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景德镇地区古瓷胎的分类,并结合景德镇地区制瓷原料,初步推测了不同类古瓷胎的配方特点,同时指出明代官窑与民窑瓷胎在配方上的差异,以及元代瓷胎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从民窑和官窑的制度关系着手,分析景德镇窑业制度的发展历程.传统景德镇陶瓷生产包括官窑和民窑两大体系,景德镇陶瓷业发端于民窑,成熟于官窑,官窑又进一步促进民窑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官窑和民窑共同发展的局面.民窑制度是规范窑业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为了民窑业稳定有序;而官窑制度是政府对窑业的关注和管理方法及其手段.民窑制度是官窑制度的基础,而官窑制度在民窑制度的基础上深入而严格.两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进而清朝形成“官民竞市”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处于十五世纪中期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1436年-1464年)是明代陶瓷历史长河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时期,在这29年间,"土木之灾"、"夺门之变"造成了三朝两帝之更迭的特殊政治环境,且国内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以往学者多以"空白期"、"黑暗期"来指代正统至天顺时期的景德镇官窑瓷器,但随着近年来新的考古资料不断发布,学界已然认识到"空白期"并非真正"空白",其烧造在陶瓷生产史上依然起着"上承宣德、下启成化"的关键转折作用。本文将主要围绕2014年景德镇明代御器厂旧址出土的明代正统至天顺时期官窑瓷器中极具时代特征、且较为典型的遗物为例,主要结合诸多明代画作试探析这一时期官窑瓷器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我国明代的福建德化窑在宋、元两代的基础上发展很快,一跃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民窑之一,堪与我国北方的汝窑、官窑、定窑及南方的哥窑(龙泉窑)、饶州窑(景德镇窑的前身)相媲美。在我国瓷坛史上以其高超的成就而载入史册。瓷雕大师何朝宗就是这个时期驰名中外的杰出代表。笔者想通过对何朝宗大师的研究作一探讨,以引起同行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陶瓷工程》2009,(5):71-71
明代景德镇青花工艺极度成熟.衍生出一些新的品种,如色地青花、青花加彩等。青花加彩主要集中于官窑,永乐、宣德的青花红彩、成化的斗彩和嘉靖、万历的五彩都是明官窑的成功作品,明代青花加彩瓷对清代乃至日本等国的青花瓷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占地2.6平方米,总投资2.6亿元,藏品达40多万件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项目,目前已进入“敲定”承建单位阶段,项目的选址、立项、申请专项资金、招投标、确定设计方案等前期工作均已完成。据悉,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位于昌南大道自东向西约2公里处,该馆集中国古瓷之精华,汇天下名瓷之大成,全面展示陶瓷产业古今中外历史与现状及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该馆大体以景德镇瓷为主分朝代陈列;另有官窑区和汝窑、哥窑、钧窑、定窑等民窑馆及中国各瓷区名瓷馆区;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多国名瓷展区;中国瓷与外国瓷瓷种器型…  相似文献   

7.
青花是景德镇传统装饰方法之一,位于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早在唐宋之际,青花瓷器就已经脱颖而出,但留传下来的极少。元代中期,青花瓷器日趋成熟,到明清两代,青花瓷器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明代盛况一时,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繁荣时期,并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成为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的主流,一直沿袭至今久盛不衰。  相似文献   

8.
正明清时期,由于朝廷在景德镇设置御窑,极大地刺激了民间窑业的发展,至清末民初,单从数量和规模上来说,民窑业已远远超过官窑。为使日益发达的民窑业健康有序发展,民间自发地成立了一些组织机构或社会团体。其时,政府也为了搞好行业和市场管理,对生产单位和商业机构进行"发照"。于是,在清末或更早一些时间,景德镇广泛地出现了一些瓷号、瓷商、瓷行和瓷庄等特有的带有浓郁地方特  相似文献   

9.
景德镇瓷业真正迈向历史高峰应始于明代。明代是景德镇民窑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景德镇陶瓷作为商品大量远销国外的时期。这一时期,青花瓷成为明代景德镇民窑陶瓷生产的主流,可以说青花瓷印证了明代景德镇民窑发展的痕迹。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然而唐青花并不是唐代陶瓷装饰的主流,在扬州唐城出土的青花瓷片上,青花主体及装饰多为植物纹,如花草相缠的蔓草纹、宝相花,团形花等,只有少量动物纹、青花色调虽鲜艳,并有晕散现象,但色调浓处有黑色小斑点、胎釉灰、釉质多气孔,加之唐代尚豪华、器丰满、色华丽,多采用釉色装饰,这使  相似文献   

10.
陶瓷是中华民族的秀丽瑰宝,中国瓷器的烧制始于东汉,到现在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青花瓷作为陶瓷中的一个特殊品种,无疑是中国陶瓷中的一朵奇葩。青花瓷自唐代产生以来,基本上是沿着官窑和民窑两个体系发展的。唐宋时期的青花瓷发展较缓慢,一直处于萌芽状态,自元代开始,民窑青花和官窑青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元、明、清三代民窑青花的发展历程,将元、明、清三代民窑青花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生长期、繁荣期和高峰期,并对这三个时期民窑青花的发展分别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方航 《陶瓷研究》2010,(1):105-106
青花瓷是景德镇“叫大名瓷”之一,有“如轻云宿墨,似春茨泛幽”的艺术魅力和“瓷国明珠”的赞语。青花肇始于唐代巩县窑,成熟于元代景德镇窑,盛行于明、清迄今,是享有“国之瑰宝”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12.
1.元代官窑 (1) 浮梁瓷局元朝政府在统一中国的前夕——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这是元朝政府在地方上唯一设置“掌烧造”官府用瓷的机构。元朝政府选择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乃是因为盛极一时的汝、定、官、钧、吉州和龙泉等宋代名窑,在蒙古统治者征服金和南宋的战争中遭受致命性摧残。景德镇窑场由于地处偏僻,它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中不仅没有受到战祸的侵扰,而且它倒成为收纳各地名工巧匠和廉价劳动力的天然场所,从而推动了瓷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俊喆 《陶瓷》2024,(3):51-52+66
若提及中国传统陶瓷,人们总是最先想到精美的官窑和景德镇瓷器。长期以来“陶文化”被“瓷文化”的光芒遮蔽,对中国传统陶瓷的研究轻视民窑,对湖北陶瓷的研究更是极少,而湖北的马口窑陶器颇具特色,不应该被人们遗忘。现代陶艺的发展走向多元化,我们也该打开视野。笔者希望通过对湖北马口窑陶器装饰技法的研究,探寻其装饰技法形成的原因,以及对艺术特征的影响,进而探寻其对当代陶艺创作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婴戏图"是指以儿童游玩、嬉戏为主题画面的纹饰,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构图疏简、笔法洒脱随意、画面活泼奔放、人物生动传神。这一时期作品多追求简洁、凝练,体现"童趣"、"古朴"、"自然",形成了独特的形象语言与艺术风格。文章通过挖掘婴戏图纹饰的文化内涵,阐释了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图"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正公元1911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称为民国时期,大体上可称为中国陶瓷业萧条衰落的时期。但客观地讲,这30多年里也有不少精品瓷器。这一时期的陶瓷分为四个大类:一、袁世凯复辟帝制在景德镇烧制的御用瓷,这些器物可称之为民国宫廷瓷;二、清末民初官窑瓦解,官窑良工在中国第三次(清末至民初)收藏高潮中,制作了大量的仿古瓷,这些瓷器可称之为民国仿古瓷;三、民国期间以文人潘宇、汪晓棠以及"珠山八友"等为代表的绘瓷名家创造了  相似文献   

16.
明清景德镇高档艺术瓷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当代科学发展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明清官窑瓷的精品意识、创新精神、领导才华等;民窑内销精品瓷的与时俱进、分工合作、行业自律等;民窑外销精品瓷的开放理念、中外合璧、异地加工等经验,为景德镇高档艺术瓷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五彩又名"古彩"、"硬彩",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釉上彩绘方式,是我国较早时代出现的一种较为完善的陶瓷釉上装饰方法,是景德镇的独创品种。釉上五彩起源于明代,明代五彩瓷,从宣德年间开始烧造,宣德五彩画面疏朗,布局严谨。成化五彩,色彩更加丰富,绿、黄、红、紫等釉上颜料鲜艳夺目。嘉靖、万历五彩,品种丰富,盛极一时。到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陶瓷艺人研制出釉上蓝彩,取代了以前的釉下青花,五彩  相似文献   

18.
论景德镇传统手工圆器制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鸿喜 《陶瓷学报》2001,22(2):84-94
论述了景德镇传统手工圆器制瓷工艺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对景德镇陶瓷发展及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做出的积极贡献,论证了传统手工圆器制瓷与明代民窑青瓷绘艺术风格的关系;同时阐述了学习、继承传统的手工圆器制瓷对当代生活陶艺的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代后期的民窑青花婴戏纹体现出了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望,儿童吉祥、多福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寓意,推动了明代后期民窑青花婴戏纹饰题材审美的创作。明代嘉靖、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民窑青花婴戏纹民俗内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传统哲学思想都对婴戏纹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仁"的伦理思想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佛教莲花化生童子的信仰以及道家"复归于婴儿"的自然审美观,构成了明代民窑青花瓷婴戏纹饰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性格对于明代后期民窑青花婴戏纹饰艺术表现有着巨大以致不可估量的影响。明代后期民窑青花婴戏纹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时也表现出超越时代的价值,这也正是明代民窑青花婴戏纹饰文化艺术不断创新与传承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青花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的瓷器,早在唐代已经萌芽,自元代成熟,一直是中国瓷业生产的主流,上服务于皇室权贵、下普及于民间江湖、外远播于世界,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都可圈可点。明清时期,它们品种繁多,都来自景德镇,不仅时代特征鲜明,而且烧造脉络清晰。发展到民国时,相比釉上彩绘的发展,青花的烧造、发展虽然势弱,但也是有迹可循的,这时,景德镇陶瓷生产逐渐走向作坊生产和瓷画家个体画瓷求生的两种形式,这是时间和生产方式的分水岭,也是能工巧匠向艺术大家的转向,从此青花有的不仅是落款上的明永乐、明永宣、大清康熙年制,也开始与个人风格紧密相连。随着青花的传承与发展,开始分野的不仅有装饰方法、绘画流派,还有生产体系上官窑民窑的双璧齐晖。本文溯源景德镇传统民间青花,谈一谈如何继承和发展青花之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