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盐硝联产工艺中芒硝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制盐行业研究的话题,文章根据湖北蓝天盐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对芒硝质量偏低的原因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并对工艺及设备进行了一些改造,使芒硝的质量得以提高并增强了芒硝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邓俊敏  汤清军 《中国井矿盐》2005,36(2):15-16,22
本文对双环盐厂老卤盐硝联产装置生产的芒硝Cl-含量偏高、白度偏低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思索,提出了降低芒硝Cl-含量,提高芒硝白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盐厂盐硝联产装置ESCHER WYSS硝干燥炉生产能力偏低的问题,分析了硝干燥炉生产能力偏低的各种可能原因,并对工艺及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从而使硝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云南盐化昆明盐矿80万吨/年盐硝联产装置生产的芒硝质量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应的工艺、设备改进措施,达到了提高芒硝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的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原料卤水由石膏型向芒硝型转变过程中造成成品盐质量下降的事实,介绍了通过优化操作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成品盐质量目的的成功经验。并阐述了在操作中固液比和洗盐的控制对成品盐质量的影响,以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原料卤水由石膏型向芒硝型转变过程中造成成品盐质量下降的事实,介绍了通过优化操作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成品盐质量目的的成功经验。并阐述了在操作中固液比和洗盐的控制对成品盐质量的影响,以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积极探索提高盐质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对于芒硝型卤水来讲 ,硫酸钠在蒸发浓缩过程中以无水硝形式析出是影响盐质的关键因素 ,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盐硝分离技术 ,结合我矿实际情况 ,探索一条科学、经济、切实可行的技改之路 ,提高盐质。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附近的几个盐厂的成品盐,不同程度的存在有异味。这种味道虽然对人体无害,但消费者仍不时提出意见。为了提高盐产品的质量,使消费者满意,叶县盐业局会同盐厂组织了异味攻关试验小组,在高校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数年的努力,基本弄清了成品盐中异味的来源,通过试验优选了几种可以清除异味的方法供选择。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江苏油田赵集矿区芒硝水平连通井组稳产期短、硝水质量下降的问题,根据芒硝的溶解物性和开采特点,对水平井技术套管下入位置及水平段在硝层中的位置、注水方向与强度和注油频率等涉及水平连通井组开采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试验。经过2个新井组近2年的应用,井组的硝水质量高、控盐效果好、控盐时间长,研究和设计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可对矿区其它新井组的设计和生产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运城盐湖硝板的分布、组成,证实了硝板确系历史上产盐遗留下来的"废弃物";利用相图分析了硝板的成因,其结果与实际基本一致,对盐湖的研究和芒硝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品位芒硝型卤水真空制盐工艺保证盐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蓝天盐化厂对芒硝型卤水实行热法提硝盐硝联产生产工艺,主产品盐质波动大,生产一级盐、优级盐困难,通过改善老工艺,盐质大幅度提高,一级品率、优级品率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盐硝联产工艺中的硝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制盐业研究的话题,本文就我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对硝质量偏低的原因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元明粉生产现状、市场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元明粉在国内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运城盐湖芒硝生产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芒硝析出原理为基础,详细介绍了运城盐湖的芒硝生产工艺,并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城盐湖“分池制卤,集中存贮,移地结晶”的芒硝生产新工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QL系列循环泵在盐硝联产装置的使用和调试情况,介绍了QL系列循环泵具有机械效率高、结构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井神盐业有限公司60万吨盐硝联产项目采用节能设备和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环保方面采取新措施,取得了突出成效。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分析研究盐类矿床群井水力压裂连通理论的基础上,对群井水力压裂连通过程中.钻井的二次注浆封隔及盐层控制水力压裂技术,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运城盐湖芒硝矿区的工业试验及大面积实施结果表明。该项技术科学可靠,可实现对盐矿资源的高回采率、高效率、低成本开采。  相似文献   

18.
The method used for salting of cod (Gadus morhua) is believed to influence the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l product. In recent years an initial brine salting for 1–4 days has preceded dry salting; this increases both the weight yield and quality of the final product. After removal from the brine, dry salting is followed by packaging and storage. The effect of the salt concentration in the brine has been a matter of controversy, with some indication that higher weight yield and quality may be obtained by using lower salt concentrations than by using a fully saturated brine solution. Therefore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brine salting methods was studied; traditional brine salting, maintaining a constant brine concentration and increasing the salt concentration gradually during brin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 on weight yield,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the salted or rehydrated cod were not significant. Altering salt concentration of the brine, by adding salt during brining, did not result in an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weight yield, either after the salting process or after the rehydration. The overall quality was increased by using a lower salt concentration of 16° Bau compared with 20 and 24° Bau.  相似文献   

19.
就硫酸钠型卤水热法盐硝联产工艺进行分析,选择适合本装置的盐硝联产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