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干预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42例ICP孕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未实施早期干预,B组22例实施早期干预,比较两组肝功能变化及妊娠结局。结果 B组干预后血清总胆汁酸(TB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5);B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及羊水粪染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A、B两组围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实施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肝功能,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酶法分析技术对113例急慢性肝炎患者和87例肝功能正常的健康人进行血清总胆汁酸(TB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检测。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血清TBA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TBA的测定更能反映肝细胞的损伤,是诊断急慢性肝炎的一个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后血清总胆汁酸(TBA)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92例窒息新生儿和19例无窒息史正常新生儿的血清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结果窒息组血清TBA及其他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T、AST、ALP、γ-G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比较,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血清TBA与新生儿窒息及其窒息程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吉喆 《广州医药》2023,(5):104-109
目的 研究不同孕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产妇胆汁酸、肝酶、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与围产儿结局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孕中期和晚期ICP组、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生化仪检测总胆汁酸(TBA)、血清肝酶、α-HBDH水平。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法检测血清内胆酸(CA)、鹅脱氧胆酸、脱氧胆酸(DCA)、石胆酸(LCA)等游离胆汁酸含量。结果 孕中期ICP组血清内CA、DCA、LCA、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大于孕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AST、a-HBDH、CA、DCA、LCA和TBA升高是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 各类胆汁酸、肝酶、α-羟丁酸脱氢酶对围产儿结局预测价值不同。ALT、AST、a-HBDH、CA、DCA、LCA和TBA升高是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曾丽  周才  符振华 《广州医药》2004,35(2):49-50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在各种妊娠妇女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钒酸氧化法检测正常妊娠、妊高征、稽留流产及非孕妇女血清中的TBil,同时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汁酸(TBA)等其他肝功能项目检测。结果 正常妊娠组与非孕妇女对照组比较,TBil、ALT、AST、TBA四项均无差异性;妊高征组ALT、AST、TBA均比对照组高,前两项无差异,TBA有显著性差异,而TBil比对照组低,有极显著性差异;稽留流产组与对照组比较,ALT、AST、TBA亦均无显著性意义,但TBil明显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常规检测项目TBil在各种妊娠妇女血清中可能有不同的水平,其含量高低在病理妊娠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测定49例孕妇血清中sVCAM-1水平。结果:重型ICP组血清中sVCAM-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ICP组随着病情的加重该指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该项指标下降与正常妊娠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VCAM-1的升高与胆汁酸(TBA)、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呈正相关(P〈0.01,P〈0.05)。结论:粘附分子的异常表达可能是ICP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天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黄疸型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8例黄疸型慢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4周的天门冬氨酸鸟氨酸、天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并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 天门冬氨酸鸟氨酸组降低血清TBIL的有效率为74.3%,天门冬氨酸钾镁组为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注射用天门冬氨酸鸟氨酸粉针剂能有效降低黄疸型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TBIL、ALT及AST.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陈文思  李刚  陈忠诚  林关玲 《热带医学杂志》2006,6(9):1035-1036,1039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对乙型肝炎病情的影响。方法对单纯HBV感染者与HBV重叠HEV感染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A/G)、HBV-DNA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重叠感染组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PT较单纯感染组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TP、ALB偏低(P<0.01);两组HBV-DNA定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别(P>0.05)。重叠感染患者临床症状较严重,易伴发并发症。结论HBV重叠感染HEV容易致乙型肝炎慢性化和重症化,是乙型肝炎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在各种肝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酶法测定各种肝病患者的血清TBA含量,同时测定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清TBA在各种肝病中均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TBA测定是判断肝脏损害的一项敏感指标,对观察病情发展和判断疾病预后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蔡仁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8,8(7):1152-115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酶学指标测定在各型肝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比色法对125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总TB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总TB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急性肝炎最高、肝硬化与肝癌次之、慢性肝炎较低。结论提示血清总TBA是一项反映肝功能损害较灵敏的早期检查指标,尤其是在肝功能常规指标改变不明显时,对各种肝病,特别是肝硬化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茵陈丹芍汤治疗中期妊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病例组分为三组,均为孕25~28周ICP患者。A组为轻度ICP患者30例,口服茵陈丹芍汤治疗2周。重度ICP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B组15例,口服茵陈丹芍汤和思美泰治疗10d;C组15例,口服思美泰治疗10d。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瘙痒评分并用速率法检测血清胆汁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尿液总胆汁酸的浓度。结果:A、B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瘙痒评分和血清TBA、ALT显著下降(P〈0.01,P〈0.05),血清TBA与尿液TBA浓度的比值显著下降(P〈0.01);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AST浓度亦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B、C组比较,瘙痒评分、血清TBA的浓度B组显著低于C组(P〈0.05),血清TBA浓度/尿液TBA浓度比值B组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茵陈丹芍汤能有效治疗中期妊娠ICP,其疗效机制可能与增加尿液中总胆汁酸的排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思美泰(腺苷蛋氨酸针)结合中药茵陈利胆方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of pregnancy,ICP)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69例在我院就诊的ICP病人,治疗组35例采用思美泰联合院内自拟“茵陈利胆方”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单纯思美泰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缓解情况、血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的变化并观察妊娠结局,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TBA、ALT、AS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TBA、ALT、AST较对照组治疗后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治疗组胎儿窘迫、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剖宫产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思美泰联合中药茵陈利胆方治疗ICP比单纯思美泰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anancy,ICP)孕妇肝功能损害及胆汁酸变化与母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我院164例ICP孕妇按转氨酶水平分成A1、A2、A3组,按胆红素水平分为B1、B2、B3组;按血清总胆汁酸(TBA)值高低分成C1、C2、C3组。分析各组围生儿及孕产妇预后。结果:血清总胆汁酸值愈高,肝功能损害越严重,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率越高,孕产妇瘙痒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ICP孕妇TBA、TBIL、ALT明显增高者,围生儿预后差,产科并发症增加,应高度重视,适时剖宫产将明显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产妇和胎儿脐动脉血生化指标以及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妊娠28周前发病的45例作为早发组,将妊娠28周及以后发病的163例作为晚发组,另选择同期健康单胎妊娠孕妇1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三组血清TBA、TBIL、DBIL、CG、ALT、AST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显著(P〈0.05)。三组血清TBA、TBIL、DBIL、CG、ALT、AST差异显著(P〈0.05)。三组脐动脉血清TBA、NSE、cTnI、乳酸、pH值差异显著(P〈0.05)。母亲血清TBA与新生儿脐动脉血清TBA、NSE、cTnI呈正相关(P〈0.05)。早发组预后较晚发组更差(P〈0.05)。结论妊娠28周前发病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情更严重,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更显著,经治疗后分娩前生化指标虽得到改善,但仍显著影响脐动脉胎儿损伤相关指标如NSE、cTnI、乳酸水平,早产率高,围产儿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杜亚萍 《四川医学》2009,30(9):1418-1420
目的探讨思美泰(SAMe)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of pregnancy,ICP)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ICP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其中A组(21例)以思美泰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B组以思美泰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瘙痒评分、记录孕妇分娩孕周、羊水粪染率、术中出血、Ap-gar评分及胎儿出生体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BA、ALT、AST、TB的水平及瘙痒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A组治疗后瘙痒评分、TBA、ALT、AST、TB的水平较B组下降明显(P〈0.05)。A组羊水Ⅲ度粪染率较B组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分娩孕周、剖宫产率、分娩出血量、早产率、胎儿出生体重及新生儿窒息率(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Me联合LMWH治疗ICP优于常规单纯思美泰的治疗方法,近期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指标及围产结局。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2月在本院诊断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168例孕妇收住院,进行前瞻双盲的临床研究。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选择88例以中药汤剂联合西药(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选择80例,单以熊去氧胆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甘胆酸(CG)、总胆汁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水平变化及围产结局。结果:①治疗后生化指标,研究组比对照组明显改善,CG(4.7±3.6)v(s35.1±27.5)μmol/L、ALT(23.5±14.5)vs(96.1±20.7)U/L、AST(24.7±14.3)vs(90.5±19.8)U/L、TBA(4.6±3.5)vs(7.8±4.9)μmol/L、T-BIL(7.7±4.6)vs(15.7±10.6)μmol/L、D-BIL(4.4±2.3)vs(12.5±7.8)μmol/L,P〈0.05;终止妊娠平均孕周:研究组比对照组明显延长(38.1±1.5)vs(35.6±1.7)周,早产率分别为7.9%vs23.8%,P〈0.05;②研究组与对照组胎儿窘迫(9.1%vs26.3%)、羊水粪染(18.8%vs41.3%)、新生儿窒息(0%vs5%)、剖宫产率(29.5%vs53.8%)、产后出血(2.3%vs7.5%)比较,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较单西药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经过,延长孕周,降低剖宫产率和改善围产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退黄洗液对实验性溶血性黄疸大鼠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1)动物实验:5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其中1组为正常组,另4组采用腹腔内注射乙酰苯肼的方法制成大鼠溶血性黄疸模型,再分为模型组和高、中、低浓度洗液组。高、中、低浓度洗液组采用新生儿退黄洗液(由茵陈、大黄、栀子、柴胡、郁金、金钱草、车前子、白术、党参、茯苓、甘草、鸡内金、枳壳、麦芽、丹参等中药组成,原液稀释5倍、10倍、50倍)对黄疸大鼠模型进行泡浴,正常组、模型组采用温水泡浴。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含量。(2)临床研究:9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口服药相同,治疗组增加低浓度新生儿退黄洗液(原液稀释50倍)泡浴,两组治疗期间若黄疸加重则转蓝光治疗。比较两组的转光疗率及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含量。结果(1)实验研究:乙酰苯肼成功制造大鼠溶血性黄疸模型;高、中、低浓度洗液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高、中、低浓度洗液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治疗组转光疗率为11.11%(5/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89%(13/45)(P〈0.05);剔除转光疗的患儿后,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大(P〈0.05)。结论新生儿退黄洗液对实验性溶血性黄疸大鼠有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熊脱氧胆酸(UD—CA)、思关泰(SAMe)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ICP患者,随机分成二组:A组采用UDCA口服,300mg/次,2次/d;B组采用SAMe1000mg静滴,1次/d;治疗3周或至分娩止,比较二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瘙痒症状改善,两组瘙痒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TBA、TB、ALT和AST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A组的水平较B组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妊娠结局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熊去氧胆酸对胆酸及肝功指标的改善较恩美秦有效,两种治疗方法均对瘙痒症状改善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的妊娠结局与脐带血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测定156例IcP孕妇的血清胆红素、肝转氨酶和甘胆酸水平,按严重程度分为IcP轻度组、重度组,同时选取1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脐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对血液流变学、产妇羊水粪染程度及其围产儿结局及妊娠并发症进行比较;并对血液流变学与产妇羊水粪染程度、其围产儿结局及妊娠并发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1)IcP轻度组和IcP重度组孕妇脐静脉血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孕妇,且ICP重度组孕妇的脐静脉血血液流变学指标比ICP轻度组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cP组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ICP组(重度和轻度)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组低体重儿、围产儿死亡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轻度组与重度组之间低体重儿、围产儿死亡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围产儿死亡率与脐血血液流变学指标呈正相关(r=0.3l,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IcP患者的围产儿预后不同,ICP围产儿的预后与脐带血血液流变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维生素B1针(甲维比)对妊娠期肝内胆汗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妊娠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妊娠组、模型组、甲维比高剂量组2ml/(kg·d)、甲维比中剂量组1ml/(kg·d)、甲维比低剂量组0.5ml/(kg·d)、腺苷蛋氨酸组100mg/(kg·d)。从其妊娠第12天开始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2.5mg/(kg·d),连续6d,同时给药1周。正常妊娠组与模型组均肌注等容积蒸馏水。检测大鼠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雌二醇(E2)水平;并比较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肝组织Th1细胞因子及核因子NF-κB的表达。结果甲维比高、中剂量治疗组及腺苷蛋氨酸组均较模型组大鼠流产率、胚胎致死率显著降低(P〈0.01),大鼠血清TBIL、ALT、TBA、E2水平也降低(P〈0.01),Th1细胞因子及核因子NF-κB的表达下调(P〈0.01),大鼠的肝脏病理变化得到较大改善。结论甲维比可通过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Th1细胞因子及核因子NF-κB的表达对ICP模型大鼠发挥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