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患者男性,2岁,因腹腔分流管从肛门脱出6h于2003年4月6日入院。一年前患儿因外伤性脑积水在外院经囟门多次穿刺、引流无效,并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来我院行蛛网膜下腔-腹腔分流(采用美国凤凰分流管),术后发育良好,讲话、行走均正常。入院前6h患儿出现短暂腹痛,解大便时发现腹腔分流管从肛门脱出即来院就诊。入院后查体阀门不能按下,腹部软,无压痛,肠呜音存在,分流管脱出肛门5cm,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后腹腔端分流管位置的变化,探讨V-P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的处理方式与分流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V-P分流术治疗的33例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穿刺额角脑室置入分流管脑室端,取剑突下正中切口长约4cm,依次切口各层,打开腹膜后置入腹腔端分流管,术中未固定和特殊处理腹腔端分流管。术后定期复查头颅CT,同时行腹部平片观察分流管腹腔端位置的变化。结果术后观察33例患者分流管均通畅,效果良好。随访1个月~1a,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7~9个月发生腹腔感染,经控制感染后行脑室-心房(V-A)分流术后痊愈,余患者无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中分流管腹腔端无特殊固定及处理,术后1d大多数分流管腹腔端降入盆腔,术后随访分流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男,60岁,脑积水术后10年,意识不清3日入院。入院行头部CT检查示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张,并可见脑室端分流管位于脑室内。查体:浅昏迷状态,颈项强直,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压迫分流泵数下,患者无明显好转,沿皮下未触及腹腔端分流管。行胸腹透视见腹腔端分流管完全位于腹腔内。急诊在全麻插管下行腹腔端分流管复位术,从腹腔取出分流管后见泵端不齐,为断裂所致,寻找并取出泵后,取下断端分流管后再接上新的腹腔分流管,沿皮下置入腹腔。[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脑积水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分流管折断脱落腹腔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2 2岁 ,主因右侧脑室 腹腔分流术后3年 ,间断头痛、头晕 1年 ,加重 10d入院。头颅CT示 :双侧侧脑室扩大 ,分流管脑室段位置偏低 ,位于右颞叶内 ,尖端位于脑室外 ;腰穿测压力为 2 6 0mmH2 O(即 2 5 5kPa)。考虑分流管尖端不在脑室内或分流管堵塞不通 ,故行手术探查调整分流管。术中先切开右枕部原切口 ,显露分流管泵阀及将分流管脑室段抽出 ,见无脑脊液流出。自泵阀下端 ,右颈部、右上腹原切口多处寻找分流管腹腔段均未寻及分流管 ,仅见分流管泵阀远端接头处尚存一小段分流管 (约 0 8cm) ,断端整齐 ,分析腹腔段分流管自此处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腹穿刺腹腔置管法在脑积水腹腔分流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63例脑积水腹腔分流手术中采用气腹穿刺置管法,统计分流管置入腹腔时间、手术医生人数、腹部切口长度、术后6个月的感染率和堵管率。结果分流管置入腹腔平均时间3.5min,手术医生人数2人,腹部切口长度1cm,术后6个月的感染率3.2%(2/63),堵管率4.8%(3/63)。结论气腹穿刺置管法操作简便安全、切口美观,为脑积水腹腔分流术提供了新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6.
脑室腹腔引流术已成为目前脑积水诸分流术中首选的方法,术后主要并发症是分流管梗阻,梗阻原因多为腹腔端分流管人网膜粘连包裹所致。为此,我们在腹腔端分流管做了一点改进,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材料和方 法: 材料:美国PS-MEDICAL脑室腹腔分流管。 方法:放置脑室导管及分流阀后,在腹部剑突下作一长约3cm纵切口逐层切开至腹腔,用分流装置通条自帽状腱膜下经头、颈、胸前皮下打通至腹部切口,将腹腔导管置入皮下隧道并达腹腔,剪除多余腹腔导  相似文献   

7.
1对象与方法中山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12月对28例脑积水病人使用新型脑室-腹腔通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6-63岁,平均33.1岁。非交通性脑积水7例,交通性脑积水21例。用一条长60cm、直径0.4cm的不锈钢制成脑室-腹腔通条(专利号:ZL201220160966.8),顶端磨尖锐,在距离顶端1cm处钻一直径0.26cm的孔(图1)。手术时术者持通条从耳后切口插入,向下推进通过颈部、胸部皮下至腹部切口穿出,分流管在腹部切VI处穿入通条顶端的孔洞,丝线结扎固定,通条原路抽出,将分流管带人皮下隧道。  相似文献   

8.
1 病历摘要(图1)男,60岁;因间断性头昏头痛1年,加重伴行走乏力、视力模糊、小便失禁2个月入院。头颅CT示脑室系统均扩大。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术前测得脑室压60mmH2O,选用Medtronic公司中压分流管。术前腹部B超检查示胆囊结石,填满型。经普外科会诊,决定行同期脑室一腹腔分流腹腔镜下置管并胆囊摘除术。在气管插管全麻下,  相似文献   

9.
侧脑室-腹腔分流管经肛门体外脱出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性,14岁。因颅咽管瘤术后梗阻性脑积水,2年前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8个月前病人偶尔出现阵发性左腹部隐痛,症状轻微,无其他不适,未诊治。1h前病人大便时发现侧脑室-腹腔分流管经肛门脱出,伴腹痛、恶心、呕吐,无发热、腹胀、血便,急来诊。查体:神志清,额部、枕部见手术疤痕,颈无抵抗,腹平软,左侧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存在,肛门见分流管脱出约20cm,肛门无流血。行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无异常。诊断:侧脑室-腹腔分流管体外脱出(经肛门)、肠穿孔。  相似文献   

10.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中迟发性硬膜外血肿极少见,现报告2例。 例1 女性,19岁,患者出生后头颅渐进性增大,未作任何治疗。4年前因头昏、头痛、视力减退1年而来就诊。入院时检查:头围69cm,落日征阳性,四肢肌张力增高,头颅CT检查示脑室系统普遍性扩张,脑皮质最薄处仅0.5cm,诊断为重度先天性脑积水(静止型)而在本院行脑室-腹腔分流,使用低压阀分流管,术后病人症状改善出院。本次入院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呕吐,头颅CT检查为左额巨大硬膜外血肿,经在当地医院手术治疗但症状未能改善而转来我院,头颅CT复查证实术后硬膜外血肿并无明显减少,再次手术治疗,术中先夹闭脑-腹分流管,左额硬膜外血肿清除后置负压引流管,术后一周复查示左额血肿清除,但右额出现新的硬膜外血肿,行右额血肿钻孔引流,术中经脑室端注入生理盐水以促使脑组织复位,术后留置血肿腔负压引流,并采取头低位、止血药等治疗,病人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脑积水术后脑室-腹腔分流管断管的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成人脑积水术后分流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术后分流管系统连接中断的相关因素,以及对分流管连接中断的预防、诊断及处理方法。结果 1例患者女性,36岁;1例患者男性,33岁;分别于术后5年、3年发生断管(均在颈部活动时);主要表现为头痛及颈部包块。经腹部X线片或CT检查示,腹腔端引流管脱落。均予以腹腔镜下取出原有引流管,重新置入分流管;术后患者症状均消失。结论成人脑室-腹腔分流管连接中断的发生率低,但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其与生长发育、颈部活动、宿主反应、分流管系统退化、手术操作、外伤等因素相关,通过X线片、CT重建、放射性核素以及手术探查等方式明确断管位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资料病人因突发头痛呕吐伴意识障碍2 h入院。入院时因脑疝急诊行气管插管并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持续昏迷合并肺部感染,遂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术前胸部CT见无名动脉高位变异(图1A),于胸骨柄上缘上方1.2 cm自气管左前方向右上方走行。术中气管套管置入困难且易脱出,调整后扩充气囊固定,术后频繁剧烈咳嗽,呼吸深快,痰量多,吸痰管置入有明显阻力感。复查胸部CT见气管套管于胸骨上缘、气管右前壁水平处进入气管,其尖端仅进入气管少许且紧邻无名动脉(图1B)。术后第8天,剧烈咳嗽时气管套管于气切口脱出,伴气  相似文献   

13.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9例,女8例。年龄16~63岁,平均46.7岁。交通性脑积水33例,梗阻性脑积水14例。高颅内压性脑积水39例,正常颅内压性脑积水8例。均行右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分流管脑室端置入侧脑室额角41例,三角区6例。证实通畅后,腹腔端经胸腹部皮下隧道引至右上腹,游离于腹腔39例,置于肝脏表面8例,置入约25~30cm,不作内固定。1.2结果引流管阻塞6例,发生于为术后1周~15个月,平均4个月;其中脑室端3例,2例插入太深,调整后好转,1例行对侧分流:腹腔端3例,探查解除大网膜包裹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2月再次堵管,改为脑室-心房分流后症状消…  相似文献   

14.
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使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18例。其中高压性脑积水6例;等压性脑积水10例;等压性脑积水伴穿通畸形2例。术前根据患者头颅CT及MRI提示脑积水类型设定阀门压力,术中测量颅内压并根据分流管末端滴速重新调整阀门压力。术后一周复查头颅CT了解脑积水缓解情况。出院后随访1-11月,根据头颅CT所示脑积水缓解情况再行阀门压力调整。结果脑积水症状缓解16例(88.9%);症状缓解不满意2例(11.1%)。18例均无出血、颅内感染及死亡。结论使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可在术前、术中、术后调整阀门压力,缓解脑积水症状,分流效果优于传统不可调压式分流管。  相似文献   

15.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肛门脱管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9岁,因车祸于1995-04-12行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术后1月清醒,术后40d因“外伤性脑积水”使用进口分流管行右侧脑室-腹腔分流术。1995-10-12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术后2月出现高烧,左下腹痛,腹膜刺激征阳性,经反复抗感染后,体温正常,腹痛消失而出院,出院第2天,患者大便时肛门内露出分流管腹腔端。1996-01~08以“肠穿孔”第三次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佳,左侧肢体痉挛瘫,肛门内脱出引流管10cm,管端完整无破损。按压头部压力泵流出清亮脑脊液,脑脊液常规、生化检验大致正常,细菌培养阴性。腹部B超检查正常,住院后行腹腔探查拔管术,术中见大网膜向左下移位包裹分流管,有较多粘连带使回肠粘连成“M”状。沿分流管寻找,在乙状结肠中、下部可见穿孔处,在此剪断分流管,两断分别拔出。修补肠穿孔。术后20d行脑室-心房分流术,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6.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7  
分析了我院在1993~1997年间用脑室-腹腔(V-P)分流术治疗各不同类型的脑积水56例,并就术后主要并发症加以讨论。临床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38例,女18例。年龄5~67岁,平均29岁。梗阻性脑积水31例,交通性脑积水25例。56例中高颅压积水48例,正常颅压脑积水8例。2.手术方式:除2例因左侧脑室扩大较显著而行左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外,其余54例,均行右侧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将分流管的脑室端置入侧脑室的额角,分流泵置于颞部,腹腔端经胸腹皮下隧道引至右上腹部后经腹直肌切口送入腹腔,…  相似文献   

17.
例1男性,46岁。因“间断头痛3年”入院。3年前曾因突发头痛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来我院查头颅MRI,考虑为多发动脉瘤。经螺旋CT及全脑DSA证实为:左前交通、前动脉胼周胼缘分叉部动脉瘤。行冠状切口左额开颅,沿纵裂向鞍部探查,在鸡冠处、大脑镰上发现一直径约1cm的脑膜瘤。手术行肿瘤全切、动脉瘤夹闭切除。随访3年,患者已正常生活工作。例2女性,58岁。因“突发摔倒、意识丧失1d”入院。入院查体:嗜睡,言语流利,四肢肌力4级,颈抵抗( )、颌下三指。急诊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入院后查头颅M…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01—2015-01收治的79例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的处理方法,腹部采用剑突下正中切口(长4~5cm),腹膜切开3~5mm,确认分流管通畅后将腹腔端置入腹腔内。结果 79例分流患者术后第1天复查头CT见脑室较前缩小57例(72%),无明显变化20例(25%),颅内出血2例(3%)。出院1个月后骨窗压力下降15例(共23例颅骨缺损),意识障碍程度好转10例,术前头痛者均有减轻,颅内感染再次手术拔除分流管2例。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2~24个月,其中死亡5例(与分流手术无关),仍昏迷19例(术前昏迷26例),确认分流管腹腔端梗阻1例,再次入院手术。其余患者调压稳定后均病情平稳。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腹部采用剑突下小直切口,腹膜小切口,将分流管置入腹腔内的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6岁.因重型颅脑损伤于当地治疗,后渐精神变差、头晕、走路不稳,CT示脑积水,1个月后复查CT示脑室较前扩张,遂转入我院.行脑室-腹腔(V-P)分流术,穿刺右侧脑室枕角,选择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手术顺利,术后10 d转往康复医院治疗.转院后第2天,突然出现高热、寒战,伴右上腹疼痛,并渐出现黄疸.查体:腹肌紧张,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墨菲氏征阳性,白细胞18.5×109/L.腹部B超示:胆囊炎,胆囊结石.在外院普外科药物治疗,约3d后出现头痛并渐意识模糊.请神经外科会诊,查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 050×106/L,遂再次入我院.入院后急诊手术拔除分流管,术中见整个分流管腹腔端黄染,取脑室端脑脊液及分流泵、分流管腹腔端行细菌培养,并行右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 260×106/L,静脉应用美罗培南及万古霉素.术后4d细菌培养:三部位均培养出肺炎克雷伯杆菌、亚胺培南敏感,停用万古霉素,继续静脉应用美罗培南.患者意识渐清,体温恢复正常,脑脊液化验细胞数逐渐下降,于拔管术后第11天白细胞计数8×106/L,连续复查3d白细胞计数低于10×106/L,蛋白含量略高于正常.遂再次行左侧V-P分流术,术后病情平稳,10 d后出院,随访6个月未再有感染复发.  相似文献   

20.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硬膜下脓肿形成2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病例1.1例1患者男性,81岁。因“头痛、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7天”入院。无明确外伤史。查体:神志清楚,言语不利,眼底双侧视乳头水肿,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头颅CT示左侧颞顶部颅骨内板下半月形混杂密度占位,中线结构明显受压移位。入院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在局麻+强化下,行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好,语言、肢体功能完全恢复,切口甲级愈合出院。一月后因切口哆开,再次住院。查:体温不高,手术切口处约2cm长哆开,少许脓性分泌物。头颅CT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灶,侧脑室受压。于局麻下原颅骨钻孔处置引流管一根于硬膜下,抽吸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