栖生活,潜居砂质底,依靠水交换滤取食物,饵料以各种小型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为主,对种类无明显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