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不同再灌注治疗方法的意义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深圳医院271例初发STEMI病人的心电图、心脏超声和造影资料。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PCI)STEMI病人31例,静脉溶栓病人44例.其中溶栓联合PCI26例.补救性介入治疗PCI病人18例。结果直接PCI、溶栓联合PCI和补救性PCI的STEMI病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症状开始至治疗的时间、侧支循环和TIMI血流0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期间不稳定性心绞痛、再梗死、脑卒中、心功能不全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Killip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和室壁运动积分、射血分数(LVEF)、心指数(Cl)、每搏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EMI溶栓联合PCI干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补救性PCI可能有利于左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其与AMI溶栓再灌注后cTnI变化的关系。方法12例AMI直接PTCA的患者,系列采集血样,以ELISA法测定cTnI,绘出其释放曲线。选择68例AMI接受溶栓的患者,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参考方案),判定42例再通,26例未通,绘出cTnI释放曲线,比较二者的峰值时间和上升速度,并将溶栓再通组与直接PTCA组相比较。结果①溶栓再通组与溶栓未通组cTnI的释放主要为单峰形式,溶栓再通组的达峰时间明显早于后者,峰值水平及上升速度也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P〈0.05);②直接PTCA组与溶栓再通组相比,二者达峰时间几乎一致,前者的峰值水平及上升速率略高于后者,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后cTnI的峰值前移可作为AMI后溶栓再灌注的判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不同再灌注治疗方法的意义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大深圳医院271例初发STEMI病人的心电图、心脏超声和造影资料。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PCI)STEMI病人31例,静脉溶栓病人44例,其中溶栓联合PCI26例,补救性介入治疗PCI病人18例。结果 直接PCI、溶栓联合PCI和补救性PCI的STEMI病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症状开始至治疗的时间、侧支循环和TIMI血流0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期间不稳定性心绞痛、再梗死、脑卒中、心功能不全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Killip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和室壁运动积分、射血分数(LVEF)、心指数(CI)、每搏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TEMI溶栓联合PCI干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补救性PCI可能有利于左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导致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该病治疗的主要策略是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使血运重建,以挽救濒死心肌,限制梗死范围,防止梗死延展,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1]。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20例中,男17例,女3例,年龄38-75岁,平均537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8例,广泛前壁十例壁心肌梗死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9例.其中16例入院后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90min冠脉造影证实为溶栓失败病例,并对其梗塞相关动脉进行补救性PTCA。其?..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治疗的目标是尽早重建那些因梗死相关血管 (IRA)的血栓栓塞、功能和存活受到严重威胁的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因此 ,AMI再灌注治疗的目标不仅要保持心外膜上游血管的开通以维持正常的前向血流 ,而且还要恢复其下游心肌组织水平的血流灌注。1 心肌缺血再灌注发展史Braunwald与Maroko于 1974年提出了通过改善心肌氧供和限制心肌细胞“自溶”来限制梗死面积的治疗策略 ,开创了AMI治疗的新纪元。他们用于分析AMI范围的检测技术包括绘制心前区ST段抬高的图形及心肌梗死血清标记物曲线谱…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破裂(CR)是一种致命性的并发症,心脏破裂包括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和乳头肌断裂,占急性心肌梗死总病死率的15%左右。在AMI后,它是仅次于心衰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再灌注治疗对CR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最积极的治疗是心肌再灌注 ,挽救濒死心肌 ,缩小梗死面积 ,保护心功能 ,改善预后。目前广泛应用的是静脉溶栓治疗。近年来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被引入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治疗 ,即急诊PTCA。我院1996— 1999年共完成急诊PTCA 6 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 2例急性心肌梗死 ,男 42例 ,女 2 0例 ,前壁心肌梗死 37例 ,下壁心肌梗死 2 5例。直接PTCA 39例。术前静脉溶栓2 3例 ,溶栓后 90min内胸痛无明显缓解 ,抬高的ST段无明显回落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梗死相关动脉 (IRA)未能再通 ,即行补…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手段可分为药物治疗和恢复血流灌注两种如何合理应用这些方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始终是临床上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J Med)2009年6月的一篇文章,就药物应用对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进行了探讨,期望能够引起同行共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PTCA)前后肌酸磷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的动态变化,以明确P-PTCA后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的CK-MB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其最佳切点。方法:确诊为透壁性AMI的患者90例,分别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P-PTCA和药物非再灌注治疗三组,从A-MI发病至发病后96小时观察CK-MB的动态变化。并以AMI后CK-MB峰值出现的不同时间为切点,分别计算各个切点对于检出IRA开通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试找出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较佳的CK-MB峰值时间。结果:(1)rt-PA静脉溶栓后CK-MB峰值出现于发病后(11.9±4.4)小时,P-PTCA后CK-MB峰值出现在发病后(12.10±4.12)小时,二者均较AMI非再灌注治疗组明显提前,但rt-PA静脉溶栓组和P-PTCA组间的CK-MB峰值提前的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2)rt-PA静脉溶栓组的CK-MB峰值的最佳切点在AMI发病后14小时左右;P-PTCA组CK-MB峰值的最佳切点在AMI发病后13小时前后。结论:AMI患者成功的进行P-PTCA后,CK-MB的峰值出现在发病后的8~16(12.10±4.12)小时,判断P-PTCA后IRA开通的最佳切点可能在AMI发病后13小时前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尿激酶静脉溶栓加即刻准备的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AMI患者中,直接冠脉支架植入20例(直接支架组),尿激酶静脉溶栓加即刻准备的支架植入30例(溶栓支架组),尿激酶静脉溶栓30例(溶栓组)。均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出院前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直接支架组IRA开通率为100%,溶栓支架组开通率为96.7%,溶栓开通率为46.7%(P<0.01);直接支架组与溶栓支架组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20.0%,P>0.05;慢复流发生率分别25.0%,30.0%,P>0.05;临床事件:出血、心力衰竭、心绞痛、再梗死,脑梗死,支架纽较溶栓组发病率低,但3组间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住院天数明显短缩(P<0.01);3组病死率分别为0%,3.3%,6.7%(P<0.05);3组LVEF分别为(65.5±11.5)、(64.0±14.5)、(54.5±13.0)(P<0.05)。结论:直接支架植入或尿激酶静脉溶栓加即刘准备的支架植入较单纯尿激酶溶栓治疗惠性心肌梗死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择期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挽救PTCA,直接PTCA和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比较三组治疗的死亡、再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1998年至1994年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共100例,其中挽救PTCA13例,择期PTCA29例,直接PTCA1例,保守治疗57例。与择期PTCA相比,挽救PTCA成功率低,残余狭窄重,左室射血分数低,死亡率、心绞痛和再梗死率高,但只有残余狭窄有显著差异。与保守治疗相比,择期PTCA残余狭窄轻,左室射血分数高,左室舒张末内径小,死亡和再梗死率低,直接PTCA1例,再通成功。结论:溶栓失败后可用PTCA补救,但远期效果不如择期PTCA,而且再通不成功死亡率较高,择期PTCA比较安全,效果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3.
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 :38例患者中 2 0例接受 rt- PA药物溶栓治疗 ,18例接受直接PTCA治疗 ,观察两组之间梗死相关血管 (IRA)的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 (L VEF)、再梗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溶栓组 IRA再通的患者有 15例 ,再通率 75 .0 % ,直接 PTCA组 IRA成功再通的患者有 18例 ,再通率10 0 .0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溶栓组 L VEF为 0 .5 0± 0 .13,直接 PTCA组 L VEF为 0 .5 8±0 .10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两组分别为 10 .0 %与 0 .0 % (P>0 .0 5 ) ;住院病死率两组分别为 5 .3%与 5 .6 % (P>0 .0 5 )。结论 :直接 PTCA比静脉溶栓更充分有效地开通 IRA,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Despite the improvements in the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t is recognised that thrombolysis fails to reproduce reperfusion in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patients. Coronary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s have been shown to offer an alternative reperfusion strategy.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mechanical reperfusion may offer significant advantages over established thrombolytic therapy.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比分析36例老年与22例非老年人AMI急诊PCI治疗的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和手术疗效.结果老年组36支梗塞相关血管,置入支架40枚,围手术期死亡1例,手术成功率为97.2%,非老年组22支梗死相关血管,置入支架25枚,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成功率100%.两组支架特点及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显著性.且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结论老年人AMI行急诊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直接经皮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直接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症状发作后2~14小时施行冠脉内支架术。结果:所有患者冠脉再通均获成功。TIMI血流均达到3级。无残余狭窄,血管再通距症状发作时间平均5.7小时,所有患者胸痛均在术后2小时内明显缓解;除2例ST段持续抬高外,其余病例均在术后2小时ST段下降〉50%;心肌酶峰明显提前。1例左主干病变于术后1周发生严重泵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首次AMI患者, 128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其中30例溶栓后行补救PCI。8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45例溶栓患者48小时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情况。结果: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P<0.05).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68.6%,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到TIMIⅢ级血流者为60.5%,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96.8%,有4例发生无再流现象(No-reflow).AMI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为(49.3±12.1)%,直接PCI组为(64.2±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平均住院天数溶栓组为13.4天,直接PCI组为8.2天,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溶栓治疗比较,首次AMI患者直接PCI治疗,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高,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院内死亡率,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8.
孙欢  于波  闫明洲 《吉林医学》2013,34(19):3759-3762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探讨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梗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2007年3月~2010年3月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冠脉造影提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 0~1级、并行PCI治疗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应用抽吸技术的患者及对照组的临床及造影资料。结果:对于行血栓抽吸的直接PCI患者,其心肌灌注水平高于常规PCI治疗组,但其心功能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直接PCI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的重要方法,通过血栓抽吸可改善心肌再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 3 5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疗效、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对 3 5例 AMI患者行 PCI治疗 ,其中男性 3 4例 ,女性 1例 ,年龄 3 9~ 72 (5 4.8± 8.6)岁。其中 2 1例患者为急诊 PTCA,均在发病后平均 (7.4± 6.6) h内直接进行 PTCA;3例为溶栓失败后补救性 PTCA;11例为延迟PTCA。 结果 :PCI成功率为 10 0 % ,术前梗塞相关血管平均狭窄 (93 .2± 5 .9) % ,术后残余狭窄为 (10 .6± 6.3 ) %。结论:AMI时行急诊 PTCA成功率高 ,残余狭窄少 ,对溶栓失败或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应积极行 PTCA,可获得较高的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和较低的心梗复发率和死亡率 ,同时可减少梗塞面积 ,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血管成形术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前后P波离散度 (Pdisp)的变化。方法 :测定 31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前、PTCA后 2h及PTCA后 1周之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Pdisp。结果 :直接PTCA前、PTCA后 2h及PTCA后 1周的Pdisp分别为 (44 3±18 1)ms、 (35 2± 16 3)ms、 (33 4± 15 7)ms ,PTCA前Pdisp与PTCA后 2h及 1周Pdisp相比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PTCA后 2h与PTCA后 1周Pdisp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31例AMI中PTCA前有 5例发生房性心律失常 ,其中Pdisp为 (5 5 4± 11 3)ms ,其余 2 6例无房性心律失常 ,其Pdisp为 (40 2± 15 5 )ms ,两者Pdisp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PTCA后 2h两者Pdisp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AMI行直接PTCA能降低Pdisp ,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