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俞挺 《时代建筑》2008,(2):42-45
通过对上海马陆葡萄园的实地考察,本文介绍了该葡萄园自行研制的以遮阳和通风为主要手段的低科技节能生态对策。由此对当下生态建筑技术进行反思,反对生态建筑技术的普遍适用性,提出生态建筑技术应该面对不同的气候条件有不同的生态策略的观点。并且差异化的生态建筑技术对策和手段会产生差异化的建筑形态,进而重新回到一个建筑多样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正>1生态建筑造型的内涵生态建筑是指运用生态学与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人-建筑-自然-社会协调和谐统一发展为目标,建筑满足人的身心健康需求,通过有节制地利用与改造自然,将建筑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来看待,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1])生态学与建筑学经过各自的发展走向结合,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生态建筑大致划分为低技术生态建筑、适宜技术生态建筑和高技术生态建筑三种类型,包括:泛绿色建筑;生态智能建筑;仿生建筑。建筑造型广义而言指建筑创作中的整个过程和各  相似文献   

3.
杜倩 《山西建筑》2008,34(5):54-55
对蒙古包这一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其建筑形式、生活状态及艺术特点方面进行了论述,论证了蒙古包寻求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建筑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其中生态建筑的建设已成为今后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建筑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具有有机、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有节制地改造,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支撑环境。本文主要讲了生态建筑的内涵、生态建筑的主要类型和今后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生态建筑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华  赵文学 《山西建筑》2010,36(10):16-17
指出生态建筑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是21世纪建筑的必然趋势,在生态建筑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建筑的特征,并提出了生态建筑设计的技术策略,以发展生态建筑。  相似文献   

6.
沈彬 《安徽建筑》2012,19(6):27-28,65
生态建筑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低技术、高技术及常规技术。低技术是生态建筑在设计的技术选择上,偏重于从地方建筑角度去挖掘传统建筑在节能、通风、利用地方材料等方面的手法,并加以技术上的改良,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作者结合国内外实例和曾参与的工程实践,重点分析了目前低技术策略生态措施的应用现状。在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积极运用低技术生态措施,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以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当代生态型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生态建筑的起源及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即泛指一切在生态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建筑形态。文章从外部空间,空间界面及内部空间3个角度分析了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空间形态,并归纳了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关于生态建筑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葛盛 《山西建筑》2007,33(5):52-53
介绍了生态建筑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重要性,讲述了生态建筑的由来,阐述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及其道德基础,呼吁与环境共呼吸的建筑生态设计观,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以发展生态建筑。  相似文献   

9.
篇首语     
本期相当于2000/04的续篇仍然以“建筑·生态·技术”为主题。李道增院士的文章概括地回顾了国际建筑界有关“生态建筑”的实践,文章列举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注重生态的设计作品和新兴材料,可使我们对生态建筑的发展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本期介绍的重点仍然放在了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上,按照宋晔皓博士的提法就是“城市类型注重生态的建筑”。城市类型注重生态的建筑理论初期带有“技术决定论”和“反地域”的倾向,发展到今天、这些倾向逐渐得到了克服,而趋于成熟。我们的介绍,试因循着这一轨迹,逐步深化。本期除继续介绍罗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日益进步,建筑行业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建筑类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生态建筑的发展则成为了时代的趋势。为了迎合生态建筑的发展,做好生态建筑设计工作是极其必要的。本文主要从生态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更新的发展进程中,北京旧城不断出现的社会隔离和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受到政府、社会团体及广大居民的密切关注,旧城合理更新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以北京旧城的改造更新为研究对象,从住区规划与社会和谐两个角度,探讨实施混合居住模式对旧城改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旧城社区弱势居住群体与居住质量改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晓鸣 《城市规划》2003,27(12):24-29,34
采用社会学、经济学和住区规划综合研究方法 ,研究了城市社区弱势居住群体的概念及特征 ,讨论了旧城社区阶层化演变进程 ;分析了旧城社区阶层化动力机制 ;对旧城社区如寿里居住状况和居民改善意愿进行了实态调查 ,提出了以经济能力、居住条件和社区服务改善为重点的旧城社区弱势居住群体居住质量改善领域 ,建立了基于住房社会保障、旧城更新改造和社区建设管理发展目标的我国旧城社区弱势居住群体居住质量可持续改善系统  相似文献   

13.
姜海玉 《山西建筑》2010,36(24):29-30
对当前北京旧城保护情况进行了分析,以祈年大街路西危改工程为例,从现状分析,保护原则,规划布局及保护区高度控制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旧城保护应遵循“有机更新”的方法,进而对北京旧城保护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老城的街巷空间从发生到发展,均由生活于其间人们的需求而成就。当代老城街巷的空间更新和品质提升,建设的规则与逻辑亦当如此。就北京老城的物质空间而言,其保护与更新从整体到合院有多个层级,各层级涉及到的价值和内涵又存在差异,由此落实到空间更新中所聚焦的关注点就各有侧重,并使得老城空间更新在方法上有了类型乃至流程的差别。北京老城的保护与空间更新,在街巷和合院层级与人群日常生活的对应最为紧密。基于此,在这两个层级的空间更新中,将关注点从硬环境的“器物”转向软环境的“人群”,即从器物空间更新转向对基层居民需求的关注,以延续老城空间在街巷和合院建造上的规则。老城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层级不同,关注点和类型的多样,利于形成各层级之间的相互协同,以完善老城空间更新的规则逻辑和持续管控。  相似文献   

15.
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建成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是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将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城市更新视角,通过大量实地调研、理论研究、数据统计等定量科学的计算方法,结合北京市老旧小区居民生活进行综合评估实...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2)
Urban renewa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With the gradual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the renewal of the old c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reet space form in the old city, and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et space form with a view to exploring streets whose space forms are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hijia Hutong, the White Stupa Temple area, and Dashilan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treets in these areas with different space forms in the old city of Beijing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expressed in urban space form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street space form were explored in terms of the scale, function, building type,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novation of the Old City.  相似文献   

17.
旧城住区更新是目前城市发展的主题之一,分析其理论沿革和现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和剖析了无锡惠峰新村支撑体住宅和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台院在基本原理和方法上的异同,期对旧城住区更新的探索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王正阳  柯熙泰 《工业建筑》2014,(Z1):110-113,56
将城市工业厂区与住宅区相混合的老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兰州市灯泡厂社区为例,讨论在当今新的社会背景以及人居环境的要求下,这种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居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工厂——住宅区结合的老社区究竟应该走向何方。同时尝试将"层"论,这一全新的理论体系应用在整个问题的分析、归纳、回答、解决环节之中,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路,提出该类城市老社区的更新改造方向,赋予其全新的功能,使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实现复兴与再生,继而以此为据,进一步分析城市的建设发展与老社区更新间的关系,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以此探索一条新的工业社区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旧工业社区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罗丹 《建筑与文化》2016,(4):139-141
以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为切入点,讨论了旧城发展过程中空间形态的变化和历史风貌的丢失,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传统空间形式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以及公共空间监管机制的非系统化,指出公共空间更新是从单一的、物质形态的、孤立静态的保护方式向多层次的、文化内涵的、动态发展的保护转变的方法,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和旧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集中连片体现历史风貌的精华地 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与平房院落更新改 造的冲突日益显著。近年来,北京相继出台历史 文化街区与平房院落保护更新的条例与导则, 取得一定成效,但如何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与 意愿的前提下,用最小干扰的设计手法进行平房 院落的成套化改造,成为当前老城平房院落更 新的议题。本文以北京市西四北历史文化街区 二条3号院改造为例,采用调研法、文献法和计 算模拟法对该地区平房院落建筑形制、院落热 环境和建筑围护结构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为 当前平房院落改造提供风貌保护与居住改善需 求上的平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