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介入栓塞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3例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aSAH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aSAH病人术后3个月认知功能损害情况并将其分为认知障碍组37例与认知正常组66例。检测2组病人入院24 h内血清学指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aSAH术后3个月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aSAH病人年龄、手术距发病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双侧A1对称发育以及新发脑梗死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2组SAH病人性别比、烟酒史等其余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障碍组病人血清NSE、S100β、Cys-C、hs-CRP、Hcy水平均分别明显高于认知正常组,而MoCA评分明显低于认知正常组(P<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4月诊治的a SAH患者72例,按照完全随机法1∶1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入院后2个月,研究组的短程记忆、注意力与计算力损害比率均低于对照组和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3、6个月,研究组MMSE与Mo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上升,DRS评分显著下降,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予早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记忆力、注意力与计算力损害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积水的类型、CT表现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984年6月至1997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1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情况,分别对动脉瘤发生部位、大小、SAH次数、Hunt-Hess分级和临床症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治疗后良好14例,轻残2例,重残2例,死亡3例。结论:脑积水是动脉瘤性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预后有直接的影响。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以脑室外引流治疗最为有效,慢性交通性脑积水的治疗以脑室腹腔分流为宜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186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u WG  Yang XF  Cao F  Zheng XJ  Shen H  Fu WM  Lü ST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40-104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影像学和腰椎穿刺证实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86例中55例(29.6 %)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反复SAH发作患者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不同动脉瘤治疗方式组(手术夹闭或栓塞)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是否使用抗纤溶药物(AFD)治疗对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sherⅢ级[OR=2.549,95%可信区间(CI)1.406~4.517]、临床状况不良(OR=2.342,95% CI 1.320~4.159)和反复SAH发作(OR=2.492,95% CI 1.394~4.448 )是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和反复SAH发作是症状性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入院时临床状况和SAH发作次数预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年发病率约为10/100000,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颅内动脉瘤破裂以及颅内动脉畸形破裂为SAH最常见的原因,约占80%,又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是SAH 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在出血后一周出现。患者多有暂时性局灶体征,进行性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血管造影显示痉挛脑血管变细。其主要危害是导致脑缺血和缺氧性损害,但目前对CVS 机制及导致脑损害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2]。过去认为,缺血性脑损伤细胞死亡主要是坏死,近年来研究证明,脑缺血与细胞凋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3]。  相似文献   

6.
患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慢性阶段(急性发病1年后)仍有一些症状,如性功能下降、易怒、主动性丧失和自知力缺乏等。这些神经迟发性损害,GOS评分良好,脑CT或脑MRI检查无明显脑损害。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患者和那些未曾治疗过的部分或完全垂体功能低下(包括肾上腺素、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或生长激素轴)的患者,其症状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确诊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住院患者32例,均经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术后常规进行预防脑血管痉挛、预防并发症等治疗,观察记录患者临床效果。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3例手术中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无术中死亡。术后随访3~24个月,其中21例生活质量良好,7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者,3例有重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者,1例死亡。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行动脉瘤夹闭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率的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同Fisher分级和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320例。按解剖部位分成大脑前及前交通(ACA&ACoA)、后交通(PCoA)和大脑中动脉(MCA)三组。分析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结果动脉瘤性SAH低钠血症总的发生率约为29.7%,ACA&ACoA、PCoA、MCA三组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约为47.9%、15.2%和16.2%。重度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5.0%、7.1%和7.4%。ACA&ACoA组中Fisher分级Ⅲ~Ⅳ级和Ⅰ~Ⅱ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4.0%;有脑血管痉挛和无脑血管痉挛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3.1%和16.1%。结论ACA&ACoA组低钠血症与重度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CoA组和MCA组,ACA&AcoA组中Fisher分级Ⅲ~Ⅳ级或并发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临床应注意监测并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9.
陈春香 《华夏医学》2014,27(2):110-11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存活率不断提高,但出血后的认知功能损害却常影响患者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出现生活和社会适应性障碍,这些损害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影响躯体、行为和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处理32例手术治疗的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结果:慢胜脑积水的发生率在年龄大于60岁和小于60岁患者之间、Hunt-HessⅢ~Ⅴ级和Ⅰ~Ⅱ级之间、后循环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与其他部位动脉瘤之间、出血次数在两次以上与一次之间、有脑室积血与无脑室积血之间,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年龄大于60岁,Hunt-HessⅢ~Ⅴ级,后循环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两次以上出血和有脑室积血是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前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81例符合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IV级和V级的aSAH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在治疗前有无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26)和未再出血组(n=155)。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病史、临床状况、WFNS分级、CT Fisher分级、动脉瘤特征、治疗时间及6个月时的预后有关联的影响因素。结果 181例中有26例术前再出血。再出血组和未再出血组的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个人史(吸烟、酗酒)、临床状况(脑疝、脑内血肿、低密度区、脑积水)和放射学特征(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多发动脉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组中脑室内出血(IVH)13例,WFNS分级V级15例,CT Fisher分级3~4级25例,与未再出血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脑室内出血(OR=3.804,95%CI:1.161~12.462,P=0.027)为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出血组预后不良(mRS 3~6分)20例(76.92%),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对41例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DSA等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结合临床进行DIND的早期诊断;对动脉瘤性SAIl患者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并对已形成DIND者早期应用钙拮抗剂以及升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的"3 H"治疗.结果 全组41例均被诊断为DIND.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1例,Ⅳ级3例,Ⅴ级5例;死亡率12.2%.结论 动脉瘤性SAIl后DIND是多因素造成的,尤其与脑血管痉挛有密切关系,只有当脑血流量下降到引起脑缺血的临界水平以下时才能形成DIND;采用CT、TCD及DSA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DIND进行早期诊断;早期进行病因治疗、提高脑灌注压、降低血黏稠度、解除脑血管痉挛以及逆转脑缺血半暗区等早期治疗是提高动脉瘤性SAH后DIND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们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发病10min、发病后6h、发病后24h、发病后72h、发病后1周、发病后2周的GCS评分,同时发病半年后随访,进行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研究患者不同时间点的GCS评分与其GO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10min、发病后6h、发病后24h、发病后72h、发病后1周、发病后2周的GCS评分与其GOS评分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24、0.948、0.521、0.541、0.597、0.733。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10min、发病后6h、发病后24h、发病后72h、发病后1周、发病后2周的GCS评分与其预后有相关性,GCS评分应作为其估计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发病后6h的GCS评分与其GOS评分相关系数最大,提示发病后6h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必要时发病6h复查头颅CT,观察是否有再出血及颅内其他情况变化,以便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该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60 例作为迟发性脑缺血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患者210 例作为无迟发性脑缺血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迟发性脑缺血组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的脑水肿、手术时机、动脉瘤位置、WFNS 分级、Hunt-Hess 分级、改良Fisher分级、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低钠血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WFNS 分级≥Ⅳ级、Hunt-Hess 分级≥Ⅲ级、改良Fisher 分级≥Ⅲ级、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迟发性脑缺血组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迟发性脑缺血组中度残疾+ 恢复良好率低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迟发性脑缺血组植物状态+ 重度残疾和死亡率高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结论WFNS 分级≥Ⅳ级、Hunt-Hess 分级≥Ⅲ级、改良Fisher 分级≥Ⅲ级、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的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手术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鹏  王伟  沈冰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6):518-519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248例经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按术前Hunt-Hess分级分为高级别动脉瘤组和低级别动脉瘤组,每组再按照患者的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SAH〈72h),间期手术组(SAH4d-14d)和延期手术组(SAH〉14d),预后用格拉斯哥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手术时机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动脉瘤患者行早期手术和延期手术较间期手术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P〈0.05);高级别动脉瘤患者不同手术时机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无影响;低级别动脉瘤患者早期手术和延期手术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根据发病时间将SAH后的脑积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并对36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患者行头颅CT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治疗采用脑室外引流术11例,脑室-腹腔分流术25例。结果 全组均被诊断为脑积水。经治疗后临床状况改善情况:明显改善31例,好转5例;CT扫描显示脑室情况:正常29例,明显缩小5例,稍缩小2例。临床治愈34例。2例复发者经2次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以形成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脑积水;CT是诊断脑积水首选的主要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对脑积水进行脑室外引流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方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沈和平  王耿焕  张晓玲  官俏兵  翟丽萍  余波 《浙江医学》2017,39(12):997-998,1013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认知障碍及抑郁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纳入符合标准的SAH患者121例,发病2周及3个月时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价抑郁状态。结果121例SAH患者发病2周时认知障碍(或伴抑郁)患病率为55.4%,明显高于发病3个月时的37.2%(P<0.05)。发病2周及3个月时认知障碍均以注意力、语言流畅、抽象思维、延迟记忆等方面损害为主(均P<0.01)。结论SAH患者发病2周时认知障碍(或伴抑郁)患病率高于发病3个月时;认知障碍以注意力、语言流畅、抽象思维、延迟记忆等方面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观察循证护理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循证方法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确定需循证的护理问题,寻找循证支持;将循证护理应用于66例实验组患者,同一般护理组(对照组)57例对比患者的并发症和预后.结果 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循证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改善患者顸后,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早期应用循证护理.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痉挛多见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常在出血后数天发现,1周后达高峰。其进展迅速,常引起局部脑缺血、脑梗死及神经功能障碍,是动脉瘤破裂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但近年来经颅多普勒超声、CT脑灌注成像、近红外线光谱等非侵袭性检查手段日趋流行,便于广泛开展。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大体上分为血液动力学及药物治疗两类,早期清除血肿、舒张血管、增强脑灌注为主要研究方向,联合治疗是其今后的治疗趋势,本文就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