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建国  张漩  邢莉 《淮海医药》1999,17(2):27-27
输注血小板(PLT)可以减少和治疗因PLT减少而引起的出血,并降低化疗后PLT减少导致出血而死亡。在临床工怍中,部分患多次输注PLT,未收到较好的效果,输后增加值明显低于期望值.出现PLT输注无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PLT输注无效是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对我院1996-1998年输注PLT69例所出现的5例6次输注后无效病例,结合有关资料,分析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红细胞输注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98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对其进行红细胞输注治疗,分析红细胞输注效果。结果经治疗,患者效果明显,输注治疗效果与红细胞制剂存在相关性,且与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一定关系。选取的98例患者中,7例无效输注,无效率为7.1%。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红细胞输注治疗效果会因多种因素而受到影响,输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疗效的分析,促进临床医生对输血治疗重新认识,为评估红细胞输注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内科与外科357例患者,根据其输注红细胞前后血红蛋白(Hh)含量的变化分有效组和无效组,通过比较红细胞输注前后检验结果的变化情况,分析评估红细胞输注的效果。结果无效输注内科34例(12.2%)、外科7例(9.0%),内科、外科无效组间接胆红素、血清铁、血清铁蛋白与有效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建立临床医生科学、合理的临床红细胞输注效果的评估体系,制定独立、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输血治疗,对提高红细胞输注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余加宏 《淮海医药》2014,(6):550-551
目的了解蚌埠市临床合理用血状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方法随机抽取蚌埠市范围内40家临床医院2011年5月-2012年12月共339临床输血病例,按内科、外科、妇产科及其它科室进行分类,并分别分析临床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合理性。结果红细胞输注的合理病例为31.5%,相对合理病例为31.5%,不合理为37.0%;不合理红细胞输注病例中内科为4.7%,外科为63.2%,妇产科为18.2%,其它科室为28.6%;血浆输注合理病例仅占24.2%;"搭配血"为67.4%,外科搭配输血占输注血浆病例的39.3%。结论蚌埠市临床医疗机构内科与妇产科对红细胞输血指征的把握较好,而外科对红细胞输血的指征把握则较差。血浆输注存在随意性,合理性较低;"搭配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医务人员(尤其外科)临床输血的理念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的阳性率.方法分别检测输注血小板次数≤3次和>3次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并比较结果之间的阳性率.结果输注血小板次数>3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远远超过输注次数≤3次的患者.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所测得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少次输注高,提示临床治疗应做血小板抗体筛查,以免造成输注血小板治疗无效或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中心接受临床血小板配型标本200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对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再对比两组输血者在血小板输注后1、24 h内的CCI值以及总的输注有效率。结果 200份反复输血者的血液标本经血小板抗体监测,共检出阳性标本114份,占57.00%,阴性标本86份,占43.00%,对两组标本血小板输注后1、24 h内的CCI值进行比较,结果可见阳性组均显著低于阴性组,同时,阳性组的输注有效率(21.05%)也显著低于阴性组(68.60%),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反复输血者可能因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并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为了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可通过血小板配合性输注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血小板数量的减少或功能的缺陷都可以引起临床上的出血症状,而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出血的主要手段。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机采血小板输注,但有妊娠史的女性或多次输血的患者,易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本文通过对113例多次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探讨免疫因素在血小板输注中的作用,并试图寻找一种解决PTR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静  姚瑶  郝建英  李永乾  刘立坤  李旭桐 《河北医药》2012,34(23):3654-3655
红细胞输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注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1]。输注红细胞未达到预期目的,即为红细胞输注无效。红细胞输注无效不但延误患者的治疗又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应予以高度重视。现把  相似文献   

9.
<正>血小板(PLT)输注是治疗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但并不是所有患者输入血小板后都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患者在多次输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后可产生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1])。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进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分析导致输注无效的原因,选择输注相容性血小板,有效提高输注效率,节约血小板资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多次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对68名血小板输注患者进行血小板回收率计算,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者血小板输注无效者越多。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进行HLA抗体、血小板抗体筛选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以提高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应用不同输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选择洗涤红细胞进行输血。B组患者选择辐射、悬浮红细胞进行输血。C组患者则在输注洗涤红细胞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血浆置换。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均高于A组的77.5%和B组的8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自身免疫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输血均能起到一定的干预效果,但临床应用效果最佳的输血方式为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10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指导临床合理输血。方法选择郑州市某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00例经临床相关检查证实为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0例,女50例:年龄10~48岁。所有患者共367例次输血。应用统计软件对100例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效果、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血小板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有效率为71.79%,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1%;输注Ⅷ因子浓缩剂、冷沉淀治疗血友病有效率分别为97.30%、100.00%,无不良反应发生;输注红细胞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4.9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输注全血治疗贫皿的有效率为65.6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输注粒细胞治疗血液病粒细胞减少的有效率为67.8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95%。结论成分输血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低,并且可以分离血液成分,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一种真空采血管内壁处理剂对甲功三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管与未经过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管生产的无抗凝真空采血管,对20例健康人进行采血测试,考察两种无抗凝管的血清分离效果及在三个不同的检测平台上总三碘甲状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值的差异。结果经过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与未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采血后分离血清,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没有纤维蛋白挂壁情况;TT3、TT4、TSH在贝克曼DXI800、西门子Centaur、雅培i2000检测平台上检测,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的TT3均值分别为3.10、2.38、2.07 nmol/L,标准差分别为0.42、0.38、0.31;TT4均值分别为102.44、102.34、103.15 nmol/L,标准差分别为15.49、16.25、17.56;TSH均值分别为2.25、2.21、2.29 mIU/L,标准差分别为1.29、1.27、1.38;未经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的TT3均值分别为2.06、1.99、2.08 nmol/L,标准差分别为0.28、0.48、0.30;TT4均值分别为102.82、103.46、101.80 nmol/L,标准差分别为16.48、16.66、16.17;TSH均值分别2.26、2.25、2.23 mIU/L,标准差分别为1.33、1.28、1.28。TT3在贝克曼DXI800检测平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某些检测平台上,真空采血管内壁处理剂L-720会对血清TT3检测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BBS 926全自动医用低速离心机制备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质量。方法 BBS 926全自动医用低速离心机制备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完成后,立即留取样本,检测其血红蛋白含量、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残留量、甘油残留量等质量监测指标。结果血红蛋白含量为(23±5)g/L、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为(0.43±0.25)g/L、白细胞残留量为(0.6±0.3)×107个、甘油残留量为(3.6±2.5)g/L、细菌培养试验阴性。结论 BBS 926全自动医用低速离心机制备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国家质量标准,能有效地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折患者输注红细胞(RBC)的效果。方法对40例多发性骨折患者输注红细胞前后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将伴有感染、发热及大量渗出的20例患者定为A组;不伴有感染、发热及大量渗出的20例患者定为B组。结果两组多发性骨折患者输注红细胞后RBC、HCT、Hb指标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红细胞输注效果好于A组。结论多发性骨折患者应及时纠正休克,控制感染及发热,减少渗出,避免因大量或多次输血影响免疫系统,可提高红细胞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对贫血早产儿调节性T 淋巴细胞(Tregs)以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医院儿科需要输血治疗的贫血早产儿9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浓缩红细胞输注) 和观察组(洗涤红细胞输注)各48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s的比例。结果:输血后两组患儿的输血量、输血次数、输血后血红蛋白以及输血后血细胞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前Treg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对照组Tregs比例比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输血后观察组Tregs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呼吸暂停、体质量增加缓慢、喂养困难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0.4%、22.9%、36.3% 和(32.14±6.21)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5.0%、39.6%、14.6%和(41.25±8.16)d (P<0.05)。输血后观察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和院内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贫血早产儿输注洗涤红细胞后对Tregs无显著影响,并且有利于早产儿贫血临床预后好转,因此符合输血指征的贫血早产儿推荐使用洗涤红细胞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人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输血治疗有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进行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治疗的患者的相关数据,评估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情况;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输血次数和基础疾病对患者进行分组,探讨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的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82例红细胞输血治疗患者和98例血小板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82例红细胞输血治疗患者中男性136例,女性146例,年龄18~82岁。98例血小板输血治疗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52例,年龄18~88岁。经分析,282例患者红细胞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81.91%(231/282),98例患者血小板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84/98)。经卡方检验,18~60岁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60岁患者(χ2红细胞=7.415,P=0.006;χ2血小板=4.961,P=0.026),输血次数<3的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输血次数≥3的患者(χ2红细胞=7.760,P=0.005;χ2血小板=6.853,P=0.009);急性失血性疾病和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慢性失血性疾病患者(χ2红细胞=18.653,P<0.001;χ2血小板=10.597,P=0.005);发热患者血小板输血有效率低于体温正常患者(χ2=8.459,P=0.004);手术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低于非手术患者(χ2红细胞=9.928,P=0.002;χ2血小板=5.878,P=0.015)。结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成人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相对较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与患者年龄、输血次数和基础疾病有关,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ABO血型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中的应用及移植后的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ABO血型不合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ABO血型的变化,探索移植后的输血方案,为患者输注合适的血液成分提供依据。方法干细胞移植前检测患者ABO血型,植活后再次检测患者ABO血型抗原及抗体的变化,对输注血液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8例ABO血型不合的患者干细胞移植后35~193 d血型成功转变为供者血型,ABO主要不合、ABO次要不合及ABO主次要不合的受者输注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量和ABO相合组的输注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BO血型不合的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型成功转变为供者血型,相容性输血可以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能够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普通外科手术中输血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探讨输血的安全性问题,以期为输血安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430例,患者均接受术中或术后输血,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430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该例患者输注病毒灭活滤白新鲜冰冻血浆600mL、冷沉淀凝血因子16U、悬浮红细胞5U。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3%。结论对于普通外科手术输血患者,成分输血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