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骨折动物模型愈合过程中骨痂局部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利用大鼠骨质疏松胫骨骨折模型,测定了骨痂局部弹性模量和极限强度的变化。结果: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过程中,弹性模量和极限强度均随着骨折愈合过程的进行而增加,在骨折后35d编织骨完全形成后,极限强度与非骨折组相比无明显差别,而弹性模量尚有明显差别,在同一时间点与正常骨折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别,结论:骨质疏松骨折骨痂局部的弹性模量及极限强度的变化模式与正常骨折骨痂相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生物力学性能与显微三维结构、Ⅰ型胶原面积、骨密度的改变规律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OVX组),假手术组(Sham组)作为对照.两组均于术后10周通过大鼠右后肢胫骨中段截骨建立骨折内固定模型;骨折内固定模型建立后4、6、8、12周进行大鼠右后肢胫骨中段骨密度测定,术后6周及12周进行骨痂生物力学强度、Ⅰ型胶原面积及显微三维结构测定.结果 两组中骨密度测量值在骨折内固定术后6周高于术后12周(P<0.05),而生物力学强度,Ⅰ型胶原面积和结构模型参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值在骨折内固定术后第12周时高于术后6周(P<0.05).组间比较显示,骨折内固定术后6周与12周时OVX组的SMI值均明显低于Sham组(P<0.05).结论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矿含量峰值出现时间早于胶原量与生物力学强度峰值出现时间,胶原的累积程度可独立于骨的矿盐沉积程度作为预测骨生物力学强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创伤性骨折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基于全身骨骼在骨质疏松疾病状态下发生的病理性骨折,其病变的实质是骨强度的下降。骨强度受到骨骼的材料属性和组织结构,以及肌肉负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骨量和骨质量等多方面的损害,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即使成功的手术治疗也无法阻止骨质疏松骨损害的进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不同阶段中骨保护素(OPG)的表达,探讨OPG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8月龄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和假切组,相同条件喂养3个月后造骨折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0d、第20d、第30d、第40d取骨痂,通过RT-PCR及ELISA检测骨质疏松性骨折及正常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OPG表达.结果OPG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表达较其在正常组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OPG是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降钙素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作用。方法选择3月龄雌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卵巢切除组(n=10)、对照组(n=30)和用药组(n=30)。卵巢切除后4周处死假手术组和卵巢切除组大鼠,测量右股骨骨密度。卵巢切除4周后,对照组和用药组行右股骨中段骨折,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和降钙素(16 IU/kg),隔日1次,于骨折后3、6、9周处死大鼠取右股骨测骨密度,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卵巢切除组大鼠体重显著增加(P<0.05),股骨骨密度显著降低(P<0.05)。 HE染色:骨折后3周,两组骨折愈合以软骨内成骨过程为主,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折后6周,两组骨小梁排列较有序,用药组股骨骨密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骨折后9周,两组均以骨性骨痂为主,骨小梁排列紧密,骨密度在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用药组在骨折后3、6、9周骨痂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降钙素治疗能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密度,对骨痂组织VEGF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活素胶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8~12月龄雌性新西兰大耳兔卵巢去势法10周得到Ⅰ型骨质疏松模型,再行桡骨骨折造模,从而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含1g/(kg·d)骨活素胶囊的生理盐水和淀粉糊5ml灌胃,在2、4、8周随机选取动物行影像学、血液生化指标、HE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骨活素干预的实验组动物较对照组骨痂、骨小梁形成增多增快,骨痂力学强度增强.结论:骨活素胶囊能使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时间缩短,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骨痂软骨细胞在骨折愈合中增殖变化的规律。方法 采用二 期骨折愈合模型,骨痂组织常规HE染色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3,Cyclin E,Cyclin A),5-溴尿嘧啶核苷(Brd U),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免疫染色,观测不同时期骨痂组织形态及其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 组织学上可将骨痂组织分为四个区域,即静息区(RZ),增殖区(PZ),成熟区(MZ)和肥大区(HZ)。各区的界面不如发育骨生长板中的清晰,细胞排列较紊乱,规则的软骨细胞柱少见。各区的细胞增殖或因处于不同愈合时期而变化,骨折后第1周以RZ软骨细胞增殖,分化为主;第2,3周PZ软骨细胞增殖活跃,而此时RZ软骨细胞已无明显增殖。第4周时各区软骨细胞增殖活动减弱,细胞以成熟,肥大表现为主。结论 在二期骨折愈合模式中,骨痂软骨细胞增殖变化与骨修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马振利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8):1017-1018,1020
<正>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指低骨量和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致使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简而言之骨质疏松是以全身的骨量减低、骨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极易导致骨折为结果的综合征。它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约达8千多万,占总人口的6.6%。同时,已有椎体骨折史的妇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局部生物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胜利  王全平 《医学争鸣》2001,22(11):1026-102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局部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利用SD大鼠骨质疏松胫骨骨折膜型,测量了骨痂局部弹性模量和极限强度的变化,结果: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过程中,弹性模量和极限强度均随着骨折愈合过程的进行而增加,在骨折后35d编织骨完全形成后,极限强度与非骨折组相比无明显差别,而弹性模量有明显差别,而再会得在同一时间点与正常骨折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别,结论:骨质疏松骨折骨痂局部的弹性模量及极限强度的变化模式与正常骨折骨痂相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指患骨质疏松症后,因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和桡骨远端。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通过观察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意义。方法:30只SD大鼠给予维甲酸灌胃,制造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给予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于2周、4周和6周处死实验鼠,进行骨痂大小的测量及组织学研究。结果:2周时两组骨痂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实验组骨痂大小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实验组骨痂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周时组织学检测发现,实验组成骨细胞数目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多;4周及6周时则明显增多。结论: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治疗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金乌骨通对预防绝经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76例绝经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0)和对照组(n=86)。试验组:应用金乌骨通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连用1年。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连用一年。所有受试者均每日服用钙尔奇D600mg。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BMD),观察两组骨折、骨痛及平衡能力等情况。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腰椎BMD均有显著上升、骨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干预后患者骨折发生率与跌倒次数均低于对照组。用药干预后患者的平衡能力较前明显增强(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结论:金乌骨通可明显提高绝经女性骨密度,改善骨痛程度,同时平衡能力和跌倒次数也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密骨方在去势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3mRNA水平。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去势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动物模型和BMP-3mRNA表达水平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于术后第2、4、6周取断端组织,通过荧光定量RT—PCR检测标本中BMP-3mRNA水平。结果大鼠骨组织BMP-3mRNA表达水平:在时间上的总体比较呈递减的趋势并有显著性差异(F=153.19,P〈0.05);组别的总体比较是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F=262.23,P〈0.05);在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81.50,P〈0.05);任两组间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密骨方对去势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模型的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深化,老年疾病开始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中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作为老年人中频发的病症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在人口日趋老龄化的情况下,如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显得尤为重要。骨质疏松性骨折不仅增加了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尤其是脊柱与髋部骨折可使患者的死亡率上升。但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对其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方式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郝永强  戴尅戎 《上海医学》1999,(3):137-139,I000
动态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变化与特征,进一步阐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方式。方法选择80只8月龄,雌性SD大鼠,手术方法为建立骨质疏松骨折与一般骨折的实验模型各40只,于手术后5天、1、2、4、6、8、12、16周截取骨痂组织作光镜与光镜观察。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是Pomme在1885年最先提出,至今为止,公认本病的最大危害是易骨折,以及由骨折所致的各种并发症.骨质疏松患者骨折患病率达20.2%,我国>60岁的发病率9.6%;女性>50岁(脊椎)发病率达15%.常见骨折部位为椎体(48.8%)、髋部(20%)、腕部(18.8%),其他部位为肱骨近端、肋骨、踝部等(12.4%).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数量巨大,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值得各方面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锁定钢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8个月,其中发生有延迟愈合迹象1例,经过石膏外固定制动后骨折愈合,其余患者未发生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患者术后恢复满意,基本恢复到伤前功能,生活自理。结论锁定钢板固定,创伤小,固定牢固可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较好固定选择。但应注意患者的选择、围手术期合并症处理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骨康含药血清培养脂肪干细胞移植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骨痂的生长情况。方法制备中药骨康含药血清并进行脂肪干细胞培养,移植脂肪干细胞到骨折部位,用x线观察骨折部位骨痂生长情况。结果第3代脂肪干细胞流式鉴定CD90阳性,CD34、CD49低表达。第1、2周各组骨折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周干预组的骨折已完全愈合,断端边缘消失,骨折线局部密度增高,断端的塑形改造较其他各组明显提前;对照组骨折有较多骨痂形成,但断端边缘仍可见,骨折线局部密度稍淡;空白组骨折线模糊,可见骨痂形成,断端边缘清晰可见,整体愈合情况不如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对照组DR片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骨康含药血清培养脂肪干细胞移植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