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所载,太阴病主要论述太明脾虚中阳不足、寒湿内阻之证,而与肺的关系不大,故有谓:“太阴病传足不传手。”从气化学说的观点看,“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明是太阴脾经属湿土,手太阴肺经属清金,二经子母同气。故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就标本之气言:“少阳太阴从本、……故从本者化生于本。”(《素问·至真要大论》),因太阴之气惟阴湿,故从本气以为生化也。张介宾曰:“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故当从本。”所以张仲景在太阴篇中,重点讨论了太阴脾虚、寒湿为主的病变。如太阴脾虚寒湿的理中丸(汤)证,有口不渴,吐利、腹痛、喜唾、久不了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太阴病,只有八条条文,是全书中篇幅最少的一篇,尽管内容不多,但其中有争议的问题尚不少。现就太阴病的有关内容,谈谈个人看法。太阴病的性质仲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作为太阴病的提纲,以此揭示太阴病的性质。《医宗金鉴》云:“此太阴病全篇之提纲,后凡称太阴病者,皆指此证而言也。”观其所述证候,均是脾土虚寒之征。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而司大腹,脾虚不运则寒湿不化,气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太阴病篇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伤寒论》太阴病篇有关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仅是脾的病变,不包括肺的病变;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的证治很不完整,太阴病的证治散见于其他各篇,学习时当结合其他病篇,方能全面;治疗太阴病的代表方剂当为理中汤(丸);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的病机是脾络瘀滞,并无表证;太阴病的转归除转愈者外,更有虚实之辨。  相似文献   

4.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于三阴。阳病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历代注家对其中“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一句经文的理解存有歧议。吴崑说:“为之,为脾也。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而张景岳以及现今《内经讲义》、胡天雄《素问补识》等都认为是脾亦为胃行气于三阳。然而笔者则坚持认为,此句之释应从吴崑之说。应理解为:阳明胃者,为脾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其理有四: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伤寒论》的相关条文,认为脾胃分治思想的提出虽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但对脾胃分治思想析理之详及陈述理法方药之完备,当推《伤寒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突出表现为:在六经辨证中通过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两经,从生理上强调脏腑阴阳有别,病理上突出寒热虚实主证的不同;通过对阳明虚寒证的辨治,以与脾气虚寒证治相区别;脾胃同居中焦,脾寒胃热常常兼见同病,故分而兼顾,论病机强调寒热之分,遣方用药则又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6.
1 太阴寒热太阴属脾 ,主司运化 ,临床上无阳热之证 ,多由太阴本寒和风寒之邪直中太阴而引起邪从寒化证 ,为脾虚寒盛的寒热同病正化之证。其原文中没有寒热症状的描述 ,惟论其病机为“以其藏有寒”(2 77)(文中所有括号内的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6 4年第 1版 ) ,故出现以“自汗不渴”(2 77)为主症 ,并见“腹满而吐 ,食不下 ,时腹自痛”(2 73)的太阴病 ,治“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2 77) ,此寒热同病同治之法 ,即《内经》“寒者温之 ,虚者补之”之义。2 少阴寒热少阴属心肾 ,为三阴之枢 ,统水火…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太阴病中,太阴脾阳虚衰、虚寒之证,本应禁汗、禁下,但确有第276条太阴桂枝汤证之可汗,第279条桂枝加芍药证、桂枝加大黄证之调和脾胃气血阴阳及可下的权变治法。根据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桂枝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三证疾病发展过程、机理及方药组成可以看出《伤寒论》太阴病中常法中的变法,即权变治法。亦在说明"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将霍乱的证治列于六经病篇之外,旨在进行类证鉴别;《伤寒论》所论之霍乱属于虚寒性质的湿霍乱,其发病多兼有表证;《论》中所谓之热是指发热之症状,非为病性,所以“热多”、“寒多”并不是论“热霍乱”和“寒霍乱”;对其证治方药进行了论说。   相似文献   

9.
苦辛通降法是针对寒热错杂所致病证,取苦寒与辛温药物组合成方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此法源于《内经》,而制方于仲景。在《伤寒论》里阐述颇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苦辛通降,和中消痞 此法在《伤寒论》中用于痞证。仲景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治。 脾胃位居中焦,司阴阳清浊之气的升降。脾为阴土喜湿而气主升,胃为阳土喜燥而气主降,脾升则水谷之精气(清气)得以上升,胃降则水谷之糟粕(浊气)才能下行,脾胃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相反  相似文献   

10.
在《伤寒论》中亦有脏腑辨证的理论指导下,对论中有关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出培土制水、理气健脾、健脾利水、清上温中(脾)、温脾建中、泻肝扶脾、清胆温脾、健脾理中、健脾降逆、温中和表、温脾通络、温脾摄津等治脾法.另外,《伤寒论》中“顾护胃气”的思想,也包括脾在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浅析张志聪基于六经气化学说的《伤寒论》三阳阳明病相关论述,为更好地理解及临证运用伤寒阳明病相关理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研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等著作,旁参其他医家关于《伤寒论》及六经气化学说的相关研究文献,简要解析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并从症候表现、病机本质、方药选用等方面阐释其对三阳阳明病的分析论述。[结果]六经气化学说为张志聪依照运气学知识,将六气气化和伤寒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具体结合的学说思想。三阳阳明病症候表现,在不更衣、内实、大便难等“胃家实”症状的基础上各有不同侧重,太阳阳明病兼有小便数,正阳阳明病强调腑实,少阳阳明病兼有心烦。太阳阳明病病机为太阳阳热之气入于太阴脾土,脾阴受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正阳阳明病病机为阳明燥金之气及悍热之气侵袭阳明本腑经所致液少津亏;少阳阳明病病机为三焦受邪,少阳枢转不利,误治失津而阳明液损。太阳阳明病方选助脾输津、通腑行便的麻子仁丸;正阳阳明病方选推陈置新、荡涤攻邪的大承气汤,少阳阳明病方选承热畅中的调胃承气汤或疏导气机、交通阴阳的小柴胡汤。[结论]基于六经气化学说对三阳阳明病机的分析探究,揭示了人体无...  相似文献   

12.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药组成。伤寒注家一致认为理中丸主治脾虚寒湿证,是太阴病主方,适用于太阴提纲证,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试陈管见如下。 1、太阴提纲证,虽属脾虚寒湿所致,但以湿寒之邪偏盛为特点。《伤寒论》273条说:“太阴之为病,腹  相似文献   

13.
关于《注解伤寒论》所据之祖本,一般认为其本于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然通过对成注本与宋臣校定本《伤寒论》的对校,发现异文特多,难以均用误写来解释。且某些异文,成注本虽与林校本有异,然与《金匮玉函经》中相应的文字同,说明此等异文非成公任意改动所致。又宋代《伤寒论》传本众多,如将《伤寒补亡论》中引《伤寒论》文与林校本对校,发现郭氏引文所据之底本非为林校官定本,即宋代研究《伤寒论》者不一定均采用林亿等校定之官本,成注本之祖本亦非本于林校本。  相似文献   

1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是: 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  相似文献   

15.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以“胃气为本”之论述,《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使之进一步发挥、完善。论中反复 (10余次 )提及胃气,并以脾胃所派生出的营卫之盛衰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以能食与否 (胃气的弱 )作为疾病发展 (传变 )和转归 (预后 )的辨证依据,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原则。保胃气之秘旨贯穿通篇。试从疾病的发生、传变、预后、治疗等方面粗浅地探讨《伤寒论》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全书中共有33条涉及到针灸疗法,明确提出的穴位有风池、风府、期门、肺俞、肝俞、关元和大椎穴。笔者以“期门”穴为例,谈一下其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期门乃足厥阴经的末穴,为肝之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之会。十二经气血运行始出于手太阴肺经之云门而终入于足厥阴肝经之期门,如是循环,故期门穴为气血归入之门户,针刺期门有着泻肝实、清肝热、清血室邪热之功效。《伤寒论》中共有6条原文涉及到应用“期门”穴治疗病证。主要有伤寒病中的肝邪乘脾、肝邪乘肺、热入血室和误用汗法后热邪入于肝经的谵语,以…  相似文献   

17.
试论少阳在外感病中的枢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感受外感六淫等邪气而发病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自然界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形成了四时六气 ,异常的气候变化是外感六淫之邪致病的条件。《伤寒论》与《温病学》论述外感病发病病因不同 ,伤寒是以感受寒邪为主因 ;温病是以感受温热之邪、湿热、戾气为主因。《伤寒论》明确指出风寒之邪从体表而入 ,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转变。《温病学》指出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 ,经上中下三焦转变。外感之邪侵入人体的途径不外体表与口鼻 ,外感病邪出皮毛而入者卫表首当其冲 ;外邪从口鼻而入者 ,肺为易侵部位…  相似文献   

18.
论《伤寒论》中的湿热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伤寒论》中的湿热证张正昭伤寒教研室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伤寒论》是专论风寒外感的,因此外感湿热证一直被划归于温病的范畴,所以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人明确提出《伤寒论》中有湿热证的。事实上,《伤寒论》中不仅有较多的湿热证的论述,就连“湿温病”、“暑...  相似文献   

19.
<正> 四、足太阴脾经隐白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考“隐”《说文》:“蔽也”。有隐藏、隐蔽不显之义。《荀子·王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一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藏,金隐土中,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  相似文献   

20.
<正> 太、少阴阳,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它们是根据阴和阳各自在“量”的方面的多少不同而划分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有太阴、少阴、太阳、少阳的区分。太、少阴阳这些名称在《内经》中的应用主要有:①用于说明四时五脏之气的,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②用于说明脏腑经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