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藏式白碉房是川西高原腹地一种典型的特色地域民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以第三批国家传统保护村落——乡城县仲德村为例,从平面功能构成、基本单元构成和平面功能组织等方面分析了白碉房的特点,总结了藏式白碉房特有的建筑文化,期望能对地域民居的保护提供田野调查样本,并为保护传统民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地区玛可河流域传统藏族民居以石砌碉房为主,多为2~3层,外墙墙体收分明显,功能分区明确,地域特征突出。将拓扑学作为一种深层思维方法,以青藏高原地区藏族生产生活水平发展变化、建造技术的进步、不同建筑类型体系的影响与渗透作为该流域碉房民居动态演进的动力,提取碉房民居演进过程六个不同阶层的拓扑结构。利用图示语言展示碉房的演进发展脉络及其影响机制,解读玛可河流域藏族碉房的深层拓扑结构与聚落拓扑群的形成机制,以此启发玛可河流域碉房聚落的更新营建。  相似文献   

3.
藏式白碉房是川西高原腹地一种典型的特色地域民居,现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乡城县仲德村的传统建筑田野调查,分析了藏式白碉房的空间功能组织、空间序列、空间建构特点,总结了藏式白碉房特有的建筑文化,期望能对地域民居的保护提供田野调查样本,并为保护传统民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藏族民居形式丰富多样,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但是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文章从文化源地、地域分布、民居分类等方面对碉房古老建筑形式的特征进行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建筑类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甘孜州扎坝地区的碉房建筑因其位于大山峡谷,交通不便而鲜为人知,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近年来众多人文学者开始研究扎坝独特的人文历史、奇特的走婚风俗,扎坝逐步为世人所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第一手测绘资料研究扎坝碉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形态特征以及空间特征、构造手法以及建筑细部,全面对扎坝民居加以介绍,并与其它地区的类似藏族碉房民居建筑进行对比,明确其地域特征,为未来研究甘孜藏族民居的发展与变迁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重庆建筑》2015,(1):19-19
<正>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  相似文献   

7.
文中介绍了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自然地理条件,对迪庆藏族碉房的地域、生态、民族宗教、装饰、结构等方面特色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传承和发展碉房建筑提出了相关措施,对民居的保护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碉房是青藏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藏族传统居住建筑形式。 文章基于广泛的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从历史称谓、墙体材料与结构形式三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从时间维度,辨析宫堡建筑、宗教建筑与碉楼等不同功能性质建筑同碉房在营造技术和形态特征上的内在关联,从文化维度,辨析它们同碉房在竖向功能布局与装饰模式上的异同,发现均是以碉房为源头发展而来的阶段性产物。从而在理论上澄清藏族传统建筑体系中这一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碉房实为一种体系化存在。  相似文献   

9.
王及宏  张兴国 《新建筑》2011,(2):119-123
在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空间扩展为发展动因,以结构构造技术合理性调适为演进的逻辑主线,分析碉房体系的构成,并结合自然、文化习俗因素,对其地域性分布规律加以总结分析,以获得对康巴藏区碉房体系的完整认识.  相似文献   

10.
毛石是构成藏羌碉房的重要材料,对于营造建筑风貌和地域景观具有积极作用。受地域气候、景观,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毛石的运用体现出极强的适应性。通过对毛石表皮肌理、形态、大小、色彩的特征分析,并通过分类、列举的方式总结出一般规律,获得了对藏羌地区地域性建筑表皮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