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旱和不抗旱的小麦幼苗叶片与根系,在1MPaPEG渗透胁迫下释出乙烯和生成内源腐胺、亚精胺和精胺的数量增加。当增加2mmol钴离子处理6h和12h后,乙烯生成显著受到抑制,而亚精肢和精胺呈现进一步增加。表明钴离子阻遏了氨基环烷羧酸向乙烯转变的途径,并为多胺合成提供了更多的底物,从而有利于提高小麦抗衰老和抗旱的能力,抗旱品种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月季切花瓶插过程中,内源腐胺在前2天略有增加,内源亚精胺、精胺、多胺总量则呈下降趋势,乙烯释放速率在第3天达到最高峰;多胺抑制剂甲基乙醛-双咪腙处理抑制了亚精胺、精胺的合成,增加了乙烯的释放速率;乙烯抑制剂氨氧乙酸处理推迟腐胺高峰的到来,降低了乙烯的释放速率,而且在瓶插期的前2天内源亚精胺、精胺含量较高。结果表明,具乙烯跃变型特征的月季切花衰老过程中,多胺与乙烯在其生物合成过程中相互竞争S-腺苷甲硫氨酸作为其合成的前体。  相似文献   

3.
菊水梨皮层和髓的乙烯合成酶(EFE)活性和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含量及其果实乙烯释放量均分别高于二十世纪梨。在同一品种果实的皮层和髓中,ACC含量无明显差异,但髓的EFE活性明显高于皮层。梨果实内含有丁二胺、亚精胶和精胺3种内源多胺,而以丁二胺和亚精胺含量为最高,精胺含量虽低但较稳定。果实在乙烯释放高峰出现前,其皮层和髓中的丁二胺和亚精胺含量变化有明显差异。采后梨果实的乙烯生成与果实内EFE活性,ACC含量、多胺含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而乙烯生成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品种间,而且在果实的皮层和髓之间也存在差异,梨果实的髓似乎对整个果实的乙烯生成有更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内源多胺含量和乙烯产生均明显增加,再用0.4mmoL甲硫氨酸掺人处理后,乙烯释出加速,精胺含量进一步增多,亚精胺含量变化不大,腐胺的含量几乎减少到胁迫前的水平。可见,渗透胁迫下,甲硫氨酸既可以在Met循环中以甲硫氨酸与腐胺联合生成亚精胺,进而再与亚精胺联合生成精胺,又可以S-腺苷甲硫氨酸分解生成5’-甲硫基腺苷和氨基环丙烷羧酸,最后由氨基环丙烷羧酸加氧生成乙烯。  相似文献   

5.
利用HPLC和GC分别测定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幼穗多胺( 腐胺,亚精胺和精胺) 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并研究了外施多胺合成抑制剂MGBG 和乙烯前体ACC生成抑制剂AVG 对两系幼穗多胺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以及花粉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育系幼穗乙烯释放速率显著高于其保持系幼穗, 外施AVG 引起两系幼穗乙烯释放速率下降,并使不育系花粉育性得以部分恢复; 不育系幼穗多胺含量显著低于保持系幼穗, 外施MGBG 使两系幼穗Spd 和Spm 含量下降, 并使保持系花粉育性降低。外施AVG 抑制乙烯释放,促进多胺合成;而外施MGBG 抑制Spd和Spm 合成, 却促进乙烯的释放; 而且,乙烯释放速率与多胺(精胺和亚精胺)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在水稻CMS 系及其保持系幼穗发育过程中乙烯与多胺( 精胺和亚精胺) 的生物合成竞争SAM。  相似文献   

6.
月季切花衰老过程中多胺与乙烯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月季切花瓶插过程中,内源腐胺在前2天略有增加,内源亚精胺,精胺、多胺总量则呈下降趋势,乙烯释放速率在第3天达到最高峰;多胺抑制剂甲基乙醛-双咪腙处理抑制了亚精胺,精胺的合成,增加了乙烯的释放速率;乙烯抑制剂氨氧乙酸处理推迟腐胺高峰的到来,降低了乙烯的释放速率,而且在瓶插期的前2天内业精胺、精胺含量较高,结果表明,具乙烯跃变型特征的月季切花衰老过程中,多与乙烯在其生物合成过程中相互竞争S-腺苷甲硫氨  相似文献   

7.
随着草莓果实采后成熟衰老,ABA和乙烯生成迅速增长,乙烯累积与果实的变质腐烂程度呈正相关。ABA处理能增高纤维素酶活性和呼吸,而GA有抑制作用。ABA能促进乙烯、ACC生成,对MACC则无影响。GA_3抑制乙烯、ACC生成,促进MACC积累。CO_2对草莓有良好保鲜效果,并有效地抑制ABA和乙烯生成,低温下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关军锋  李广敏 《植物学报》2000,17(5):413-418
Ca2+对植物乙烯生成的调节与作用位点有关,胞外Ca2+在维持质膜功能的同时,抑制乙烯生成,延缓衰老;过量Ca2+进入胞质,胞内Ca2+促进乙烯生成和衰老。内源CaM与乙烯生成关系密切,介入了乙烯代谢和外源激素对乙烯的调控。此外,Ca2+是乙烯信号传递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9.
钙拮抗剂对呼吸跃变后苹果组织乙烯生成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博定、La^3 和Ca^2 对呼吸变后苹果(品种辽伏)圆片的乙烯生成影响不显著,高浓度钌红(2mmol.L^-1)显著抑制乙烯生成,而较低浓度的钌红(0.25mmol.L^-1)则促进ACC向乙烯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亚精胺对李果实乙烯产生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亚精胺对李果实乙烯产生及呼吸速率有抑制作用,抑制效应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地氯汞苯甲酸则刺激乙烯的产生和果实的呼吸,前者抑制而后者加速果实的软化。  相似文献   

11.
同正常供水相比,水分胁迫引起玉米幼苗叶和根中乙烯在短时间内出现峰值,随后下降且保持较低水平。叶中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均先降后升,喷施外源亚精胺使叶中乙烯释放减少,亚精胺和精胺含量降低。根中腐胺、亚精胺含量在回升后又略有下降,精胺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跃变期的莱阳梨果肉切片保温12h期间,降低空气中O_2浓度使乙烯生成减少,ACC含量相应增加,解除处理后,除0%O_2处理外都能恢复相应的乙烯生成速率。CO_2对乙烯生成有促进和抑制双重作用,处理初期表现出促进,O_2浓度低时更显著,随保温时间延长CO_2表现出抑制作用并继续增强。CO_2浓度增高,乙烯生成的抑制增强,ACC含量变化与乙烯减少之间没有很好的相应关系,解除CO_2处理后乙烯生成速率不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用CaCl_2溶液对香蕉(Musa acuminata cf. 'Dwarf Davendish')组织进行真空浸透处理,研究Ca~(2 )对香蕉采后乙烯释放、EFE活性、ACC水平以及ACC/MACC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Ca~(2 )处理可抑制香蕉果皮和果肉组织乙烯生成,对抑制果皮的乙烯生成尤为明显。Ca~(2 )处理还可降低内源ACC水平,抑制EFE活性。结果还显示,Ca~(2 )处理对组织中ACC/MACC比值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建新  胡浩斌  赵国林 《生态学报》2008,28(4):1579-1585
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 Bobr)叶片乙烯释放、多胺含量、活性氧水平及细胞膜透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强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多裂骆驼蓬叶片内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呈递增变化趋势;轻度胁迫下,乙烯产生速率、多胺(Put、Spm、Spd)、活性氧(O2-·、H2O2)和MDA含量及多胺氧化酶(PAO)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中度和重度胁迫初期(胁迫后0~30d)腐胺(Put)、精胺(Spm)和亚精胺(Spd)含量快速提高,乙烯生成速率下降,而O2-·、H2O2、MDA含量和PAO活性相对平稳;胁迫后期(胁迫后45~75d)乙烯生成速率增高,Put、Spm和Spd含量下降, O2-·、H2O2和MDA含量大幅度增加,膜透性增大,且乙烯释放与O2-·、H2O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多裂骆驼蓬叶片存在乙烯和多胺合成的相互制约,乙烯释放增加诱导活性氧积累导致膜透性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15.
苹果果实贮藏在高变温条件下(10℃开始,以后降至0℃)的空气中,随着乙烯形成酶(EFE)和ACC合成酶活性的增高,果实内乙烯浓度迅速上升,ACC和MACC积累。低温(0℃)抑制乙烯生成,ACC和MACC也有积累,但保持较高的EFE,促进ACC合成酶不断上升。低温气调(CA)(3%CO_2,3%O_2)显著抑制乙烯生成和相应的酶活性。高变温情况下,先提高CO_2浓度至12%,然后,随温度变化CO_2降至6%,形成双变气调。双变气调对乙烯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与CA相同。  相似文献   

16.
钙在植物乙烯生成及信号传递中的生理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Ca^2+对植物乙烯生成的调节与作用位点有关,胞外Ca^2+在维持质膜功能的同时,抑制乙烯生成,延缓衰老;过量Ca^2+进入胞质,胞内Ca^2+促进乙烯生成和衰老。内源CaM与乙烯生成关系密切,介入了乙烯代谢和外源激素对乙烯的调控。此外,Ca^2+是乙烯信号传递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在 ( 2 5± 1 )℃下 ,气调包装和乙烯吸收剂处理对采后青梅果实叶绿素含量、内源激素IAA ,GA3,ABA含量和乙烯释放量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气调包装果实叶绿素含量最高 ,其次是乙烯吸收剂处理的 ;各处理中气调包装果实的乙烯释放量始终很低 ,GA3含量较高 ,IAA和ABA含量则较低 ;对照果实的则相反 ,乙烯释放量很高 ,IAA和ABA含量较高 ,而GA3含量较低。乙烯吸收剂处理的处于二者之间。气调包装可以维持果实较高的GA3水平 ,降低ABA含量 ,保持较高的GA3/ABA值 ,抑制IAA和乙烯的生成 ,延缓梅果叶绿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18.
用外源SPD处理根系可以显著提高小麦叶内SPD的含量,抑制乙烯的产生和蛋白酶的活性,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并降低细胞膜的相对透性。PCMB处理根系可以显著降低小麦叶片SPD的含量,促进乙烯的产生,增加蛋白酶的活性和细胞膜的相对透性,降低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含量。可见小麦叶片SPD含量可能与乙烯产生间存在负的相关性。较高的亚精胺含量及较低的乙烯产生速率可能对叶片的衰老过程具有阻抑作用。反之则可能表现为促进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钴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道了钴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多胺含量、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揭示了钴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CoCl2(30 μmo·L-1)可以显著抑制干旱胁迫下乙烯的产生.在干旱胁迫0~12 d,CoCl2对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当干旱胁迫持续15~21 d,CoCl2显著抑制叶片多胺氧化酶及二胺氧化酶活性的提高,使腐胺、精胺和亚精胺含量的下降幅度减小.CoCl2显著提高了抗氧化酶的活力,有效抑制了胁迫后期(15~21 d)MDA含量的增加,减轻了叶绿素含量和细胞膜稳定指数的下降.可以认为,当大豆幼苗叶片由于持续干旱而遭受较为严重的细胞伤害时,CoCl2通过抑制乙烯产生、抑制多胺含量下降以及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缓解了活性氧的累积和细胞膜透性的破坏,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该文报道了乙烯产生抑制剂氯化钴(CoCl2)及氨基乙基乙烯基甘氨酸(Aminoethoxyvinylglycine, AVG)对高温胁迫下蚕豆(Vicia faba)幼苗叶片保护作用的现象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用CoCl2和AVG溶液处理,在高温胁迫前及胁迫12 h时皆显著抑制乙烯产生。20 μmol·L -1 CoCl2浇灌处理在高温胁迫前可以显著提高叶片抗氧化酶SOD、CAT、APX的酶活力,而20 μmol·L -1 AVG处理对这些抗氧化酶活力无显著影响。20 μmol·L -1 CoCl2 与20 μmol·L -1 AVG溶液浇灌处理在高温胁迫前对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叶绿素含量、活性氧(ROS)产生速率和脂质过氧化程度无显著影响。但经45 ℃高温胁迫12 h后,20 μmol·L -1 CoCl2 与20 μmol·L -1 AVG溶液处理显著提高了上述3种多胺的含量,减缓了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对活性氧水平及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增加也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这些改变可能对叶绿素降解的减少及膜稳定指数下降的减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见,通过抑制乙烯产生,相对提高多胺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抑制活性氧水平的提高和抑制细胞膜稳定指数的下降,CoCl2和AVG对高温胁迫下的蚕豆幼苗叶片产生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