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帝以兴黄教以安诸番的政治目的 十二次西巡五台,并在此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驻跸体系.其中,菩萨顶行宫因所附庙宇权力最盛、历史最久、驻跸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而最具代表性.本文根据清宫档案等历史文献,探究菩萨顶行宫的建置沿革及功能转变,解析菩萨顶行宫的山水格局、文化景观与宫室营造.  相似文献   

2.
通过藏族原始神话中景观的表述及体现,结合其文化中对世界景观的朴素认识,还原出藏族的理想景观形态,在此基础上融入佛教宇宙观,论证了理想景观的生成与认定。分析总结了坛城以及香巴拉佛国的理想景观的结构特征;结合藏族对几何形态的认识,找到研究文化景观布局的图形入口。从寺庙的选址,大尺度古城景观平面布局以及寺庙布局等方面论证了藏地佛教文化理想景观与其文化景观之间的映射,总结了从理想景观到现实景观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3.
清帝以兴黄教以安诸番的政治目的十二次西巡五台,并在此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驻跸体系。其中,菩萨顶行宫因所附庙宇权力最盛、历史最久、驻跸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而最具代表性。本文根据清宫档案等历史文献,探究菩萨顶行宫的建置沿革及功能转变,解析菩萨顶行宫的山水格局、文化景观与宫室营造。  相似文献   

4.
徐伟  石铁矛 《山西建筑》2005,31(18):32-33
阐述了传统民居建筑关于环境的选择、住房形态的选择等都反映了实际生活的利弊,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生活经验总结,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朴素的自然环境观的理解及追求,而这种理解及追求可以定义为一种深藏于人们内心的“理想景观”模式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上海乡村景观模式调查和景观元素设计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时期重要的国策,人居环境改善是目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上海乡村环境优化为目标,通过问卷调查和典型乡镇的景观学调查,得出了上海乡村的景观意象特征、乡村景观空间类型与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将上海乡村景观元素分解为廊道景观(道路、水系),边缘景观(路缘、水缘、田缘)和节点景观(交通型节点、游憩型节点、聚落型节点、生态型节点)3种类型,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6.
根据目前城市理水的变化趋势和发展动向,构建了城市理水景观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的理想模式,将水景观规划、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恢复、水工程建设、水文化传承与水经济开发等涵盖其中,为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潘莹  段佳卉  施瑛 《南方建筑》2021,(3):130-136
为研究广东三大汉民系传统聚落在长期抵御自然灾害侵袭的过程中,形成的包含聚落外围防灾、产业防灾、居住地防灾等聚落防灾景观模式。综合运用景观学、环境学、灾害学、农学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土地开发类型- 自然灾害类型- 聚落景观构成模式”技术路线对广东汉民系传统聚落景观防灾模式的深入解读,梳理历史防灾经验,总结历史智慧。得出了如下结论:广府核心区应对低地水灾环境形成了“外围堤围防洪- 基塘水土调配- 聚居地梳式泄洪”的典型景观模式;潮汕核心区应对沿海风灾环境形成了“外围堤林防风- 农业分区种植- 聚居地密集式抗风”的典型景观模式;客家核心区应对山地水旱环境形成了“外围堤坝并举- 陂塘蓄水防旱- 聚居团块式防洪”的典型景观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秋  贾玲利 《城市建筑》2022,(17):180-184+19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发展需求。传统村镇聚落是风景园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乡村文明发展程度与城市相比较为落后。从传统的自然景观模式中探索村镇聚落景观布局的形成机制有利于指导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的竹艺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探讨竹艺村的村镇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的特征。在梳理竹艺村选址、地理景观组合、道路系统、水系、建筑布局等方面现状的基础上,将其与传统方位布局中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传统方位布局空间模式对竹艺村的选址与自发性规划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9.
葛顺志  沈实现 《中国园林》2024,40(3):138-144
洞窟景观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然界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洞窟景观,之后陆续产生了人工开 凿,或在天然的基础上加以人工而成的洞窟。以杭州西湖风景 名胜区洞窟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自 然人文资源,整理出洞窟所处的重要景点地理位置及其所涉及 的园林景观要素、历史人文面貌等相关信息,通过对洞窟自身 空间形态特点及成因的分析,将其从文化、天相、空间的多样 性等方面讨论洞窟景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会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4,40(2):37-42
作为在道教名山风景范式成熟下发展鼎盛的道教名山,如何融合区域及山岳特色达到范式的在地化转换?为探究这一问题,选取鼎盛于明中期且具有独特区域文化特征、山岳自然特征的安徽齐云山为研究对象,利用古今图文资料进行特定背景下的名山在地化风景营建分析。结果表明:1)齐云山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道教名山成熟风景范式下的“天路历程”时代特征,但也存在“九里十三亭”这类特殊地段,同时还因山岳较武当山、泰山等海拔较低而更倾向于通过横向逶迤布置不同空间序列及山体断裂抬升等来达到“天路”意境;2)在地域习俗及山岳特色地质地貌的影响下,齐云山将范式内的具体景观空间进行了较为明显的在地化,世俗空间以依山势连续有规律构建的名山建设孤例“九里十三亭”和居高临崖、民商融合的中国道教第一村“月华天街”为主,承担世俗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强化了山岳的神圣性;神圣空间除道教名山一般具有的从“无”到“有”营建的宫观祠庵外,主要包括自然地景神圣化后形成的3类廊道式丹霞洞穴圣所和各类峰石神物,着重利用从“自然场所”到“自然圣所”的空间转换来实现宗教功能。  相似文献   

11.
赵珂  夏清清 《中国园林》2024,40(2):43-49
在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化构建的探讨中,针对从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出发、以绿地廊道连接绿地斑块的生态网络化构建方法容易出现预期结果远离人口集聚地、不易为人所用的空间不匹配问题,靶向构建自然生态保护利用与人类社会需求相互匹配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目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概念,遵循其提供的以“服务流”链接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级联框架,运用网络科学的中心度量方法,创新性建立由“挖掘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潜能的景观美学服务供给制图-评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社会需求的景观美学服务需求制图-权衡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的景观美学服务流制图”三部分组成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构建景观美学服务“供需流级联”网络制图方法,促成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不仅将破碎的生态环境恢复为一个连续整体自然生态系统,还具有匹配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内在联系,推动人居环境绿化“从自然生态内在保护到价值外显利用”的积极生态保护转向。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申报,是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作为中国第一个成功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案例,五台山的申报过程为中国的文化景观遗产申报与研究提供了很多线索,尤其在突出普遍价值的认识及其保护管理方面,更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经过申报前后对遗产价值标准的对比研究及对保护管理的重新思考,认识到文化景观必须将自然、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和保护,尤其要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作用机制,重视其中活态遗产的保护和展示。  相似文献   

13.
风景特质评价(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作为一种管理风景变化的新工具,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风景特质评价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国土尺度或自然乡野地,对于风景名胜区特质的识别研究尚属空白。介绍了风景特质评价的基本流程,尝试对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中的五龙宫景区进行风景特质识别,绘制了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特质图,总结了英国风景特质评价作业体系的优缺点及研究局限,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对园林中泰山石应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个体美、置石组合、与环境协调性、精神含义4个因子作为准则层,纹理、体量、色彩、形态、布局等18个因子作为指标层,建立了泰山石应用景观评价体系模型.其中,准则层各指标重要性排序为:个体美(0.4448)>置石组合(0.2644)>与环境协调性(0.1846)>精神含义(0.1062).利用该模型,以泰安市龙潭公用为例,对泰山石景观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为园林中泰山石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晋系风土建筑彩画中典型的五彩画为对象,首先从历史背景入手,归纳出源于宗教、官方与民间的影响因素;其次从神圣性、世俗性、延续性等表现形式出发,结合实例探讨了五彩画的分类、图案、色彩及构图特征;最后以发展前景为中心,分析了风土彩画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重属性及其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风土彩画与风土建筑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城市空间中的自然山水景观视觉价值与重要性受到更多关注.以城市山体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种基于混合精度模型的定量视觉分析框架,从"观"与"被观"2个方面提出了若干视觉量化指标.结合南京紫金山案例研究,从客观角度深入分析紫金山在南京老城中的空间视觉特征,利用基于混合精度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获...  相似文献   

17.
陈英瑾 《中国园林》2012,28(1):102-104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拥有大面积乡村地域,但乡村类文化景观未被列入被保护景源.在风景名胜区中保护乡村类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乡村自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和减少区内社区与管理机构的矛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发展目标和保护原则,并从土地权属与管理责任、社会系统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和乡村景观规划方面,探讨保护与管理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18.
转型背景下的太湖风景名胜区经济发展引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将对风景名胜区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研究长三角经济腹地由多个景区组成的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经济转型路径更具有代表性与现实意义。首先论述了区域发展转型的新趋势及转型背景下太湖风景名胜区经济发展中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其次,针对区内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各景区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提出促进太湖风景名胜区经济合理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罗舒雅 《城市建筑》2013,(22):4-4,6
本文选取广西典型的三个风景区,通过调研分析建筑选址、游人行为选择、整体布局规划设计等方面,将调查分析得到的结论总结戒选址与布局的理论,希望对建设广西风景区景观建筑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