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治疗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技术在移植治疗中非常关键。目的:应用Cobe Spectra6.1骨髓处理程序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观察性实验,于2005—11/2007—11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完成。材料:骨髓来自进行白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方法:应用COBE Spectra血液成分单采系统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程序,在已建立的运行参数条件下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分离前后进行白细胞分类、细胞计数检测、流式细胞分析CD34、CD133和CD271的表达,计算有核细胞回收率、单个核细胞回收率;统计方法分析CD271^+和CD133^+表达与细胞形态学分类的相关性。结果:①骨髓分离后,有核细胞、单个核细胞明显高于分离前(P均〈0.01),回收率分别为26.6%、40.0%。②分离的细胞产品中,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为0.63%、0.51%和1.17%,回收率则依次为72.8%、61.6%和67.6%。③相关分析显示,分离前后CD271^+表达率均与类单核样细胞数目相关(P均〈0.01);分离后CD34^+表达率与类单核样细胞和类淋巴样细胞数目均相关(P均〈0.01)。④偏相关分析显示,CD271与类单核样细胞相关(P均〈0.01),CD34与类淋巴样细胞相关(P均〈0.01)。结论:应用Cobe Spectra6.1骨懿处理程序分离骨髓干细胞用于临床治疗,可以根据治疗需求选择分离类单核样细胞或类淋巴样细胞,有效提高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比率及CD34^+细胞CD95(Fas)表达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CD34^+细胞比率及CD34^+细胞Fas表达率。结果MDS患者CD34^+细胞比率RAEB、RAEB—T组较RA组、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RAEB、RAEB-T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A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CD34^+细胞Fas表达率RA、RAEB、RAEB—T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RA与RAEB、RAEB—T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AEB与RAEB—T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34^+细胞比率进行性升高系提示MDS病情进展的标志;CD34^+细胞Fas表达率在MDS显著增高但于疾病恶性转化过程中其表达率逐渐降低;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可能系MDS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用Midi MACS方法从白血病患者分选CD34+/CD123+细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MidiMACS方法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细胞分选CD34^+/CD123^+细胞。首先。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AML患者骨髓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BMMNC),然后再通过MidiMACS方法相继分选出CD34^+细胞.以及从CD34^+细胞中分选出CD123^+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分选后细胞的富集度和回收率。结果显示:经过第一次分选后,CD34^+细胞的富集度高达98.73%,平均为95.6%,其回收率最高可达到84.6%,平均为51%;第二次分选后,CD34^+/CD123^+细胞的富集度高达99.23%,平均约为83%;相对于分选前BMMNC而言。CD34^+/CD123^+细胞的回收率为34%,但相对于第一次分选后的CD34^+细胞而言,其回收率为56%。结论:MidiMACS方法可用于AML患者骨髓CD34^+/CD123^+细胞的分选,分选后细胞的富集度和回收率与文献报道的通过FACS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相类似。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CD271(低亲和性神经生长因子受体,low affinity 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LNG—FR)及CD133免疫磁珠阳性分选富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比较,选出一种相对理想的从骨髓中富集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磁珠分选方法。采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D271^+细胞及CD133^+细胞;将得到的细胞分别进行培养,14天后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对每个传代细胞进行计数,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取两种方法得到的细胞培养至3代以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通过细胞形态及免疫化学染色鉴定比较成骨及成脂肪定向诱导分化。结果表明:CD271阳性分选纯度为(89.50±0.98)%,CD133阳性分选纯度为(88.03±3.06)%;1×10^4个CD271^+细胞培养后产生的CFU—F数目是1×10^4个CD133^+细胞培养后形成CFU—F数目的2倍,CD271^-细胞培养后无CFU—F形成,而CD133^-细胞培养后可形成少量的CFU—F;两种方法得到的细胞培养至第3代后表型基本一致,即CD34^-、CD14^-、CD45^-、CD90^+、CD29^+、CD44^+、CD105^+、CD73^+;CD271^+细胞的增殖能力比CD133^+细胞的高出3倍,而且具有更强的成骨、成脂肪分化潜能。结论:虽然CD271及CD133阳性分选都可以得到间充质干细胞,但相比之下,CD271阳性分选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有更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因而CD271阳性分选是一种相对理想的从骨髓中富集阃充质干细胞的免疫磁珠分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课题组已建立胎儿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能否有效扩增各个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有待验证。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抗原CD133、CD3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从脐血标本中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实验分为3组:①F组: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②S组:基质细胞+单个核细胞。③SF组:基质细胞+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在第0,6,10,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CD34^+、CD133^+CD34^+细胞数以及集落形成单位数。结果与结论:SF组有核细胞总数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比其他两组高;除了第14天外,第6、10天两个时间点SF组中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及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其他组;含骨髓基质细胞的S组和SF组中CD133+细胞/有核细胞、CD34+细胞/有核细胞、CD133+CD34+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果说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能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基质细胞对维持造血干细胞的原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环孢菌素A(CsA)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Fas(CD95)抗原表达及凋亡的影响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BM)CD34^ 细胞、CD34^-细胞Fas抗原的表达,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结果 应用CsA治疗再障2个月时的总有效率为40%。再障患者骨髓CD34^ 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5),再障患者骨髓CD34^ 细胞Fas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用CsA治疗后,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CsA治疗前CD34^ 细胞Fas表达率与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结论 CsA治疗可降低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CD34^ 细胞Fas的异常表达与再障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abca5、mdr-1、kdr、dapk和irf-1 5个基因在CD7^+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祖细胞的表达。利用实时定量RT—PCR(RQ—PCR)方法检测了15例正常骨髓(NBM)和16例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中5个基因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选8例NBM和21例AML患者骨髓CD34^+CD38^+祖细胞和CD34^+CD38-干细胞,利用微量细胞RQ—PCR方法检测分选细胞中5个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NBMMNC均表达这5个基因,其中irf-1与dapk表达水平最高,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08和3.86;abca5和mdr-1表达水平较低,为0.49和0.84;kdr表达最低为0.02。在经分选的CD34^+CD38^+祖细胞中,dapk和irf-1表达明显减低(P〈0.05),kdr表达明显增加(P〈0.05),其余2个基因无明显变化。在CD34^+CD38^+Lin-干细胞中,5个基因的表达均高于CD34^+CD38^+祖细胞,普遍增加至近2倍,而kdr增加了3倍,其中kdr和irf-l表达的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BM相比,AMLMNC中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减低,以abca5、mdr-1、kdr和dapk最为显著(P〈0.05)。与AMLMNC相比,AMLCD34^+CD38^+细胞中,irf-1和dapk表达明显减低(P〈0.05),其余3个基因表达增加,以kdr表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CD34^+CD38^+与CD34^+CD38^-细胞比较,发现5个基因在CD34^+CD38^+细胞中的表达均增加,尤以kdr和irf-1的表达增加有意义(P〈0.05)。AMLCD34^+CD38^+CD7^+细胞与CD34^+CD38^-CD7-细胞中5个基因的表达均比CD34^+CD38^+细胞中的高,其中只有CD34^+CD38^- CD7^+细胞中KDR和CD34^+CD38^-CD7^-细胞中KDR和irf-1的表达增加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BM中kdr主要表达在干/祖细胞中,而dapk和irf-1主要表达在较分化的细胞中。5个基因在干细胞阶段的表达均高于祖细胞阶段。AMLCD34^+CD38^-CD7^+细胞与CD34^+CD38^+CD7^-都具有干/祖细胞的基因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8.
优化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技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技术以更好地适用于不同需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应用COBE Spectra血液成分分离系统,按选择确定的参数分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34人,分离量(500±50)ml/人],对分离前后的单个核细胞做白细胞分类,细胞计数检测及CD34、CD133、CD271的检测,计算有核细胞回收率、单个核细胞回收率,应用统计方法分析CD271+和CD133+表达与细胞形态学分类的相关性。结果1)相关分析:分离前后CD271+表达率均与类单核样细胞数目相关(P均<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和0.774;分离后CD34+表达率与类单核样细胞和类淋巴样细胞数目均相关(P均<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和0.645。2)偏相关分析:CD271与类单核样细胞相关(P均<0.01),CD34与类淋巴样细胞相关(P均<0.01)。结论应用该优化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技术,选择相应的采集参数,获得了高效率的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的骨髓可用于患者回输治疗。  相似文献   

9.
众多研究表明,脐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且脐血获得过程简单,对供者没有损伤,因此可以作为MSC的另一个来源,但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极少。本研究探讨CD271和CD133免疫磁珠阳性分选是否也能富集脐血中数量极少的MSC。采用免疫磁珠阳性分选方法从脐血单个核细胞(UCB-MNC)中分离得到CD271+、CD271-、CD133+和CD133-4种细胞;将得到的细胞分别进行培养,以未分选的UCB-MNC为对照,观察各组细胞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形成能力;利用流式细胞术、成骨及成脂肪定向诱导分化对MSC进行鉴定。结果表明:CD271和CD133阳性细胞纯度均达85%,但是CD271+细胞中(99.76±0.08)%表达CD45,(6.24±0.03)%表达CD34,而CD133+细胞99%以上都表达CD34和CD45。阳性细胞培养可见单个成纤维样细胞贴壁生长,但不能形成集落并融合,两种阴性细胞中部分标本(约27%)可形成集落,并能融合传代,与对照组(UCB-MNC)培养成功率相似。将两种阴性细胞培养得到的MSC培养至第3代,表型测定基本一致,即CD34-、CD45-、CD14-、CD29+、CD44+、CD73+、CD90+、CD105+,而且具有成骨、成脂肪分化潜能。结论:CD271和CD133不是完全重合的一群细胞,但绝大多数为造血细胞,不能有效的用以扩增MSC。阴性细胞培养成功率与传统贴壁法相似,说明MSC多存在于CD271和CD133阴性细胞中。  相似文献   

10.
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巨核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原性变化,为体外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Ficoll-Hapaque分离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法(MACS)再分离富集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50ng/ml)、白介素-1](IL—11,50ng/ml)和肝素(25U/ml)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产物免疫表型(CD34^+、CD41a^+、CD61^+、CD34^+CD41a^+及CD34^+CD61^+)、巨核细胞凋亡率及其表面HLA Ⅰ、Ⅱ类分子的表达,并进行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检测。结果显示:脐血CD34^+细胞能够有效地向巨核细胞分化,CD41a^+和CD61^+细胞比例在培养第14天达到峰值,CD34^+CD41^+和CD34^+CD61^+细胞比例在扩增第7天达到最高峰[分别为(3.41±2.80)%和(1.89±1.43)%];CFU—Mk大集落在扩增第7天达到高峰((20.66±32.79)倍],小集落在扩增第10天达到高峰[(435.62±482.65)倍];在培养7、10和14天时巨核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9.48±9.64)%、(26.87±9.03)%和(52.46±11.74)%,其中培养7天和10天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培养14天的凋亡率显著高于7天和10天(P均〈0.05);巨核细胞表面HLA Ⅰ、Ⅱ类分子的表达随着扩增天数的延长逐渐降低,其中培养0到10天阶段下降明显.结论:采用TPO+IL 11+肝素组合.可以有效地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培养7天,CFU—Mk大集落扩增倍数、CD34^+CD41^+和CD34^+CD61^+细胞比例均达高峰,这是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的较佳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CD34^+细胞(HSPC)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及对CD34^+细胞表面标志、归巢黏附分子、集落形成能力等干细胞特征变化的影响。用免疫磁珠法从新鲜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用MSC饲养层(feeder)制备经^137Cs照射的间充质干细胞饲养细胞(MSC feeder cells)。将CD34^+细胞接种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实验分为3组:HSPC+CK组为培养液中加入细胞因子组合(SCF、FL和TPO),HSPC+MSC组为CD34^+细胞接种在MSC feeder上,HSPC+MSC+CK组同时加入细胞因子组合及MSC饲养细胞。培养后4、7、10、14天计数有核细胞总数(MNC),计算细胞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组间CD34^+细胞及亚群免疫表型、归巢黏附分子和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在2周的培养时间里,3组MNC和CD34^+细胞均明显增加,MNC扩增数依次HSPC+MSC+CK组〉HSPC+CK组〉HSPC+MSC组。体外扩增10天内HSPC+MSC+CK组MNC得到大量的扩增,同时CD34^+细胞的扩增亦较高。培养4天3组细胞CD34^+比例较0天有明显下降(P〈0.01);扩增后CD34^+细胞比例:HSPC+MSC组〉HSPC+MSC+CK组〉HSPC+CK组(P〈0.01);各组CD34^+细胞亚型细胞比例有所不同,HSPC+CK组4天时CD34^+CD38^-细胞有一过性升高(62.71%),之后迅速降低,7天时为0.05%;HSPC+MSC组7天时CD34^+CD38^-细胞比例为18.92%,与HSPC+C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集落形成分析结果看出:MSC、细胞因子混合组扩增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在不同时间点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短期培养(〈7天)下,MSC和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同时使CD34^+细胞得到明显的扩增并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astleman′s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14例Castleman′s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中CD4^+CD25^low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CD4^+CD25^highFOXP3+T细胞的比例进行检测。结果:局灶型Castleman′s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low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和CD4^+CD25^highFOXP3+T细胞比例在治疗前分别为(4.55±0.53)%、(0.73±0.09)%、(0.64±0.09)%;治疗后分别为(4.88±0.24)%、(1.0±0.10)%、(0.93±0.10)%,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这3种T细胞的比例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5)。多中心型患者外周血中这3种T细胞比例在治疗前分别为(9.43±0.81)%、(2.79±0.17)%、(2.46±0.09)%;治疗后(8.82±1.01)%、(2.71±0.10)%、(2.23±0.1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局灶型和多中心型Castleman′s病中的变化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变化可能和这两型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王京旭  魏平  王俊祥  陈海英  顾光 《临床荟萃》2009,24(23):2031-2033
目的研究外周血CD19^+及CD23^+/CD19^+细胞的表达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和病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RA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19^+及CD23^+/CD19^+细胞的表达率,比较两组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结果RA组外周血CD19^+及CD23^+/CD19^+细胞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10.236±2.212)%vs(6.870±1.052)%,(5.134±1.069)%vs(2.100±0.652)%(P〈0.05或〈0.01)。CD23^+/CD19^+细胞的表达率与实验室指标ESR、CRP均呈正相关(P〈0.01),CD19^+细胞表达率与ESR、CRP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RA患者外周血存在CD19^+及CD23^+/CD19^+细胞的表达增高,检测CD23^+/CD19^+细胞的表达情况可能对RA病情监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影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续5天。第4天和第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首次干细胞采集时用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供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数量。结果表明:rhG—CSF动员的70例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量为(1.15±0.60)×10^9/L;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总量分别是(5.854±2.93)×10^7和(1.33±0.77)×10^8;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的CD34^+细胞总量是(1.92±0.86)×10^8。Pearson和Spearman分析显示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0^9/L)与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相关系数:r=0.265,P=0.027)、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总量(r=0.340,P=0.004)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r=0.398,P:0.001)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骨髓采集物、外周血采集物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27、0.004和0.001)。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对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总量预测的敏感性是71%,特异性是70%(P=0.007)。结论: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有效预测输注给受者的CD34^+细胞总量即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CD4^+C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变化,了解白血病患儿的免疫状态,以探讨CD4^+CD25^+Treg细胞及NK细胞在急性白血病肿瘤免疫中的意义。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和NK细胞的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初诊患儿25例、完全缓解患儿28例及2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及NK细胞的数量及比例。结果表明:初诊组、完全缓解组及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CD127^+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9.55±2.41)%,(8.54±2.51)%和(6.25±0.85)%,在初诊患儿组和缓解患儿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在初诊患儿组高于完全缓解组(P〈0.05);同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白血病患儿的NK细胞数量减少,完全缓解后患儿组NK细胞数量仍低于正常对照(4.11±3.87%和10.41±7.20%w14.06±5.95%,P〈0.05)。结论:联合应用CD4、CD25及cDl27检测Treg细胞简便可行、重复性好、检测结果可靠、准确,CD4^+CD25^+CD127^+T细胞可较好地反映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中Treg细胞数量升高,NK细胞数量降低,表明急性白血病患儿NK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Treg细胞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参与NK细胞的调节可能是Treg细胞在白血病免疫中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扁桃体摘除对IgA肾病(IgAN)患者外周血CD4^+CD25^+细胞数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7例IgAN病人(A组)及37例非肾炎慢性扁桃体炎病人(B组),10例正常人(C组)。对A、B两组实施扁桃体摘除术,观察手术前及摘除后1、3个月外周血CD4^+CD23^+细胞比例。收集IgAN病人的尿液,检测24h尿蛋白,尿红细胞。【结果】A组CD4^+CD25^+细胞数显著低于B、C两组(P均〈0.05),后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术后1个月为1.32%±0.313%,3月为3.01%±0.310%,术后1个月与B组及C组有明显差剐(P均〈0.05),术后3个月与B组及C组无显著差别(P均〉0.05)。A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血尿及蛋白尿均较术前明显减少;随着血尿、蛋白尿逐渐减少而外周血CD4^+CD25^+细胞数逐渐恢复正常水平。【结论】扁桃体切除术可改善IgAN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