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999年10月-2007年10月,对20例Denis 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采用显示骶神经全长的骶骨斜冠状位MRI扫描,观察神经走行及毗邻关系.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30~5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 d~23个月.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重物砸伤8例,挤压伤2例.合并耻骨骨折8例,尿道断裂4例.行常规骨盆X线片、CT、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X线片示骶骨外侧骨折块向后上方移位,骶孔线模糊、扭曲变形、左右不对称;CT示骶管于不同断面水平存在左右不对称及骨折侧结构紊乱、骶骨外侧骨折块向后上方移位,同时存在压缩且向骶骨中央突入.根据临床表现、美国国立脊髓损伤学会和国际截瘫学会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与MRI正常侧对比及Gierada等的研究结果进行临床及MRI诊断,并进行手术验证.结果 临床诊断S1神经根损伤17例,S:神经根损伤14例,S,神经根损伤7例,S4神经根损伤6例;MRI诊断s1神经根损伤17例,S2神经根损伤14例,S3神经根损伤3例,S4神经根损伤2例;手术证实S1神经根损伤17例,S2神经根损伤14例,S3神经根损伤7例,S4神经根损伤1例.骶骨斜冠状位MRI扫描示骶神经全长及周围毗邻关系,骶神经损伤时发现有骨块压迫、神经根走行改变5例,损伤处神经根周围脂肪消失19例,骶管狭窄17例,骶神经出现异常增粗11例.结论 骶骨斜冠状位MRI扫描对于骶神经损伤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的MRI诊断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4年10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采用MRI行骶骨斜冠状位扫描,另行骨盆X线拍片、CT及螺旋CT检查患者神经走行及其周围神经丛。X线显示骶骨外侧骨折向后移位,骶结节、骶骨线均模糊,且底孔不对称;CT提示滴管不同断面水平不对称以及骨折后结构发生变化,骶骨外侧骨折向后上移位;MRI提示高位(S1~S3)神经根损伤23例33处,低位(S3以下)神经根损伤12例18处。结果经手术验证高位(S1~S3)神经根损伤25例37处,低位(S3以下)神经根损伤12例18处,高位(S1~S3)漏诊2例,且经骶骨冠状位MRI扫描,发现骶神经损伤且有骨块压迫、神经根改变12例,神经根周围脂肪消失者22例,骶神经根增粗15例,漏诊率4%。结论采用MRI能准确定位骶骨及其周围神经的损伤情况,并结合常规影像学资料对于后续治疗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7例,均有骶神经损伤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术前均行腰骶部X线片、CT检查及3.0T磁共振常规平扫与SPACE-STIR序列扫描检查,并行手术治疗。对7例患者术前的腰骶部磁共振常规扫描图像、SPACE-STIR序列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术前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为骶神经损伤,其中S1神经根损伤5例,S2神经根损伤2例。术前X线片、CT检查均诊断为骶骨骨折,DenisⅡ型5例,Ⅲ型2例,但不能显示有无神经根损伤。术前磁共振常规平扫不能直接显示骶神经根损伤;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显示骶神经根中断2例,骶神经根受推压移位3例,骶神经根水肿增粗5例,诊断为S1神经根损伤6例,S2神经根损伤1例,其中S1、S2神经根断裂各1例。手术证实S1神经根损伤6例,S2神经根损伤1例,其中S1、S2神经根断裂各1例。SPACE-STIR序列扫描诊断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为100%。结论:3.0T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可直观显示骶骨骨折引起的骶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
DenisⅡ型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早期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12例DenisⅡ型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男8例,女4例;年龄28~54岁,平均40岁。所有患者经详细体格检查及X线片、CT、MRI扫描等确诊,依据影像学资料进行Denis分型均为Ⅱ型。伤后6~14d手术,平均9d。8例骶前孔明显变形,责任骨块侵入骶孔压迫神经根,行后路骶神经减压内固定术;4例骶前孔轻度变形,无明显责任骨块侵入骶孔,行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骨折均Ⅰ期愈合,其中11例神经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Gibbons骶神经损害评分术前平均(2.67±0.49)分,术后平均(1.50±0.67)分,术后评分低于术前。结论:DenisⅡ型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全身情况许可应尽早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骶神经根管于S1、S2骶段内的方位、走行,探讨标准骶骨侧位像上骶神经根管前缘线对置入骶髂螺钉的作用.方法:将全骨盆2.0 mm层厚轴向平扫数据导入到Mimics 10.0,并应用其分别将骶骨、双侧无名骨、骶管及骶神经根管制作成3D图像并旋转至标准骶骨侧位及骨盆出入口位后观察骶神经根管的方位、走行.辨识标准骶骨侧位及骨盆出入口位X线片上骶神经根管并观察其特点.结果:在S1、S2骶段内骶神经根管始于同节段椎管的头端前缘的两侧,止于同节段骶前孔,其走行由头端、后方、内侧至尾端、前方、外侧;在X线片上其密度低,尤其在标准骶骨侧位像上常仅其前缘线显像且多有中断现象而需要仔细辨识.结论:在标准骶骨侧位像上辨识骶神经根管前缘线并以之作为骶髂螺钉安全通道的尾后界,则可以避免内置物进入神经根管及骶管,从而提高置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骶前骶孔扩大成形、骶丛神经减压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17~54岁,平均38岁;骶骨骨折按Denis分型均为Ⅱ区;神经损伤按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标准分级:完全损伤2例,部分损伤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7~12.0个月,平均6个月。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腰骶干及S1神经孔周围结构,直视下行骶孔扩大成形、松解骨折块及骨痂压迫的S1神经根及腰骶干,不稳定骶骨骨折者同时行复位内固定治疗。通过评价骨折愈合、神经功能恢复(BMRC标准)等观察疗效。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有1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术中探查发现骶骨骨折完全愈合且S1神经孔完全闭塞,无法完成骶孔成形术而终止手术。手术时间70~22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450~2800 mL,平均1100 mL。术后复查X线片、CT示骶孔扩大成形明显,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至4年,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根据BMRC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全恢复5例,部分恢复4例,未恢复1例。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能较好地显露腰骶干及S1神经孔周围结构,直视下骶孔扩大成形、松解骨折块及骨痂压迫的S1神经根及腰骶干,是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固定后腹直肌外侧入路神经松解术治疗合并的骶丛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至5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收治的10例骶骨骨折固定后仍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男2例, 女8例;年龄16.5(15.0,26.3)岁。患者受伤时明确诊断为骶骨骨折伴骶丛神经损伤, 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Ⅱ区7例, Ⅲ区3例;骶丛神经损伤部位:L4 1例, L5 8例, S1 7例, S2 2例。伤后2周内均经后方入路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 术后患者仍持续存在骶丛神经损伤表现, 并通过CT、磁共振成像及神经肌电图明确诊断。内固定后(4.0±2.3)个月所有患者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神经松解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Gibbons神经损害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 1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2.0±21.5)min, 术中出血量为(215.0±91.3)mL, 住院时间为7.0(6.0, 8.5)d。术中发现骶丛神经受压9例(骨折移位致神经受压牵拉6例, 软组织瘢痕粘连致神经卡压3例), 神经根撕脱损伤1例。术中无其他并发症发生。1...  相似文献   

8.
骶骨骨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6例骶骨骨折病例作回顾分析,根据Denis骶骨骨折分类法,Ⅰ型15例,Ⅱ型16例,Ⅲ型5例。Ⅰ型骨折中2例伴有L4或L5神经根损伤,1例L4、L5神经根损伤。Ⅱ型12例伴有S1、S2神经根损伤。Ⅲ型3例单侧S1、S2神经根损伤,2例双侧S1、S2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损伤。Ⅰ型骨折15例予保守治疗,Ⅱ、Ⅲ型骨折21例均予手术治疗,其中8例无神经损伤或损伤轻微者单纯行骶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3例伴有严重神经损伤者,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加神经探查松解术。结果:随访6~36个月,36例骶骨骨折均愈合,神经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3例Ⅰ型,10例Ⅱ型,3例Ⅲ型神经症状完全恢复,2例Ⅱ型残留骶神经损伤症状,2例Ⅲ型残留鞍区感觉减退、排尿乏力及性功能减退等症状。结论:骶骨骨折的治疗方案应取决于骨折类型及骶神经损伤程度。Ⅰ型骶骨骨折保守治疗效果满意,Ⅱ、Ⅲ型骶骨骨折需切复内固定手术,有严重骶神经损伤者需神经探查松解术。  相似文献   

9.
骶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法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S2椎弓根的解剖特点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探讨以第一骶后孔与骶外侧嵴为解剖标志的S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取20具成人干燥骶骨标本,其中15具分别从S1-S2和S2-S3椎体融合遗迹(骶横线)处平行骶骨底平面截断骶骨,观察S2椎弓根的形态;在第一骶后孔下缘最低切迹处平行骶骨底平面截断骶骨。在S2椎弓根前部(即盆面),截面与骶前孔外侧缘连线的交点为A点,与耳状面前缘(即骶髂关节处)的交点为B点。在截面上测量骶外侧嵴(X点)与A、B两点连线即XA线、XB线长度及其与正中矢状面夹角α角、β角;在截面上测量骶中间嵴(Y点)与A、B两点连线即YA线、YB线长度及其与正中矢状面夹角γ角、θ角;在5具完整的干燥骶骨标本上于X点向前外侧置入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为矢状面平行骶骨底,角度在α角与β角之间,并行CT扫描观察螺钉的位置。在10具经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骶骨前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观察骶前孔、骶髂关节与骶前交感干、髂内动静脉的关系。并按照上述测量结果分别在X、Y点向前外侧置入S2椎弓根螺钉,使螺钉穿出骶骨前方,落在骶前孔外侧缘与耳状面前缘之间。观察螺钉的出钉点与骶前血管神经的关系。结果:S2前方有大量的骨质可供螺钉置入。XA为26.0±1.7mm,XB为33.1±1.1mm,α角为22.1°±2.0°,β角为36.0°±3.7°;YA为30.1±0.8mm,YB为35.5±1.0mm,γ角为36.7°±1.5°,θ角43.8°±1.3°。在骶髂关节前方从骶前孔外侧缘开始向外侧依次有髂内静脉、髂内动脉、髂外静脉、髂外动脉。第1骶前孔与第2骶前孔之间的前外侧有S1神经通过。骶前交感干走形在骶前孔内侧缘,出钉点在骶前孔外侧,髂内动静脉后方。结论:S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安全可行,向前外侧固定时螺钉不能突破前方骨皮质,以免伤及骶前血管及神经。以骶外侧嵴与第一骶后孔下缘最低切迹水平面交点(X点)为进钉点,前外侧置钉更适用。  相似文献   

10.
正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骶管内有马尾神经,骶前后孔有骶神经,周围还毗邻许多神经、血管及盆腔脏器。在重力及应力传导中,L5S1椎间盘约占腰骶生物力学的80%,同时作为骨盆后环的骶髂关节复合体,其稳定功能占整个骨盆的60%。骶骨骨折较为复杂,有可作为骨盆环损伤的一部分Tile分型,对腰骶稳定性影响的Isler分型,按骨折线分类的Gibbons分型,按骨折位置分类的Denis分型,每一种骨折类型还要细分为  相似文献   

11.
骨盆粉碎性骨折伴休克及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探讨骨盆粉碎性骨折伴出血性休克及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选择。方法骨盆粉碎性骨折伴出血性休克及神经损伤4例,在抗休克基础上整复骶骼关节脱位。CT、MR及三维CT立体成像确诊,分别给予以下手术:①对于有较大动脉损伤,经导管选择性栓塞损伤动脉;②对于闭孔神经、股神经、精索损伤,先前方进行耻骨骨折复位手术,然后CT引导下行双骶髂关节加压螺钉固定术;③对于骶部副交感神经受到压迫、骶骨Ⅱ区纵向骨折移位导致骶神经孔变形损伤,先后方骶管骶骶神经孔扩大减压,再行前路腹膜外减压会师术。结果随访6~39个月。3例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满意。1例除残留右骶神经损伤(右足底感觉麻木和屈拇肌力Ⅳ级)外,阳萎消失,植物神经功能及下肢功能正常。结论放射性介入治疗较大动脉损伤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合并神经压迫时,最好在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同时对损伤的腰骶丛进行手术探查、修复,即使当时未能手术,半年后仍应积极手术减压,此为减少合并症、促进康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拟通过黄种人S1~S4神经根及相应神经孔各径线和横截面积测量,以探讨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手术指征.方法骶骨标本取自健康成年人共15具,其中男性11具,女性4具;年龄27~48岁,平均32.6岁.用电子数显卡尺测量骶前孔和骶前神经根的各径线;在对骶骨标本进行必要的解剖的基础上,显露骶椎间孔入口和骶前孔出口,以贺利氏印模材(通用型)获取横截面,利用Autocadr14平面软件测得骶椎间孔入口和骶前孔出口处横截面积以及相应部位骶神经的面积.用SPSS10.0对所测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从S1~S4,骶椎间孔入口部位骶神经面积分别约占该处骶前孔面积的40%、30%、20%、15%.而骶前孔出口部位骶神经面积分别占该处骶前孔面积的30%、20%、15%、15%.骶椎间孔入口的形状接近于椭圆形,而出口部位为近圆形;在骶椎间孔入口部位,S2、S3及S4神经横截面积约占S1的70%、25%、10%,而在骶前孔出口部位则约占S1的75%、30%、15%.硬膜囊终止节段,其中2例终止于S1椎体下缘,占13.3%;13例终止于S2椎体中部,占86.7%.结论骶骨骨折骶孔发生变形到一定程度,骶神经会受压而引发骶神经症状;同时,上位神经根受压的几率要比下位神经根高,神经根在骶椎间孔入口部位其横径和相应骶椎间孔比值较大,神经根在此部位更容易卡压.硬膜囊大部分终止于S2椎体后缘.  相似文献   

13.
骶骨骨折占脊柱骨折的1%,但25%~50%的患者合并神经损伤[1]。Denis Ⅱ型骶骨骨折常累及神经孔区[2],易导致腰骶丛神经损伤,是远期病残的重要原因[3]。既往针对骶骨骨折的治疗一般采取卧床保守或单纯骶孔减压治疗;现在随着内固定器械不断更新,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我院自1998~2011年收治的22例Denis Ⅱ型骶骨骨折患者,分别行骶髂椎弓根固定、骶髂螺钉固定、髂后钉板固定及单纯骶孔减压,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史法见  张锦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8):1377-1378,1387
[目的]总结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1999~2004年收治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所有患者经详细体格检查及X线片、CT、MRI扫描等获得确诊。依据影像学资料进行Denis分型:Ⅰ型2例,Ⅱ型6例,Ⅲ型4例。不同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Ⅰ、Ⅱ型骨折先行骨盆牵引等保守治疗,观察4~6周,若症状改善不显著则转为手术治疗;Ⅲ型骨折尽早行后路骶椎管减压神经根探查松解手术;陈旧性Ⅱ、Ⅲ型骨折只要存在神经损伤表现,仍主张手术。共保守治疗7例,手术治疗5例。[结果]12例患者经6个月~3年随访,2例Ⅰ型骨折,6例Ⅱ型骨折患者完全恢复。4例Ⅲ型骨折患者中,1例完全恢复,2例显著改善,1例略有恢复。[结论]骶骨位置隐蔽,骨折所造成的神经损伤症状不明显,临床容易漏诊,需详细体检并结合影像学检查以提高确诊率。不同分型骨折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以后路骶管减压骶神经松解为宜,陈旧性骨折只要存在神经损伤症状就有手术探查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下腰椎侧方入路中相关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特点,为该手术人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测21具成人尸体标本L3~S1神经根前支、闭孔神经及腰交感干的走行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L3~S1神经根前支位置及走行相对恒定;骶髂关节间隙最上缘至L4.5神经根前支外侧缘及闭孔神经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8.96±2.59) mm,(23.29±2.48) mm,(15.49±3.01) mm;骨盆界线与骶髂关节间隙交点至腰骶于外侧缘的水平距离为(6.20±2.08)mm;骶骨岬前外侧缘到第1骶前孔上缘切线的垂直距离为(28.73±2.93) mm.[结论]下腰椎侧方神经的走行及解剖学形态具有一定规律性,在下腰椎侧方手术入路中,可有效避开或牵开这些结构,避免术中损伤.  相似文献   

16.
骨盆损伤中移位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损伤中移位骶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0年9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33例伴有骶骨骨折的骨盆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根据AO/OTA的分型方法,骨盆B型损伤5例,C型28例.根据Denis的分型方法,骶骨I型骨折13例、Ⅱ型11例、Ⅲ型9例.其中早期合并原发性神经损伤23例.骶骨骨折应用张力带钢板固定1例;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经骨盆后方沿双侧髂嵴横向固定10例,经L_(4,5)或L_5S_1及双侧髂嵴后方纵向固定16例;骶髂螺钉固定3例;骶骨棒固定2例;骶髂螺钉联合骶骨棒固定1例.术中间期行椎板切除、马尾神经减压11例,二期行神经松解、骶前孔扩大术2例.结果 术后随访12~82个月,平均27.3个月.根据Majeed疗效标准,优17例、良7例、可2例、差7例.骶骨I型骨折疗效优良率为92.3%、Ⅱ型为72.7%、Ⅲ型为44.4%.神经损伤恢复情况在手术治疗组中优6例、良4例、无变化3例;在非手术治疗组中优6例、良1例、无变化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腰骶部切口深部感染2例,腰骶僵硬不适2例.神经损伤一过性加重4例,迟发性骶神经损伤3例.结论 手术治疗是改善骶骨骨折复位质量的重要途径,骨盆前、后环损伤的联合制动是提高骨折内同定强度的有效方法.对手术指征明确的骶神经损伤,早期定位减压有助于其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磁神经成像术在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总结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4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单侧骶骨骨折24例,均为Tile分型C1型,Denis分型Ⅱ型16例、Ⅲ型8例;双侧骶骨骨...  相似文献   

18.
经皮空心骶髂螺钉LX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空心骶髂拉力螺钉LX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螺旋CT和C形臂引导,经皮空心骶髂拉力螺钉LX内固定技术治疗31例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的B型骨盆创伤及5例骶髂关节炎.2例骶骨囊性病变。男27例,女11例;年龄18-59岁,平均35.6岁。31例骨盆骨折按AO分类:B1型11例、B2型15例、B3型5例。术前摄骨盆CR片及骨盆前后环螺旋CT扫描,进行容积重建及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重建和骶骨曲面重建检查,其中隐匿性后环损伤28例。应用该技术结合经皮植骨骶髂关节融合术治疗5例骶髂关节炎,2例骶骨囊性病变。结果:术中失血25-70ml,平均36ml。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39个月,平均15.6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及内植物断裂、滑脱等并发症。依据骨盆创伤疗效标准,术后影像学评价优34例,良4例;临床评价优32例,良6例。结论:对于骶髂关节痛损,经皮空心骶髂拉力螺钉LX内固定技术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康复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正常骨盆和选择性切除骶骨后骨盆力学特性变化.方法 应用CT影像资料建立正常骨盆和选择性切除骶骨后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生理载荷下骶骨及整个骨盆的应力分布和应力传导变化.结果 骶骨应力主要分布在S1.经S3孔上缘、经S2孔下缘、经S2孔上缘切除时骨盆应力分布和传导变化很小.经S1孔下缘切除时骶髂关节局部应力值明显增加为2.1倍,经S1孔上缘时应力值急剧增加达4.3倍.结论 骶骨的主要应力传导结构位于S1,骶骨切除S1孔平面以下对骶骨应力传导影响较小,切除达S1孔平面以上将严重损害骨盆的稳定性,承重能力的降低可能导致骨折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enis 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骶骨骨折患者87例,其中Denis 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8~51岁,平均32.7岁。致伤原因:坠落伤8例,车祸伤5例,挤压伤2例。患者均有明显的骶神经根损伤症状,依据Gibbons标准:3型6例,4型9例。均行后路手术复位、骶管减压、探查松解神经、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和植骨愈合情况,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90min,平均160min;术中出血量780~1200ml,平均840ml。术中无相关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出现创面浅表感染,给予及时清创及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治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残留骨盆畸形及假关节形成。无骨折再移位、深部感染等并发症。11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例明显改善,但遗留足下垂及下肢感觉减退;1例略有改善,除遗留下肢功能障碍外,尚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Gibbon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80±0.78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49±0.81分。1例术后9个月内固定断裂,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复查X线片和三维CT提示植骨融合,取出内固定;1例术后1年复查X线片提示S1椎体螺钉松动,患者无临床症状,未予处理。结论:后路手术复位、骶管减压、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可以恢复腰骶复合体的解剖关系,重建腰骶段稳定性,有利于神经损伤的恢复,是治疗Denis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