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时脾胃运化失调而致痰浊内蕴,痰浊阻遏心脉而成胸痹心痛病。痰浊作为冠心病的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贯穿其发生、发展、证型转变及治疗的过程。该文总结冠心病脾虚痰浊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及客观化指标,探讨其证型演变规律和临床诊疗特点,为冠心病的诊治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中医回医文献、临床研究等方面,对痰浊的形成及其病因病机、论治体系进行梳理。认为五脏失和与气血津液失常为痰浊基本机制,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肺为储痰之器;肝郁气结、心之血脉瘀滞则津停凝结为痰浊;五脏皆生痰浊,其致病多属本虚标实。其次,中风多因体虚,与痰浊密切相关。回医痰浊理论与中风:四性、四液禀性衰败为痰浊病理根源;脑主脏腑,脑经主司全身脏腑经络,痰浊交阻脑经,脑元失养失用而发中风,化痰浊与通利脑经防治脑中风。为完善回医对中风的理论认知,丰富回医药治疗中风的手段与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任何年龄小儿均可发病,且好发于冬春二季.另外,由于小儿"稚阴未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感邪之后,易从热化,故临床以风热咳嗽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心肌纤维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病理改变,在形态学上,心肌纤维化与中医癥积相似,都具有形可征,推之不移的特点;从临床症状上,以心肌纤维化为病理基础的心血管疾病与胸痹心痛病相似。癥积主要因痰凝气滞日久血瘀内结所致,胸痹主要由阴邪痰浊搏结壅塞胸中而成。因此本文认为心肌纤维化可类属于中医癥积及胸痹范畴,推断其形成与痰凝血瘀密切相关,在临床可采用豁痰逐瘀的疗法针对性治疗心肌纤维化,为心肌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5.
"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气化理论是中医学用以说明人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物质代谢及能量转化过程的重要概念.气化以气机为基础,以阴阳交感为动力,以脏腑功能和谐为保障,推动着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自噬是机体降解受损细胞器、折叠蛋白质,形成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为人体提供代谢物质的生存机制,现代中医学家认为细胞自噬是气化在细胞层面进行新陈代谢的微观行为,自噬信号通路的有序传导需以气机为前提,自噬稳态需以阴阳为原动力.细胞自噬同时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重要机制之一.中医将特发性肺纤维化纳入"肺痿"范畴,气化失调以致肺失宣肃,日久则痰瘀互结于肺,肺肾失养,肺叶痿废不用.本文结合气化理论与IPF中自噬机制的关系,认为气化失常是IPF的主要病机,提出以增强防御、化痰祛瘀、补肺益肾为治则,调畅肺之气机,协调人体阴阳,以达到延缓IPF进程、改善IPF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期望能够对临床治疗IPF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基于长期临床实践,总结了支气管扩张症基本病机为痰瘀毒痹积损,正虚邪实间杂并相互影响。正虚为肺气虚、脾气虚、气阴两虚等,日久不复而又生痰、瘀;邪实为痰热、痰浊、瘀血,日久累积酿毒、痹阻肺气,复伤肺之形气。常见证候为实证类(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正虚邪恋类(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兼证类(血瘀证)三证类六证候,急性加重期则以实证类为主而常兼虚证,缓解期则为正虚邪恋而常兼实证。  相似文献   

7.
正胸痹临床常见,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其病机常责之于痰浊瘀血痹阻心脉,中医多以豁痰化瘀通脉为治疗之法;西医治疗主要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为主~([1]),虽能有效再通狭窄或堵塞的冠脉血管,改善心肌血流灌注,但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发生率高达15%~30%~([2])。因患者体内"痰浊、瘀  相似文献   

8.
浅谈痛风     
痛风以脾肾亏虚为发病根本,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气血运行不畅,血滞成瘀,久蕴成浊毒,湿热痰浊毒瘀流注经络、骨节,致痛风发作。"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重视病情稳定后的预防及调摄,防止病情反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周仲瑛教授从标本兼顾、扶正攻邪立法治疗肺病咳喘验案3则.案一久病支扩,痰热壅肺,又因久咳伤正,气阴耗伤,先拟清肺化痰治标为主;二诊转从标本兼顾,益气养阴、清热化痰合法;三诊突出健脾益气、养阴补肺,以杜生痰之源.案二肺炎咳嗽,因感冒令咳嗽反复难愈,久咳肺虚,气阴耗伤,卫表不固;日久子病及母,脾虚痰湿内生,上干于肺,久蕴化热.证属肺虚痰热,气阴两伤,治以清养并施而获效.案三慢性肺病,高年正虚,复感外邪,触动痰热,痰热闭肺,出现咳喘重症,并见正虚邪陷,由喘致脱之兆,乃本虚标实之证,但治疗不用益气扶正固脱法,而径用祛邪利气法,令"邪去正安".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近年来中医对糖尿病足的研究比较活跃。有人认为该病是因消渴病日久,阴损气耗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失调,进而气血运行受阻,致气机阻滞,湿浊内停,痰浊瘀血痹脉络。其中病久肝肾阳虚,痰浊瘀血痹阻四肢脉络是主要病机。有人认为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滞,脉络痹阻,又因外感邪毒,局部热毒蕴结而发病,其中气虚血瘀、瘀血阻滞、脉络痹阻尤为关键。有人认为本病属于虚标实之证,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热毒为标,以气虚血瘀、阳气不达为病机关键。总之,各家一致认为其病机关键是气阴两虚,痰浊,瘀血痹阻脉络。中医药治疗(1)综…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在控制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通过门诊跟师抄方学习,收集、整理、分析乳腺癌相关病历,探讨章永红教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经验和用药特点。章永红教授认为乳腺癌的基本病机为正气亏虚、肝郁气滞、气郁痰阻、痰瘀胶结、癌毒内生、乳房受阻。他认为乳腺癌的治疗当以扶正为本,注重益气养阴;攻毒散结为标,如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顾护脾胃贯彻治疗始终;对乳腺癌临床用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阐述“痰瘀同源”的理论渊源,结合咳嗽的临证经验,认识到痰饮、瘀血为咳嗽的重要致病因素,痰瘀互结是咳嗽发病的重要病机。对于咳嗽辨治要以“痰瘀同源”理论为基础,重视痰瘀同病、互结、同治,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咳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半夏作为临床常用药,现代教材将其功效总结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是对历代医书中半夏功效的去粗取精、整体论述,为了专门探究张仲景使用半夏经验,文章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所有有关半夏的条文,具体分析了各条文半夏作用,对其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张仲景使用半夏的特点,并将半夏功效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学术经验。[方法]通过整理医案,从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论治、治疗要领等方面,全面总结范永升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的学术经验,并列举医案1例予以佐证。[结果]范永升教授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肝肾;正气虚弱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风寒湿热等病邪是疾病发生的外在因素,痰瘀为病理产物;间质性肺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少阳三焦衰弱,因此临证必须紧抓少阳三焦衰弱这个根本病机。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扶正主要从益气健脾和补益肝肾入手;祛邪则根据风寒湿热以及痰瘀等的夹杂灵活运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以及通络等治法。范教授临证重视扶助正气、强调适时祛邪以及不忘宣利肺气,所列举医案充分佐证了范教授临床灵活应用扶正祛邪的这一治疗原则。[结论]范永升教授运用中医审因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益参考,其学术经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潘智敏教授总结前贤和杨继荪先生的临证经验,联系临床实际,在临床常见的咳嗽咳痰治疗过程中,常以清热解毒为法,并认为"黄痰固为有热、白痰未必有寒"。有感于痰由热毒生的病机特点,潘教授在临床中用自拟清肺八味汤加减作为咳嗽咳痰的主要治疗药物,尤其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入性肺炎等病见发热及咳嗽咳痰症状者的治疗方法,缩短了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和住院时间,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在临床中因其难以控制的症状和纤维化进展,又被称为“慢性癌症”,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肺痿” “肺痹”的范畴。付义教授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经验丰富,临床治疗归纳总结出该病为“阳虚为本,贯穿始终,痰瘀痹肺为标”的病机特点,治以“补益肺肾、化痰祛瘀、活血通络”的基本原则,运用经验方“天龙竭”方案联合升陷汤辨证加减,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迁延难愈。中医治疗慢性咳嗽有一定的优势,如辨证用药准确,则会疗效显著。文章对王宝玉名老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经验进行了总结。王老认为治咳不局限于治肺,久病咳嗽要调理肺脾、肺肾,自拟肺脾同治方、肺肾同治方;咳嗽要根据病情分清痰热程度,并立痰热郁肺、痰热壅肺、痰热瘀肺三型;提出风邪致慢性咳嗽的特点及治疗方法,临床上应用自拟疏风解痉化痰汤治疗,疗效显著;对于喉原性咳嗽提出以茶代饮,用自拟咽喉饮治疗,慢病缓图,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137-140
哮与喘,都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现代虽常合用,在医学领域既有联系,实则具有各自丰富的内涵,在临床上往往相兼并见。中医认为有声无痰谓之哮,有痰无声谓之喘。喘就气息而言,主要指呼吸气促,甚至有张口抬肩的症状;哮则是就声音而言,主要指呼吸中喉中有鸣音。哮必兼喘,而喘不一定兼哮。本研究主要研究及整理中医历代文献中关于“哮”和“喘”的记载,为临床上治疗“哮”和“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在治疗咳嗽上气病时,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病位在里以寒饮为主者,治宜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病久化热者,应在化湿治本的基础上,加清热泻火和清热解毒之品;病位在表,属于表里并重者,治宜发汗解表。同时根据病情常配伍宣肺止咳、温肺化饮、化痰、解表与调和营卫、清热、敛肺止咳、泻肺利水等药,后世医家亦在仲景的基础上另有配伍补气养血药和补肾定喘药。   相似文献   

20.
柏正平教授从咽论治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慢性咽炎引发的慢性咳嗽的发病率在逐渐上升,湖南省名中医柏正平教授认为风、痰、热、瘀、虚是其重要病机特点,以疏风化痰、清热利咽、滋阴化瘀为总治则,通过中药汤剂的调理结合日常清淡饮食的改善,从咽论治此类慢性咳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