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过现场检查和取样,对该部分耐热混凝土进行了室温至300℃体积稳定性试验、蒸压安定性试验和化学成分分析试验,结合耐热混凝土的原材料和级配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该事故的原因是耐热混凝土原材料中氧化镁含量过高,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水化反应,导致体积急剧膨胀。  相似文献   

2.
研究氧化镁膨胀剂的膨胀性能及作用机理,配置相应的补偿收缩混凝土,结合原材料优选、施工及养护相关的裂缝控制措施,可整体性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筏形基础抗裂及防水性能。掺用氧化镁膨胀剂对高温季节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效果显著。工程实例中筏形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成28 d后仍处于微膨胀状态,未发现有害裂缝及渗漏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测试研究不同集料、纤维、水泥对混凝土耐热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玄武岩碎石、河砂等原材料可配制耐热400℃,强度等级C35的混凝土,并运用于钢铁厂高炉基础耐热混凝土项目.试验进一步探讨了耐热700℃混凝土的配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汉文  扶正宇 《工业建筑》1996,26(12):13-17
通过高炉炉体框架结构的计算比较,对高炉炉体框架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按平面构架计算时的炉体框架结构计算简图,推荐了炉体框架柱与基础铰接的设计方案,对高炉结构设计中采用钢管混凝土作为炉体框架柱,提出了肯定意见并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5.
外掺轻烧氧化镁混凝土的长龄期自生体积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镁具有延迟性膨胀特性已被工程界所认识并应用于补偿大体积混凝土的温降收缩,因此,保证氧化镁混凝土的长龄期体积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研究了外掺轻烧氧化镁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长期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中轻烧氧化镁的膨胀开始时间在1~3 d左右,终止时间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延长;混凝土强度对氧化镁的膨胀变形起到了约束作用,水胶比越小,外掺氧化镁混凝土的后期体积膨胀变形越小;粉煤灰对混凝土中氧化镁的膨胀作用具有抑制效果,从长期发展规律来看,外掺轻烧氧化镁混凝土可通过调整粉煤灰掺量和氧化镁掺量来控制膨胀速率与膨胀量,以保证其长龄期体积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某学校宿舍楼梁、板、柱构件混凝土表面出现爆裂现象,通过时爆裂部分砂浆进行化学分析和混凝土安定性试验,确定混凝土爆裂是由于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掺入的钢渣中过烧氧化钙、氧化镁发生水化反应,体积膨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膨胀混凝土通过结晶性钙矾石或氧化镁的生成实现硬化后期的膨胀性能.化学外加剂通过如缓凝剂或高效减水剂的掺加往往改变结晶型膨胀组分的形成速率进而影响膨胀混凝土的后期膨胀性能.通过研究对比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FDN)与接枝共聚羧酸类超塑化剂(PCA)以及四种缓凝剂对钙矾石类与氧化镁类膨胀混凝土变形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高效减水剂相比,缓凝剂对两类膨胀混凝土的膨胀性能影响较大,其中糖类以及有机磷类缓凝剂较为适合钙矾石类膨胀混凝土在饱水养护下的膨胀性能发展,而有机磷类缓凝剂更加适合氧化镁类膨胀混凝土饱水养护下膨胀性能发展.对于两种膨胀混凝土而言,饱水养护才能保证混凝土的后期持续膨胀.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2015,(9)
利用大型多功能静动力三轴仪进行了外掺氧化镁微膨胀混凝土在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单轴抗压性能试验。对微膨胀混凝土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加载速率、氧化镁活性以及掺量对微膨胀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掺MgO微膨胀混凝土表现出明显的率效应,抗压强度与加载速率成正比;在应变速率一定时,氧化镁掺量与混凝土抗压强度成正比,氧化镁活性对混凝土强度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进行应力应变曲线分析,当MgO掺量为9%时,混凝土的塑性改善最为明显。最后,构建了微膨胀混凝土动态损伤模型,并对所建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利用氧化镁的膨胀性能可以降低普通混凝土的孔隙率,改善其孔结构,从而提高普通混凝土密实性的特点,研究了氧化镁膨胀剂的基本膨胀机理。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氧化镁膨胀剂在相同掺量条件下,对不同养护龄期下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膨胀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氧化镁膨胀剂在不同掺量条件下,对相同养护龄期下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膨胀性能的影响。综合分析了两种条件下氧化镁与水泥发生水化的时间及作用规律,从而找到氧化镁膨胀剂的最佳掺量,为在工程中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耐热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会  杨荣俊 《混凝土》2011,(6):154-155,158
根据工程需要,研究了以玄武岩为骨料配制耐热600℃的混凝土.对耐热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耐热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所配制耐热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施工性能、强度指标等均满足设计施工要求.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利用玄武岩配制耐热600℃的混凝土充分可行.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混凝土中外掺氧化镁安定掺量的新方法,开展了水灰比对外掺氧化镁的介质(水泥净浆、砂浆、一级配混凝土、二级配混凝土)压蒸膨胀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灰比对外掺氧化镁的介质压蒸膨胀率有重要影响;试体的压蒸膨胀率随着水灰比的增大而减小;压蒸膨胀率随着水泥净浆、一级配混凝土、水泥砂浆、二级配混凝土的顺序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2.
黄文咏 《福建建筑》2009,(12):131-133
采用适宜的混凝土原材料并确定它们之间恰当的比例,是生产优质预拌混凝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预拌混凝土生产的特点是材料库存量有限但又必须大量供应产品,等待试配结果然后调整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采用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中设计和开发及采购过程控制方法,对常用原材料和常供混凝土,建立备用配合比并加强管理,以确保预拌混凝土质量。  相似文献   

13.
影响道路混凝土强度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弯拉强度是道路水泥混凝土的控制技术指标。文章通过对道路混凝土所用材料水泥、石子、砂的品质,以及水泥用量、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配合比设计参数确定对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影响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合理选用原材料,慎重确定配合比参数,科学设计配合比,是改善道路混凝土性能、提高其抗弯拉强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减水剂掺量对水泥净浆及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影响,在原材料保持一致的前提下,通过适当改变减水剂掺量,对水泥净浆流动度及经时损失和自密实混凝土扩展度及经时损失和抗压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减水剂掺量的增加,减水剂分子起到了分散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使得水泥净浆和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增加,扩展度经时损失变化不大;混凝土在使用前需确定好减水剂的最佳掺量,从而使新拌混凝土获得最佳和易性能和力学性能;应控制水泥、粉煤灰、砂石等原材料的关键性能指标,关注外加剂与胶凝材料之间的适应性,及时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外加剂掺量或配方。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滨海开发区于家堡北京建工的钢管混凝土施工,结合天津塘沽的原材料,通过配合比优化,探讨了C70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和顶升施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原材料和外加剂的选择、配合比的优化制备出了满足输送和顶升施工方案的C70高强钢管混凝土,为天津地区的C70高强混凝土顶升施工奠定了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赵红霞 《山西建筑》2009,35(28):151-152
针对施工中混凝土配比不合理的情况,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如何选择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水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了合理选择原材料是至关重要的,是成功设计一份混凝土配合比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制备低碳化是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从混凝土原材料入手,综述了复合水泥、地聚合物、再生骨料的碳减排效益及潜力; 明晰了不同低碳原材料对混凝土碳排放与强度的影响规律,在碳排放-强度联合目标下,提出了低碳混凝土的简化设计思路; 最后从目标建模、优化算法两方面归纳了现有的基于强度与碳排放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算法。结果表明:复合水泥的碳减排潜力主要取决于满足目标性能条件下高炉矿渣、粉煤灰等的最大掺入率; 相比复合水泥,地聚合物具有更大的碳减排潜力; 再生骨料在避免废弃混凝土填埋、减少运输距离与贮存阶段的碳吸收等方面具有碳减排潜力; 在不同碳排放分配方式下,固废再生产品碳减排结论差异显著,工业固废回收待建立统一碳排放分配模型,再生骨料建议采用闭环分析,避免碳排放分配; 在设定混凝土强度条件下,以降低碳排放为目标,采用复合水泥、地聚合物、再生骨料等都可以作为减碳的重要手段,碳减排幅度与低碳材料掺量、目标强度等相关; 不同低碳材料之间力学性能的协同作用以及多目标下生命周期碳减排优化模型等仍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陈远 《山西建筑》2003,29(16):98-99
针对混凝土质量控制 ,立足预拌混凝土生产角度 ,分别从人员、原材料、配合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 ,并指出施工混凝土工程的每个环节 ,都应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精心操作 ,以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早期裂缝是影响混凝土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氧化镁改性混凝土能够减少早期干缩裂缝发生率。本文对氧化镁改性混凝土进行分析,研究影响其干缩裂缝的主要因素,探讨其干缩裂缝自愈性能。研究显示,氧化镁能够限制混凝土膨胀率,促进裂缝愈合,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改性中。  相似文献   

20.
张百东 《山西建筑》2007,33(18):323-324
对混凝土配合比优选及原材料的选择进行了介绍,并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进行了仿真计算,最后从浇筑温度的控制、冷却水管布置、混凝土养护及现场监控等方面阐述了其施工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