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纪念行为的主动性入手,着重挖掘所有艺术门类中都客观存在的“纪念心理”并深究其起源。首先,文中选择了与建筑艺术关系最为密切的形象艺术和宗教艺术作为两个典型论述,对建筑艺术中纪念心理存在的客观性进行了佐证,而且从时间顺序和思维层次上作了尝试性的关联。然后,对建筑艺术中存在的纪念心理的存在根源进行了剖析和分类,从“永恒”、“神秘”、“英雄”、“历史”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周昕 《饰》2008,(1):24-26
中国古典园林是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天人合一、物我相融是它所追求的境界,而“石“则是连接天与人的最佳纽带.“石“在园林中的作用远非静止不动的观赏物那么简单.除了布景作用充当假山外,“石“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趣味和理想人格,是具有生命气息的.除此之外,文中还讨论了日本园林中的“石“,不仅因为日本园林属于中国园林的延伸,还因为日本园林中“石“的运用:枯山水,是用“石“的一个极端,极致,我们可以透过日本园林的用“石“来观照中国园林的“石“.  相似文献   

3.
通过“石渣土”处理软基的实践,提出了利用生产石料的废弃物石渣土填筑路基、节约耕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清代戏剧家李渔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李渔“贵新”的艺术主张进行了概要的述评,并指出在一个崇尚复古和大一统的文化传统下,李渔对“新”、“变”的艺术创作要求是中国文人追求个性独立与艺术追求自由本质的一次融合。李渔对“新”的艺术要求与西方艺术论的“陌生化”又有显著的不同,其差异正可显示两种文化在艺术论中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古希腊“黄金分割率”与当代“数字艺术”的比较 ,找出了两者之间共通的基础———“数字”、“人”、“求美”。并提出了“数字艺术”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 ,离不开美的规律 ,仍是在“人的尺度”下进行艺术和设计创作实践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眼”是散揭示章主旨的一神手段,它制约、统率着章的各个组成部分。它是作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又是把思想和艺术辨证统一起来的“凝聚点”。本着力阐述“眼”对散表现主题和结构的作用,探讨散“眼”的设置技巧。  相似文献   

7.
“势”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重要范畴,然而其源头不清,影响了有关研究的深入及价值。“势”不源于“臬”,而源于“Yi”,同于“艺”之源头。《考工记》中的势论——如“审曲面势”等,是传统美术理论中最早成系统者,可视为美术论中“势”的源头。此即本文考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程式化”是中国各门类艺术的共同特征,是中国绘画成熟的标志。“程式化”体现了中国绘画“写意”、“传神”的艺术观;体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程式化”是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德国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波伊斯的艺术主张,他强调消除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艺术不是艺术家的专利,人们都应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借鉴西方观念艺术,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活动,并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放飞“和平鸽”方式的好作品。但是由于一些蹩脚艺术家假借“人人都是艺术家”为幌子,制作出一些鄙俗粗陋的作品,使得大众对观念艺术产生一定的误解。“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的正面含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建筑承载着深遂的中国历史、文化、乃至深深的哲理内涵,木雕刻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反映着中国建筑文化关联性。以重庆“湖广会馆”建筑中的木雕刻为例,试图阐述中国建筑木雕艺术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坳""拗","心""芯"的使用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的日常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有些作者在来稿中将"坳"与"拗","心"与"芯"混用的情况,如"黄骅坳陷"或"济阳拗陷","取心井"或"取芯井","岩心分析"或"岩心驱替实验"等.  相似文献   

12.
13.
近期"延迟退休"的话题备受关注,但人们却忽视了比较突出的"提前退休"问题。"提前退休"如何界定?"提前退休"的现状如何?"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有什么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抑制"提前退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文化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东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 ,两种文化瑰丽无比而又各具特色。笔者从两种文化中各拈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范畴—“兴”与“移情” ,来追寻两种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为"字与现代汉语"搞"字有许多相似点与不同处,可比性极强。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是必要和可行的。语义方面,二者均为泛义动词,但各有侧重;语法方面,都主要作动词,但在造句功能和相对位次上存有差异;语用方面,在语体色彩和语言风格上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6.
都市是由 动 和 静 两部分因素组成的一种次序状态 .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对都市里的人们起着潜在的影响 .通过分析街道景观设计中这种构成关系 ,尝试把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活动融入到都市的环境中 .  相似文献   

17.
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准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开始蜕变,转向改变自身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生态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而成为建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必须根据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对“历史”和“创造历史”,越来越醒目地凸显出来,唤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从而引发出哲学深层次的思考。本文就历史的自然过程、形式逻辑及方法、要素、界定、质疑、特征、规律和实践的检验,进行一些理论上的论证与探析,试图从中得出结论,请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与"不能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对副词,由于二者均表示双重否定,且形式相仿,意义相近,所以存在着很多混用、误用的现象。文中结合在高中所作的问卷调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对这两个词进行同义的研究和描述分析。搞清二者的关系,不但对于辨析同义词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数量正在激增的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闻需要与新闻需求是有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搞清楚二者的区别,有助于传媒 在满足受众新闻信息基本需要的同时,研究多样的新闻需求,提高传媒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