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微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扫描与常规CT(Computer Tomography)扫描人磨牙图像的差距,探讨Micro-CT在研究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second mesiobuccal canal,MB2)根管口的位置及其与其他根管口的位置关系中的作用,为今后Micro-CT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的基础。方法:应用Micro-CT扫描牙齿,将所得到的图像与螺旋CT扫描得到的图像分段进行直观比较,观察Micro-CT的图像结果,将找到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牙齿进行分析。结果:Micro-CT图像结果分层细密,边界清晰,根管显影清晰,从髓腔至根尖都有良好的根管影像。并且可以准确的定位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结论:用Micro-CT扫描的牙齿图像边界清晰,符合实际情况,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的发现与治疗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使根管治疗更加完善。能正确地反映所需要研究的临床问题,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唐山地区年龄为10岁处于混合牙列期正常牙合青少年下颌牙弓及下颌双侧第一磨牙在三维方向上的生长发育变化。方法:对唐山地区某小学年龄为10岁的正常牙合青少年进行筛选,按照标准筛选出研究样本40例(男20例,女20例)。每年取石膏模型一副,连续跟踪两年,应用3-shape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将其转化为数字模型。在数字模型上进行牙弓及第一磨牙三维方向上的生长发育变化的研究。结果:过去两年中,下颌前部牙弓长度(LAAL)增加了0.556mm,下颌全部牙弓长度(LTAL)增加了2.067mm,下颌乳尖牙或恒尖牙间牙弓宽度(LICW)增加了2.904mm,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LIMW)增加了2.172mm。年龄为12岁的男性LIMW大于女性。右下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LR6BL)和左下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LL6BL)分别增加了2.841°和5.410°。结论:10~12岁正常牙合青少年的下颌前部牙弓长度(LAAL)、下颌全部牙弓长度(LTAL)、下颌乳尖牙或恒尖牙间牙弓宽度(LICW)、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LIMW)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为12岁的男性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均大于女性。下颌双侧第一磨牙随年龄的增加呈颊向倾斜,而近远中向倾斜度无明显变化。年龄为12岁的男女下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和颊舌向倾斜度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与Bluecam扫描技术,借助Geomagic和Solidworks 2012等逆向工程软件,建立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后不同髓腔固位冠(Endocrown)修复材料以及不同垫底材料厚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l7.0软件分析Endocrown及剩余牙体组织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为临床牙体缺损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在修复科门诊完成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的青年男性志愿者1名,完成右侧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后行Endocrown修复,基牙预备后行CBCT扫描,利用CBCT扫描数据建立离体下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DO洞型并用Endocrown进行修复。选择三种不同修复材料(Emax CAD、Lava~(TM)、ULtimate、金合金)根据VOCO树脂垫底的厚度不同分为1、3、5mm组,相应冠的厚度则分别为5、3、1mm。然后分别采用轴向和45°斜向静态加载模式对模型加载300N和112.5N的力,观察Endocrown和剩余牙体组织不同部位的应力分布情况,分析比较应力集中部位及相应部位应力峰值的差异。结果:垂直加载与舌向45°加载时,Von-mises应力和最大主应力均主要集中在Endocrown相应的加载部位;近远中颊髓线角、近远中舌髓线角、髓室底及根分叉等部位剩余的牙体组织Von-mises应力和最大主应力峰值均较低;牙颈部和洞型的远中肩台则出现应力集中趋势;垫底材料厚度为5mm时剩余牙体组织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尤其是缺损部位。结论:根管治疗后行Endocrown修复时,基牙颈部尤其是近缺损部位应力较为集中。所以保证颈周牙本质的完整,增强颈部的抗力,对于根管治疗后的患牙尤为重要。同种修复材料随垫底材料厚度的增加,剩余牙体组织更易引起应力集中;不同硬度和弹性模量的修复材料也会随垫底材料厚度的增加而更易形成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4.
万扬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9):975-977
目的:评价K3机用镍钛锉应用于乳磨牙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下颌第一乳磨牙根尖周炎初次根管治疗失败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K3机用镍钛锉和手用不锈钢K锉进行根管再治疗,比较两组根管预备操作时间、根管充填质量、术后疼痛反应及再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K3机用镍钛锉预备根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根充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近期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远期临床疗效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K3机用镍钛锉预备乳磨牙根管快速而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两种根管预备系统ProTaper和TFA进行根管预备离体前磨牙后,根管预备以及锥度对牙根抗折性的影响。方法:选用因正畸拔除的无龋、无损伤、完整的前磨牙,左右同名牙配对,共60对,分为四组。每对配对牙中,一个做实验,另一个做对照。A组:ProTaper预备\TFA预备,B组:TFA预备\完整牙,C组:ProTaper预备\完整牙,D组:ProTaper锉预备到F3\ProTaper锉预备到F1,完成根管充填后置于万能实验机上测试每对牙的最大载荷。用t检验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抗折强度的差别。结果:A组ProTaper预备的前磨牙抗折强度明显低于TFA预备,B组、C组根管预备过的前磨牙抗折强度明显低于完整牙,D组ProTaper锉预备到F3抗折强度明显低于ProTaper锉预备到F1的。结论:根管预备后的牙齿抗折力会降低。锥度对根管预备后的抗折力有影响,锥度越大,抗折力越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26例患者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7年10月-2021年8月门诊接诊的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的126例患者(共126颗患牙)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结果:126颗患牙中,遗漏根管48颗,欠填26颗,根管超充21颗,根充不致密35颗,牙根纵裂2颗,冠部折裂9颗;冠渗漏15颗,根管内器械分离3颗,底穿2颗,髓腔入路欠佳13颗,根管内台阶、偏移、侧穿17颗。结论:下颌第二磨牙根管系统复杂,解剖位置操作不方便,造成治疗失败的原因较多,主要有解剖学因素和医源性因素,重在预防,对治疗失败患牙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测量下颈椎椎弓根相关参数的可行性. 方法 8具成年男性颈椎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把信息传送至随机工作站(Silicon Graphics O2),结合下颈椎榷弓根置钉的参数需求,进行三维重建[容积成像(VR)和多平面重组(MPR)]后测量椎弓根各个相关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下颈椎椎弓根的外展角平均为42.02°±7.55°,C_7最小(35.63°±6.34°),C_4最大(46.94°±5.69°);头倾角平均为76.30°±12.01°,C_3最小(72.93°±6.57°),C,最大(81.27°±13.34°);入点至下关节缘距离平均为(11.23±1.78)mm,C_3最小[(10.54±1.25)mm],C_6最大[(12.05±1.40)mm];入点至侧块外缘距离各椎体相筹较大,平均为(2.65±1.21)mm,C_4最小[(1.69±0.81)mm],C_7最大[(3.74±0.99)mm];入点至椎体前缘距离各椎体差异较小,平均为(31.42±2.13)mm;椎弓根皮质骨高度平均为(8.43±1.30)mm,宽度半均为(5.54±1.26)mm;椎弓根松质骨高度平均为(3.69±1.19)mm,宽度平均为(2.67±1.15)mm;椎弓根皮质高度一般大于宽度,C_4内径最小,C_7内径最大. 结论 VR、MPR重建图像可满足椎弓根参数测量要求,其所测量的下颈椎椎弓根参数可满足经椎弓根手术的术前评估需求;下颈椎椎弓根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祁兵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6):1009-1011
目的:观察机用ProTaper镍钛根管锉进行磨牙根管预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我所进行磨牙根管治疗的临床病例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PT组:采用机用Pr oTaper镍钛锉以冠根向法预备弯曲根管78个;SS组:采用不锈钢K锉以逐步后退法预备弯曲根管76个,两组均采用冷侧压法进行根管充填。根管预备前摄X线片测定根管弯曲度,预备时分别记录每个根管所需时间,预备后1周复诊进行疼痛评价。最后再摄X线片评价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效果。结果:PT组预备时间短,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低,根管适充率高,与SS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机用Pr oTaper镍钛锉进行磨牙根管预备有明显的优势,具备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多层CT影像测量下颌骨与下颌角切除手术相关下颌管骨性解剖标志,为避免手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60例正常成人下颌骨多层CT扫描图像,应用efilm 1.94图像处理软件分别在第2磨牙远中的垂直线,第2磨牙远中至下颌角连线及下颌孔下5.00 mm取下颌骨断面测量下颌管的解剖位置.结果 下颌管在下颌第2磨牙远中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6.26±4.34) mm;在第2磨牙远中至下颌角连线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5.18±2.12) mm;在下颌孔下5.00 mm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4.44±2.38) mm.下颌管在下颌第2磨牙远中垂面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为(11.76±4.62) mm,在第2磨牙远中至下颌角连线断面距下颌角缘的距离为(19.86±5.40) mm,在下颌孔下5.00 mm断面距下颌骨后缘的距离为(16.12±6.46) mm.结论 参照测量获得的解剖数据在下颌角截骨术中能降低下齿槽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舌根发生率。方法:采用锥形束CT扫描成像技术拍摄下颌第一恒磨牙113颗,对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选择不同方向的断层观察研究远舌根发生率。结果:在113颗下颌第一恒磨牙中,远舌根的发生率为42.5%(48/113),其中男性发生率为43.8%(28/64),女性发生率为40.8%(20/49);左侧发生率为38.6%(17/44),右侧发生率为44.9%(31/69),性别与部位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黑龙江省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形态变异较大,掌握其特点有助于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中,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与口内前牙作支抗近移下颌磨牙进行比较,以评价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方法:将24例成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近移下颌磨牙。测量下颌第二磨牙在移动速度和近远中方向、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以衡量磨牙的位置改变,并通过下颌中切牙的位置变化,评价支抗强弱。结果:种植体作支抗组下颌第二磨牙平均近中移动8.5mm,疗程10.4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82mm/月,磨牙长轴向近中倾斜2.5°,磨牙垂直向压低0.28mm,下颌中切牙位置无改变。对照组下颌第二磨牙平均近中移动7.8mm,疗程10.2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76mm/月,磨牙长轴向近中倾斜角度7.5°,磨牙垂直向压低0.06mm,下颌中切牙发生舌向倾斜9.5°。下颌中切牙切端向舌侧移动了3.0mm。结论:两种方法比较,种植体的支抗更强,未见前牙支抗丧失。二者磨牙的移动方式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热牙胶充填方法在扁圆形根管桩道预备后根尖封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颗单根管扁圆形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3组,每组30颗,截冠后统一工作长度为14mm;在根管手术显微镜下运用ProTaper Next镍钛系统进行根管预备,分别采用热垂直加压充填技术、热塑载体牙胶尖充填技术与冷侧压技术进行根管充填,使用1-4#Pesso钻去除根管内牙胶预备桩道,预备深度为9mm;在距根尖孔3mm处作横断面切片,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根管内的牙胶、糊剂及空隙占根管横断面的比例,分析不同热牙胶充填方法在扁圆形根管桩道预备后根尖封闭的效果。结果:两种热牙胶充填组在距根尖3mm处,根管桩道预备后根尖封闭效果明显优于冷侧压充填组(P0.05);热垂直加压重填组稍优于热塑载体牙胶尖充填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热垂直加压充填技术对扁圆形根管进行根管充填,在桩道预备后能获得良好的根尖封闭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朱珊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5):737-738
目的:观察机用ProTaper预备磨牙弯曲根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4例患者分为机用ProTaper预备磨牙弯曲根管和传统K锉预备磨牙弯曲根管两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根管形态预备及断针情况、根充效果、术后1周根尖反应情况、根管预备时间。结果:机用ProTaper预备磨牙弯曲根管各方面均优于传统K锉方法。结论:ProTaper机用镍钛器械用于弯曲根管预备时不易发生断针,根管形态可达到连续的锥度,根充效果好,充填后疼痛发生率低,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检查对下颌管位置进行准确定位,为避免在外科手术中造成对下牙槽血管神经束的损伤提供统计学依据。方法:对50例(男28例,女22例)牙列部分缺损的种植患者(年龄19~76岁,x±s=39.76±14.07)进行颌骨CBCT检查并测量下颌后牙区下颌管的三维位置。结果:通过测量得到下颌管同以下指定区域的距离得出:下颌骨的高度从前往后逐渐降低,宽度逐渐增厚,磨牙区下颌管在下颌骨的舌侧行走,在前磨牙区逐渐向颊侧移行,下颌管到下颌骨下缘的距离为(8.45±2.29)mm,下颌管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为(14.90±2.95)mm。结论:通过CBCT测量得到下颌管及下颌骨的形态学数据,对种植术前确定下颌管的解剖位置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三种镍钛器械在一次性根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寻找理想的机用根管预备器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90例单根管慢性根尖周炎患牙评估,并根据所使用的器械随机分为三组:WO组(WaveOne)、PTN组(ProTaper Next)和PT组(ProTaper),在预备前后,根管内分别取样进行厌氧菌接种培养,检测根管内厌氧菌数量变化,记录三组根管预备开始至结束所需时间并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回访。结果:各组器械预备后菌落数均有明显的下降,菌落数下降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根管预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O组用时最短,PT组用时最长;三组术后24h疼痛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7d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组镍钛器械用于感染根管的一次性治疗各有优势,应综合临床具体情况选择,机械预备并不能完全清除根管内的所有微生物,机械预备应配合化学预备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CT扫描测量约克夏幼猪的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参数,提供动物实验的解剖学参考数据。[方法]10只6周龄的雌性约克夏幼猪进行CT平扫三维重建后测量T1~L5的椎体高度、椎体横径、椎体纵径、椎管横径、椎弓根骨性通道全长、椎弓根宽度等参数,按照测量数据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再次行CT扫描检查,评估螺钉置入准确性。[结果]根据CT影像学测量结果,椎弓根宽度平均为5.3~7.4 mm,椎弓根骨性通道全长平均为18.8~22.6 mm,椎弓根水平面置入角度平均为32.1°~44.4°之间。根据测量数据,选取直径为4.5 mm,长度为25 mm的椎弓根螺钉,并在幼猪脊柱成功置入,固定效果可靠。[结论]尽管幼猪的脊椎较小,通过术前CT测量的指导,可以有效地指导椎弓根螺钉的置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一次性根管治疗对牙髓坏死的老年人磨牙的术后反应及疗效,评价老年患者行一次性根管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0~70岁急、慢性根尖周炎和牙髓坏死的老年人120例(磨牙140颗),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和多次性根管治疗,根管预备均采用Pro Taper镍钛锉,多次性疗程间氢氧化钙根管封药,比较两组根管治疗后的反应及疗效。结果:术后1周疼痛率和术后1年治愈率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对老年人根管感染的磨牙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的发生率。方法:选择年满18周岁本国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为研究对象,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然后在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等多层面重建三维数据图像。根据C形根管系统的解剖学特征判断其发生率。结果:纳入本研究的共有124名患者(156颗下颌第二磨牙)。其中,具有C形根管系统的有66颗,发生率为42.3%。结论:C形根管系统在下颌第二磨牙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CBCT在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治疗过程中,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更直观、更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1病历简介患者女,14岁。因右下后牙反复肿痛就诊。检查:下颌双侧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呈45°倾角,冠周牙龈红肿,盲袋有污物,触之易出血,第三磨牙未萌。双侧上颌第二磨牙正位萌出。否认有家族史。X线片显示:双侧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根尖近中边缘距第一磨牙根尖远中边缘的距离双侧分别为右10.3 mm,左9.4 mm。下颌第三磨牙生长方向与第二磨牙平行,亦呈近中倾斜方向。双侧阻生的第二 磨牙分别与第一磨牙远中牙颈部及根上1/3相抵。诊断:双侧第二、三磨牙近中阻生。治疗建议:拔除双侧第三磨牙,采用正畸治疗方法推第二磨牙远中、合向移位,引导其竖直萌出,矫治中注意避开第一磨牙阻挡,以免该牙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现察三种根管预备器械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需行根管治疗的第一磨牙121颗,随机分为M组37例、P组35例、K组38倒,三组患牙均采用一次法进行根管治疗.M组:使用Mtwo机用镍钛旋转锉常规法预备根管;P组:使用Protaper手用镍钛锉冠向下法预备根管;K组:使用不绣钢K锉改良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三组均采用超声治疗仪消毒根管,冷侧压法进行根管充填.结果:根管恰填率M组为93.5%、P组为93.3%、K组为88.4%,M、P组与K组相比,P均<0.05.根管预备时间M组为(235.6±69.7)s/根、P组为(490.1±123.8)s/根、K组为(568.7±167.4)s/根,M组与P、K组相比,P均<0.05.根管治疗术后为M、P、K组出现疼痛者分别为2、3、10牙,M、P组与K组相比,P均<0.05.结论:Mtwo和Protaper预备根管根管成形效果好,根管充填质量高,且术后疼痛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