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滨里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里海盆地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最丰富的盆地之一,以其广泛分布的一套下二叠统上部孔谷阶巨厚盐岩层而闻名。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早期裂谷阶段、中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和后期裂谷收敛阶段。盆地油气勘探始于19世纪末,整个100多年的勘探历程可以分为早期盐上和晚期盐下两个勘探阶段。盐上层系油气田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但规模小的特点,油气藏数量占整个盆地的80%以上;而盐下层系由于生物礁建造和碳酸盐台地礁发育良好,多分布大型甚至巨型油气田,目前盆内已发现的9个可采储量大于5×108bbl的油气田均发育于盐下层系。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为中泥盆统—中石炭统的欠补偿大陆斜坡沉积的相对薄层富含有机质的石灰岩、硅质岩和泥岩;石炭系生物礁灰岩以及生物碎屑灰岩是最主要的储层;最主要盖层为全盆范围分布的下二叠统孔谷阶盐岩;盆内发育大量地层—构造圈闭,主要沿滨里海盆地边缘分布。从寻找大油气田的角度出发,未来重点勘探方向应以盐下为主,兼顾盐上,重点区域为阿斯特拉罕—阿克纠宾斯克隆起带地区。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储层展布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时期,处于“三隆两鞍两坳陷”的古构造格局。3个隆起在平面上呈“L”型展布,共同控制着奥陶系的沉积相带,并控制着不同类型储层的区域展布。奥陶系主要的储集类型包括东部坳陷的盐下储集体、古隆起斜坡带的风化壳岩溶储集体、古隆起鞍部的马家沟组四段白云岩储集体、古隆起西部的中奥陶统重力流储集体和古隆起南部斜坡带的生物礁储集体。风化壳岩溶是最有利的储集体,在该储集体中目前已发现靖边大气田。其他4种类型储集体的勘探虽然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结合储层特征及油气运聚分析,仍存在较大的勘探潜力,是开拓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新领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羌塘盆地深部地壳的地球物理特征表明,中地壳存在低速高导层,已被重力勘探所证实。盆地广泛发育岩浆活动,有巨厚的膏盐层和白云岩,显示了羌塘盆地深部的地幔流体热液活动。地幔流体(H2、CO、CO2、CH4)在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可进行费托合成烃的化学反应,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未来油气勘探的目标应是侏罗系的生物礁,以白云岩为储集层,膏盐岩为盖层,同时注意深部古生界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格局及其储层展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时期,处于“三隆两鞍两坳陷”的古构造格局。三个隆起在平面上呈“L”型展布.共同控制着奥陶系的沉积相带.进而控制着不同类型储层的区域展布。奥陶系主要的储集类型包括东部坳陷的盐下储集体、古隆起斜坡带的风化壳岩溶储集体、古隆起鞍部的马四段白云岩储集体、古隆起西部的中奥陶统重力流储集体、古隆起南部斜坡带的生物礁储集体。风化壳岩溶是最有利的储集体.在该储集体中目前已找到了靖边大气田。其他4种类型储集体的勘探虽然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结合储层特征及油气运聚分析,仍存在较大的勘探潜力.是开拓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新领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天环地区,奥陶系处在华北海与祁连海东西两大海域的交汇处,其沉积特征与其西部(祁连海域)的开阔海碳酸盐岩和盆地中东部(华北海域)的局限海蒸发台地碳酸盐岩均有较大差异,以滨浅海的高能颗粒滩相和生物礁相碳酸盐沉积为其主要特征,经成岩期的云化改造,形成了厚层的以粉—细晶白云岩为主的地层。近年来对该区下古生界的天然气勘探表明,该区白云岩孔隙发育,具有较好的储渗性能,因而引起了勘探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从白云岩储集体的沉积及成岩演化机理和成藏地质特征分析入手,初步探讨了该区白云岩储集体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多旋回叠合盆地演化与天然气富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鄂尔多斯盆地是在早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大型叠合盆地,其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拗拉谷盆地发育期、古生代稳定克拉通盆地发育期、中生代类前陆盆地发育期及新生代周边断陷盆地发育期。盆地构造演化的多阶段性,从而造就了上下古生界两套烃源岩和多套储盖组合。叠合盆地由于其形成演化、沉积建造的多旋回性,因而油气勘探具有勘探难度大、勘探时间长、勘探潜力大的特点。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勘探从区域上来看,目前主要集中于盆地中东部地区;从层系上来看,主要集中于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岩溶储集体系和上古生界河流、三角洲储集体系。随着勘探的进一步深入,在“甩出去,打下去”思想的指导下,从区域上来看,盆地西部、南部地区;从层系上来看,寒武系鲕粒灰岩、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以及蒸发盐岩下伏白云岩将是今后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西非里奥穆尼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陆间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3个构造演化阶段,发育多套烃源岩、储层及泥页岩(盐岩)盖层。以陆间裂谷阶段发育的阿普特盐岩层为界,主要形成盐上、盐下2大含油气系统。盐构造、有利储层控制了盐上含油气系统的有效成藏,优质烃源、盖层则为盐下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成藏要素。综合分析认为,里奥穆尼盆地的油气勘探重点为盐上的白垩系,应寻找与盐构造相关、浊积砂体发育的构造—地层复合型油气藏;对盐下领域,应重点探索裂谷洼陷生烃中心、阿普特盐岩封盖条件好的地区,并以近源的有利构造作为优先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萨拉瓦提盆地位于印尼东部巴布亚岛的鸟头部分,萨拉瓦提盆地中新世发育的Kais组碳酸盐岩是东南亚第三系碳酸盐岩的主要勘探对象之一。Kais组生物礁是盆地的主要储层和产层。在前人对Kais组碳酸盐岩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特别是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油印尼公司近年勘探的新资料,对Island地区Kais组生物礁圈闭类型进行了研究和成因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萨拉瓦提盆地Island地区Kais生物礁圈闭的含油气特点与控油因素,提出并论证了礁体之间大都是连通的观点,认为萨拉瓦提盆地Island地区油气运聚的控制因素除与地层倾向一致的构造鼻和断层外,Kais组下部以生物滩相为主的碳酸盐岩本身就是较好的运载层。萨拉瓦提盆地具备油气差异聚集的独特条件,提出差异聚集可能是Island地区Kais组生物礁油气藏运聚的主要特征,也可能是控制油气藏相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选区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通过对塔中地区钻遇奥陶系的60余口探井油气成藏及失利原因的综合分析,提出该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①中、上奥陶统(相当于黑土凹组—萨尔干组的层位)主力烃源岩控制了塔中地区的油气分布,其主要分布于塔中凸起北部斜坡区;②4套碳酸盐岩储层(志留纪—泥盆纪古潜山岩溶储层、中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早期古潜山岩溶储层、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棚缘礁滩体埋藏溶蚀储层及下奥陶统内幕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及其非均质性对成岩—岩性圈闭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③二叠纪—早三叠世是塔中地区现今工业性油藏的主要成藏期;④圈闭及其封盖—保存条件决定了油气藏的规模。针对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勘探选区及勘探步骤,提出具体的勘探工作可分3个层次进行:①近期主攻塔中I号断裂带南侧良里塔格组棚缘礁滩体成岩圈闭特大型岩性油气藏,兼探中央断垒带东段(塔中401—塔中9井区)下奥陶统古潜山岩溶储层油气藏;②对塔中10号构造带及其与中央断垒带之间的中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早期形成的下奥陶统鹰山组中上部古潜山岩溶储层油气藏及塔中1—塔中7—塔中48井区下奥陶统古潜山岩溶储层油气藏进行勘探;③在存在沟通油源断裂的前提下,对满加尔凹陷区上奥陶统浊积砂岩—陆棚—三角洲—滨岸潮坪砂岩的构造及岩性圈闭油气藏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八面河地区潜山油气聚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吕修祥 《石油学报》1999,20(2):23-29
勘探实践表明,潜山油气藏是渤海湾盆地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古生界碳酸盐岩具有多油气来源和优质储集岩。东营凹陷南斜坡寒武—奥陶系潜山具有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八面河地区与草桥潜山油田相邻,分析认为同处于斜坡构造带上的这两个地区具有相似的油气聚集模式,八面河潜山是一个极有潜力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相沉积分布广泛,古老碳酸盐岩是勘探规模储量发现的主要领域,在四川盆地的震旦系与寒 武系、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系均发现了规模储量。 古老碳酸盐岩油气 资源丰富,泥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古隆起背景上油藏类型多,未来的油气勘探要集中在大型古隆起复式 油气聚集带、区域不整合面控制的地层溶蚀带、台缘带礁滩体及与蒸发岩共生的台内颗粒滩等重点领域。 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的海相黑色页岩沉积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非常规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规律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勘探实践表明,碳酸盐岩油气田主要是沿断裂带、不整合面、生物礁发育带、裂缝带及有效烃源岩分布的。我国多旋回海相盆地碳酸盐岩一般经历了我期嘏藏过程。勘探难度很大,但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塔里木以及四川等盆地不断获得新的突破,我国碳酸盐岩在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勘探必须遵循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分布规律、加强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展碳酸盐碉油气勘探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13.
我国陆上天然气资源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陆上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分别占40%和36%,集中在石炭、奥陶、二叠、三叠及第三系,以油型气和煤型气为主分别占70%和29%.天然气的埋深范围较宽,集中在2000m以下的深度;在条件较差的黄土塬、山地和沙漠区集中了80.98%的天然气资源,依据勘探的难易程度、地质条件的优劣和认识程度的深浅,将陆上天然气资源分为Ⅰ、Ⅱ、Ⅲ类,其中Ⅰ类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和渤海湾盆地5个富烃坳陷的第三系;中部的四川盆地川东和川中,鄂尔多斯盆地的中、东部和伊盟;西部的塔里木盆地轮台凸起、南喀-英买力低凸、库车坳陷南部、轮南低凸和中央低凸;准噶尔盆地的克-百断阶带和陆梁隆起,吐哈盆地的台北凹陷及柴达木盆地东部坳陷的第四系。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及邻区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皎  何登发  梅庆华 《石油学报》2015,36(4):427-445
奥陶系是中国重要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目前,在塔里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发现一系列大型油气田,但在四川盆地奥陶系至今仍未取得突破。研究和恢复奥陶纪的构造-沉积环境是研究四川盆地及邻区的构造历史和预测奥陶系有利储集相带的基础。根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地震和地球化学资料,从周缘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相、沉积充填、古地理、古生态、构造变形出发,将盆地充填演化与周缘隆起、海盆演化相结合,重建了四川盆地奥陶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并探讨了隆起性质和原型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及邻区在奥陶纪表现为克拉通内坳陷和克拉通边缘坳陷相复合的盆地性质,周缘动力学环境经历了拉张→挤压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基底沉降以及隆起/隆升两种机制上。盆地周缘为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主要为深水盆地相。研究区中部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经历了两次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沉积序列由下向 上表现为早奥陶世镶边台地→中奥陶世混积陆棚-镶边台地→晚奥陶世缓坡-深水陆棚相沉积。中奥陶世古华南海盆的消亡,华南板块陆内造山,导致川中隆起、黔中隆起等盆地边缘隆起不断隆升和扩展,海平面持续上升,至晚奥陶世五峰组沉积期,基底快速沉降,形成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标志着盆地性质的急剧转变,结束了自震旦纪以来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历史。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成藏规律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显示普遍,但发现的油气田(藏)少.针对目前在塔里木已经发现的一批以奥陶系为主要产层的油气田(藏),总结油气成藏规律和富集主控因素,有利于分析有利勘探方向和领域.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地层结构、储层类型、盖层条件和含油气系统(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含油气系统划分)分析入手,解剖了目前已发现奥陶系油气藏油气平面分布和纵向分布特征,认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以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为主,具有大面积连片或成带分布的特征.进一步结合前人认识总结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成藏规律为:与烃源岩生排烃期相匹配的、发育在古隆起、古斜坡背景上的岩溶缝洞储集体,或受深大断裂带控制的多成因类型的缝洞型储集体,具有大范围富集成藏的特征,储集体发育程度是控制油气成藏差异的关键因素.同时提出,需要用动态的视角认识奥陶系的成藏过程和用辩证的思维优选碳酸盐岩勘探领域与目标.在此认识下综合分析认为,塔河油田奥陶系深层和顺南-古隆地区奥陶系是当前发现大、中型油气田(藏)的最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主力烃源岩的诸多证据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对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相分析、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及生烃-成藏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表明,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是塔里木盆地海相主力烃源岩。主要依据有:1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是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奥陶系沉积水体最深的层位,沉积有机质相对平均含量最高;2北部坳陷区地震响应表明,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下部为一套弱反射或无反射区,具有以泥质岩为主的反射特征,推测为烃源岩,其地震反射特征与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反射特征相似;3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相分析表明,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烃源岩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的饥饿盆地—盆地边缘相环境,据推测分布于整个北部坳陷区;4生烃-成藏配置关系分析表明,塔中及塔北隆起的主要海相原生油藏的成藏期为晚海西-燕山期,与北部坳陷区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烃源岩的生油高峰期吻合,而与下寒武统源岩生油高峰期(晚奥陶世—石炭纪)及上奥陶统源岩生油高峰期(白垩纪以来)不配套;5目前在塔中及塔北隆起已发现的油气藏分布特点说明了油气主要来源于北部坳陷盆地相烃源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大中型油田形成条件与勘探策略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油气分布规律,寻求现实有效的勘探部署策略,以尽快实现选区油气突破和油田(藏)发现,通过对其石油地质条件的系统分析和勘探开发实践的思考总结,认为鄂南中生界油气既具有大面积生成、分布、富集并连片成藏的特点,又在不同层位和空间上聚散不一,呈现出复杂的变化格局;油藏类型以隐蔽性的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及岩性油藏为主,大型有利沉积相带与低幅度局部构造及其集中分布、组合发育的大规模低幅度构造背景是控制油气大面积聚集成藏的主要因素,也是大中型油田发育的基本条件.结论:在鄂南中生界这样一个具备大中型油田发育条件但勘探手段颇受限制的地区,应该兼顾上下油层,以钻井为主要手段,实行规模化勘探策略.图4参13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群马六组白云岩成因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的勘探及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油气田的储集层或多或少与碳酸盐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碳酸盐岩中储集岩的成岩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对7条野外露头剖面和6口探井剖面进行现场观察的基础上,对上千块样品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和室内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群碳酸盐岩中最主要的岩石类型之一——白云岩的成因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白云岩是由多因素多期次形成的,白云岩形成过程中经过的成岩期次和顺序的不同排列,对白云岩的储集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震旦纪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开波  刘波  田景春  潘文庆 《石油学报》2016,37(11):1343-1360
震旦系可能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层系,对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分布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的准确认识是进一步勘探的基础,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的关键。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缘震旦系野外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以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前人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分布、构造背景、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发育3种类型沉积体系:碎屑岩沉积体系、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纵向上具有从碎屑岩沉积-碳酸盐岩沉积的演化特征。3种类型沉积体系与震旦纪3次“海侵-海退”旋回相对应,早震旦世初期(ZSQI期)的海侵形成了下震旦统下段碎屑岩沉积体系,早震旦世晚期(ZSQⅡ期)的海侵形成了下震旦统上段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体系;晚震旦世初期(ZSQⅢ期)的海侵形成了上震旦统碳酸盐岩沉积体系;3次海退过程形成下震旦统中部、顶部及上震旦统顶部3个不整合面。新元古代,伴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解体,塔里木盆地进入大陆裂谷演化时期。震旦纪为克拉通内坳陷及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具有“南隆北坳”的古地理特征。早震旦世,发育巴楚-塔中-塔东南隆起及塔北残余古陆,北部为滨海-陆棚环境,西南部为滨海-陆棚-半深海环境;晚震旦世,塔北古陆消失,北部为潮坪环境,西南地区为被动大陆边缘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20.
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在油气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性质虽然不及单个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能更准确地反映油气源及成藏方面的信息,但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分析仍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比较可靠的利用包裹体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我国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及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储层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砂岩包裹体中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与目前保留下来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一致,目前保留下来的原油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源岩;鄂尔多斯盆地龙探1井下古生界盐下包裹体中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中部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有较大差别,乙烷同位素差别更大,它不能反映天然气的来源。包裹体中与气藏中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来源主要是煤成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