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草果挥发油成分。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备草果挥发油,通过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草果挥发油得率分别为1.65%和2.18%,两种方法制备的草果挥发油成分类型和相对含量差异显著,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的挥发油共检测出37个化学成分,其中单萜类成分约占85.20%,倍半萜类成分约占4.77%;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备的挥发油共鉴定43个化学成分,单萜类成分约占82.54%,倍半萜类成分约占6.36%。两种方法提取的草果油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均有一定差异,水蒸气蒸馏法对草果挥发油中的单萜类保留相对较强,超临界CO_2萃取法对倍半萜类成分的提取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植物油浸提法、食用酒精提取法、无水乙醚提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提取花椒的有效成分,对比不同提取方法对花椒提取物提取率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五种不同方法分别提取花椒的有效成分,检测提取物有效成分含量、计算提取率,并分别评价各提取物的感官品质;结论:五种方法所得产物提取率和有效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所得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和提取率最高,花椒挥发油和麻素提取率分别达到100%和94.6%.植物油浸提所得产品的品质较好,但有效成分提取率偏低,花椒挥发油和麻素提取率分别只有5.7%和23.5%.水蒸气蒸馏法只能得到花椒挥发油.食用酒精提取法和无水乙醚提取法获得了大部分花椒麻素和少量的挥发油.  相似文献   

3.
研究两种不同方法提取的柠檬草挥发油在化学成分方面的差异。对柠檬草中的挥发油运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超临界CO_2苹取法(SFE)进行提取,借助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其化学成分并完成鉴定,同时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对不同组分含量比重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柠檬草超临界萃取物中经分离获得的组分一共有56种,对其中40种成分进行鉴定,挥发油在所鉴定成分中所占比重超过8%;从柠檬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得到了39种分离获取的成分,鉴定的组分共有35种,鉴定得到的成分含量所占比重超过93%;两种提取方法有21个相同成分。SFE、SD两种方法提取的杆檬草挥发油组分及其成分含量差异明显,前者提取的挥发油真实度更高,可以将柠檬草中的化学成分更为全面的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4.
郭肖  姚健  赵保堂  王俊龙  张继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4):157-160,175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甘肃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h)中的挥发油,并采用GC-MS法检测了白沙蒿提取物中挥发油组成成分。结果表明,在超临界CO2萃取提取物中含有102种化合物,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中有54种化合物,二者相同化合物共有26种。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相比,采用超临界CO2法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白沙蒿的挥发油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利用白沙蒿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3种方法提取芜菁子挥发油,对挥发油的抗菌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芜菁子挥发油及多糖的组成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溶剂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芜菁子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挥发油的组成。运用滤纸片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检验芜菁子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作用。利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残渣中的多糖,酸水解后进行薄层分析。结果 3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分别鉴别出21、7、14种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中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占45.95%,同时蒸馏萃取法的为31.35%,溶剂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无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定性定量的抑菌实验结果显示,3种方法所得的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的抑菌效果最好。在高效G板上,以乙酸乙酯:异丙醇:水=26:14:7(V:V:V)为展开剂,芜菁子多糖的分离效果较好,可鉴别出芜菁子多糖中的果糖和半乳糖。结论芜菁子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中含有异硫氰酸酯类和腈类化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同时蒸馏萃取法和有机溶剂提取-水蒸气蒸馏法从川桂叶中提取挥发油,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曲霉、青霉等6种常见污染菌作为供试菌,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研究了3种不同提取工艺对挥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川桂叶挥发油对6种供试菌都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不同提取工艺对挥发油的抑菌活性有显著影响,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抑菌活性最强,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MIC0.125%,MBC0.125%,酵母MIC 0.0625%,MBC 0.0625%,曲霉和青霉MIC 0.250%,MBC 0.250%.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结合保留指数(RI)对牡丹皮蒸馏法、水蒸气蒸馏法、水蒸气加酒精灯加热蒸馏法、乙醚超声波萃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这五种提取方法所制备的挥发油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挥发油得油率、化合物成分和丹皮酚提取率,选出最佳提取方法。五种方法的得油率分别为:1.03%、2.97%、4.45%、2.85%、0.63%,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种类依次为21、22、22、23和22种,主要包括酚、烷烃、酸、酯、酮、醇和醛类等成分。五种方法获得的丹皮酚含量分别为:76.34%、72.49%、91.54%、60.04%和75.90%。以得油率和丹皮酚提取率为指标,水蒸气加酒精灯加热蒸馏法提取牡丹皮挥发油的提取率最高,可用于牡丹皮挥发油的提取;以化合物成分为指标,则超临界CO2萃取法和乙醚超声波萃取法,鉴别出的成分更全面。  相似文献   

8.
肉桂挥发油不同提取工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广东肉桂的挥发油提取工艺.比较超临界CO2萃取技术(SFE-CO2)、水蒸气蒸馏法(SD)和索氏提取法(SE)对内桂挥发油的提取率,并运用GC-MS法分析了上述3种提取物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该3种方法获得的肉桂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组成呈现出质和量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白苏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白苏叶挥发油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采取超临界CO_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两种方法提取白苏叶挥发油。结果表明:此两种方法提取白苏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皆有异,其主要成分紫苏酮的含量最高,这是白苏的特征化学成分。结论: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的白苏叶挥发油更具天然性,该法为提取白苏叶挥发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木姜子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香料植物,其枝叶、花蕾、果实都能散发出芳香的气味,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和烹饪调料中。为了提取木姜子风味更浓郁的挥发油,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UASD)、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MASD)、超临界CO_2萃取法(SCFE)对木姜子花蕾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经SPME-GC-MS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组分不完全相同,但主要化学成分基本一致,采用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最适合提取木姜子花蕾中的挥发油,共鉴定出49种挥发性物质,占挥发性成分的99.93%,其中影响木姜子花蕾中挥发油主要呈香风味物质柠檬醛、柠檬烯、罗勒烯、月桂烯、芳香醇的相对含量达到76.33%,由此可见该方法可获取风味更浓郁的木姜子挥发油。  相似文献   

11.
复配植物抑菌物的超临界萃取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昆  周涛 《食品科学》2006,27(11):369-372
本文利用正交试验对选出的四种植物进行复配,首先通过抑菌实试验确定复配比例,再进行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萃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2.
大豆胚芽油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索氏提取法、超声波强化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分别提取大豆胚芽油。在对提取工艺优化的基础上,将3种方法的萃取效率及所得胚芽油的理化性质、磷脂、不皂化物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萃取方法与油品的关系,全面评价萃取方法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的出油率最高,但提取时间长;超声波强化法的出油率次之,提取时间最短,但溶剂用量大;超临界CO2萃取法出油率较低,但时间较短,流程简单无溶剂残留。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胚芽油的磷脂含量低,不皂化物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综合考虑,超临界CO2萃取法是提取大豆胚芽油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不同提取方式茶叶籽油脂肪酸及V_E组成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脱壳茶叶籽为原料,分别采用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压榨法及索氏法从茶叶籽中提取茶叶籽油,采用国标方法分析了不同提取方式得到的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VE组成。结果表明: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不同萃取阶段得到的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变化规律,随着萃取压力及温度的升高,超临界CO2萃取出部分微量脂肪酸,包括:C14∶0、C16∶1、C20∶0,而这些脂肪酸在采用压榨法及索氏法提取得到的茶叶籽油中未检出。茶叶籽油中VE以α-VE为主,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茶叶籽油,VE主要在第一阶段被萃取出来,后呈逐段降低趋势,而且第一阶段茶叶籽油中VE含量高于压榨法及索氏法。  相似文献   

14.
丁香精油对果蔬采后病原菌抑制效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关文强  李淑芬 《食品科学》2005,26(12):227-230
从香辛料中提取出的精油具有良好的抑菌能力,在果蔬天然防腐保鲜剂的开发应用研究中具有重要前景。以丁香为原料,比较了超临界CO2萃取、水蒸汽蒸馏、直接加热水蒸馏所得丁香精油对果蔬采后主要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丁香精油对葡萄、冬枣、桃、蒜蓬等果蔬采后主要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600mg/L的丁香精油能够完全抑制葡萄灰霉菌、链格孢、冬枣青霉的生长,500mg/L的丁香超临界提取精油对桃灰霉、蒜薹葱鳞灰葡萄孢抑菌率分别为79.3%、85.7%。在二种不同的提取方法中,水蒸汽蒸馏的精油抑菌效果最好,超临界CO2萃取次之,直接加热水蒸馏稍筹。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小球藻精油.并比较了精油和叶黄素的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利用GC-MS测定精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分析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所得的小球藻精油和提取纯化后所得的叶黄素晶体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纯化得到的小球藻叶黄素晶体总还原力大于小球藻精油,但DPPH自由基清除率小于小球藻...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CO_2萃取小球藻精油及其抗氧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小球藻精油。并比较了精油和叶黄素的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利用GC-MS测定精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分析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所得的小球藻精油和提取纯化后所得的叶黄素晶体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纯化得到的小球藻叶黄素晶体总还原力大于小球藻精油,但DPPH自由基清除率小于小球藻精油。同时,小球藻精油含有种类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CO_2萃取沉香叶挥发油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沉香叶中挥发油提取的最优工艺进行研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为30℃、萃取压力为18MPa、萃取时间为2h的条件下,挥发油萃取率1.296%为最高值。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沉香叶挥发油与传统的水蒸气法提取方法相比,萃取效率更高,分离效果更佳明显。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番木瓜籽油,利用JMP 7.0软件中的神经网络平台,建立超临界CO2萃取番木瓜籽油的神经网络模型,并优化了萃取过程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番木瓜籽破碎后过20目筛,CO2流量为25 L/h,萃取压力27 MPa,萃取温度54℃,萃取时间3 h,油脂得率达30%以上;超临界CO2萃取的番木瓜籽油的理化性质达到了食用油脂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超临界CO2 萃取辛香料精油的小试情况 ,主要研究了用 0 1L超临界CO2 萃取装置萃取生姜、芫荽籽、砂仁和八角等辛香料精油的工艺、组成成分等方面的内容 ,并且与传统的水汽蒸馏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以白豆蔻为原料,利用水蒸气蒸馏(SDE)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法提取白豆蔻精油。以萃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采用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两种提取方法所得白豆蔻精油的组成。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 ℃、CO2流量14 mL/min、提取时间4.0 h。在此优化条件下,SFE提取白豆蔻精油得率为6%,为SDE提取精油的1.5倍。GC-MS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挥发性化合物158种,其中SDE和SFE提取精油中分别检出97种、111种,独有化合物分别有47种、61种,共有化合物有50种。两种提取方法所得精油的组成相似,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α-蒎烯、4-异丙基甲苯、顺式十五烯酸、棕榈酸等,但含量差异较大。结果表明SFE是提取白豆蔻精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