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肾癌发生肾静脉和下腔静脉(IVC)癌栓患者的比例约为4%~10%,研究认为如未发现远处转移,行肾癌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再切除肾静脉癌栓和取出IVC癌栓,预后良好,但肾癌发生IVC壁侵犯患者预后较差。本研究对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4例右侧肾癌IVC癌栓伴节段IVC壁侵犯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eng SY  Cai XJ  Mu YP  Hong DF  Xu B  Qian HR  Liu YB  Fang HQ  Li JT  Wang JW  Liu FB  Xue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3):878-881
目的总结7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癌栓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治疗经验。方法自2003年7月至2005年5月,我们为7例肝癌合并IVC癌栓的患者实施了肝癌切除及右心房和(或)IVC切开取栓手术。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肝血流阻断来控制IVC血流。根据癌栓上极位置的不同,分别采用5种不同术式:(1)静脉转流,心脏停搏,右心房及下腔静脉切开取栓1例;(2)静脉转流,心脏不停搏,心包内高位阻断下腔静脉,右心房和(或)下腔静脉切开取栓2例;(3)经腹部切口切开膈肌,心包内高位阻断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切开取栓1例;(4)经腹部切口,经膈肌腔静脉裂孔小切口,心包外高位阻断肝上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切开取栓1例;(5)经腹部切口,肝上阻断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切开取栓2例。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2例,右膈下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7例患者的生存时间为2周~26个月,平均9.8个月。已死亡的6例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3、9、11、2、17个月和2周,尚生存的1例患者已无瘤生存26个月。结论对合适病例实施肝癌切除和IVC切开取栓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治疗可以避免右心流人道阻塞和肺动脉栓塞造成的猝死,并有可能获得相对提高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前有关非体外循环下肝癌合并右心房癌栓切除的临床报道较少,我们在2004年2月至2008年1月,共为11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IVC)或右心房癌栓的患者实施了肝癌切除及经右心房或IVC切开癌栓取出手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11例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并总结肝细胞癌(肝癌)合并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癌栓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对11例肝癌合并IVC癌栓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先在入肝血流阻断下作肝癌原发灶切除,然后再阻断IVC血流行切开取栓。结果 本组11例原发灶和IVC癌栓均成功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与IVC取栓相关的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为179(120—255)min,平均手术失血量为1482(600—3000)ml,平均肝门阻断和全肝血流阻断时间分别为27.9(12—83)min和16.5(7—28)min。术后发生胸水1例、胆漏1例,均治愈;随访3例已死亡,8例存活1—14个月。结论 肝癌合并IVC癌栓的手术可安全施行,手术应先作原发灶切除再作IVC切开取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序贯介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IVC)新鲜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7例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IVC新鲜血栓患者行小球囊预扩张、置管溶栓及大球囊扩张等序贯介入治疗;记录不良反应;术后随访复查超声,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对27例均以直径10~14 mm小球囊预扩张IVC闭塞段,扩张后原闭塞段血流均部分恢复;经留置溶栓导管泵入尿激酶40~60×10~4U/d、平均(44.10±8.40)×10~(4 )U/d,持续4~15天、平均(6.72±5.21)天后,超声显示20例IVC内血栓完全消失,7例仍残留少量陈旧血栓;以大球囊(直径25~30 mm)扩张IVC原狭窄段,之后IVC血流恢复,侧支血管明显减少或消失。围手术期未见肺栓塞、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20.22±18.43)个月,27例患者均存活,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序贯介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IVC新鲜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肾癌(RCC)伴下腔静脉(IVC)癌栓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4例RCC伴IVC癌栓患者在施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淋巴结清除的同时分别选择行IVC切开、IVC壁切除和IVC节段切除取癌栓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大出血、肺梗塞,术后血尿素氮、肌酐均无明显异常。随访13-34月患者均健在。结论:对本病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三种手术方案的选择应取决于癌栓的长度、水平、分型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放置腔静脉滤器预防根治性肾切除和下腔静脉(IVC)瘤栓取出术中肺栓塞的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20例恶性肾肿瘤合并IVC瘤栓的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放置腔静脉滤器,其中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途径放置Tempofilter滤器8例,CookTulip滤器7例,国产Aegisy可回收滤器5例,滤器放置当日或1~11d后手术.行单纯根治性肾切除4例,其中T4N0M0期(瘤栓Ⅲ级)1例,T3bN2M0(瘤栓Ⅱ级)1例,T3cN0M0期(瘤栓Ⅳ级)2例;2例T4N2M0期肿瘤(瘤栓Ⅱ级)行剖腹探查+活检术;根治性肾切除+ IVC切开取栓术14例.18例术后1~14 d拔除滤器.对滤器放置方法、取栓技术和相关并发症进行讨论. 结果 20例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或与放置滤器有关的并发症.术中输血10例,输血量500 ~ 5000 ml[(1930±1405) ml].IVC阻断不完全、腰静脉等侧支静脉开放是术中失血的重要原因.术后并发急性肾衰竭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拔除滤器当天发生肺栓塞1例,3例均与软血栓栓塞有关,经抗凝等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放置腔静脉滤器可以有效防止根治性肾切除和IVC取栓术中肺栓塞并发症的发生.该法安全易行、移除方便,对于0级以上、合并软血栓和侧支循环开放的高危患者,可作为常规预防措施.出血是取栓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充分游离并阻断瘤栓上、下方IVC、避免侧支静脉损伤是减少输血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近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早期临床结果,分析影响术后早期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9年2月至2010年8月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检查,术前临床诊断单心室26例,三尖瓣闭锁10例,肺动脉闭锁4例,右心室双出口5例,大动脉转位1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12例。1例行心内隧道手术,57例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按照术后胸腔积液引流量和引流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大量胸腔积液组,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8.61±6.73)岁;少量胸腔积液组,41例,其中男15例,女26例;年龄(7.21±4.24)岁。分析影响两组患者早期临床结果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30±9.80)d。大量胸腔积液组平均引流时间[(18.00±5.50)d vs.(5.00±2.20)d,t=-1.967,P0.05]、胸腔引流量[(12.30±2.60)ml/(kg.d)vs.(2.80±1.70)ml/(kg.d),t=-3.221,P0.05]和住院时间[(20.10±7.20)d vs.(7.20±1.10)d,t=-2.003,P0.05]明显长于或大于少量胸腔积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大量胸腔积液组术前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明显高于少量胸腔积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42±5.34)mm Hg vs.(13.91±5.22)mm Hg,t=-2.073,P0.05]。结论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近期效果很好,术前肺动脉压影响术后胸腔积液量,从而影响术后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体心包片腔静脉成形(APPC)或下腔静脉重建(RIVC)的治疗方法、适应证、临床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自1986年5月至1998年6月我们完成了APPC治疗下腔静脉(IVC)-肝静脉(HV)狭窄39例和自体心包成管代血管IVC移植治疗IVC闭塞或缺损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常温IVC血流阻断或IVC气囊导管转流下,经右胸腔切开IVC,同时施行直视根治术切除梗阻病灶。结果 42例手术患者,手术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4.76%),40例痊愈出院(治愈率95.24%)。术后随访13-96个月。37例典型症状体征消失,B超和IVC造影证实IVC-HV通畅良好者37例,术后18个月显示IVC狭窄1例,2例于术后2-4个月发现IVC血栓形成。结论 自体心包片下腔静脉重建是治疗IVC-HV狭窄或闭塞的有效的外科疗法,可使病人迅速康复,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累及下腔静脉肝癌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婧璟  吴志勇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7):1076-1078
肝癌累及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指肝肿瘤压迫IVC、与之紧密粘连甚至直接侵犯,或有IVC内癌栓形成。过去常被认为是肿瘤晚期,因有大出血和空气栓塞的风险或患者肝储备功能不足不能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不会获得良好疗效,患者常常在短期内因肺肿瘤栓塞或肿瘤长人右心房引起心衰而死亡,中位生存期不足12个月,5年生存率几乎为零。0.7%~10%的肝细胞肝癌伴有IVC癌栓。尸检发现肝细胞肝癌经肝静脉扩展到IVC的发生率高达20%,因此累及IVC的肝癌是肝癌治疗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肾细胞癌 (RCC)伴下腔静脉 (IVC)癌栓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 ,能否手术取决于是否伴远处转移或局部淋巴结转移 ,对未发现远处转移或局部淋巴结转移者 ,应予积极手术切除 ,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癌栓在下腔静脉的延伸程度和是否侵犯腔静脉壁 ,若术中能取尽癌栓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 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皮质癌(ACC)伴下腔静脉癌栓罕见且预后较差, 目前绝大多数文献支持积极的手术干预。本文总结了1例ACC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诊治过程, 探讨术前详细的影像学资料及术中超声对于评估ACC伴下腔静脉癌栓的上界及下界的可行性, 阐述术中超声引导下ACC伴肝后下腔静脉癌栓手术规划及流程, 证明通过术前多模态影像学及术中超声精准评估ACC下腔静脉癌栓上下界、决定血流阻断方式以及获得肿瘤根治切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右心房自然转流技术在下腔静脉瘤栓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报告4例肾或肾上腺恶性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中应用下腔静脉-右心房自然转流技术行下腔静脉瘤栓切除的方法。结果:4例转流后下腔静脉阻断时的各项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3例肾肿瘤患者下腔静脉瘤栓及原发肿瘤完全切除,1例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下腔静脉瘤栓大部分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右心房自然转流技术是下腔静脉瘤栓切除术中安全简便、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77岁.因"肝癌合并下腔静脉(IVC)癌栓术后40个月,腹痛、腹胀1周"于2007年11月入院.患者于2004年6月经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左支、肝左静脉、IVC癌栓形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相似文献   

15.
对于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在根治性切除肾癌的同时切除下腔静脉癌栓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可惜很多患者因手术的风险较大而放弃了手术治疗[1].术中的主要风险来自分离肿瘤时挤压下腔静脉导致癌栓脱落而引起肺栓塞,这通常是致死性的[2].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置入伞形下腔静脉(IVC)滤器(IVCF)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患者IVC穿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置入伞形IVCF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其中36例置入Celect滤器(Celect组)、15例置入Denali滤器(Denali组);术后均以CT随访,分析IVC穿孔情况及其与IVC直径及滤器留置时长的关系。结果 51例中,38例IVC穿孔,包括Celect组27例(27/36,75.00%)、Denali组11例(11/15,73.33%),13例未穿孔;组间IVC穿孔率及滤器穿孔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穿孔者IVC直径(16.45±3.09)mm,未穿孔者(17.91±1.78)mm(P0.05)。IVC直径≥16 mm及留置滤器≥3个月下肢DVT患者IVC穿孔率分别高于直径16 mm及留置3个月者(P均0.01)。结论置入伞形IVCF后,下肢DVT患者可见IVC穿孔,与置入滤器类型无关,而与IVC直径及滤器留置时长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TempofilterⅡ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行肾癌Ⅲ型下腔静脉癌栓切除的安全性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治疗的7例肾细胞癌合并Ⅲ型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放置TempofilterⅡ腔静脉滤器于下腔静脉内癌栓近心端,然后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切开肝下下腔静脉,直视下切除癌栓。结果 7例患者术前均经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明确诊断,7例均手术成功,6例癌栓与下腔静脉无明显浸润,1例癌栓浸润下腔静脉侧壁行下腔静脉成形。全组无肺栓塞(PE)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TempofilterⅡ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肾癌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是安全的,可有效预防PE的发生,术中全肝血流阻断在无血状态下切开下腔静脉是完全切除癌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Wang Y  Chen H  Wu MC  Sun YF  Lin C  Jiang XQ  Wei GT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3):165-16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简称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肝切除 腔静脉取栓治疗4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取栓方法包括经荷栓肝静脉取栓(1例)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3例),后者又分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取栓(2例)和在萨氏钳局部血管阻断下取栓(1例)。结果 4例肝癌及下腔静脉癌栓均得到成功切除,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除l例发生中等量胸水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中3例已死亡,分别生存30、10和14个月;1例尚存活,已生存7个月。结论 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其基本术式为肝切除 下腔静脉切开取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IVC)功能不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3例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观测项目包括:下腔静脉内径(IVCD)、血流通畅度、腔内回声、肝静脉内径(HVD)、峰值血流速度(HVV)、频谱形态等,并与10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123例病人中,114例IVC功能正常,9例(7.3%)确诊为IVC功能不全。IVC功能正常组、功能不全组和正常人组IVCD分别为(1.0±0.5)cm、(0.2±0.1)cm、(1.4±0.4)cm,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IVC功能不全的超声表现为:(1)IVC内径<0.4 cm(9/9)。(2)IVC血流异常,包括内无血流信号(4/9),狭窄处局部高速湍流、狭窄前后血流速度明显减低(5/9)。(3)HV血流异常:HV单相血流(8/9),HV扩张(4/9),HV血流减慢(4/9)。(4)其他由于IVC功能不全引起的表现:门静脉逆流(2/9),肾脏肿大(5/9),肾静脉血流减慢(5/9)。移植术后IVC功能不全的最重要超声表现是IVCD<0.4 cm+HV单向血流+IVC内无血流信号或局部高速湍流,HV扩张的检出可使IVC功能不全诊断的特异性提高。结论肝移植术后病人IVC较正常人狭窄,但IVC内径>0.4 cm时并不发生IVC功能不全,IVCD<0.4 cm+HV单向血流+IVC内无血流信号或局部高速湍流是超声诊断IVC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肿瘤的治疗具有挑战性,一般认为手术切除的机会不大。但随着对IVC肿瘤生物学的深入了解、血管代用品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对一些高度选择的IVC肿瘤病人采取积极手术切除的研究报道,且初步随访结果令人鼓舞。1IVC外科解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