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 (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0例需充气止血带止血进行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10 )和IPC组 (n =10 )。IPC组患者术前应用 3次 5min循环缺血 ,间隔 5min再灌注预处理后在止血带下进行手术 ;对照组直接在止血带下进行手术。在肢体缺血前和再灌注 30min、90min、180min分别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 (LDH)、丙二醛 (MDA)和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结果 随着肢体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 ,血中CPK、AST、LDH、MDA含量逐渐升高 ,而SOD活性逐渐降低。IPC组在缺血前及再灌注同时间 ,血中CPK、AST、LDH、MDA含量低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而SOD活性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IPC能有效地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 ,提高肢体缺血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时间的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们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的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旨在探讨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所需要的适合的预处理时间。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220g,参照Jaeschke和Metzger法制备成右肝全部缺血、左肝部分缺血后再灌注大鼠模型[1]。2.预处理方案:本实验共设5组,每组12只大鼠;假手术组(S组):仅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肝脏持续缺血60分钟,再灌注30分钟;预处理组分为3组,在肝脏持续缺血之前分别进行5分钟缺血及5分钟的再灌…  相似文献   

3.
缺血预处理对肌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缺血预处理(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近年来取得较大的进展,其对骨骼肌的保护作用也已有实验证实,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1]。本研究以家猪岛状背阔肌肌皮瓣为实验模型,进一步验证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肌皮瓣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保护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模型及分组选用健康家猪16头,体重22.5~27kg,雌雄不拘,随机等分成2组,参照Mounsey[2]方法,设计切取以胸背动脉血管束为蒂的岛状背阔肌肌皮瓣(14cm×8cm),并将胸背神经及其分支切断以阻断其对肌肉反应的影响。将血管蒂向腋血管方向游离出足够的…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缺血预处理(IP)对小肠缺血的作用。方法 在不同缺血预处理的大鼠模型上,观察缺血再灌注后肠组织腺苷酸含量和肠粘膜损伤情况。结果 IP1组(预处理:10分钟缺血15分钟再灌注和IP2组(3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接以7分种10分钟再灌)小肠的ATP和总腺苷酸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肠粘膜损伤亦明显减轻(P〈0.05)。.结论 IP1和IP2组的缺血预处理对小肠缺知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 6年Murry等[1] 应用缺血预处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即短时间重复缺血间断再灌注改善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获得成功后 ,IPC提高组织缺血耐受性的现象颇受关注[2 ] 。目前尚鲜见到骨骼肌IPC的临床研究报道。为此 ,我们观察了IPC改善肢体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择需气囊止血带下进行手术的患者 2 0例 ,其中男 13例 ,女7例 ,年龄 17~ 3 2岁 ,平均 2 3岁。尺桡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6例 ,半月板切除或修整术合并韧带修复术 3例…  相似文献   

6.
不同高压氧预处理方案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高压氧预处理方案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5只,月龄4~5月,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组,n=5)开腹剥离左肾动脉下段腹主动脉但不阻断血流,20 min后关腹;脊髓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0)采用左肾动脉下段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0 min后恢复灌注;不同方案高压氧预处理组(H_(1~3)组,n=10)分别接受连续5 d(H_1组)、10 d(H_2组)或20 d(H_3组)高压氧预处理(2.5 ATA,吸入氧浓度100%),1h/d,末次高压氧预处理结束后24 h时,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48 h时,采用修正Tarlov评分,评价后肢运动功能.然后取L_5脊髓节段,分别行HE、TUNEL和nuoro-Jade B染色,计数脊髓正常神经元、凋亡神经元和变性神经元.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降低(P<0.01);与IR组比较,H_1组和H_2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升高,凋亡神经元计数和变性神经元计数降低(JP<0.01),H_3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_1组和h_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_1组和H_2组比较,H_3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降低,凋亡神经元计数和变性神经元计数升高(P<0.01).结论 连续5 d或10 d高压氧预处理(2.5 ATA,吸入氧浓度100%)可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而连续20 d高压氧预处理无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280 g,随机分为5组(n=6):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和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组(IP+IPo组).S组仅开腹,游离双侧肾脏,分离双侧肾蒂但不夹闭.采用夹闭双侧肾蒂45 min、再灌注6 h的方法 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模型.IP组夹闭双侧肾蒂5 min,再灌注5 min,反复3次,余操作同I/R组;IPo组夹闭双侧肾蒂45 min后,再灌注10 8,缺血10 s,反复3次,再灌注6 h.于再灌注6 h时,经心脏抽血后迅速处死大鼠取肾,测定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的浓度;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肾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结果 ;TUNEL法检测肾组织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AJ).结果 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清Cr和BUN的浓度升高,肾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和AI升高(P<0.05);与I/R组比较,IP组、IPo组和IP+IPo组血清Cr和BUN的浓度降低,肾组织SOD活性升高,MDA含量和AJ降低(P<0.05),肾损伤减轻;与IP组和IPo组比较,IP+IPo组肾组织SOD活性升高,AI降低(P<0.05),肾损伤减轻.结论 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较单独应用时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25~275 g,随机分为5组(n=8):假手术组(S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不夹闭;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采用夹闭SMA 60 min,再灌注60 min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预处理组(IPr组)夹闭SMA 10 min,再灌注10 min,余同I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 组)夹闭SMA 60 min后,再灌注30 s,缺血30 s,反复3次,再灌注60 min;缺血预处理.后处理组(IPr-IPo组)先行缺血预处理,再行缺血后处理,操作过程同IPr组和IPo组.于再灌注60 min时各组取肠粘膜组织,观察肠粘膜形态并行Chiu评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采集动脉血样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 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Chiu评分、MDA含量、MPO活性、血浆TNF-α与IL-6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IIR组比较,IPr组、IPo组及IPr-IPo组Chiu评分、MDA含量、MPO活性、血浆TNF-α和IL-6浓度降低.SOD活性升高(P<0.01).与IPr组和IPo组比较,IPr-IPo组Chiu评分和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IPr组与IPo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较单独应用时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探讨一氧化氮(NO)与蛋白激酶C(PKC)在IPC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原位灌流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IPC的保护作用.同时经肠系膜上静脉注射NO前体L-精氨酸和蛋白激酶C特异性激动剂1,2-二辛酸甘油(DOG)以及两者的特异性阻滞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NAME)和多粘菌素B,来检测NO和PKC在IPC中的关系.结果预处理可阻止血清谷丙转氨酶(ALT)[(200.86±40.30)U/Lvs.(257.65±20.18)U/L],谷草转氨酶(AST)[(211.06±13.59)U/Lvs.(309.17±24.79)U/L],乳酸脱氢酶(LDH)[(824.73±127.11)U/Lvs.(1118.60±82.21)U/L]及脂质过氧化物(LPO)[(0.414±0.069)mmol/mgvs.(0.531±0.054)mmol/mg]水平升高(P<0.05),而使组织超氧化歧化酶(SOD)保持在较高水平[(10.33±0.88)U/mgvs.(6.01±0.91)U/mg],(P<0.05).NO与PKC均可模拟预处理的保护效应.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I/R有明确的保护作用,NO与PKC发挥IPC保护作用的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肝脏缺血再灌注组(IR)、肝脏缺血预处理组(IPC+IR)和肢体缺血预处理组(LIPC+IR)。观察术后各组大鼠血液中炎症因子(IL-6,TNF-α)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同时观察各组大鼠术后生存率及肝脏酶学水平的差异。结果 LIPC组及IPC组大鼠术后血清AST、ALT均较IR组明显降低,术后第7天存活率较IR组明显提高,术后血清TNF-α、IL-6均较IR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IPC组与IP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ICP及ICP组大鼠术后体内MDA水平均较IR组降低,SOD水平均较IR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能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减轻肝脏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亚低温(MH)对缺血预处理(IP)保护作用的增强效应机理.方法观察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和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4组犬肝上下腔静脉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以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TAX)能力变化. 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后ALT、AST、LDH和MDA含量明显上升(P<0.01), 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P<0.01); 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ALT、AST、LDH和MDA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P<0.05),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上升(P<0.01,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增强肝组织自身抗氧化能力,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对肝脏的损伤; 亚低温对缺血预处理的这种保护作用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2.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基础上建立稳定的缺血预处理模型,观察其保护作用,结果发现预处理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比清肝酶(ALT,AST),透明质酸水平及肝组织局部MDA含量均低,而组织ATP含量及能荷值均高,形态学损伤改变轻;同时发现预处理组织腺苷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实验表明缺血预处理能有效减轻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腺苷分子参与了这一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3.
锌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外源性锌在皮瓣缺血再灌注(ischem ia-reperfus ion,IR)损伤中的细胞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健康雄性W istar大鼠,制备以腹壁浅动脉为蒂的轴型皮瓣IR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和补锌-IR实验组,每组16只。各组分别取8只大鼠,IR组和实验组于掀起皮瓣即刻、再灌注后1 h和24 h分别于皮瓣中段边缘取全层皮瓣组织1.0 cm×0.5 cm,对照组于掀起皮瓣即刻、9 h和32 h同法取材,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金属硫蛋白(m eta lloth ione in,M T)的表达部位,并对切片进行图像分析;透射电镜观察IR后超微结构的改变和皮瓣成活率;生物化学检测皮瓣组织中丙二醛(m a lond ia ldehyde,M 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 ye loperox idase,M PO)活性。结果掀起皮瓣即刻对照组、IR组和实验组皮瓣M DA、M PO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后1、24 h,IR组M DA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62.2%和136.4%(P<0.01),高于实验组11.3%和33.2%(P<0.05);M PO活性分别高于对照组238.4%和503.4%(P<0.01),高于实验组17.9%、24.1%(P<0.05)。掀起皮瓣即刻对照组和IR组M T含量极低,无法定量分析,实验组为45.30±7.60。缺血再灌注后1、24 h,实验组M T含量分别较IR组高41.5%和44.9%(P<0.01),IR组M T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高119.9%和234.6%(P<0.01)。对照组皮瓣成活率为100%,IR组皮瓣成活率为19.65%±4.38%,实验组皮瓣成活率为24.99%±5.12%,较IR组提高27.2%(P<0.05)。结论外源性锌能对皮瓣内多种细胞的IR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可明显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时间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之间的关系. 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成 6组,制成切断患肢皮肤、肌肉和神经,仅保留股动静脉的动物模型.A组:直接缺血4 h再灌注;B、C、D和E组:分别缺血5、10、15和20 min,再灌注5、10、15和20 min,重复3次后缺血4 h再灌注;F组:制成仅保留股动静脉的左大腿组织块模型,未经过缺血处理.通过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骨骼肌水肿和坏死程度,观察不同预缺血时间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结果对骨骼肌缺血后再灌注,预缺血5 min对骨骼肌即有保护作用,肌肉存活面积达82.47%;预缺血10和15 min肌肉存活面积增至最高,达89.03%和89.49%;预缺血20 min肌肉存活面积降至78.27%.预缺血5 min即可减轻骨骼肌水肿;预缺血10 min骨骼肌水肿程度最轻;预缺血15 min水肿程度又加重,预缺血20 min水肿程度继续加重.预缺血5、10和15 min MDA水平均降低,预缺血20 min MDA水平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同. 结论预缺血时间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以预缺血10 min保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5.
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损伤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处理(IPC IR)组.每组6只。分别测定血浆谷草转氧酶(ALT)、谷丙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浆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髓过氧化物酶含量(MPO)及DNA双链百分率(Ratio of DNA Chain%)。结果 发现IPC减轻了肢体IR后引起的ALT、AST、LDH、XOD、MDA、MPO、W/D含量的升高.并且增加了SOD以及肝组织中DNA双链百分率。结论 IPC对肢体IR继发的肝脏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霉素预处理提供鼠皮瓣缺血耐受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A、B、C 3组(n=8)。于各组大鼠腹部制备以腹壁浅血管-神经束为蒂、大小为6 cm×3 cm的岛状皮瓣,A组不作处理;B组用微血管夹阻断腹壁浅血管血流10 min,松开后再灌注10 min,反复4次;C组经腹壁浅静脉推注阿霉素(1 mg/kg)。24 h后于皮瓣蒂部夹闭腹壁浅血管4 h,再灌注2 h,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观察大鼠存活情况,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0、8、12、24、30 h各组取皮瓣检测丙二醛(malonyldia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 d测量皮瓣成活率后处死大鼠,取皮瓣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中共5只大鼠死亡,其中A、B组各1只,C组3只,均给予补充。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 d,A组皮瓣成活率为10.10%±0.43%,小于B组91.63%±1.76%及C组92.75%±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77)。缺血再灌注损伤后0 h 3组间MDA和SOD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 h后各时间点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A组炎性细胞浸润较B、C组明显,纤维增生减弱;B组与C组皮瓣组织学改变相似。结论阿霉素预处理可以提供鼠皮瓣缺血耐受,保护皮瓣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诱导内源性保护物质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IH764—3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药丹参提取的有效单体IH764-3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预先对大鼠I/R模型腹腔注射IH764-3,经测定肝脏内ATP、AMP、ADP含量、肝细胞的能荷、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谷胺酰转肽酶(γ-GT)等指标,并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结果 用药组较单纯I/R组肝组织内ATP含量高,肝脏功能损害轻,肝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减轻。结论 IH764-3对肝脏I/R造成的损伤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兔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原位肝移植时供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意义,作者应用兔肝保存-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了冷保存6小时后又经历了不同时间复温缺血的兔肝于再灌注前,后肝组织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发现,兔肝冷保存后即经历一短暂的复温缺血阶段也会给其组织结构及功能带来明显损伤。且复温缺血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大。此外,肝脏在冷缺血期间主要表现为肝窦内皮细胞损伤,而复温缺血损伤的主要累及肝实质细胞。  相似文献   

19.
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索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雄性Wistar大鼠1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观察了肝脏缺血60分钟及再灌注1、3、6、12及24小时后血浆内皮素-1(ET-1)、透明质酸(HA)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ET-1、HA和ALT含量均明显增高,同时肝脏瘀血很明显,肝脏缺血再灌注前用山莨菪碱后,血浆HA和ALT含量明显降低,同时肝组织瘀血减轻。结论 山莨菪碱可改善再灌注后的肝脏微循环障碍,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盐酸氟桂利嗪对再灌注损伤时鼠肝细胞线粒体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盐酸氟桂利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香肝细胞线粒体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只。A组为对照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组,C组为盐酸氟桂利嗪组。其中B,C两组均阻断肝门造成肝脏完全缺血30分钟后再灌注90分钟。测定各组动物血清中ALT,LDH含量,肝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与A组比较,B组血清ALT,LDH活性显著加(A,B二组,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