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乳腺原位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29例乳腺原位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乳腺癌中乳腺原位癌29例,占14.08%;术前乳腺钼靶摄片27例,其中20例阳性,阳性率74.07%;15例有单孔乳头血性溢液,行乳腺导管造影均为阳性;乳腺彩超15例中9例阳性,阳性率60%。术后病理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23例,小叶原位癌6例。行改良根治术15例,单纯乳房切除术10例,保乳手术4例。所有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0个月~6年,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原位癌的早期诊断需要在临床和乳腺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的基础上通过手术活检来实现。保乳手术将是治疗乳腺原位癌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乳腺导管原位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筛查及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乳腺导管原位癌(duetal carcinoma insitu,DCIS)的检出率明显升高.然而,目前人们对DCI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自然病程知之甚少,因而临床对于DCIS如何合理进行有关诊断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是非浸润性的恶性疾病,通常被认为是浸润性乳腺癌(IBC)的前驱病变。约14%~53%的病例在30年内可以进展为IBC;DCIS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预防其进展为IBC;阴性切缘的保乳手术(BCT)包括肿块切除术,辅以放疗为标准治疗策略。通常不必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除非是高风险病人;辅助内分泌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没有证据显示化疗或抗HER2治疗能有效抑制DCIS转化为IBC,但HER2阳性可能是DCIS预测复发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亦称导管内癌,作为一种非浸润性癌,其主要病变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此病发病率随着20年来钼靶摄片的普及而大为增加。DCIS治疗的传统观点仍以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简称乳房切除)为主。随着近来保留乳房手术(简称保乳手术)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此病的治疗及其相关的诊断、病程等均有新进展。 临床表现 以往DCIS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或乳头溢液,随着钼靶的广泛应用,近来临床发现隐匿型DCIS逐渐增多,在西方某些乳腺癌中心,其发现率可…  相似文献   

5.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minoma in situ,DCIS)是乳腺导管系统恶性卜皮细胞增生.因肿瘤小,临床上较难触及肿物,早期不易确诊.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乳腺肿瘤普查中的广泛应用,DCIs的检出逐渐增多,传统的治疗方法也有了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关于乳腺导管原位癌治疗现状与进展的文献资料,并作综述。结果随着乳腺导管原位癌发病率的增加,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演变。外科治疗包括全乳切除术和保乳术(BCS)。保乳术联合放疗被认为是标准的减少局部肿瘤复发的方法。内分泌治疗也在临床上得到了重视及应用。结论保乳术与综合治疗已成为乳腺导管原位癌治疗的主要方法,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何种乳腺导管原位癌亚组只需行BCS术而不需要其他的辅助治疗。微创治疗将是乳腺导管原位癌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治(附3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32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例均行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无一例复发。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好发于30~40岁年龄组。临床上易误诊为乳腺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可确诊,手术切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浆细胞性乳腺炎并发乳腺癌临床报道较为少见,本文介绍一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并发导管原位癌病例,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全面,通过回顾其病史、诊疗经过及临床结局,结合既往文献报道,探讨提高此类患者术前诊断准确性的临床经验,以及手术治疗相关方案,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9.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MRI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影像学表现及MRI的诊断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原位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研究其乳腺磁共振图像的形态学特点、动态增强方式及扩散加权成像特点。结果:18例导管原位癌的形态学表现及增强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肿块型13例(72.2%),包括不规则片状6例和段状改变7例,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Ⅱ型者12例,Ⅲ型者1例;另一类表现为肿块型,5例(27.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Ⅰ型者1例,Ⅱ型者2例,Ⅲ型者2例。弥散加权成像发现病灶15例,检出率达83.3%,表面扩散系数(ADC)1.30×10-3mm2/s有10例。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MR图像上多表现为非肿块的段状分布及片状分布的异常强化,少数也可表现为肿块型改变,弥散加权成像在定性诊断上能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与导管原位癌(DCIS)的X线与临床病理表现。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M及DCIS患者95例,患者术前均接受乳腺X摄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X线与临床病理表现。结果 95例患者中,DCISM患者为27例,DCIS患者为68例。两组患者乳腺X线摄影比较,DCIS与DCISM患者X线钙化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变类型、有无钙化及钙化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团簇状钙化多见于DCIS(39.71%),而区域性钙化在DCISM中更普遍(40.74%)。另外两组患者发病年龄、病变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淋巴结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DCISM中乳腺X线摄影较多表现为钙化性病变及区域性钙化,ER、PR、淋巴结阳性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隐性乳腺癌发病率、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1990年3月至2007年12月6例隐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隐性乳腺癌少见。本文报告6例,约占同期乳腺癌的0.7%。本病表现为乳腺尚未触及肿块而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乳腺外检查亦无可疑征象,确诊时多为中晚期癌。结论强调腋淋巴结转移癌在没有明显乳腺癌灶的情况下,应视为乳腺癌而尽早予以手术治疗。可手术的隐性乳腺癌宜行根治术,乳腺内外检查未发现原发病变的腋转移癌应按乳腺癌治疗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乳腺原位癌36例资料,结合我们的临床体会,探讨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4例乳腺DCIS的超声表现,包括病灶形态、大小、边缘、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微钙化、导管改变及血供,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4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DCIS,其中高级别34例,中级别13例,低级别7例;5例伴微浸润灶,均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声像图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型20例(20/51,39.22%)、结节状肿块型17例(17/51,33.33%)、导管扩张型8例(8/51,15.69%)、单纯微钙化型6例(6/51,11.76%),3例假阴性,检出率94.44%(51/54)。超声正确诊断44例,准确率81.48%(44/54)。结论乳腺DCIS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正确认识其超声征象能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列腺导管腺癌(duct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DAP)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提高对DAP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DAP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无症状,仅发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排尿不畅伴尿频15例,其中反复血尿5例。2例后尿道肿物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确诊,1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确诊,18例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和手术后确诊。4例接受内分泌治疗,17例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结果:17例病理证实为腺泡腺癌合并DAP,4例证实为纯DAP。切缘阳性10例,阳性率58.82%(10/17),神经侵犯5例,盆腔淋巴结阴性。1例患者内分泌治疗失败后行减瘤性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4个月出现肺骨转移,未能接受化疗去世。所有患者随访8~80个月,术后生化复发2例,内分泌治疗控制。结论:DAP早期不易诊断,与前列腺癌不良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早期诊断、根治手术辅以内分泌治疗可使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表现特征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4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超声表现,包括病灶形态、大小、边缘、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微钙化、导管改变及血供情况,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54例病灶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乳腺导管原位癌,其中高级别34例,中级别13例,低级别7例,5例伴有微浸润灶,均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本组病例的声像图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型20例(39.22%)、肿块型17例(33.33%)、导管扩张型8例(15.69%)、单纯微钙化型6例(11.76%)。术前超声检出病灶51例,3例显示假阴性,检出率94.44%,正确诊断恶性肿瘤性病变44例,诊断准确率81.48%。结论: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检出率较高,其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正确认识导管原位癌的各种超声征象能有效提高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6.
笔者报道1例乳腺Paget氏病合并导管原位癌的治疗选择;并结合文献复习。乳腺Paget氏病是乳房的一种少见病,其手术方式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导管原位癌可以通过保乳手术加放射治疗处理,但合并两者的治疗方式尚未达成一致;目前合并两者的治疗以采取改良根治术或乳房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in situ,DCIS)在组织学上定义为癌细胞累及上皮全层,尚未突破基底膜而仅局限在导管内的恶性肿瘤[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乳腺X射线检查技术不断进步,使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癌,尤其是DCIS检出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乳腺原位癌是最早能从组织学上明确诊断的乳腺恶性肿瘤.其发现主要依靠乳腺X线钼靶摄片及细针穿刺定位切除活检.具体治疗方案尚无一致意见,采用乳房切除术治疗预后良好,保留乳房手术治疗(BCT)有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概念首先在1960年被提出,随后的一些研究证实了DCIS多起源于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lobular unit,TDLU),并且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癌。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其治疗策略与浸润性癌基本一致。随着乳腺钼靶X线摄片技术问世,DCI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治疗手段的探索也成为乳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虽然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07版)对其诊断与治疗已有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X线检查(MG)阴性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DCIS伴微浸润(DCIS-MI)的临床及诊断特点。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32例MG检查阴性的DCIS及DCIS-MI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G阴性导管原位癌临床表现为单纯乳头溢液占71.9%(23/32),乳腺肿块占15.6%(5/32)例,良性钙化12.5%(4/32)例。MG检查阴性导管原位癌中腺体高密度、低核分级、PR阳性、HER2(-)或(+)病例的比例明显高于同期MG检查阳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其他诊断检查的结果显示,乳腺超声敏感性为18.7%(6/32),磁共振(MRI)敏感性可达为87.5%(28/32),对表现为乳头溢液的病例,乳管镜诊断的敏感性为52.2%(12/23)。结论〓MG阴性的导管原位癌临床病理生物学指标相对较好,MRI检查可进一步提高其检出率,乳管镜对于乳头溢液的病例是有益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