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体位和不同病因分型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0年2月- 2014年6月110例脊柱侧凸患者,按病因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凸(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6例)、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11例)4组.分别行自然站立位全脊柱骨盆侧位X线和平卧位低剂量三维CT重建检查,分别测量脊柱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后凸角(Cobb T5-T12,TK)、胸腰段后凸角(Cobb T11-L2,TLK)、腰前凸角(Cobb L1-S1,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各组站立位与平卧位参数差异.结果 从站立位到平卧位,4组TK和PT均减小(P<0.05),SS均增大(P<0.05).退行性脊柱侧凸组SVA、LL、PI和PT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从站立位变换为平卧位时,退行性脊柱侧凸组LL增大(P<0.05),而特发性脊柱侧凸组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组LL均减小(P<0.05);先天性脊柱侧凸组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柱侧凸患者的站立位与平卧位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存在差异.无论站立位还是平卧位,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与特发性、先天性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术后不同远端固定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行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49例AIS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和最近1次随访(至少术后24个月)的影像学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轴向偏距(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以及近胸弯、主胸弯、胸腰弯/腰弯Cobb角,并计算PI-LL。根据下固定椎将患者分为T12~L2组和L3~L5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参数。结果 T12~L2组31例AIS患者,L3~L5组18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Risser征、融合椎体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患者的SVA、PI、PT、SS、TK、LL和PI-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L3~L5组的LL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T12~L2组LL较术前显著减小(P=0.027)。术后T12~L2组和L3~L5组PI-LL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均<0.05),但L3~L5组PI-LL变化值大于T12~L2组(P<0.05)。结论 当脊柱远端固定至L3~L5时,LL会增加,引起PI与LL不匹配。术前应根据PI预测出合适的LL,避免术中过度弯棒。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量成人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探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近端交界角(PJA)是否>20°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躯干偏移(SVA)、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PJK组19例、非PJK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上端固定椎位置、下端固定椎位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JK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SVA、术前PT、末次随访时PT均大于非PJK组,术前SS、末次随访时SS均小于非PJ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共220例为实验组,并将其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同期到本院进行健康体检,无脊柱疾病、下肢关节疾病以及畸形的健康人共14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所有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并比较各组的差异性和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四组间的脊柱后凸角(TK)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腰椎段后凸角(TL)、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Ⅲ型组TL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明显低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型组PI低于其他三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型、Ⅲ型的PT高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lt;0.05),Ⅱ型、Ⅲ型的PT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TK与TL、LL、PI、SS有相关性,TL与LL、PI、SS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矢状面垂直轴( SVA)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SVA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Ⅰ型组中,TK和TL、PI、SS具有相关性,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Ⅱ型组,TK与TL、SS具有相关性, 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Ⅲ型组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Y和SS、SVA具有相关性;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lt;0.05)。结论骨盆参数各参数之间和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与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有一定的联系,虽然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国东部地区不同年龄阶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随年龄如何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留存的311名无症状健康志愿者的资料,由2名外科医师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包括年龄、性别、最大胸椎后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T1骨盆角度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年龄与矢状面参数的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年龄与最大胸椎后凸角的关系。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7组:<20岁、≥ 20且<30岁、≥ 30且<40岁、≥ 40且<50岁、≥ 50且<60岁、≥ 60且<70岁和≥ 70岁,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年龄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 311名健康志愿者的最大胸椎后凸角(r=0.280,P<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r=-0.320,P<0.01)、骶骨倾斜角(r=-0.216,P<0.01)、骨盆倾斜角(r=0.237,P<0.01)、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r=0.282,P<0.01)、矢状面躯干偏移(r=0.279,P<0.01)、T1矢状面角度(r=0.247,P<0.01)及T1骨盆角度(r=0.259,P<0.01)均与年龄相关,而最大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最大胸椎后凸角=0.175×年龄+28.233,年龄每增长10岁最大胸椎后凸角增加1.75°。<20岁、≥ 20且<30岁、≥ 30且<40岁、≥ 40且<50岁、≥ 50且<60岁、≥ 60且<70岁和≥ 70岁组人数分别为8、56、51、59、56、56、25名,最大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及T1骨盆角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P均<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骶骨倾斜角则随年龄增长而减小(P<0.01、P<0.05)。结论 在中国东部地区无症状健康志愿者中,最大胸椎后凸角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年龄每增长10岁最大胸椎后凸角增大1.75°)。  相似文献   

6.
郑超  伍骥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9):1158-1161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退变性脊柱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不断升高,已成为老年社会面临的健康、卫生、经济及社会问题.同时,由于医学认知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老年退变性脊柱矢状问题得到诊断和治疗.然而,在获得部分临床效果的同时,由于对退变性脊柱矢状位平衡与失衡的科学认识尚不完全清晰,在此基础上实施的手术治疗尚有部分效果不佳,并发症较多,翻修手术率高,存在过多医疗依赖,经济负担重.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务必正确认识老年退变性脊柱矢状位平衡与失衡,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慎重选择手术,努力降低各种并发症,提高卫生经济品质,使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最终让患者和社会获益.  相似文献   

7.
人体躯干的平衡依靠脊柱、韧带和拮抗肌群的彼此作用共同维持。胸、腰椎畸形患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躯干失平衡,当躯干失平衡超过一定范围时,会导致患者出现疲劳、躯干疼痛和功能障碍。在胸、腰椎畸形的治疗中,重建脊柱矢状面序列对于恢复躯干平衡、术后临床治疗效果及减少术后合并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对于角度较大、进展较快的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是惟一有效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畸形的三维矫正与稳定,重建脊柱的平衡。评价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的平衡是判断手术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对各平面平衡评价的参数较多,但各个参数的针对性、敏感性不同,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平衡评价系统。本文对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矢状面以及横断面平衡评价的影像学参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LL-TK、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SS-PT、LL-PI、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的TK大于对照组,而LL-TK、SS、PI和SS-P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LL、PT、LL-PI和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与对照组的腰椎前凸类型均以2型(SS<35°、LL较小、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4)为主,分别占70.7%(176/249)和57.0%(49/86),两组的腰椎前凸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短节段PLIF(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手术方法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患者手术前后腰椎矢状面几何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9月至2007年8月57例经PLIF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察手术前后腰椎前屈曲度(LL)、融合节段之上腰椎前屈曲度(LL above fusion)、融合节段之内腰椎前屈曲度(LL within fusion)、融合节段之下腰椎前屈曲度(LL belowfusion)、骶椎前倾角度(SS)等参数的变化及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平均随访40个月(24~60个月),LL、LL within fusion、LL below fusion、SS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Labove fusion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Labove fusion、LLwithin fusion、SS及术后LLabove fusion、LLwithin fusion、SS与术后LL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随访期间腰椎矢状面序列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agittal spinopelvic alignment in patients with scoliosis as it relates to clinical outcomes. However, the changes seen in sagittal spinopelvic alignment in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 is poorly define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sagittal alignment of pelvis and spine in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Methods The sagittal parameters of the spine and pelvis were analyzed in lateral standing radiographs of 124 patients (mean age 47.4 years) with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including thoracic kyphosis (TK), thoracolumbar junction kyphosis (TLJ), lumbar lordosis (LL), pelvic incidence (PI), sacrum slope (SS), pelvic tilt (PT) and C7 plumb line (C7P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ge: 20-40 years, 41-64 years, and ≥65 years. The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rmal adults and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pati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parameters as well as age and sagitt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PI in patients with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was 58.1°±13.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adults. The PT (19.9°±10.6°) was also higher than that in both normal adults and AIS patients, while the SS (38.1°±12.0°) was similar or smaller. As age increased, C7PL, PT and TJL increased while LL decreased.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both PI and TK. PT had the strongest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with the C7PL.Conclusions PI is higher in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than normal subjects. The PT is the most relevant pelvic parameter to the global sagittal alignment of the spine. Ag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sagittal parameters of the spine and pelvis except the PI and TK.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TSRH、CD、Isola等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矫治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分析运用TSRH、CD、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的3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58.1° (42°~95°),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方法.平均随访20个月(10~48个月).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对比分析并通过C7椎体中点距骶中线(CVSL)的距离来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通过关于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来获得患者主观治疗效果评价.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外观矫形效果明显(P<0.05).总体冠状面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53.2%.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4.3°.C7中点距CVSL由术前的平均2.6 cm矫正为术后的0.24 cm.通过随访期间的问卷调查89.3%以上的患者对外观改善、疼痛的缓解表示满意,2例术气胸、血胸,3例术后随访1年后仍主诉腰背部疼痛,其中2例为临近节段退变,1例为假关节形成. 结论:对于成人脊柱侧凸,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能得到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重建躯干平衡,并且可以获得患者较高的满意度,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微创手术(MIS)与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共收治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1例,年龄20—30(23.1±2.5)岁。根据患者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行MIS的19例患者为A组,行单纯后路矫形术的22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侧凸矫正率、腰顶椎偏距(AVT)和冠状面平衡情况。术后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4.9±2.2)h和(10±7)d,B组分别为(6.9±1.3)h和(25±17)d,B组均明显长于A组(P〈0.05)。出血量A组为(314±57)ml,B组为(412±61)ml,B组明显多于A组(P〈0.05)。术后侧凸矫正率A组为(69.5±12.6)%,B组为(53.3±11.7)%,A组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胸椎后凸角A组为(22.6±8.5)°,B组为(21.4±7.6)°;躯干偏移距离A组为(14.2±7.5)mm,B组为(14.0±7.9)mm;腰顶椎偏距(AVT)A组为(14.5±12.4)mm,B组为(14.6±12.1)mm。两组患者胸椎后凸角、躯干偏移距离和AVT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事件有6例,A组1例,B组5例,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MIS技术可以很好地矫正患者的脊柱畸形,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率等方面MIS均优于单纯后路矫形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50例AD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患者采用新型混合融合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依从率、并发症发生率、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t=6.199,P=0.000),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6.242,P=0.000);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8,P=0.384);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67,P=0.031);观察组患者手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χ2=5.357,P=0.021);治疗后1和3个月2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71,P=0.225;χ2=0.725,P=0.395;χ2=1.587,P=0.208;χ2=0.739,P=0.390),治疗后6和12个月2组患者上述2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χ2=4.500,P=0.034;χ2=4.667,P=0.031;χ2=5.357,P=0.021;χ2=7.018,P=0.008)。结论: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ADS具有安全性高、依从性好、手术时间短和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