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微柱凝胶技术在输血相关试验中的评价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体效价测定等相关输血试验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对微柱凝胶技术测定的55例RhD阴性患者中的15例抗-RhD呈阳性血样及21例正、反定型不符血样、29例交叉配血不合血样综合分析,并与试管抗人球蛋白结果对比。同时,对微柱凝胶技术检测的853例0型孕妇IgG型抗-A或抗-B效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抗-RhD的检出率显示,微柱凝胶技术为27.27%(15/55),试管法为21.82%(12/55),效价在1:4以上阳性标本的检出两种方法一致。21例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中,抗原或抗体减弱的11例用微柱凝胶技术检测,显示出反应的不一致性;而用试管法则呈现弱阳性反应。交叉配血中,微柱凝胶技术检出的29例阳性用试管法证实,2例为假阳性。O型孕妇血型效价测定以1:128为界,配偶为A型时,检出率为33.18%(144/434);配偶为B型时,检出率为33.17%(139/419),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微柱凝胶技术有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客观的优点,但应重视其假阳性和假阴性。出现异常结果时,应将传统的试管法结合显微镜镜检。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脐血ABO血型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实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婴幼儿ABO正反定型的符合情况及交叉配血试验在婴幼儿输血时的局限性。方法选2010名新生儿的脐血标本,用微柱凝胶血型卡进行正定型,用试管法和纸片法做反定型,用微柱凝胶技术选择异型血与脐血进行交叉配血。结果正定型为A型700份标本中,499份检出抗B,但有39例反应弱,201例未检出抗B,抗B检出率为71.28%(499/700)。正定型为B型的510例标本中,373例检出抗A,但有23例反应弱,137例未检出抗A,抗A检出率为73.13%(373/510)。正定型为O型的800例标本中,只有571例同时检出了抗A和抗B,检出率为71.37%(571/800),131例未检出抗A、抗B,占16.38%(131/800),另有53例仅检出抗A,45例仅检出抗B。选用反定型完全没有凝集的新生儿A、B型的血清各40例分别进行相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即A(B)型血清 B(A)型红细胞,在这80例的配血结果中:盐水配血法全部阴性,聚凝胺配血法有2例弱阳性,微柱凝胶技术配血法发现有8例弱阳性。结论新生儿ABO血型鉴定中大部分已正反定型相符,在新生儿常规血型检查时反定型的价值不可忽视。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技术能有效地发现微弱的血型抗体,是一种较为敏感、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微柱凝胶法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法在输血科的应用,以更好、安全、有效地指导临床输血。方法分别采用微柱凝胶法,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进行血型鉴定2025人次,微柱凝胶卡氏法、聚凝胺法交叉配血1220人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血型鉴定中有8例假阳性,假阳性率为0.39%。在交叉配血中有12例假阳性,假阳性率为0.74%。结论微柱凝胶法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上灵敏度高,用血量少,操作简便,结果易于保存时间长,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戴安娜全自动血型仪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型仪和传统试管法检测2300份标本的血型;用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对900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全自动血型仪和试管法检测血型一次性判读准确率分别为99.87%、100.00%;在900例交叉配血试验中,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30例,主侧不合3例,次侧不合27例,将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标本用聚凝胺法检测,主侧不合3例,次侧不合3例。结论全自动血型仪用于 ABO 血型和 RhD 血型检测安全、快速、可靠、灵敏度高;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较敏感,但假凝集及不规则抗体的存在会导致配血困难,耗时较长;聚凝胺法简便、快速、假阳性较少,但有可能导致抗体漏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与分析将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鉴定血型及输血的过程中的效果,并研究其对临床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148例,同时随机选取148例无偿献血者作为供血标本。分别采用盐水试管检测技术和凝聚胺法,以及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平行进行血型鉴定以及交叉配血,分成盐水试管组及微柱凝胶组。比较两组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测结果,计算血型鉴定正反定型相符的符合率和交叉配血相合成功率。结果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进行血型鉴定检查结果的正反定型符合率(98.65%)与盐水试管组正反定型符合率(97.97%)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柱凝胶免疫组患者交叉配血成功率(97.30%)显著高于盐水试管组交叉配血成功率(91.89%),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输血患者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有助于减少交叉配血结果的假阳性率,有较好的敏感度,且该种检测技术操作简单,血型鉴定结果符合率较好,在临床鉴定血型及输血的过程中有较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杨志诚  罗光礼  李萌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2):1612-1613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微柱凝胶卡进行血型鉴定及抗筛实验2160例,交叉配血548例。结果正反定型不一致206例(其中0~6个月152例、6个月~1岁32例、1~13岁22例),血型鉴定中Rh(-)5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7例,血交叉主侧不合1例,次侧不合2例。结论微柱凝胶试验可作为血型和交叉配血的常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微柱凝胶技术在婴幼儿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婴幼儿输血中的应用。方法用微柱凝胶法对婴幼儿输血患者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同时用玻片法、试管法及聚凝胺法进行比较。结果589例血型对照两组完全相同,2106例聚凝胺法交叉配血全部相合标本中,微柱凝胶法6例主侧不合,7例次侧不合。结论微柱凝胶法可以取代试管法用于婴幼儿的ABO和Rh(D)血型鉴定;聚凝胺法配血可能导致抗体漏检,为了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应尽可能同时采用微柱凝胶法配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献血员ABO血型复查时出现正反不符的原因。方法常规微柱凝胶卡法对献血员进行ABO、Rh D血型复查,发现1例献血员血样出现ABO正反不符现象,排除自身凝集后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鉴定试验。结果经抗体鉴定与MN血型鉴定试验确定该献血员血样中检出Ig M类抗-N抗体。结论医院输血科在进行献血员ABO血型复查时能够及时发现由于盐水反应性冷抗体所引起的ABO正反定型不符从而发现ABO以外不规则抗体,将减少不必要的疑难交叉配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腹腔出血性患者利用腹腔血进行交叉配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随机对21例患者的腹腔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型抗体效价测定。结果腹腔血试管法与微柱凝胶法血型抗体效价测定值分别为9.79和217.31,明显低于静脉血的21.11和408.09。结论在情况允许下,出于安全考虑,不宜将腹腔血液进行交叉配血。  相似文献   

10.
两种方法鉴定老年人ABO及RH(D)血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微柱凝胶法和试管法鉴定老年人ABO血型和RH(D)血型的可靠性。方法选取400例老年人血标本,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结果在鉴定老年人ABO血型时,试管法正定型符合率92.0%,反定型符合率89.0%;微柱凝胶法符合率96.0%。RH(D)血型检测结果两法一致。结论微柱凝胶法检测老年人的ABO血型时优于传统试管法,在常规血型检查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与分析1例配血困难患者的ABO血型,为临床疑难血型的鉴定提供案例参考。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ABO、Rh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抗体鉴定、吸收放散试验及抗体效价测定、唾液血型物质检测、交叉配血等试验,对1例血型鉴定疑难患者进行确诊。结果该例患者正定型为A型Rh阳性,反定型为AB型Rh阳性,进一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鉴定,最终确定为ABx亚型,经筛选后交叉配血相合。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无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多种血清学方法对ABO血型正反不一致的标本进行血型鉴定,从而提高亚型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Radel DJ  Penz CS  Dietz AB  Gastineau DA 《Transfusion》2008,48(9):1886-1891
BACKGROUND: The fetomaternal bleed assay by flow cytometry is a semiquantitative test used to determine the volume of fetomaternal hemorrhage (FMH). We have enhanced this method by combining the fetomaternal bleed assay with a D antibody in the same tube to determine the maternal D as well as the need for Rh immune globulin (RhIG) administration.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MB/D assay was compared against the Kleihauer‐Betke (KB) acid elution method for the quantitation of fetal bleed and tube method for the maternal D determination. Peripheral blood cells from the pregnant women were fixed and permeabilized, incubated with monoclonal antibodies directed against fetal hemoglobin (Hb F) and D, and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Hb F‐containing cells to adult cell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volume of the FMH. In addition, the cells were identified as D+ or D?. RESULTS: D typing of nonpregnant adult donors matched in all cases with the tube method with a mean value of 0.01% Hb F‐positive cells (n = 25). D typing of pregnant or postpartum samples matched in all cases (n = 100), and the RhIG dose calculated by the percentage of Hb F for each method matched 97 percent (n = 36; p = 0.324). The one discrepant sample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acknowledged overestimation when using the KB method. CONCLUSION: The highly precise anti‐Hb F flow cytometric method was combined with maternal D determination by anti‐D. This method correlates well with standard assays eliminating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testing without sacrificing clinical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地区ABO血型不合孕妇产前抗体效价检测在预测新生儿溶血病(HDN)中的意义。方法对536名血型不合的O型及Rh阴性孕妇在妊娠20周时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抗体效价检测,效价≥64的定期(每4周)进行血型抗体效价复查检测,对新生儿出生后(0-7d)出现黄疸症状的抽静脉血3 ml进行血型血清学和溶血病三项检测。结果在536名孕妇血清中检出血型抗体303例,占56.5%,其中IgG抗体≥64者175例,占32.6%;,7名Rh阴性孕妇血清中产生抗D抗体3例,占0.6%;新生儿发生黄疸303例,诊断HDN 73例,占24.1%,接受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汕头地区孕母产前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密切相关,定期筛选与测定孕母体内血型抗体效价可预测HDN的发生,评估HDN的严重程度及提高HDN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效价冷凝集素对ABO血型正反定型和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该院因紧急情况输血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电子交叉与血清交叉主次侧配型结果,不同温度下ABO血型正反定型与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冷凝集素试验红细胞凝集情况及交叉配血结果。结果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相比,主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交叉配血时,20℃时有18例出现凝集,明显多于37℃时(P0.05)。患者血型在正定型A型,反定型B型,O型均有凝集出现,且在20℃时O型与自身对照也有凝集出现。冷凝集素试验结果,当温度低于31℃时会出现红细胞凝集,当低于4℃时,可见明显凝集,但当温度回升到37℃时,凝集消失。结论高效价冷凝集素在低温条件下会促进红细胞凝集,干扰ABO血型正反定型和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从而影响临床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15.
3234名孕妇产前HDN特异性抗体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常规鉴定3 234对产前孕妇与丈夫ABO及RhD血型,采用微柱凝胶法技术检测夫妻ABO血型不合孕妇血清中的IgG抗-A、抗-B及抗-D效价。结果1901名夫妻ABO血型不合,产前抗-A或-B体效价>64的孕妇共1007名;其中O型980名,占97.32%;A型13名,占1.29%;B型14名,占1.39%;夫妻RhD不相合29对(0.90%),其中RhD(+)3例,抗-D效价≥256。结论新生儿溶血病主要发生在O型母亲怀有的A型或B型血胎儿,但并不能排除A或者B型血母亲所怀血型不合的胎儿。应对血型不合夫妇(特别是O型妇女)进行产前IgG抗-A或B效价检查,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筛检新生儿溶血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产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38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产前进行ABO血型及Rh血型鉴定,抗体特异性鉴定,抗筛阳性抗体效价测定。结果新生儿溶血病发生与夫妻血型有关,与孕妇血液特异性抗体阳性及效价高低相关。结论新生儿发溶血病发生及严重程度与孕妇特异性抗体阳性及效价高低有重要关系,孕产妇行产前血液抗筛试验可早期发现不规则抗体,从而减少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例疑难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方法通过ABO血型鉴定、Rh分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特异性鉴定及抗体效价测定对患者配血不合进行分析。结果对照谱细胞反应格局,患者血清中检出抗-cE、抗-Jk^b和抗-Mur。结论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是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05例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相合的原因,为临床解决疑难配血提供参考。方法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等实验,并对其中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相合的标本和原因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交叉配血试验主侧阳性205例,有自身抗体为21.46%(44/205),仅有自身抗体为15.61%(32/205);有同种抗体为76.59%(157/205),仅有同种抗体为70.73%(145/205);自身抗体合并同种抗体为5.85%(12/205);其他原因引起为7.80%(16/205),其中高粘滞血症引起的为2.44%(5/205),献血员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强阳性引起为1.46%(3/205),不明原因引起的为5.37%(11/205)。157例含血型系统抗体,其中29例因血型抗体的特异性无法鉴定,未能确定血型系统,占18.47%(29/157),128例血型系统抗体涉及ABO、Rh、MNSs、Lewis、Duffy、Kidd 6个血型系统,其中Rh血型系统抗体占血型系统抗体的75.16%(118/157),Rh血型系统抗体又以抗-E和抗-c为主,分别为85.59%(101/118)、24.58%(29/118)。结论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合的主要原因是不规则抗体和自身抗体,其中血型系统抗体以Rh血型系统抗体为主,特别是抗-E抗体和抗-c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