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本病的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MRI资料,分析病灶所在母骨位置、病灶大小形态、边缘、肿瘤基质和周围软组织改变等影像学征象。结果 5例均为女性,病灶发生于胫骨2例、股骨1例、寰椎椎弓1例、髋臼周围1例,均偏心性位于母骨。病灶大小4.0~17.0 cm,均为大片状地图样、溶骨性破坏,膨胀性较轻。病灶边界清晰3例、模糊2例,有窄且长短不等的硬化缘。所有病灶骨皮质变薄、壳样改变,局部断裂、筛孔状改变或大段缺失。1例周围有软组织肿块。所有病变均无骨膜反应。2例病灶周围广泛水肿。CT表现:2例病灶内部呈等或略低于肌肉密度,无基质矿化。MRI表现:2例病灶内部T1WI信号略高于肌肉,T2WI呈均匀高信号,且有点状更高信号。所有病例均无病理性骨折。结论 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青年女性好发。病灶呈轻度膨胀性、溶骨性改变,有窄硬化缘,CT呈均匀等低密度,MRI呈混杂信号,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邻近骨髓与软组织明显水肿。  相似文献   

2.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3例均摄X线平片和CT平扫。4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ABC发生于长骨18例,骨盆5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2例,断缺11例。病灶密度不均,19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或液-液平面,15例出现软组织肿块;4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3例增强扫描,2例无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囊间隔在T1WI、T2WI及增强后均为低信号。结论:X线平片简便经济,但对内部结构的显示有一定限度,CT和MR对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前者,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176例,其中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111例,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65例。完整影像学资料共42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30例行CT检查,15例行MRI检查,9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4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平片上根据病变部位分偏心型22例、髓内型18例、骨旁型2例,大多数表现为偏心型膨胀性骨破坏;CT扫描可见25例不同程度骨膨胀、骨皮质内缘的分房状压迹和骨嵴影,皮质破坏断缺7例,15例见骨包壳,3例见液-液平面;15例MRI扫描表现为分叶状肿块,9例MRI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囊腔,6例表现为混杂信号,囊间隔均为T1WI、T2WI低信号,6例行MRI增强扫描,均见间隔强化,5例见液-液平面。结论: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CT及MRI三者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影像学诊断及误诊的分析,进一步探讨ABC的影像学特点。方法:结合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正确诊断及误诊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2例均摄X线平片,19例行CT平扫,15例行MRI。结果:22例ABC发生于长骨17例,脊柱3例,骨盆2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囊性改变;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8例,21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1例出现液-液平面,2例软组织肿块;15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囊间隔在T1WI、T2WI均为低信号。误诊4例,其中发病部位长骨2例,脊柱和骨盆各1例。结论:正确认识ABC发病机理及病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X线、CT和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是正确诊断ABC,避免误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及X线、CT、MRI分别在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2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10例行MR检查.结果 X线检查均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伴骨包壳形成,15例内部见粗细不匀骨间隔.CT检查能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及囊性低密度区,其中2例见液-液平面.MR扫描T1WI 4例显示液-液平面,T2WI 7例显示液-液平面,囊间隔与囊壁厚薄不等,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结论 X线平片呈膨胀性溶骨改变,CT和MRI出现囊腔、液-液平面、强化明显的囊壁及囊间隔征象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全部病例均作了CT平扫与MRI检查,其中1例摄有颅骨平片,1例MR/增强扫描,1例DSA检查。结果:4例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中,1例位于左蝶骨嵴和左眶骨处,2例位于左颞骨。1例位于右额骨。CT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膨胀性吹气球样溶骨破坏区,密度不均匀;MRI示有出血、囊变及液面,T1WI和R2WI上呈混杂信号,1例增强后示肿瘤实质和邻近脑膜强化;血管造影示血管有推移改变。结论: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与MRI相结合能提示诊断,并有助于评价周围结构。  相似文献   

7.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均摄了平片,CY检查10例、MRI检查6例、DSA检查2例.结果:2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管状骨18例,脊柱4例,骨盆3例,跖骨1例.平片和CT多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CT常可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MRI检查多表现为多囊长T1、长T2信号特点,CT和MRI检查16例中有6例出现液-液平面.DSA表现实质期可见中等量肿瘤染色.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特别是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 男,54岁。因“发现额部快速增大、有搏动感的肿块半月余”就诊。查体:前额部隆起,表面光滑,大小约5.5 cm×4.5 cm×3.0 cm, 边界清楚,触之皮温偏高、有弥散搏动感,皮肤颜色偏红,无破损、无压痛、瘙痒。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扁骨和不规则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扁骨和不规则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17例中9例行X线检查,10例CT检查,8例MRI检查.结果:17例发生于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动脉瘤样骨囊肿主要表现为,①皂泡状和吹气球样膨胀性骨质破坏:平片4例,CT 8例,MRI 6例;②病灶内骨间隔及骨嵴:平片4例,CT 8例;MRI 5例;③病灶周围骨硬化:平片3例,CT6例,MRI 4例,MRI表现为病灶周围线状低信号影;④骨壳部分断缺:平片2例,CT3例,MRI 2例;⑤液-液平面:CT 5例,MRI 6例;⑥骨膜反应:无;⑦软组织肿块:CT 1例,MRI 1例.结论:扁骨和不规则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特征与长管状骨大致相仿,螺旋CT及MRI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样骨囊肿又称之为骨膜下巨细胞瘤、良性骨动脉瘤及出血囊肿等,临床上较少见,影像学易误诊为其他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为了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09年以来行X线、CT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12例的X线及CT表现,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12例中,男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是一种骨的良性囊性病变,充盈血液的囊被结缔组织的间隔分隔,间隔中含有纤维母细胞、破骨细胞型巨细胞和反应性编织骨[1]。1942年,由Jaffe和Lichtenstein首次报道[2],并为之命名。1病因学ABC的确切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定论。问题主要集中在ABC完全是一种继发性病变,还是可作为一种独立的原发疾病存在。Jaffe认为ABC是由原发病变内出血“爆裂”(blow-out)所引起的继发改变,一部分原发病变可能在这种改变中受到严重破坏而难以辨认[2]。Lichtenstein则推测该病变是由于小静脉栓塞或异常动静脉交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法动脉栓塞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ABC的影像学征象,其中10例曾于术前进行动脉栓塞治疗。结果ABC的X线平片常呈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在CT成像中,10例可见液平面,8例出现钙化或骨化;MRI成像表现为分隔状囊性病变区,在T1加权像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在T2加权像数个呈高信号囊腔及低信号的间隔影,12例出现液平面。结论动脉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介入法是一种有价值的术前辅助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肩胛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例介绍 :女 ,3 4岁 ,因左肩胛骨肿痛反复发作 11个月 ,始时较轻 ,而后逐渐加重而于我院就诊。体查 :左肩关节肿胀 ,左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X线检查 :摄左肩关节正位及穿胸位照片示 ,左肩胛骨关节盂下部可见 2 .5cm× 2cm大小的囊性占位病灶 ,偏心性生长 ,其内可见分隔 ,内侧缘有一波浪状骨质硬化边与正常骨组织分界清楚 ,下缘骨皮质膨胀 ,并见部分破坏缺损改变。X线诊断 :左肩胛骨占位性病变 ,考虑为良性骨肿瘤可能性大 ,骨巨细胞瘤 ?骨囊肿 ?CT检查 :左肩胛骨关节盂下部可见一多房囊性骨质改变 ,呈膨胀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脊椎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及术前栓塞对减少术中失血的意义.方法 分析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脊椎ABC的影像学表现,对其中4例进行了术前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所用栓塞物为明胶海绵.结果 本组6例脊椎ABC均侵犯椎弓、棘突、横突和椎体后或侧缘,病变凸入椎管,造成硬膜囊和脊髓受压、移位.4例栓塞后血管造影显示染色均较栓塞前减少75%,术中失血700~1500 ml,平均1000 ml.较未经术前栓塞者平均3000 ml术中失血明显减少.结论 对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前动脉栓塞能够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是一种有价值的术前辅助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患者 女,42岁,右下肢疼痛半年余,呈间断性.平素体健,一般情况良好.查体:右大腿及髂骨旁稍压痛,局部无红肿热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