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了解机采血小板与手工血小板输注疗效。方法共对16例进行临床跟踪调查,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见效快,输血反应少,未出现无效输注。其中机采血小板与人工血板输注各8例,手工血小板中混染了许多白细胞和红细胞质量难以控制,而且需要多个随机供者的血小板才能满足1例患者的治疗量。这样的血小板输注大约有30%~70%患者形成同种免疫,有的患者多次输注血小板后产生发热或出现无效输注,也就是难治状态。结果机采血小板在临床应用更为安全有效,可以节省献血者。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可致止血功能能障碍而发生出血性疾病,急性出血有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笔者对我院18例病人输注血小板后的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院2000年9~12月份住院病人。血液病人5例,上消化道出血、外伤性血胸、肝癌、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经蛋白尿症)各1例,妇产科病人5例,均合并血小板减少,另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及患者预后判断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血小板纠正指数(CCI)分为有效组(62例)和无效组(29例),分别收集2组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 h的各项血小板参数,以及输注后5 d的血小板计数,对血小板参数与输注疗效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前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24 h,有效组患者各项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输注后5 d血小板计数升高到正常范围的比例高于无效组,且血小板升高的患者输注后24 h的MPV、PDW高于输注前。结论血小板参数尤其是MPV和PDW的变化情况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和预后判断有显著相关性,血小板参数可为临床制定血小板输注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研究手工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的两种制品质量及输注效果.方法 对临床肿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手工组与单采组各53例,分别进行手工分离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的输注,并血小板制品质量及输注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 手工血小板含量Plt显著高于单采血小板制品且具备统计学差异;手工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果较单采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秉好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副反应方面单采组优于手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临床治疗可以选用手工血小板,但需要对其免疫反应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未来有效规避.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推广的成分输血使血小板分离、储存和输注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输注机采血小板,已成为目前治疗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血小板输注是否科学、合理、有效,仍值得关注。我们对2007年本院76例输注机采血小板血液病病例疗效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4年7月~2017年5月来我院的血液病患者共10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分析血小板输注疗效与病因、体重、输注次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病因导致的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共51例,25例有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共32例,25例有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共12例,10例有效;再生障碍性贫血共5例,2例有效.不同体重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60kg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最高为87.5%,而<40kg组患者有效率最低为37.5%.不同输注次数之间输注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次数越多有效率越低.结论: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应结合疾病原因和体重具体分析,并且减少输注次数,提高血小板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妊娠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并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和治疗。方法 对102例妊娠并血小板减少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妊娠并良性血小板减少症(BGT)80例、妊高征并血小板减少13例、妊娠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9例。BGT组基本未作特殊处理.且母婴均良好,妊高征组对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G)及糖皮质激素不敏感,而榆注血小板疗效好,ITP组对糖皮质激素、IVIgG、榆注血小板均有疗效。结论 BGT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妊高征并血小板减少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输注血小板疗效好。妊娠并ITP可用糖皮质激素,IVIgG,需要时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输注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致命的出血。我院1999-0 1~2 0 0 3 -0 5对住院病人输注血小板78例,现对其中2 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病例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中2 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2 8 2 %,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16~70 (平均48)岁。原发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例,继发性脾机能亢进5例,过敏性紫癜4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化疗后骨髓抑制3例。输注血小板的指征为血小板计数<2 0×10 9/L。1·2 判断标准1·2·1 判断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小板治疗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疗效,提高临床上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对临床收治的1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浓缩血小板输注治疗,观察患者血小板含量以及分娩情况。结果 12例患者经治疗后11例患者的血小板含量明显提升,1例患者血小板含量无显著变化;12例患者有9例进行剖宫产,3例进行阴道分娩,无产后大出血状况发生,12例患儿均成活。结论血小板对于提升患者机体血小板含量,治愈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利用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疾病患者所得到疗效进行观察,对其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80例血液病患者,对其进行血小板输注,输注前后对其血小板计数进行对比分析,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①在新鲜的血小板输入24 h之内,血液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计数得到十分明显的提高;②血液病患者的类型不同,其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也会有所不同,对于淋巴瘤患者,其输注有效率为86.8%,对于白血病患者,其输注有效率为62.2%;③血液病患者的体重不同,其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也有所不同,体重与输注有效率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即输注有效率随体重增加而减小;④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其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是随着次数的增多而不断下降的,在血小板的输注中,有无并发症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血小板输注对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的防治是十分有效的,在临床上利用血小板输注来对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要考虑到个体化,使重复输注减少,将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2018,(3):378-381
目的通过评价分析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的疗效,以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及随机血小板的治疗前后数据,配对比较分析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及随机血小板的治疗效果。结果 2016年全院患者输注血小板共5 874 U,申请输注配型血小板202人次,45例患者成功配型并多次输注配型血小板,输注前配型血小板组和随机血小板组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输注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型血小板组和随机血小板组的24 h CC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配型血小板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升高较明显,出血情况明显改善。结论输注配型血小板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疗效显著,提倡需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检测血小板抗体及输注配型血小板,提升输注血小板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其与感染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新思路。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3年9月176例血液病患者,根据出血状况与血小板计数等临床因素将患者分为预防组123例与治疗组53例,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不同临床因素之间输注疗效的差异,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的出血状况均得以明显改善,预防组输注血小板有效率为66.67%,显著高于治疗组的4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血小板输注病因、输注次数、患者体质量、出血及感染等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输注次数及出血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输注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出血与凝血功能,效果、病因与次数、体质量与出血、感染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3.
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138例的疗效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38例患者临床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在患者输注前及输注后1、24及48h进行血小板计数,并计算其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观察临床止血效果。结果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24h内,血小板计数增高明显,与输注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48h以后血小板计数基本不变,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对治疗血小板过低和纠正出血倾向有显著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杨小强 《现代医院》2007,7(6):72-72
目的观察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方法95例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94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观察输注后患者的出血情况及输注后1h和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情况。结果95例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后1h计数(12.57±4.99)×109/L,24h计数(28.18±11.33)×109/L;94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后1h计数(12.32±5.01)×109/L,24h计数(29.38±13.34)×109/L。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林晓媛 《中国卫生产业》2014,(1):159-159,161
目的 探讨分析血小板在血液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收治的血液病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机采血小板输注,比较输注前后24h外周血小板计数结果,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增高指数(CCI)来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输注血小板之后其血小板数量均高于输注前,总有效率为84.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措施,但输注次数、发热、脾肿大等因素会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预防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同时加强对血小板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姜华  白晶  王晓华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452-4453
目的探讨2种采集方式不同的血小板在血液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在2007年4月-2011年9月间到我院诊治的64例血液病患者,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机采血小板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工方法采集的血小板进行治疗,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实验数据。结果通过对患者实行治疗,其病情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观察组32例患者中,有效27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为84.4%,对照组32例患者中,有效23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71.9%。输注次数少的患者疗效要显著优于输注次数多的患者,采用机采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采用手工制备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帮助较大。结论对于血液病治疗,采用机采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旨在探究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临床应用.方法:采取固相红细胞法对进行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使用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在血小板输注前同时进行交叉配型实验,通过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评价阳性及阴性患者1h和24h的血小板输注成效,综合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临床中对血小板输注的影响.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37例,抗体阳性率为37%,其中包括HLA-I+HPA抗体5例,HPA抗体2例;HLA-I抗体30例;血小板抗体阴性63例,抗体阴性率为63%.阳性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21例,其输注无效率为56.76%;阴性组患者出现输注无效19例,其输注无效率为3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配为未配型和配型组,分析对比两组输注效果,得出配型组有效率为72.22%.结论:通过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实验干预临床血小板输注手段,发现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关系密切,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也可以进一步减少同种免疫反应,对于有效科学地利用血小板输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血液病中经常出现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严重减少或者有较严重的出血时,血小板输注常常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临床上输注血小板疗效到底如何?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临床多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 ,严重时危及生命 ,且复发率较高 ,通常选用激素治疗。但某些重症病例由于出现严重的粘膜出血 ,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的危险 ,或有使用激素禁忌证 ,或激素疗效不佳急需提高血小板。目前国内外已有人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IG)紧急治疗重症病例。我们使用IVIG治疗 3 6例难治性重症ITP ,取得了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对象及方法1 1 病例选择 ITP患者 3 6例 ,均为本院住院病例 ,均经临床、血常规、骨髓象、血小板抗体检查 ,按 1986年杭州全国小儿血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原因.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7月,进行血小板输注的86例临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6例患者中,共26例存在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23%.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热、脾大、感染者无效率高于其他患者,应用激素及抗生素者无效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年龄及性别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较多,其中疾病种类、发热、脾大、感染及应用抗生素、激素进行治疗,均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原因,在进行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过程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