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剩余物-派生物理论为核心的帕累托行为理论,是他社会思想的精华,但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解释分歧不少。本文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导引对各类剩余物、派生物进行了理解、归纳,认为帕累托行为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人的天性中存在着行为借以参照和决定的内在秩序,社会控制规范以及由它们确定的社会秩序的存在和变迁,端赖剩余物的秩序及变动。社会控制对个人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在人际间传播的是否实现都取决于由剩余物操纵的价值认同。文章认为,帕累托行为理论比之功利主义以及迪尔凯姆行为模式都有独到深刻之处。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的主体建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的主体建构论陈嘉明一、胡塞尔“建构”学说的理论来源众所周知,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着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前者强调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与基础,认为真实的认识在于观念与对象的符合。唯理论则强调理性作为认识的确实性的根据,认为必然性的认识只能从心灵中演...  相似文献   

3.
刘红良 《国际论坛》2012,(6):28-33,78
战争在人类社会由来已久,对于战争爆发的原因、制约战争的手段,现实主义学派内部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权力分配与战争的关联,成为研究、争论的一大焦点。均势论从权力的总体分配状况出发,认为权力的均衡会对战争产生制约。而权力转移论者则认为在大国间权力分配发生差异的背景下,权力的接近最易引发战争。攻防理论对权力做了进一步细分,从军事能力角度考察战争爆发的原因,并将其与其他要素结合进行考察。三种理论都从权力分配的角度解释战争,但侧重各有不同,既给我们提供了对战争的独特理解,也使得战争研究的内容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4.
论平等的条件陈开颜我们是把平等权利及观念作为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上层建筑的内容之一来认识的。但是,平等是由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共同决定的。所谓社会条件,是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历史水平。所谓自然条件,是指人类天赋共同的生物性,它赋于不同的个体以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5.
通常所谓认识,目的只在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本体,至于该事物对于我们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它是不管的。对于这种认识,我们称之为科学认识。评价或价值评价,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衡量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对于这种认识,我们称之为评价认识。评价认识和科学认识都是认识,因而有同一性;但评价认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所以两者又具有不同一性。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两者的异同,重点在于探讨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论消费者权利的两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商品房等耐用品欺诈能否适用双倍赔偿问题上都存有分歧,分歧的根源在于对消费者权利属性的体认和把握。消费者权利具有两重性:一是民法权利,消费者有权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个体的私权益;二是经济法权利,消费者也有权作为消费者群体的代表,维护消费者的公权益。认识消费者权利的两重性,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完善和更好地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全面保障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7.
比较诗学与文学发生论的关系可以从世界文学发展的总的逻辑进程来加以考察。比较诗学的发生理论主要包含诗歌、宇宙、听众和诗人四个基本要素。在比较诗学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产生过模仿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表现主义理论和客观主义理论四大基本理论。以往的研究,大都是从文学的发生出发来探讨诗学的发生。论者认为,比较诗学与文学发生论的关系亦可以从诗学的立场而予以反向的审视。从比较诗学产生发展的角度,考察一般的文学发生论,可以拓宽和加深我们对文学发生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评人口乐观论金平人口乐观论是一种对人口和人类的诸多问题都作出了乐观的认识、评价和预测的人口理论。在人口思想史上,它是与人口悲观论、人口适度论相并列的三大人口理论之一。人口乐观论与人口悲观论一样,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人口理论。笔者认为,这一人口理...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过程表现为社会结构的演化过程。对马克思“跨越论”的认识,必须以他的历史过程理论的结构论为前提。本文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分析了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条件性和主体选择性及其两者的辩证关系,提出“跨越”是否合理就在于其结果能否使社会结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10.
社会认知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环境、行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两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幼儿园新教师入职过程是教师个人、幼儿园环境以及教师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本文试图以三元交互决定论为理论基础,来探讨幼儿园新教师职业适应问题,并从教师个体认知、幼儿园环境以及教师个体行为三个方面分别作了阐述,以期对幼儿园新教师职业适应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赶超论”与邓小平的“台阶论”作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理论,具有某些共性,二者都是基于快速发展经济的紧迫性而提出的,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两者的差异在于,“赶超论”与“台阶论”的实践特征不同,它们的实施结果也不同。邓小平的“台阶论”是毛泽东“赶超论”的继承与创新;两者分别反映了两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认识,而这又很大程度上受时代条件的影响,因而应当客观评价这两个经济发展战略。在追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曹丕《典论·论文》论述的文学理论问题,学者们已有深入的研究,论者们或专注于“文气说”,或侧重于“文体论”,或认为它由文体论、作家论、文章功用论和批评论构成。本文则认为曹丕从剖析“文人相轻”之因入手,独具慧眼地研析了创作主体之才、气以及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问题,从而构成了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首篇作家专论,开启了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自觉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 ,妇女解放理论出现了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阶级解放”论和以胡适、周作人等为代表的“个体觉醒”论。前者看重妇女的整体解放 ,后者则更加关注女性的个体自觉。两者在妇女理论研究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但又都潜在着某种偏颇与局限。其共同构成的理论格局影响至今 ,有待深入与突破。  相似文献   

14.
“善”是伦理学的首要概念。西田几多郎关于“善”的研究颇具新意,从与摩尔的比较来看:善可否定义?西田认为善是纯粹经验状态下意志的发展完成,也是知情意合一、主客相融下的人格实现;摩尔认为善不可定义,否则就是犯了“自然主义谬误”。善何以认知?西田认为通过“知的直观”可以认识善,这一点和摩尔非常相似,因为摩尔主张通过直觉来认识善;不过在西田将直观贯彻到底的同时,摩尔却将善事物的认知付诸了经验。善如何实践?西田通过人格的内在统一将个体善与社会善结合起来,以达到“完整善行”;摩尔则通过对快乐主义的改造,通过强调行为产生的效果来处理现实伦理问题。两者的不同集中体现为,西田的理论是一种基于先验直觉的意志论伦理学,而摩尔则是一种带有经验论色彩的直觉论伦理学。两者的比较对“善”的理解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尊重自然.该伦理观作为以生物为中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同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观形成对立.它主要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具有世界观性质的理论前提或信仰体系、基本道德立场、一组规定义务的行为规则与品行标准.以生命为中心的自然观作为理论前提构成保罗·泰勒的伦理观的基础,而这种自然观本身又是由以下信念所组成:把人类视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成员,认为自然界是有机系统,认为个体有机体是目的论意义上的生命中心以及对人类优越论的否定.  相似文献   

16.
马林诺夫斯基对现代人类学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理论研究置于田野考察的宽广视野中,提出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文章侧重于对《文化论》文本的解读,探索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观及艺术理论的基本内核,揭示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能。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义务论与功利主义伦理学之间的真正区分 ,既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利益”上的差异 ,因为康德道德哲学也讲利益的问题 ;也不是通常所谓的“动机—结果”上的差异 ,因为功利主义的行为也有动机的问题。二者的真正差异在于方法论方面。康德为了全面贯彻其先验的方法而在道德领域中强调法则的普遍性 ,而功利主义则“社会利益总量的增加”的原则下 ,立足于个体的立场 ,关注个体间的相互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周易》“乾坤生六子”之说是我国古代关于人类子代性别决定问题的一个理论模式.其核心观点认为,性别决定乃为乾坤合子(太极)在即时环境下的自我选择过程,生男生女取决于这个合子内部阴阳爻的传递方向,而子代个体的遗传特征及变异性则受制于爻位变化.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论研究需要借助"制度"视角。当前教学论研究中,很少有研究者透过制度视角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考察,制度与教学的关系还没有真正深入教学论的认识视野。我们认为,透过制度视角对教学论进行专门、系统的理论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拓宽教学论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对于科学地认识和解决教学制度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困惑,对于指引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制度重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意识的能动性”是许多哲学家坚持意志自由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指出,意识并不像某些哲学家们想象的那样能够自由地左右我们的行为选择,人的意识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并不是可以任意改变的,而是受到各种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倾向和确定性。影响意识倾向性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主要有:1、事件同自我的相关性;2、个体的需要;3、个体的人生经历;4、个体的人格特征;5、个体的认识结构和能力。这几方面的因素在个体身上的交织与综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判断,从而也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因此,在每一特定事件中,由于这些因素都是相对确定了的,因而个体的行为选择就总是会被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的合力推向一个大体确定了的方向。因此,那种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