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纪文瑾 《佛山陶瓷》2016,(12):42-46
本文从艺术图式的角度分析文革时期石湾人物陶塑的图示语言和形象意义,分析文革时期石湾人物陶塑创作,在既服从于政治意识形态,又相应衍生出与之配套的技术语言时,完成对旧有艺术模式的改造过程。文革初期石湾陶艺家的陶艺创作与当时的"阶级斗争"的主题、"为农民服务"的立场以及"民族化"的形式有着莫大关系,是为了解决艺术的大众化、民族化的问题,从而开辟无产阶级革命雕塑艺术的完全崭新的时代。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文革石湾陶塑创作是延续毛泽东的文艺路线和社会理想,将毛泽东时代的美术推向顶峰的一个特殊艺术创作状态,是毛时代美术独一无二的形象表达和视觉象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先民创造的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石湾陶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石湾陶塑创作追求的是自然的情趣美、艺术美,将吉祥寓意和工艺技术融为一体。创造艺术的个性和形式能显出作品心灵,陶冶情操,创造出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石湾人物陶塑题材的广泛及造型的传神生动,一直作为岭南文化的一张名片,而享誉国内外。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活习俗,是石湾人物陶塑大家们创作的主要题材。从人物陶塑的丰富的表现形式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岭南地区人民的生活情景,以及对生活的一种愿望与期许。  相似文献   

4.
地域技术特征是考量石湾陶塑瓦脊文化地域性格[1]的基本维度之一,是陶塑瓦脊审美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集中体现了石湾陶塑瓦脊的自然适应性特征.文章以石湾陶塑瓦脊为研究对象,运用美学、民俗学、陶瓷工艺学、文化地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从气候地理适应性、用材地域性、工艺独特性等分析出石湾陶塑瓦脊的地域技术特征.旨在通过分析,理清思...  相似文献   

5.
李小艳 《佛山陶瓷》2008,18(9):33-36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体系,有自己的社会功能,作用于人类文化的多个方面,对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山以及整个岭南都有发达的宗教文化,这对石湾陶艺的发展影响极大。本文主要从陶塑艺术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宗教文化为陶塑艺术提供创作题材、行业神崇拜对石湾陶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力图解读石湾陶艺的发展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邓平 《佛山陶瓷》2012,(7):38-39
龙凤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寄寓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愿望。适逢今年是龙年,笔者以龙凤为题材,创作了《龙凤呈祥》,以石湾陶塑的质朴粗犷来体现龙与凤的和合之美。  相似文献   

7.
霍然均 《佛山陶瓷》2007,17(9):27-28
本文主要介绍了石湾陶塑动物的历史,并讨论了在传承中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钟婉尧 《佛山陶瓷》2023,(3):147-149
过去石湾的陶塑主要通过艺人们双手的手法来完成,除了兼备雕塑所具有的技法之外,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需要更多新的融入,本论文提出旋塑技艺手法,并对这种创新技法在石湾陶塑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东 《佛山陶瓷》2003,13(2):40-40
石湾陶塑,情节性强,生活情趣浓郁。陶艺家塑造出来的人物,一般都有其特定的情节,并使人物处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使人产生联想和回味。1历史上石湾窑是民窑,正因为如此,在生产和实践上具有比官窑更多的灵活性,不受封建统治者、权贵及文人士大夫的制约和束缚。陶艺家多来自劳动人民,他们最了解和熟悉民众的思想情感及审美需求,创作出许多源于民众的陶塑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呈现石湾陶塑艺术的美学风貌。在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际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掠夺下,中国人民灾难深重。英法侵略军…  相似文献   

10.
<正>声名远播的石湾有着5000年的制陶历史。在这片土与火的神奇土地上,名家云集、人才辈出。作为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的第五代传人的我,都已从事了三十多年陶艺创作工作,总希望塑造一些有新的仕女作品,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一、勤奋实践、勇于创新,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我从1980年开始陶艺创作,在借鉴前辈的经验同时,吸收石湾陶塑的传统精华,博采众长、融汇贯通,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认真去精心塑造仕女题材,以传神的手法和外形去表现陶塑人物丰富的情感,创作出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吴植华 《佛山陶瓷》2012,(5):54-55,63
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色彩语言搭配石湾釉彩,以及石湾釉在意、形及釉的特殊效果,以及釉作彩在石湾陶塑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收藏,已经不再是上了年纪的人才做的事情,很多年轻人都开始慢慢涉足其中。尽管石湾公仔近年来开始被更多的人熟知或收藏,但从事石湾陶艺的年轻人对比其他瓷区的从业人数还是相差甚远。同样从事传统的手工行业,为什么其他瓷区会有那么多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而从事石湾陶艺的年轻人却是寥寥可数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和探讨。本文从石湾陶塑的起源与发展入手,探讨了石湾陶塑的传承方式,论述了其发展的现状,并指明了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佛山陶瓷》2008,18(11):I0012-I0012
为推动石湾陶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2009年牛年到来之际,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牛年谁最牛”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于10月25日在石湾陶瓷博物馆进行。从近百件的牛生肖陶塑作品中挑选出62件形态各异、寓意深刻的限量版、精品,经专家组评出“专家最牛奖”金、银、铜12个奖项。为了要保持颁奖大会的神秘感,专家组暂未能公布获奖名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之后石湾陶塑人物传统题材得以恢复,陶塑人物题材不断扩大,传神的艺术特色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刘传的《论传神》第一次系统的梳理总结石湾艺人的创作和经验,他总结了刻画人物表情的"十字法"。上世纪80年代梅文鼎与曾鹏、曾力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石湾陶艺展"是中国现代陶艺史上重要的事件。开创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先河;而笔者创造的"新公仔"主张反映当下关注生活,把地域文化融入当代文化的语境之中,更具当代人文气质。今天石湾陶塑人物创作过度的商业化,工艺化倾向也失去了传统石湾公仔的人文气质与现实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刘妹  姚素媛  陈郁 《佛山陶瓷》2022,(9):121-125
文章主要研究石湾陶塑瓦脊,探寻其文化意蕴与价值。采用实地调研、资料查找、跨学科综合研究等方法,从阴阳和德的哲学观、忠诚正义的道德观、隐逸洒脱的人生观、趋吉避凶的生命观等方面分析其文化意蕴;同时,从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等阐述其文化价值。旨在通过分析,推进石湾陶塑文化艺术发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黄松坚 《中国陶瓷》2008,44(1):64-66
陶艺沧桑越千秋,继往开来美名留。被世人亲切地称呼为“石湾公仔”的石湾陶塑艺术,是中华岭南民间艺术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7.
雕虫非小技     
<正>在以陶塑公仔誉满天下时的广东石湾,潘汾淋另辟蹊径,以大自然的昆虫为创作题材,开创了一条别样的陶艺之路。在广东石湾,陶艺大师潘汾淋算是一个"另类":其他陶艺大师都普遍创作公仔。他却专门塑造瓜果和昆虫,尤其喜欢蚂蚁。虽然他创作的陶塑蚂蚁仅有米粒大小,但是全都宛如天生,更让人叫绝的是,在放大镜下连蚂蚁的绒毛和牙齿也清晰可见。能把蚂蚁雕塑得如此惟妙惟肖,在石湾仅潘汾淋一人,其"蚁王"之名也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8.
刘妹  杨桦 《陶瓷》2022,(3):25-31
笔者以石湾陶塑瓦脊为研究对象,探寻陶塑瓦脊文化地域性格[1]的基本维度之社会时代精神.运用田野调研、文献查阅、跨学科综合研究等方法,结合文化地域性格的内在逻辑,配合典型案例,分析出开放兼容的文化态势、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重商逐利的社会心理、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和爱国敬宗的民族情怀等特定时期社会普遍认同的精神特质.通过研究...  相似文献   

19.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著名诗人郭沫若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石湾陶艺。石湾历来有"南国陶都"的美誉,有源远流长的陶文化底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制陶的历史,到唐宋时期已经非常发达,明清两代达到鼎盛,自明代起,石湾的艺术陶塑、建筑园林陶瓷、手工业用陶器等就不断输出国外。佛山成为我国最大、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而且因为历时悠久、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佛山陶艺"早已作为一个文化名片享誉  相似文献   

20.
吴植华 《佛山陶瓷》2010,20(8):46-48
本文主要阐述了石湾陶塑如何在原材料、造型艺术、表现手法、题材内容,以及艺术形式等方面去寻找突破点,从而实现对传统艺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